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不可不知的开关电源关键设计(五)

最新更新时间:2012-06-20来源: 21IC关键字:工程师  开关电源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技术分析

  1 引言

  电磁兼容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作为边缘技术,它以电气和无线电技术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并涉及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如微波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以及新材料等。电磁兼容技术应用的范围很广,几乎所有现代化工业领域,如电力、通信、交通、航天、军工、计算机和医疗等都必须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其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有:电磁干扰源的特性及其传输特性、电磁干扰的危害效应、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电磁频谱的利用和管理、电磁兼容性标准与规范、电磁兼容性的测量与试验技术、电磁泄漏与静电放电等。

  电磁兼容的英文名称为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所谓电磁兼容是指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即它工作中产生的电磁辐射要限制在一定水平内,另外它本身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这便是设备研制中所必须解决的兼容问题。电磁兼容技术涉及的频率范围宽达0 GHz ~400GHz,研究对象除传统设备外,还涉及芯片级,直到各种舰船、航天飞机、洲际导弹甚至整个地球的电磁环境。

  电磁兼容三要素是干扰源(骚扰源)、耦合通路和敏感体。切断以上任何一项都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电磁兼容的解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屏蔽、接地和滤波。

  2 电磁兼容技术名词

  (1)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是指设备或者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2)电磁骚扰

  电磁骚扰是指任何可能引起设备、装备或系统性能降低或者对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物质产生损害作用的电磁现象。电磁骚扰可引起设备、传输通道或系统性能的下降。它的主要要素有自然和人为的骚扰源、通过公共地线阻抗/内阻的耦合、沿电源线传导的电磁骚扰和辐射干扰等。电子系统受干扰的路径为:经过电源,通过信号线或控制电缆、场渗透,经过天线直接进入;通过电缆耦合,从其他设备来的传导干扰;电子系统内部场耦合;其他设备的辐射干扰;电子设备外部耦合到内部场;宽带发射机天线系统;外部环境场等。

  (3)电磁环境

  电磁环境是一种明显不传送信息的时变电磁现象,它可能与有用信号叠加或组合。

  (4)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电磁辐射”一词的含义有时也可引申,将电磁感应现象也包含在内。RFI/EMI可以通过任何一种设备机壳的开口、通风孔、出入口、电缆、测量孔、门框、舱盖、抽屉和面板以及机壳的非理想连接面等进行辐射。RFI/EMI也可由进入敏感设备的导线和电缆进行辐射,任何一个良好的电磁能量辐射器也可以作为良好的接收器。

  (5)脉冲

  脉冲是指在短时间内突变,随后又迅速返回至其初始值的物理量。

  (6)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电源线上的干扰有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两种方式。共模干扰存在于电源任何一相对大地或电线对大地之间。共模干扰有时也称纵模干扰、不对称干扰或接地干扰。这是载流导体与大地之间的干扰。差模干扰存在于电源相线与中线及相线与相线之间。差模干扰也称常模干扰、横模干扰或对称干扰。这是载流导体之间的干扰。共模干扰提示了干扰是由辐射或串扰耦合到电路中的,而差模干扰则提示了干扰是源于同一条电源电路。通常这两种干扰是同时存在的,由于线路阻抗的不平衡,两种干扰在传输中还会相互转化,所以情况十分复杂。干扰经长距离传输后,差模分量的衰减要比共模大,这是因为线间阻抗与线-地阻抗不同的缘故。出于同一原因,共模干扰在线路传输中还会向邻近空间辐射,而差模则不会,因此共模干扰比差模更容易造成电磁干扰。不同的干扰方式要采取不同的干扰抑制方法才有效。判断干扰方法的简便方法是采用电流探头。电流探头先单独环绕每根导线,得出单根导线的感应值,然后再环绕两根导线(其中一根是地线),探测其感应情况。如感应值是增加的,则线路中干扰电流是共模的;反之则是差模的。

  (7)抗扰度电平和敏感性电平

  抗扰度电平是指将某给定的电磁骚扰施加于某一装置、设备或者系统并使其仍然能够正常工作且保持所需性能等级时的最大骚扰电平。也就是说,超过此电平时该装置、设备或者系统就会出现性能降低。而敏感性电平是指刚刚开始出现性能降低的电平。所以,对某一装置、设备或者系统而言,抗扰度电平与敏感性电平是同一数值。

  (8)抗扰度裕量

  抗扰度裕量是指装备、设备或者系统的抗扰度电平限值与电磁兼容电平之间的插值。

  3 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

  开关电源因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的开关工作状态下,引起电磁兼容性问题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从整机的电磁性讲,主要有共阻抗耦合、线间耦合、电场耦合、磁场耦合及电磁波耦合几种。共阻耦合主要是骚扰源与受骚扰体在电气上存在的共同阻抗,通过该阻抗使骚扰信号进入受骚扰体。线间耦合主要是产生骚扰电压及骚扰电流的导线或PCB线因并行布线而产生的相互耦合。电场耦合主要是由于电位差的存在,产生感应电场对受骚扰体产生的场耦合。磁场耦合主要是指在大电流的脉冲电源线附近,产生的低频磁场对骚扰对象产生的耦合。电磁场耦合主要是由于脉动的电压或电流产生的高频电磁波通过空间向外辐射,对相应的受骚扰体产生的耦合。实际上,每一种耦合方式是不能严格区分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在开关电源中,主功率开关管在很高的电压下,以高频开关方式工作,开关电压及开关电流均接近方波,从频谱分析知,方波信号含有丰富的高次谐波。该高次谐波的频谱可达方波频率的1000次以上。同时,由于电源变压器的漏电感及分布电容以及主功率开关器件的工作状态非理想,在高频开或关时,常常产生高频高压的尖峰谐波震荡。该谐波震荡产生的高次谐波,通过开关管与散热器间的分布电容传入内部电路或通过散热器及变压器向空间辐射。用于整流及续流的开关二极管,也是产生高频骚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整流及续流二极管工作在高频开关状态,二极管的引线寄生电感、结电容的存在以及反向恢复电流的影响,使之工作在很高的电压及电流变化率下,且产生高频震荡。整流及续流二极管一般离电源输出线较近,其产生的高频骚扰最容易通过直流输出线传出。开关电源为了提高功率因数,均采用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同时,为了提高电路的效率及可靠性,减少功率器件的电应力,大量采用了软开关技术。其中零电压、零电流或零电压/零电流开关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该技术极大的降低了开关器件所产生的电磁骚扰。但是,软开关无损吸收电路多数利用L、C进行能量转移,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能实现能量的单向转换,因此,该谐振电路中的二极管成为电磁骚扰的一大骚扰源。

  开关电源一般利用储能电感及电容器组成L、C滤波电路,实现对差模及共模骚扰信号的滤波。由于电感线圈的分布电容,导致了电感线圈的自谐振频率降低,从而使大量的高频骚扰信号穿过电感线圈,沿交流电源线或直流输出线向外传播。滤波电容器随着骚扰信号频率的上升,引线电感的作用导致电容量及滤波效果不断的下降,甚至导致电容器参数改变,也是产生电磁骚扰的一个原因。

  4 电磁兼容性的解决方法

  从电磁兼容的三要素讲,要解决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减小骚扰源产生的骚扰信号;第二,切断骚扰信号的传播途径;第三,增强受骚扰体的抗骚扰能力。在解决开关电源内部的兼容性时,可以综合利用上述三个方法,以成本效益比及实施的难易性为前提。因而,开关电源产生的对外骚扰,如电源线谐波电流、电源线传导骚扰、电磁场辐射骚扰等只能用减小骚扰源的方法来解决。一方面,可以增强输入/输出滤波电路的设计,改善APFC电路的性能,减小开关管及整流、续流二极管的电压、电流变化率,采用各种软开关电路拓扑及控制方式等;另一方面,加强机壳的屏蔽效果,改善机壳的缝隙泄漏,并进行良好的接地处理。而对外部的抗骚扰能力(如浪涌、雷击)应优化交流电输入及直流输出端口的防雷能力。通常,对1.2/50µs开路电压及8/20µs短路电流的组合雷击波形,因能量较小,通常采用氧化锌压敏电阻与气体方电管等的组合方法来解决。对于静电放电,通常在通信端口及控制端口的小信号电路中,采用TVS管及相应的接地保护、加大小信号电路与机壳等的电距离来解决或选用具有抗静电骚扰的器件。快速瞬变信号含有很宽的频谱,很容易以共模的方式传入控制电路内,采用与防静电相同的方法并减小共模电感的分布电容、加强输入电路的共模信号滤波(加共模电容或插入损耗型的铁氧体磁环等)来提高系统的抗扰性能。

  减小开关电源的内部骚扰,实现其自身的电磁兼容性,提高开关电源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注意数字电路与模块电路PCB布线的正确分区;②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电源的去耦;③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单点接地、大电流电路与小电流特别是电流电压取样电路的单点接地以减小共阻骚扰,减小地环地影响,布线时注意相邻线间的间距及信号性质,避免产生串扰,减小输出整流回路及续流二极管回路与支流滤波电路所包围的面积,减小变压器的漏电、滤波电感的分布电容,运用谐振频率高的滤波电容器等。

  5 滤波器结构

  滤波是一种抑制传导干扰的方法。例如,在电源输入端接上滤波器,可以抑制来自电网的噪声对电源本身的侵害,也可以抑制由开关电源产生并向电网反馈的干扰。电源滤波器作为抑制电源线传导干扰的重要单元,在设备或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抑制传输线上的传导干扰,同时对传输线上的辐射发射也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在滤波电路中,选用穿心电容、三端电容、铁氧体磁环,能够改善电路的滤波特性。进行适当的设计或选择合适的滤波器,并正确的安装滤波器是抗干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电输入端加装的电源滤波器电路如图1所示。图中Ld、Cd用于抑制差模噪声,一般取Ld为100 mH -700mH,Cd取1µF -10µF。Lc、Cc用于抑制共模噪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所有电源滤波器都必须接地(厂家特别说明允许不接地的除外),因为滤波器的共模旁路电容必须在接地时才起作用。一般的接地方法是除了将滤波器与金属外壳相接之外,还要用较粗的导线将滤波器外壳与设备的接地点相连。接地阻抗越低,滤波效果越好。

  滤波器尽量安装在靠近电源入口处。滤波器的输入及输出端要尽量远离,避免干扰信号从输入端直接耦合到输出端。

  如在电源输出端加输出滤波器、加装高频电容、加大输出滤波电感的电感量及滤波电容的容量,则可以抑制差模噪声。如果把多个电容并联,则效果会更好。

  几种滤波器的构成如图2所示。在图2(a)中,阻抗Z=1/(ωC1),高频区域用陶瓷电容、聚酯薄膜电容并联,其滤波效果更好。图2(b)中,噪声能通过电容旁路到地线上,这种滤波器连接时应使接地阻抗尽量小。图2(c)中,C1、C2对不对称噪声有良好的滤波效果,C3对对称噪声有良好的滤波效果,连接时应使电容器的引线及接地线尽量短。图2(d)为常用的噪声滤波电路,L1、L2对噪声呈现高阻抗,而C1则对噪声呈现低阻抗。当L1、L2采用共模电感结构时,对对称和非对称噪声都有较好的滤波效果。图2(e)适用于共模噪声进行滤波,应注意的是其接地阻抗同样应尽量小。

  

  图3是对共模噪声和差模噪声都有效的滤波器电路。其中,L1、L2、C1为抑制差模噪声回路,L3、C2、C3构成抑制共模噪声回路。L1、L2的铁心应选择不易磁饱和的材料及M-F特性优良的铁心材料。C1使用陶瓷电容或聚酯薄膜电容,应有足够的耐压值,其容量一般取0.22µF -0.47µF。L3为共模电感,对共模噪声具有较高的阻抗、较好的抑制效果。

  

  6 EMI滤波器选用与安装

  开关电源EMI滤波器中的4只电容器用了两种不同的下标“x”和“y”,不仅说明了它们在滤波网络中的作用,还表明了它们在滤波网络中的安全等级。无论是选用还是设计EMI滤波器,都要认真的考虑Cx和Cy的安全等级。在实际应用中,Cx电容接在单相电源线的L和N之间,它上面除加有电源额定电压外,还会叠加L和N之间存在的EMI信号峰值电压。因此,要根据EMI滤波器的应用场合和可能存在的EMI信号峰值,正确选用适合安全等级的Cx电容器。Cy电容器是接在电源供电线L、N与金属外壳(E)之间的,对于220V、50Hz电源,它除符合250V峰值电压的耐压要求外,还要求这种电容器在电气和机械性能方面具有足够的安全裕量,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击穿短路现象。

  EMI滤波器是具有互异性的,即把负载接在电源端还是负载端均可。在实际应用中,为达到有效抑制EMI信号的目的,必须根据滤波器两端将要连接的EMI信号源阻抗和负载阻抗来选择该滤波器的网络结构和参数。当EMI滤波器两端阻抗都处于失配状态时,即图4中Zs≠Zin、ZL≠Zout时,EMI信号会在其输入和输出端产生反射,增加对EMI信号的衰减。其信号的衰减A与反射Γ的关系为:A=–10Lg(1-|Γ|2)。

  

  在使用开关电源滤波器时,要注意滤波器在额定电流下的电源频率。在安装滤波器时,要特别注意滤波器的输入导线与输出导线的间隔距离,不能把它们捆在一起走线,否则EMI信号很容易从输入线上耦合到输出线上,这将大大降低滤波器的抑制效果。

  7 结语

  在开关电源设计中,为了少走弯路和节省时间,应充分考虑并满足抗干扰性的要求,避免在设计完成后去进行抗干扰的补救措施。

二、开关电源的稳定性设计

  引言

  众所周知,任何闭环系统在增益为单位增益,且内部随频率变化的相移为360°时,该闭环控制系统都会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开关电源都有一个闭环反馈控制系统,从而能获得较好的性能。在负反馈系统中,控制放大器的连接方式有意地引入了180°相移,如果反馈的相位保持在180°以内,那么控制环路将总是稳定的。当然,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开关延时和电抗引入了额外的相移,如果不采用适合的环路补偿,这类相移同样会导致开关电源的不稳定。

  1 稳定性指标

  衡量开关电源稳定性的指标是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相位裕度是指:增益降到0dB时所对应的相位。增益裕度是指:相位为零时所对应的增益大小(实际是衰减)。在实际设计开关电源时,只在设计反激变换器时才考虑增益裕度,设计其它变换器时,一般不使用增益裕度。

  在开关电源设计中,相位裕度有两个相互独立作用:一是可以阻尼变换器在负载阶跃变化时出现的动态过程;另一个作用是当元器件参数发生变化时,仍然可以保证系统稳定。相位裕度只能用来保证“小信号稳定”。在负载阶跃变化时,电源不可避免要进入“大信号稳定”范围。工程中我们认为在室温和标准输入、正常负载条件下,环路的相位裕度要求大于45°。在各种参数变化和误差情况下,这个相位裕度足以确保系统稳定。如果负载变化或者输入电压范围变化非常大,考虑在所有负载和输入电压下环路和相位裕度应大于30°。

  如图l所示为开关电源控制方框示意图,开关电源控制环路由以下3部分构成。

  (1)功率变换器部分,主要包含方波驱动功率开关、主功率变压器和输出滤波器;

  (2)脉冲宽度调节部分,主要包含PWM脉宽比较器、图腾柱功率放大;

  (3)采样、控制比较放大部分,主要包含输出电压采样、比较、放大(如TL431)、误差放大传输(如光电耦合器)和PWM集成电路内部集成的电压比较器(这些放大器的补偿设计最大程度的决定着开关电源系统稳定性,是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2 稳定性分析

  如图1所示,假如在节点A处引入干扰波。此方波所包含的能量分配成无限列奇次谐波分量。如果检测到真实系统对不断增大的谐波有响应,则可以看出增益和相移也随着频率的增加而改变。如果在某一频率下增益等于l且总的额外相移为180°(此相移加上原先设定的180°相移,总相移量为360°),那么将会有足够的能量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且相位与原相位相同,那么干扰将维持下去,系统在此频率下振荡。如图2所示,通常情况下,控制放大器都会采用反馈补偿元器件Z2减少更高频率下的增益,使得开关电源在所有频率下都保持稳定。

  

  波特图对应于小信号(理论上的小信号是无限小的)扰动时系统的响应;但是如果扰动很大,系统的响应可能不是由反馈的线性部分决定的,而可能是由非线性部分决定的,如运放的压摆率、增益带宽或者电路中可能达到的最小、最大占空比等。当这些因素影响系统响应时,原来的系统就会表现为非线性,而且传递函数的方法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因此,虽然小信号稳定是必须满足的,但还不足以保证电源的稳定工作。因此,在设计电源环路补偿时,不但要考虑信号电源系统的响应特性,还要处理好电源系统的大信号响应特性。电源系统对大信号响应特性的优劣可以通过负载跃变响应特性和输入电压跃变响应特性来判断,负载跃变响应特性和输入电压跃变响应特性存在很强的连带关系,负载跃变响应特性好,则输入电压跃变响应特性一定好。

  对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判据的理论分析是很复杂的,这是因为传递函数随着负载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各种不同线绕功率元器件的有效电感值通常会随着负载电流而改变。此外,在考虑大信号瞬态的情况下,控制电路工作方式转变为非线性工作方式,此时仅用线性分析将无法得到完整的状态描述。下面详细介绍通过对负载跃变瞬态响应波形分析来判断开关电源环路稳定性。

  3 稳定性测试

  测试条件:

  (1)无感电阻;

  (2)负载变化幅度为10%~100%;

  (3)负载开关频率可调(在获得同样理想响应波形的条件下,开关频率越高越好);

  (4)限定负载开关电流变化率为5A/μs或者2A/μs,没有声明负载电流大小和变化率的瞬态响应曲线图形无任何意义。

  图3(a)为瞬变负载波形。

  图3(b)为阻尼响应,控制环在瞬变边缘之后带有振荡。说明拥有这种响应电源的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都很小,且只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能稳定。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种类型的响应,补偿网络也应该调整在稍低的频率下滑离。

  图3(c)为过阻尼响应,虽然比较稳定,但是瞬态恢复性能并非最好。滑离频率应该增大。

  图3(d)为理想响应波形,接近最优情况,在绝大多数应用中,瞬态响应稳定且性能优良,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充足。

  

  对于正向和负向尖峰,对称的波形是同样需要的,因此从它可以看出控制部分和电源部分在控制内有中心线,且在负载的增大和减少的情况下它们的摆动速率是相同的。

  上面介绍了开关电源控制环路的两个稳定性判据,就是通过波特图判定小信号下开关电源控制环路的相位裕度和通过负载跃变瞬态响应波形判定大信号下开关电源控制环路的稳定性。下面介绍四种控制环路稳定性的设计方法。

  4 稳定性设计方法

  4.1 分析法

  根据闭环系统的理论、数学及电路模型进行分析(计算机仿真)。实际上进行总体分析时,要求所有的参数要精确地等于规定值是不大可能的,尤其是电感值,在整个电流变化范围内,电感值不可能保持常数。同样,能改变系统线性工作的较大瞬态响应也是很难预料到的。

  4.2 试探法

  首先测量好脉宽调整器和功率变换器部分的传递特性,然后用“差分技术”来确定补偿控制放大器所必须具有的特性。

  要想使实际的放大器完全满足最优特性是不大可能的,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尽可能地接近。具体步骤如下:

  (1)找到开环曲线中极点过零处所对应的频率,在补偿网络中相应的频率周围处引入零点,那么在直到等于穿越频率的范围内相移小于315°(相位裕度至少为45°);

  (2)找到开环曲线中EsR零点对应的频率,在补偿网络中相应的频率周围处引入极点(否则这些零点将使增益特性变平,且不能按照期望下降);

  (3)如果低频增益太低,无法得到期望的直流校正那么可以引入一对零极点以提高低频下的增益。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微调”,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瞬态负载测量法。

  4. 3 经验法

  采用这种方法,是控制环路采用具有低频主导极点的过补偿控制放大器组成闭环来获得初始稳定性。然后采用瞬时脉冲负载方法来补偿网络进行动态优化,这种方法快而有效。其缺点是无法确定性能的最优。

  4.4 计算和测量结合方法

  综合以上三点,主要取决于设计人员的技能和经验。

  对于用上述方法设计完成的电源可以用下列方法测量闭环开关电源系统的波特图,测量步骤如下。

  如图4所示为测量闭环电源系统波特图的增益和相位时采用的一个常用方法,此方法的特点是无需改动原线路。

  

  如图4所示,振荡器通过变压器T1引入一个很小的串联型电压V3至环路。流入控制放大器的有效交流电压由电压表V1测量,输出端的交流电压则由电压表V2测量(电容器C1和C2起隔直流电流的作用)。V2/V1(以分贝形式)为系统的电压增益。相位差就是整个环路的相移(在考虑到固定的180°负反馈反相位之后)。

  输入信号电平必须足够小,以使全部控制环路都在其正常的线性范围内工作。

  4.5 测量设备

  波特图的测量设备如下:

  (1)一个可调频率的振荡器V3,频率范围从10Hz(或更低)到50kHz(或更高);

  (2)两个窄带且可选择显示峰值或有效值的电压表V1和V2,其适用频率与振荡器频率范围相同;

  (3)专业的增益及相位测量仪表。

  测试点的选择:理论上讲,可以在环路的任意点上进行伯特图测量,但是,为了获得好的测量度,信号注入节点的选择时必须兼顾两点:电源阻抗较低且下一级的输入阻抗较高。而且,必须有一个单一的信号通道。实践中,一般可把测量变压器接入到图4或图5控制环路中接入测量变压器的位置。

  

  图4中T1的位置满足了上述的标准。电源阻抗(在信号注入的方向上)是电源部分的低输出阻抗,而下一级的输入阻抗是控制放大器A1的高输入阻抗。图5中信号注入的第二个位置也同样满足这一标准,它位于图5中低输出的放大器A1和高输入阻抗的脉宽调制器之间。

 5 最佳拓扑结构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DC/DC电源线路的设计,就隔离方式来讲都可归结为两种最基本的形式:前置启动+前置PWM控制和后置隔离启动+后置PWM控制。具体结构框图如图6和图7所示。

  

  国内外DC/DC电源设计大多采用前置启动+前置PWM控制方式,后级以开关形式将采样比较的误差信号通过光电耦合器件隔离传输到前级PWM电路进行脉冲宽度的调节,进而实现整体DC/DC电源稳压控制。如图6所示,前置启动+前置PWM控制方式框图所示,输出电压的稳定过程是:输出误差采样→比较→放大→光隔离传输→PWM电路误差比较→PWM调宽→输出稳压。Interpoint公司的MHF+系列、SMHF系列、MSA系列、MHV系列等等产品都属于此种控制方式。此类拓扑结构电源产品就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下各部分:

  (1)以集成电路U2为核心的采样、比较电路的环路补偿设计;

  (2)以前置PWM集成电路内部电压比较器为核心的环路补偿设计;

  (3)输出滤波器设计主要考虑输出电压/电流特性,在隔离式电源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时仅供参考;

  (4)其它部分如功率管驱动、主功率变压器等,在隔离式电源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时可以不必考虑。

  而如图7所示,后置隔离启动+后置PWM控制方式框图,输出电压的稳定过程是:输出误差采样→PWM电路误差比较→PWM调宽→隔离驱动→输出稳压。此类拓扑结构电源产品就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下各部分:

  (1)以后置PWM集成电路内部电压比较器为核心的环路补偿设计;

  (2)输出滤波器设计主要考虑输出电压/电流特性,在隔离式电源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时仅供参考。

  (3)其它部分如隔离启动、主功率变压器等,在隔离式电源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时可以不必考虑。

  比较图6和图7控制方式和环路稳定性补偿设计可知,图7后置隔离启动+后置PWM控制方式的优点如下:

  (1)减少了后级采样、比较、放大和光电耦合,控制环路简捷;

  (2)只需对后置PWM集成电路内部电压比较器进行环路补偿设计,控制环路的响应频率较宽;

  (3)相位裕度大;

  (4)负载瞬态特性好;

  (5)输入瞬态特性好;

  (6)抗辐照能力强。实验证明光电耦合器件即使进行了抗辐照加固其抗辐照总剂量也不会大于2x104Rad(Si),不适合航天电源高可靠、长寿命的应用要求。

  6 结语

  开关电源设计重点有两点:一是磁路设计,重点解决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电压及功率变换问题。二是稳定性设计,重点解决的是输出电压的品质问题。开关电源稳定性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开关电源启动特性、输入电压跃变响应特性、负载跃变响应特性、高低温稳定性、生产和调试难易度。将上述开关电源稳定性设计方法和结论应用到开关电源的研发工作中去,定能事半功倍。

  三、大功率开关电源散热设计原理

  1、散热的原因

  电子产品的芯片的高度集成,功能要求越来越多,体积要求越来越小。今天的元器件得以快速地向小型化。高功能。与高效率发展。高性能的元器件在高速度运行下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必须立即去除以保证元器件能在正常工作温度下以最高效率运行。因此热传导相关技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不断地受到挑战。

  例如:电脑出现当机现象、LED散热不良会引起光衰等等、

  2、散热材料种类:

  金、银、铁、铜、铝、铝合金、硅胶片、等

  3、散热原理

  A 散热器的散热形式主要有辐射和对流两种形式。

  辐射换热:热能用辐射形式传播,不需要借助任何介质,可以在真空状态下传播,比如太阳的热能经过宇宙传到地球上。

  对流换热: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热能,比如对流散热器将空气加热。空气将房间内一切物品加热,对六器主要依靠空气运动传播热能。

  传统意义上所称的辐射散热器,是指辐射散热器在总散热量中占相对份额的散热器,目前通常最典型的辐射散热器如铸铁、钢制柱式散热器、铜铝复合散热器等等,其中依靠辐射作用所传播的热能只占30%,另外70%热能是以对流式传播的。而对流散热器是基本无辐射换热(或极小)的散热器,如佛瑞德铜管对流散热器,铜管对流散热器利用热空气轻,向上流动的原理,空气循环达到全房间的升温,比辐射式的散热器更加舒适、升温更快。

  B、 散热的方式有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的热量,随着血液循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各部。当血液流经皮肤血管时,全部热量的90%由皮肤散出,因此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出体外。

  (一)散热的方式——主要是物理方式

  1.辐射 辐射是指机体以发射红外线方式来散热。当皮肤温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的热量以辐射方式散失。辐射散热量与皮肤温、环境温度和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在一般情况下,辐射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40%。当然,如果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机体就会吸收辐射热。炼钢工人在炉前作业,炎热的夏季农民在日照下田间劳动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2.传导与对流 传导就是机体通过传递分子动能的方式散发热量。当人体与比皮肤温低的物体(如衣服、床、椅等)直接接触时,热量自身体传给这些物体。临床上,用冰帽、冰袋冷敷等方法给高热病人降温,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C、 散热器与环境的热交换

  当热量传到散热器的顶部后,就需要尽快地将传来的热量散发到周边环境中去,对风冷散热器而言就是要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这时,热量是在两种不同介质间传递,所依循的公式为Q=α X A X ΔT,其中ΔT为两种介质间的温差,即散热器与周围环境空气的温度差;而α为流体的导热系数,在散热片材质和空气成分确定后,它就是一个固定值;其中最重要的A是散热片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散热器的体积一般都会有所限制,机箱内的空间有限,过大会加大安装的难度,而通过改变散热器的形状,增大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热交换面积,是提高散热效率的有效手段。、要实现这一点,一般通过用鳍片式设计辅以表面粗糙化或螺纹等办法来增大表面积。

  当热量传递给空气后,和散热片接触的空气温度会急速上升,这时候,热空气应该尽可能和周围的冷空气通过对流等热交换方式来将热量带走,对风冷散热器来说,最主要的手段便是提高空气流动的速度,使用风扇来实现强制对流。这点主要和风扇的设计和风速有关,散热器风扇的效能(例如流量、风压)主要取决于风扇扇叶直径、轴向长度、风扇转速和扇叶形状。风扇的流量大都采用 CFM为单位(英制,立方英尺/分钟),一个CFM大约为0.028mm3/分钟的流量。

  纯铝散热器

  纯铝散热器是早期最为常见的散热器,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到目前为止,纯铝散热器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为增加其鳍片的散热面积,纯铝散热器最常用的加工手段是铝挤压技术,而评价一款纯铝散热器的主要指标是散热器底座的厚度和Pin-Fin比。Pin是指散热片的鳍片的高度,Fin是指相邻的两枚鳍片之间的距离。Pin-Fin比是用Pin的高度(不含底座厚度)除以Fin,Pin-Fin 比越大意味着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越大,代表铝挤压技术越先进。

  纯铜散热器

  铜的热传导系数是铝的1.69倍,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纯铜散热器能够更快地将热量从热源中带走。不过铜的质地是个问题,很多标榜“纯铜散热器”其实并非是真正的100%的铜。在铜的列表中,含铜量超过99%的被称为无酸素铜,下一个档次的铜为含铜量为85%以下的丹铜。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纯铜散热器的含铜量都在介于两者之间。而一些劣质纯铜散热器的含铜量甚至连85%都不到,虽然成本很低,但其热传导能力大大降低,影响了散热性。此外,铜也有明显的缺点,成本高,加工难,散热器质量太大都阻碍了全铜散热片的应用。红铜的硬度不如铝合金AL6063,某些机械加工(如剖沟等)性能不如铝;铜的熔点比铝高很多,不利于挤压成形( ExtrusiON )等等问题。

  虽然,目前最常用的散热片材料是铜和铝合金,铝合金容易加工,成本低,是应用最多的材料,而铜较高的热传导系数,使得其瞬间吸热能力比铝合金好,但散热的速度就较铝合金要慢。因此,无论纯铜、纯铝、还是铝合金散热器,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由于只使用一种材质,虽然基本的散热能力能够满足轻度散热的需要,但由于无法很好地均衡热传导能力和热容量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散热要求较高的场合便未免有些力不从心了。

  铜铝结合技术

  在考虑了铜和铝这两种材质各自的缺点后,目前市场部分高端散热器往往采用铜铝结合制造工艺,这些散热片通常都采用铜金属底座,而散热鳍片则采用铝合金,当然,除了铜底,也有散热片使用铜柱等方法,也是相同的原理。凭借较高的导热系数,铜制底面可以快速吸收CPU释放的热量;铝制鳍片可以借助复杂的工艺手段制成最有利于散热的形状,并提供较大的储热空间并快速释放,这在各方面找到了的一个均衡点。

  热量从CPU核心散发到散热片表面,是一个热传导过程。对于散热片的底座而言,由于直接与高热量的小面积热源接触,这就要求底座能够迅速将热量传导开来。散热片选用较高热传导系数的材料对提高热传导效率很有帮助。通过热传导系统对照表可以看出,如铝的热传导系数237W/mK,铜的热传导系数则为401W/mK,而比较同样体积的散热器,铜的重量是铝的3倍,而铝的比热仅为铜的2.3倍,所以相同体积下,铜质散热器可以比铝质散热器容纳更多的热量,升温更慢。同样厚度的散热器底座,铜不但可以快速引走热源如CPU Die的温度,自己的温度上升也比铝的散热片缓慢。因此铜更适合做成散热器的底面。

  不过,这两种金属的结合比较困难,铜和铝之间的亲和力较差,如果接合处理不好,便会产生较大的介面热阻(即两种金属之间由于不充分接触而产生的热阻)。在实际设计和制造中,厂商总是尽可能降低介面热阻,扬长避短,往往这也体现了厂商的设计能力与制造工艺。

  4、导热媒介-导热硅胶。

  a、什么是热阻?

  所谓“热阻”(thermal resiSTance),是指反映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的综合参量。热阻的概念与电阻非常类似,单位也与之相仿——℃/W,即物体持续传热功率为1W时,导热路径两端的温差。

  b、空气在自然界中的热阻最大,其数值接近0.03W/mK;

  c、填充发热体和金属散热片之间的缝隙,减少空气,使发热体和散热片呈现直接对流散热。

  d、导热硅胶片也可以间接散热,即裸露在外面、所以有散热片的叫法。

  5、散热模组结构

  最后发热体+导热硅胶+散热片,构成了一个散热设计的基本三明治结构,在整过过程中,我们都在和空气打交道,实际上空气层成了我们散热学上最大的挑战,不管我们是增大散热器的面积,还是添加导热介质,都是为了除去空气层。

四、彩电开关电源的分析

  目前在电器中使用最多的电源就是开关稳压电源,彩电、平板电视、显示器、D V D 等等,开关电源的故障率也是很高的,工作在大电流、高电压、大功率状态。

  开关电源使用率高,有串联型稳压电源无法媲美的优越性

  1 、效率高:开关型稳压电源的调整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因此,功耗很小,效率可大大提高,其效率通常可达80%~90% 左右。

  2、重量轻:开关型稳压电源常采用电网输入的交流电压直接整流,省去了笨重的工频变压器。

  3、稳压范围宽:输入交流电压在80~260V 之间变化时,都能达到良好的稳压效果,输出电压的变化在2% 以下,与此同时仍保持高效率。

  4、安全可靠:在开关型稳压电路中,具有各种保护电路。

  5 、滤波电容容量小:由于开关信号频率高,滤波电容的容量大大减小。

  6、功耗小,机内温升低:由于晶体管工作在开关状态,不需采用大散热器,机内温升低,因此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

  开关电源工作状态分析

  开关电源按照负载与储能电感的连接方式来分,通常有串联型开关电源与并联型开关电源大类,串联型开关电源因电网电压与主板地线不隔离的缺陷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故目前绝大多数用并联型开关电源,并联开关电源主板地线不与电网相线相连,习惯上称为“冷底盘电路”或称为“冷机心”。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自激式振荡开关脉冲调宽式稳压电源,有些引入了行同步功能。

  

  图1 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 波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要控制了开关管的导通时间(也就是脉冲宽度,故叫脉宽调整)就控制了电感L1 充电时间,从而控制了负载的供电量,开关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开关管在截止时电感L1会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压,相当于电源的整流以后电压10陪,约有3000V左右,故要求开关管耐压要高,且要求L1 有合适的RC 放电回路。

  前10 年的彩电以三洋公司研发的A3电源居多,以分立元件为主,但目前的彩电是一块IC 加一个开关管的形式,或直接就是一块IC 厚膜的形式。

  图3是2007 年TCL 公司推出的2188F纯平彩电的电源部分,用了一个IC :

  

                                                                                  图3

  TDA16846 加一个开关管:场效应管BUZ91A 的形式,整个电路结构显得比较简单,这电路没用光电耦合器做反馈。

  彩电一般的开关电源是由振荡电路、稳压电路和保护电路三大部分组成。

  1、振荡电路:开关电源振荡电路分为晶体管振荡电路和集成块振荡电路,如STR-S??系列IC,TEA2104、TDA4601、TDA4605、TDA2261、TDA16846 等等。

  2、稳压电路:开关电源的稳压原理均采用脉冲调宽式的稳压方式,即通过自动改变开关功率管的关闭和导通时间的比例,或通过改变振荡器输出脉冲的占空比来达到稳压的目的。稳压部分的电路由取样、比较、控制三个部分组成,很多机芯此部分电路是采用IC(如SE110 等IC)和光耦件组合而成,而有些机芯则采用分立元件组成(多为国产机),而有些机芯采用的电源IC本身就集成了这部分电路(如部分串联型开关电源IC)。

  3 。保护电路:彩电开关电源都设有保护电路,其保护方式均是使电路停振。有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和欠压保护(短路保护),还有过热保护。过流保护电路其过流取样点,大部分电视机中都是在主振功率管的发射极电位上。过压保护电路的取样点一般取自220V交流经整流滤波后的电压或主负载供电电压,通过一个齐纳二极管(稳压管)来进行取样判别。短路保护电路的取样点一般在稳压电源输出的低压组电源上,通过一个二极管来进行判别取样,在IC 式开关电源中,有部分机采用的电源IC内部有“闩锁电路”,这个“闩锁电路”实际上是一个保护执行电路,各取样点送来的信号,通过它执行对电路的停振控制。

  开关电源的检修

  开关电源损坏后,大多都可独立进行维修,将负载全部断开,在主负载供电电源上带一只2 2 V 、1 0 0 W 的灯泡做假负载,并采用低压供电安全方式,即将供电电源经一自耦式变压器降至70V 左右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法完全避免了因电路存在隐患而再度损坏元件的现象,一般正常的开关电源(并联式),在7 0 V 左右的供电电压就能正常起振工作,慢慢调整自耦变压器的输出电压,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都应固定在其预设的电压值上不变,如果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随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则表明其稳压部分有问题;如果没有电压输出则表明震荡电路部分有问题。

  第一种情况:我们以并联型光耦控制稳压式开关电源为例,讨论一下其维修方法。当开关电源不能正常稳压时,第一步是要确认引起故障的部位,简单快捷的方法是:将光耦件热地端的两控制脚短路,如果电路进入停振状态,则表明故障在取样比较电路,取样比较电路有问题多半是比较IC 和光耦损坏所致(比较IC损坏多数会引起光耦件同时损坏),如果是控制电路问题,如控制晶体管损坏,在晶体管的代换上一定要注意晶体管的参数。

  第二种情况:电路不起振。当确信供电电压正常时,首先检查启动电阻(即跨接在311V 电源与主振功率管基极之间的电阻)是否开路或变值,另外要考虑到不起振是否是由于保护电路动作所引起,如S T R 6 3 0 9 的第6 脚电压(正常为0 V ),STR50213 的第5 脚(正常时100V 左右),TEA2261 的第3 脚(正常为0V),TDA4601的第5脚等等,如果是保护电路引起停振可通过此点来进行判别,另外当控制电路有问题(如控制管击穿)也会引起电路停振。

  其实开关电源电路是比较简单的电路,只要分清主振电路、保护电路和比较稳压电路三者的连接关系,维修起来就容易了。

  另外,开关电源的主振功率管因其集电极是感性负载,所以在主振管工作时,其集电极将要承受8~10 倍于电源的脉冲电压,为此在电路上加入了吸收电路(并于振荡变压器初级绕组的电容和电阻串联支路)和在主振管集电极与地之间并接的电容,这些元件的作用与行输出级的逆程电容有相似的作用,当这些元件有问题时,极易损坏主振功率管,此点需引起注意,本人曾维修过一台日立2518 的彩电,检查发现其开关电源吸收电路的电容在温度升高时,电容值会变小,从而引起经常损坏电源主振功率管的故障,开关管击穿后通常会把前面的限流水泥电阻烧断。

关键字:工程师  开关电源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工程师不可不知的开关电源关键设计(五)

上一篇:工程师不可不知的开关电源关键设计(四)
下一篇:与电磁兼容(EMC)有关的IEC标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53

降压开关电源设计过程中控制技术的选择
降压 开关 电源 的设计过程非常简单,从最初的规格说明出发,为设计选择合适的“核心 电路 ”,再配置一些外部元件,最 后仿真和验证以完成设计方案。但是目前有很多种 控制 技术,如何做出合适的决定很具挑战性。为了选择更合适的 控制 器或调节器,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 经典的PWM控制技术 最常见的控制器采用经典的脉冲宽度调制 (PWM) 技术,利用内部时钟引导每个工作周期的开始,使主MOSFET导通。通过比较控制电压 (Vc) 和锯齿波电压幅度(Vp),能够对关闭时间进行定时,如图1所示。 图1 电压模式降压稳压器的基本架构 锯齿波有三种不同的生成方式,与之对应的是电压模式、电压型前馈控制和电流模式这三种
[电源管理]
电流控制模式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研制
摘要:介绍了开关电源电流型PWM控制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并基于UC3842芯片设计了+5V/4A,%26;#177;12V/1A三路输出的反激式电源,具体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高频变压器参数的计算。 关键词:脉宽调制;电流控制模式;反激式 引言 近年来,开关电源在通信、工业自动化、航空、仪表仪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颖的电流型PWM克服了传统的电压型PWM的缺点,使开关电源具有快速的瞬态响应、高度的稳定性、更好的电压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特别是其内在的限流能力,使过载及短路保护简单可靠。电流型PWM集成控制器已经产品化,本设计使用的就是典型的Unitrode公司产品UC3842,其特别适合于小功率型开关电源。 图1 1 电流控制模式
[电源管理]
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设计以及实际应用原则
    对现代电子系统,即便是最简单的由单片机和单一I/O接口电路所组成的电子系统来讲,其电源电压一般也要由+5V,±15V或±12V等多路组成,而对较复杂的电子系统来讲,实际用到的电源电压就更多了。目前主要由下述诸多电压组合而成:     +3.3V,+5V,±15V,±12V,-5V,±9V,+18V,+24V、+27V、±60V、+135V、+300V、-200V、+600V、+1800V、+3000V、+5000V     (包括一个系统中需求多个上述相同电压供电电源)等。不同的电子系统,不仅对上述各种电压组合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这些电源电压的诸多电特性也有较严格的要求,如电压精度,电压的负载能力(输出电流),电压的纹
[电源管理]
多路输出<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的设计以及实际应用原则
嵌入式系统中小功率开关电源的设计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电子应用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以其体积小、可靠性高、功耗低、软硬件集成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过程控制、仪器仪表、航天航空、汽车船舶、网络通信、军事装备、消费产品等众多领域。在这些系统中电源的结构和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需要使用220V交流电供电的多路电源的系统,其电源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过去常用的变压器降压、整流滤波后稳压的线性电源,在嵌入式系统要求体积小,利用率高的情况下,显得不足。寻求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好的开关电源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本文根据实际应用中的体会,以小功率单片开关电源集成电路FSD200为核心,设计并实现了一款适合嵌入式系统需求的
[工业控制]
嵌入式系统中小功率<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的设计
车载电源系统开关电源的设计方案详解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研究42VDC汽车用电源系统,欧共体计划从2008年开始采用42VDC电源系统。如何在48VDC电源系统下兼容12VDC电子设备成为了一个课题。通过线性稳压电源实现42VDC/12VDC的转换会产生很大的功率损耗,缺点明显。 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的车载电源系统的开关电源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单端反激式结构实现42VDC/12VDC的转换,输出电压稳定,波纹小,不间断,性能可靠且电源损耗小。 UC3842的保护电路设计 1 UC3842的典型应用 UC3842是高性能的单端输出式电流控制型脉宽调制(PWM)芯片,其典型应用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UC3842典型应用电路 2 过载保护原理
[嵌入式]
车载电源系统<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的设计方案详解
小贴士:按开关功率管的连接方式划分开关电源的种类
开关电源 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开关管开通和关断的时间比率,维持稳定输出电压的一种电源,开关电源一般由脉冲宽度调制(PWM)控制IC和MOSFET构成。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开关电源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目前,开关电源以小型、轻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是当今电子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电源方式。所以今天我们来说说它的种类划分: (1)单端正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该电路中仅使用一个开关功率管,这种电路的特点是 开关功率管 导通时,开关变压器初级中的能量传递给次级负载电路。负载电路包括滤波电抗器和电容器以及真正的负载系统,其中滤波电抗器和电容器既起滤波又起储能的作用。也就是在开关功率管关闭时
[电源管理]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性问题研究
1 前言 开关 电源 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工作可靠、可远程监控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工业、通讯、军事、民用、航空等各个领域。 在很多场合,开关电源,特别是通信开关电源要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如对浪涌、电网电压波动的适应能力,对静电、电场、磁场及电磁波等的抗干扰能力,保证自身能够正常工作以及对设备供电的稳定性。 一方面,因开关电源内部的功率开关管、整流或续流二极管及主功率变压器,是在高频开关的方式下工作,其电压电流波形多为方波。在高压大电流的方波切换过程中,将产生严重的谐波电压及电流。这些谐波电压及电流,一方面通过电源输入线或开关电源的输出线传出,对与电源在同一电网上供电的其它设备及电网产生干扰,使设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电磁兼容性问题研究
开关电源原理与设计(连载五)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
      1-3.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       1-3-1.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图1-7是另一种串联式开关电源,一般称为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这种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与一般串联式开关电源的区别是,这种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输出的电压是负电压,正好与一般串联式开关电源输出的正电压极性相反;并且由于储能电感L只在开关K关断时才向负载输出电流,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输出的电流比串联式开关电源输出的电流小一倍。       在一般电路中大部分都是使用单极性电源,但在一些特殊场合,有时需要两组电源,其中一组为负电源。因此,选用图1-7所示的反转式串联开关电源作为负电源是很方便的。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原理与设计(连载五)反转式串联<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