《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

最新更新时间:2023-01-28来源: 新华社关键字:量子计算机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片中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从科幻回归科学,想象中的它们能实现吗?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


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


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长期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


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样的聚变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带电荷越多,越难以产生聚变。“我们当前广泛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均采用轻核聚变。”王腾说,其聚变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轻元素——氢的两个同位素,相较重核聚变而言更容易实现。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


王腾告诉记者,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经过全人类70余年的共同努力,核聚变研究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堆和工程堆“章节”。“让聚变能推动星球旅行可能为时尚早,但点亮一盏灯大有希望。”王腾说。


量子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


电影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550系列让人惊叹。“很显然,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认为,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学术界把量子计算发展分为“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实现专用的量子模拟机”“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量子计算机研发已实现第一阶段目标,达到第二阶段目标是当前学术界主要的研究任务,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的时间。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光量子干涉实物图。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太空电梯的关键是什么?


电影中,高耸入云、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运行场景震撼。“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材料用作电梯的缆绳。”长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管庆方认为,“太空电梯”代表着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


一根合格的太空电梯缆绳需要具备如下能力:首先强度足够大,其次需要考虑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性能。


“人类将不断突破材料的极限性能,发展全新的材料。”管庆方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的新材料“碳弹簧”(新华社安徽分社 制图)


机器狗啥时能真正进入生活?


电影中,智能机器狗“笨笨”憨态可掬,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认为,其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


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示的一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仿生机器狗。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目前,人工智能还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态参与你我的生活。但是,学习能力、感知能力乃至决策能力在一些机器人身上已有体现。陈小平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采用和人的智能一样的工作原理?这对人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字:量子计算机 编辑:王兆楠 引用地址:《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

上一篇:星纵物联2023首次上新,多款新品强势来袭
下一篇:罗彻斯特电子与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 展开正式合作

推荐阅读

日本首台“国产”量子计算机将于本月底上线 拥有64个量子比特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Riken 周四表示,日本首台国产量子计算机将于本月底上线,各大公司、大学都可以利用这台量子计算机开展研究。图源: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据介绍,这台量子计算机通过在极低温度下实现“超导”来消除电阻,最终将凭借 64 个量子比特成为世界上最快的量子计算机之一。官方表示,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超级计算机的 1 亿多倍,有望在金融、化工、医药、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他们可以对金融市场进行预测,亦或者帮助开发碳减排材料,又或者帮助科学家发现下一个重磅药物。据IT之家所知,IBM 曾于 2021 年在日本川崎市建设了一部具有 27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而这部量子计算机仅供东京大学牵头的财团成员使用,参与开发的企业还包括丰田汽车
发表于 2023-03-10
谷歌宣布在量子计算机纠错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北京时间2月23日早间消息,据报道,根据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谷歌宣布,在纠正当前量子计算机的固有错误方面取得突破。这标志着,人类在解决量子计算最大技术障碍方面迈出了早期但可能意义重大的一步。  谷歌量子计算项目负责人哈特穆特·奈文(Hartmut Neven)表示,这一新发现标志着“我们在开发实用量子计算机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纠错是“任何量子计算技术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量子比特只能保持量子态极短的时间,因此目前的量子计算机很难产生有用的结果。这意味着,在量子计算机完成计算之前,量子系统中编码的信息就会丢失。因此,找到一种方式纠正随之而来的错误是量子计算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些量子计算创业公司认为,短
发表于 2023-02-23
新型模拟量子计算机能解前沿难题,有助揭示宇宙最深层的秘密
新量子模拟器的显微图像,其中包含嵌入一块电子电路内的两个相互耦合的纳米尺寸金属半导体组件。图片来源: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英科学家合作发明了一种可扩展的新型模拟量子计算机,有望用于解决现有最强大的数字超级计算机也无法解决的物理学前沿难题,例如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超导性,最终找到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在最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美国能源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金属—半导体混合组件,并将其整合到纳米电子电路内,得到了新的量子设备。研究人员解释说,模拟设备的基本原则是创建一种与想要解决的问题类似的硬件,而非为可编程数字计算机编写代码。例如,可通过构建一个太阳系
发表于 2023-02-03
新型模拟<font color='red'>量子计算机</font>能解前沿难题,有助揭示宇宙最深层的秘密
《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
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片中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从科幻回归科学,想象中的它们能实现吗?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影片中,人类计划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发动机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长期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原理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
发表于 2023-01-28
《流浪地球2》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
IBM发布最大超导量子计算机
周三,IBM召开了2022年IBM量子峰会,宣布在量子硬件和软件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并概述了其对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的开创性愿景。在未来,量子计算机有望将计算速度提高到今天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百万倍!433量子比特处理器,够大!IBM周三表示,它推出了迄今为止最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处理器,名为Osprey,这是一台433个量子比特的机器,其量子比特数量是去年宣布的Eagle机器的三倍。虽然不同的量子计算机公司对其量子比特的功率有不同的说法,但量子比特的数量,或称量子比特,是使用量子力学的量子计算机功率的一个标志,而量子比特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创建。IBM Osprey的量子比特数居IBM量子处理器第一位,其数量是去年宣布的Ea
发表于 2022-11-10
IBM发布最大超导<font color='red'>量子计算机</font>
结合单层超导体与拓扑绝缘体新混合材料为更稳定量子计算机奠基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然•材料》将两种具有特殊电学特性的材料(单层超导体和拓扑绝缘体)结合起来的新方法,为探索拓扑超导这种不寻常形式提供了迄今为止的最佳平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近日《自然·材料》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了如何将这两种材料“配对”。这种组合为拓扑量子计算机提供比传统计算机更稳定的基础。  超导体允许电流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通过,而拓扑绝缘体是只有几个原子厚的薄膜,可限制电子向其边缘移动,从而产生独特的特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分子束外延技术来合成拓扑绝缘体和超导薄膜,并创建了一个二维异质结构,这是探索拓扑超导现象的绝佳平台。在先前结合这两种材料的实验中,一旦拓扑绝缘层在顶部生长,薄膜中的超导性通
发表于 2022-11-02
结合单层超导体与拓扑绝缘体新混合材料为更稳定<font color='red'>量子计算机</font>奠基
小广播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3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