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UCF)研发了一种人工智能(AI)设备,能够模仿眼睛的视网膜。该研究可能会促成可以立即识别看到的东西,例如自动解释摄像头或手机拍摄的照片等的先进AI技术。此外,该项技术还可用于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
研究人员在芯片上测试该设备(图片来源: 中佛罗里达大学 )
该设备所能查看到的波长超出人眼所能实现的范围,能够看到紫外线、可见光以及红外光谱。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将三种不同的操作整合为一种。与自动驾驶汽车等所采用的技术一样,目前的智能成像技术,需要对数据单独感知、记忆和处理。UCF设计的该款设备能够则将三步结合在一起,而且速度比目前的技术快很多。此外,该设备的尺寸还非常小,能够在一个一英寸的芯片上安装数百个此种设备。
UCF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助理教授Tania Roy表示:“这将改变现在人工智能实现的方式。如今,所有设备都是独立的组件,而且在传统硬件上运行。现在,我们能够在一个小型平台上采用单个设备在传感器内部进行计算。”
该研究团队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研发出该技术,之前的研究是打造能够让AI在遥远的地区以及太空中工作的,类似大脑的设备。Roy表示:“我们有一些设备的行为能够与人类大脑的突触一样,但是我们没有直接向它们提供图像。现在,通过给它们增加图像感知能力,我们拥有了类似突触的设备。其通过同时感知、处理和识别图像,能够与摄像头中的“智能像素”一样。”
UCF物理系博士生Molla Manjurul Islam表示,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该设备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可以让其在晚上等各种条件下实现更安全的驾驶。
他表示:“如果你在夜间驾驶自动驾驶汽车,而汽车的成像系统只在特定的波长下工作,如可视波长,其将无法看到前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我们的设备,就可以看到整个情况。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此种设备,即可以在紫外线、可见光波长以及红外波长范围内同时工作。”
该技术的关键是采用二硫化钼和二碲化铂制成的纳米级工艺,以实现多波长感知与记忆功能。研究人员还测试了该设备的准确性,让其感知和识别混合波长的图像——一个紫外线范围内的数字“3”以及一个在红外线范围的“8”(由镜像数字“3”一起组成)。测试证明,该技术能够识别图案,还能够识别紫外线范围内的“3”以及红外线范围内的“8”。
UCF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生Adithi Krishnaprasad表示:“设备的准确性达到了70%-80%,这意味着有很大的机会能够将其整合至硬件中。”研究人员还表示,该项技术有可能在未来5至10年内投入使用。
上一篇:OTSL推出新型3D实时毫米波雷达模拟器 用于自动驾驶
下一篇:大号充电宝?小米公开车对车充电专利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最新视频课程更多
- HGC环电助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共庆香港回归25周年
- 英飞凌加入RT-Thread开源共同体,为物联网开发者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
- Gartner发布2022-2023年八大网络安全趋势预测
- 在设计条形音箱时,确保您的无线技术能够提供最高质量的、可靠的音频
- 新思科技聚焦开源治理 助力提升中国开源产业安全及合规水平
- 特斯拉Model S Plaid 模组设计和电池采样板的改进
- ROHM开发出高精度、超低功耗且支持40V电压的窗口型复位IC* “BD48HW0G-C”
- 威世推出新系列无铅NTC热敏电阻祼片 可用于汽车中的IGBT
- Vishay新推出24 V XClampRÔ 瞬态电压抑制器 性能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 Melexis 推出首款尺寸更为小巧的微型角度编码器芯片 助力提高汽车应用的易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