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嗅觉传感器,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最新更新时间:2023-11-20来源: EEWORLD关键字:嗅觉传感器  传感器  物联网  IoT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图源:molpix/Stock.adobe.com


作者:David Pike贸泽电子专稿

发布日期:2023 7 25


传感器在现代技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可为机器提供正常运行所需的信息。新一代技术构成了物联网 (IoT) 的一部分,在物联网中,机器收集有关自身及环境的数据,并共享这些数据以创建自主设备网络。物联网依赖于这种共享信息和反馈,传感器重要也就日益出来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一直致力于为机器提供等同于人类感官的功能。人脑可以很好的理解感觉器官所收集到的信息。然而,人工智能传感器往往需要更复杂的功能。如果没有现在的处理能力,早期的传感器就无法解读它们收集到的信息。


包括光传感器和接近传感器在内的许多此类设备都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因为它们依赖于清晰的视线,或者在某些情况下,还要依赖于物理接触才能正常工作。随着当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最近在实用人工智能 (AI) 和机器学习 (ML) 方面取得的进展,设计人员将无法只依赖简单的传感技术。


机器赋予嗅觉感官


嗅觉是对空气中悬浮的低浓度分子进行化学分析的一种形式。当这些分子遇到鼻子中的受体时,受体就会向大脑中负责嗅觉识别的部分传递信号。嗅觉的灵敏度取决于受体的浓度,而受体的浓度因物种而异。例如,狗的鼻子比人类的灵敏多,狗可以识别出人类无法察觉的化学物质浓度。然而,嗅探在工业环境中的价值也是有限的。


作为一种检测方法,嗅觉传感器具有多功能和独特的优势。与图像识别和其他基于视觉的技术不同,气味不依赖于视线,因此气味无需侵入性程序即可从遮蔽物中检测出来。


实际生活中运用


嗅觉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技术例如使用物理棉签检测麻醉品或其他物质密切相关。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使用无菌装置采集样本,然后将样本送至分析机器。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还要求操作人员能够接触到正在取样的物体。对于旅客或货物自由流动的机场应用,这一过程会经常出差的旅客造成一些困扰。因此,需要安检人员进行抽查。


嗅觉不需要身体接触。因此,嗅觉传感器可以不引人注意地部署在安检区周围,收集有关乘客或行李的信息。这些传感器具有一个包含所有需要关注化学特征数据库以及实时分析大量样本的处理能力,因此安检人员可以只拦截那些检测到有化学物质痕迹的旅客其他旅客轻松通过


许多其他应用都可以利用这种无需物理接触的特点。例如,有些小型传感器可以安装在无人驾驶飞行器 (UAV) 上。UAV的机载传感器能够探测类无法感觉到浓度化学物质,因此可以对UAV进行编程,使其能够穿越广阔的区域,搜索特定的气味,并利用新的5G或卫星通信进行实时报告。从野火的早期探测到农业入侵物种的识别,这项技术的实用性受限于其化学特征数据库和传感器的灵敏度。


嗅觉传感器还可以与热成像等其他非接触式技术搭配形成一整套传感器。在无人机上使用这样的组合,可以让相关部门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服务。利用这种技术组合,救援人员可以快速找到幸存者,避免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工业及医疗环境运用


工业领域也在采用嗅觉传感器。许多工业流程都有可能产生有害的副产物。嗅觉传感器可以监测空气状况,突出显示有害化学物质危险积聚,并且还能提供有关工业流程本身的有信息例如,检测到大气中含有高浓度的未燃烧燃料,说明某项功能的能源利用率低而导致燃烧不完全。嗅觉传感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提供问题预警以及建议补救措施。


这种应用甚至可以延伸到监测机器本身的运行况。例如,机械损坏产生高温导致润滑脂中的润滑油流失,留下干燥、结壳的皂,从而导致卡死。通过检测润滑油化学成分变化所产生的气味,可以在故障发生前发现问题,从而安排预防性维护。


嗅觉传感器另一个备受关注的应用便是医疗保健领域。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尽管治疗技术有所改进,但早期诊断仍是确保患者获得最佳临床疗效的最有力工具。


从癌症到糖尿病,许多疾病都会对人体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有些狗甚至能在身体出现症状之前就嗅到这些变化。同样,使用传感器检测气味的变化可以提供关键的早期诊断,从而大大提高有效治疗和康复的机会。这些传感器的非接触、非侵入性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其实用性。它们可以在初诊期间使用,而不会像传统的血液或组织分析技术那样造成治疗延误。


技术工艺


有机嗅觉受体(如人鼻中的嗅觉受体)是如何检测和识别气味的,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尽管如此,我们确实知道鼻子中的嗅觉感受器神经细胞都具备识别一种特定分子的功能,开发人员正在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复制这种功能。


这些传感器识别特定分子的具体过程因技术而异。有些技术使用有机半导体,其电气特性在接触特定分子时会发生可预测的变化。此外,还可以采用质谱法,将样品置于电子流中电子将样品电离成带正电荷的碎片,然后根据其质量电荷比进行分离。由于每种元素在这些条件下的表现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根据显示光谱特征,识别其中存在的各个分子。


另外,有些系统使用超快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即将样品溶解在流体溶剂中,其组成成分以不同的速度分离,形成显示样品成分的光谱。


先进的计算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快速分析实时提供所需的结果。英特尔®等公司正在努力探索模仿人脑的神经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创造能够应对普通人类活动的情况和抽象化的技术。英特尔Loihi 2芯片组采用了一种称为神经形态计算的技术,芯片的结构与人脑的结构如出一辙。这种复杂性有望人工智能能够灵活处理传感器收集大量信息。


Koniku公司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它研制了一种采用合成生物学与硅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生产出能够绘制常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地图的设备。Koniku将这种技术称为嗅觉机器人,能够自主、智能地解读空气。通过对生物神经元中的蛋白质进行工程设计,使蛋白质与粒子之间产生精确的相互作用,生物细胞就能发挥传感器、放大器和生物信号处理器的作用。希望这项技术能够作为自主单元部署,以提供一系列应用所需的功能。


无论使用哪种方法,任何气味传感器的关键要求都是能够准确检测到一系列分子,如复杂有机化合物中的分子。然后,对这些分子的组合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气味并得出结论。


结论


我们越来越依赖机器来帮助我们做出复杂的决策。我们必须为这些机器配备所需的技术,以收集做出这些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传感器在众多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传统的视觉传感器外,工程师们还在使用嗅觉传感器等替代方法。与先进的处理能力相结合,嗅觉传感器具有一系列优于其他技术的优势。它们既不需要物理视线,也不需要物理接触。


嗅觉传感器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为机器系统提供所需的反馈,帮助我们改善生活。


作者简介



David Pike因其对互连行业的热情和极客精神而闻名遐迩他的网名Connector Geek


关键字:嗅觉传感器  传感器  物联网  IoT 编辑:张工 引用地址:新兴的嗅觉传感器,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上一篇:【泰克应用分享】 FET 生物传感器的直流I-V 特性研究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1-30 23:48

蓝牙技术成物联网关键 将形成大规模生态系统
如果你对蓝牙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手机、平板和电脑之间传输互联,那么这个印象真的有点老土了。随着苹果 iPad 第三代搭载着蓝牙 4.0 技术发布,蓝牙 4.0 已经箭在弦上,悄然待发。目前,苹果的 iPhone4S 、 iPhone5 、 iPodnano 、 iPod touch 和微软最新一代的 Windows8 产品中均采用了蓝牙 4.0 技术,蓝牙 4.0 显然已经成为了智能终端的新标配。 继耐克、三星、松下、任天堂、索尼、福特等著名品牌之后,微软成为了蓝牙 4.0 生态系统的最新成员。蓝牙技术大规模生态系统预计将在五年内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据估算在 2
[网络通信]
蓝牙技术成<font color='red'>物联网</font>关键 将形成大规模生态系统
物联网布局势态崛起 半导体行业掀起涟漪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皆纷纷将物联网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级,显然物联网已是全球各国未来发展的重心之一,而各领域厂商为布局物联网所需的平台及应用,甚至是生态系,并购手段已是最快捷径,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态势崛起,更为半导体业掀起涟漪,其中日本电信巨擘软银宣布以320亿美元、溢价约43%,现金收购全球专业矽智财龙头厂英商安谋全数股权即是一例,此次收购金额在全球半导体界更是仅次于2015年安华高以370亿美元买下博通一案。 而软银收购安谋的目的,不但说明软银看好安谋在物联网及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潜力,更主要是要抢攻未来物联网的庞大商机,软银掌握了安谋,等于能在第一时间掌控芯片厂下世代芯片设计规划,进而了解终
[物联网]
英特尔推出边缘人工智能生态智库 推动IoT生态系统合作共赢
2019英特尔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生态合作伙伴峰会在厦门成功举办。在此次峰会上,英特尔全面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的强大技术实力,不但推出了最新版本的Intel® Distribution of OpenVINO™ 工具包(2019 R3)(以下简称OpenVINO™ R3),还正式推出了边缘人工智能生态智库,积极推动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进化。与此同时,英特尔还邀请了包括硬件厂商、软件厂商、系统集成商和云服务商等在内的众多行业专家和业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展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开发平台,分享最新的解决方案及成功实践案例,以携手 实现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合作共赢 。 英特尔推出边缘人工智能生态智库 Op
[物联网]
英特尔推出边缘人工智能生态智库 推动<font color='red'>IoT</font>生态系统合作共赢
安森美-Hyperlux图像传感器
技术描述: 安森美(onsemi)的Hyperlux图像传感器系列拥有2.1 µm像素尺寸、领先业界的150 dB超高动态范围(HDR)和减少LED闪烁(LFM)功能,在汽车应用温度范围内提供高性能、高速和先进的功能,推进下一代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发展。HyperLux还支持向L2+级自动驾驶的平稳过渡,L2+级自动驾驶只需要驾驶员在收到技术警报时才接管驾驶。 Hyperlux系列涵盖了从300万像素(MP)到800万像素及更高像素的产品,用于感知和视觉摄像头应用。其HDR为150 dB,能在最极端的照明条件下捕获高质量图像,而不牺牲低光灵敏度。该平台的LFM能力确保脉冲光源不会闪烁,从而避免了闪烁引起的机器视觉问题
[汽车电子]
如何在ADAS应用程序中使用MIPI®CSI-2端口复制记录传感器数据
随着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促成自动驾驶,对机器视觉、查看、并行处理和数据记录的聚合视频传感器数据多副本的需求越来越多。 前置机器视觉摄像头更是需要多个副本,但它将很快适用于自主车辆的附加摄像头、雷达和光线检测/测距(LIDAR)传感器。数据记录是一个当今非常常见的复制应用(图1)。在机器视觉应用中,通常记录某些行车状况的原始传感器数据,以用于未来分析。这种情况下,拥有聚合原始传感器数据的第二副本,并将其用于数据记录,是大有裨益的;而另一个副本则用于机器视觉处理。 图1:常见的ADAS数据记录拓扑结构 复制聚合传感器数据 数据复制可在视频路径中的不同位置进行。可通过单独的电缆将每个传感器连接到机器视觉和数据记
[传感器]
如何在ADAS应用程序中使用MIPI®CSI-2端口复制记录<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数据
MAX44006,MAX44008红外和温度传感器
MAX44006/MAX44008集成6个传感器与I²C接口的两款产品:红,绿,蓝(RGB)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清除),温度传感器和环境的红外传感器。这些高度集成的光传感器包括一个温度传感器,以提高可靠性和性能。 该设备计算与六个并行数据转换器允许在很短的时间的同时光测量的光的信息。该器件仅 ??消耗15μA(MAX44006)和16μA(MAX44008),分别在RGBC + TEMP + IR模式,也有能力工作在1.7V至2.0V(MAX44006)和2.7V至5.5V的电源电压(MAX44008)。 设备的RGB感应功能提高了性能 卓越的红外和设备的50Hz/60Hz抑制的终端产品提供强大的和准确的信息环境色彩感应和颜色温
[模拟电子]
MAX44006,MAX44008红外和温度<font color='red'>传感器</font>
中国物联网大规模商用迎来窗口期
从“共享单车”到“智能工厂”,从智能家电到可穿戴设备,如今的物物互联场景正在不断增多,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实现大规模应用。尤其在“十三五”期间,随着5G、芯片、传感器等底层技术的提升和大规模商用,物联网的商业化应用将可能迎来重要窗口期,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物物互联“百花齐放” 近来,一批共享单车企业用技术连接自行车,使之成为数百米到几公里距离的最佳代步工具,受到市民热捧。而推动共享单车发展的,则是物联网技术。 利用智能穿戴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北斗移动互联多网融合技术,将北斗芯片植入手表、书包、鞋等,就可以通过手机APP对人进行定位、监测、即时通讯;医疗领域通过与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可实
[网络通信]
探究一种汽车轮胎温度在线检测装置
摘要: 轮胎材料性能与温度密切相关,过热会导致轮胎材料性能严重下降,致使轮胎迅速损坏,因此,应当对轮胎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在线检测,以控制轮胎的生热,保证轮胎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开展汽车轮胎温度在线检测装置的研究,完成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技术设计工作,采用多个DS1820数字温度传感器构成检测阵列,实现了轮胎实时温度变化情况的在线检测,达到数据测量准、信息传送稳、信号偏差小、漏检误检少的设计要求。整个装置具有结构布置小型化、测试元件阵列化、性能检测在线化、隐患预警实时化的特点。 汽车轮胎在周期性载荷作用下,其橡胶和骨架材料的滞后损失以及橡胶与骨架材料之间的摩擦会导致生热,而轮胎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疲劳性能与温度密切相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传感器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3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