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利特机器人】总冠名的2022(第九届)高工机器人年会上,特设了以“把握入局新能源行业的'天时地利人和'”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 增广智能CMO黄翠玲、钧舵机器人华南销售总监徐少伟、视科普机器人董事长助理贺松、新时达副总裁兼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周广兴、功夫机器人总经理周全博士、上海君屹副总经理胡方明博士、快克智能市场总监沈懿俊等嘉宾围绕“行业客户开拓的策略”“如何实现解决方案的行业迁移与复制?”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一些产品明明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但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非标订单”。非标准化生产带来难操作、高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各家企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又该如何应对?
我们的产品类型非常多,超过两百多种。需要定制化生产的产品占较大比重。如果行业内客户存在标准化生产的需求,我们也很希望去做标准品。
比如锂电以前主要是借用气动,我们现在做电动执行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能够缩短定制化生产时长,同时也尝试把定制产品推广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去推动它标准化生产的步伐。关于市场产品的定制化的问题,我们会做到不同场景的差异化,同一场景的统筹化。我们这两年一直在攻克锂电行业方形电池抓取的方向,涉及到下游的主机厂和设备的集成商等。最困难的点是需求不能完全统一。在视觉行业,尤其是3D视觉,关于标准化生产,大家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从我们的思考来说,如果我们对接的是集成商,我们就是标准化的,我们有标准化的硬件、软件,有标准化的模块;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对接终端,终端的生产工艺、生产需求和通信系统都有不同的需求,就没有办法做到标准化。
我们从系统的前期设计上已经开始考虑标准化的硬件系列、标准化的软件模块,以及如何去配合现场做柔性化的搭配。非标准自动化的标准化是存在的,新时达自己的理解是要做到深耕行业,对客户场景化的工艺要熟知,熟知以后可以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做一些固化,然后在行业内进行推广,形成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这几年我们是这样做的。现实很遗憾,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移动机器人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会需要应对电池PACK生产工艺,但比不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规模,它仍然没形成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产业链衔接的,产业链上没有人做这个事。
刚提到定制产品的标准化,我们是做系统集成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将定制化产品标准化。
作为集成商,我最希望客户的产品是标准化的,比如我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切叠一体机做到标准化,我们可以集成,以此就会更容易达到规模效应。对于快克智能而言,我们认为在客户端的应用和工艺是非标准化的。设备工艺集成0—1的阶段和1—10的阶段和10—100的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希望工艺和应用是非标准化的。但是人们总是希望最后能够发展成标准化、模块化,因为这样可以在10—100的阶段进行低成本的可复制化。
我觉得任何一款行业的爆款一直来自于客户端的非标定制,所以非标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