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空间电荷层微观机理揭示

最新更新时间:2023-03-29来源: 科技日报关键字:全固态电池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团队通过球差校正电镜的原子尺度观测,研究了空间电荷层对全固态锂电池中离子传输的影响,并发现这一现象的微观机理和过往几十年的认知截然不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相比于目前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在这种电池中,空间电荷层可以产生于各种固—固界面附近。之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空间电荷层对离子迁移的影响只由锂离子的浓度决定:锂离子浓度高则有利于离子迁移,锂离子浓度低则不利于离子迁移。为了透彻理解空间电荷层对离子传输的实际影响,需要对材料进行原子尺度的直接观测。


研究人员以经典固态电解质的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前的认知中,该材料之所以具有过大的晶界电阻,是因为空间电荷层在晶界附近形成了锂离子浓度极低的区域,从而限制了离子迁移效率。而马骋团队通过球差校正电镜观测发现,晶界附近的锂离子浓度反而高于材料中的平均水平,并精准确定了这些多余锂离子在晶格中的位置。结合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测试,他们发现这种晶体结构能实现相当高效的离子传输,和文献中被普遍接受的假想截然相反。这一发现修正了关于空间电荷层的认知,也为全固态电池的界面优化提供了指导法则。


(中国科大供图)


关键字:全固态电池 编辑:王兆楠 引用地址:全固态电池空间电荷层微观机理揭示

上一篇:是德科技面向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推出电池模拟和分析解决方案
下一篇:电池快速充电指南——第1部分

推荐阅读

固态电池研究:半固态已来,全固态还远吗?
佐思汽研发布《2023年全球及中国固态电池行业研究报告》。 近几年, 新能源 汽车市场如日方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节节攀升。2023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市占率达27%。在铺量过程中,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预计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使用量将达到约749GWh。 在动力电池装车逼近TWh的时代,更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供应商的产线进程开始加快。 在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1月2日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首次将固态电池的研发上升到国
发表于 2023-05-25
固态<font color='red'>电池</font>研究:半固态已来,<font color='red'>全固态</font>还远吗?
中科大研发镧系新型固态电解质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新突破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姚宏斌课题组、李震宇课题组与浙江工业大学陶新永课题组合作,设计开发出镧系金属卤化物基固态电解质新家族,实现了无任何电极修饰且室温可运行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相关研究成果论文4月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团队成员发现,以LaCl3为代表的镧系金属卤化物晶格中氯离子呈非紧密堆积形式,天然存在丰富的一维大尺寸孔道,适合锂离子的高速传输,并可通过镧空位形成连续的三维传导。 镧的低电负性和梯度界面层的形成赋予了LaCl3基电解质对锂金属良好的稳定性,基于此,组装的全固态锂金属原型电池无需负极垫层和正极包覆等额外的常用界面稳定手段,即可实现室温下百圈以上的循环。 此外,团队成员还发现,镧系金属卤化物
发表于 2023-04-11
中科大研发镧系新型固态电解质 <font color='red'>全固态</font>锂金属<font color='red'>电池</font>新突破
研究人员开发全固态电池用固体电解质 无需高温热处理
据外媒报道,全固态电池是在正、负极之间使用固体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其能量密度高且起火爆炸风险大幅降低,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代表。 (图片来源:onlinelibrary.wiley.com) 近年来,全固态电池领域的材料研究集中于充分提升材料结晶度,以实现与电解液相当的离子导电率(10 mS/cm及以上)。然而,这需要在材料混合或反应后进行长达数天的高温结晶步骤(500℃以上)。因为机械变形能力降低,所以工艺成本提高,且易出现电池界面接触问题。 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能源材料研究中心Hyoungchul Kim博士的研究团队宣布,在室温和常压下,已通过一锅法工艺(one-pot pro
发表于 2023-04-03
研究人员开发<font color='red'>全固态</font><font color='red'>电池</font>用固体电解质 无需高温热处理
全固态电池空间电荷层微观机理揭示
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团队通过球差校正电镜的原子尺度观测,研究了空间电荷层对全固态锂电池中离子传输的影响,并发现这一现象的微观机理和过往几十年的认知截然不同。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相比于目前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在这种电池中,空间电荷层可以产生于各种固—固界面附近。之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空间电荷层对离子迁移的影响只由锂离子的浓度决定:锂离子浓度高则有利于离子迁移,锂离子浓度低则不利于离子迁移。为了透彻理解空间电荷层对离子传输的实际影响,需要对材料进行原子尺度的直接观测。 研究人员以经典固态电解质的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前的认知
发表于 2023-03-29
<font color='red'>全固态</font><font color='red'>电池</font>空间电荷层微观机理揭示
中科大科研人员提出新型技术路线释放全固态电池潜力
电池技术是新能源车、储能等“双碳”技术的核心之一。全固态锂电池由于采用了不可燃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替代有机液态电解质,相比较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大的能量密度提升空间,因此成为下一代锂电池的研究焦点。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马骋教授提出了一种关于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新型技术路线,可以大幅提升复合物正极中的活性物质载量,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出全固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的潜力。 据研究人员介绍,为了充分发挥全固态电池的性能,其正极材料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优秀的离子电导率、良好的可变形性。但是,这两点很难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所使用的钴酸锂、磷酸铁锂等氧化物材料中实现。 此次研究中,马骋课题组采用非常规
发表于 2023-03-20
东京理科大学探讨全固态电池的双电层动力学
在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全固态锂离子电池(ASS-LIB)被视为富有前景,预计将广泛应用于 电动汽车 等领域。然而,这类电池的表面电阻高,使其输出功率降低,并影响商业应用。 (图片来源:东京理科大学) 据外媒报道,研究人员将这一问题与胶体物质(一种粒子在另一种物质中微观分散)中出现的“电双层”(EDL)效应联系起来。当胶体颗粒在其表面吸附分散介质中的负电荷离子,由此获得负电荷,就会发生EDL效应。东京理科大学(TUS)的研究人员Dr. Tohru Higuchi表示:“这发生在固体/固体电解质界面,给全固态锂电池带来了问题。” 该校与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
发表于 2023-03-08
东京理科大学探讨<font color='red'>全固态</font><font color='red'>电池</font>的双电层动力学
小广播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3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