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甩卖基带芯片 接盘者难寻

发布者:心灵律动最新更新时间:2014-06-05 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博通  基带芯片  接盘者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芯片设计业巨头博通(Nasdaq:BRCM)的愿景是“连接一切”,但现在其即将与自己的蜂窝基带芯片业务“失联”。

  6月3日,博通公司宣布聘请投资银行摩根大通作为交易顾问,为其蜂窝基带业务寻找出路,方式包括出售或逐渐停止。

  在构成一部手机(也称蜂窝手机)的众多芯片中,负责信号处理和协议处理的基带芯片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件。博通是全球排名第二的芯片设计公司,但在手机基带芯片市场,博通却只能在高通、联发科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中国移动在4G手机采购上的‘五模’政策,打消了博通的最后希望。”手机业资深人士老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基地市场丧失

  成立于1991年的博通公司,有很多显赫的名头,如“财富500强”、芯片业四强等,在芯片设计行业(无工厂)则仅次于高通,位列第二。

  总部在美国加州的博通,自称是一家工程师驱动的企业,创始人是工程师,其现有12400名员工中有77%是工程师。如此企业氛围显然意味着对研发的极度重视和高投入。博通财报显示,即使是高通,2013年也为其贡献了8600万美元的“协议收入”。2009年,高通宣布分4年向博通支付8.91亿美元现金,和解双方在全球的手机技术专利纠纷。

  不过,手机行业的巨变,让博通的基带芯片业务逐渐丧失了“基地市场”。

  在2G时代,全球手机行业的主要厂商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等,与他们相对应的基带芯片供应商则是德州仪器、飞思卡尔、ADI、博通等。这些传统手机大佬在3G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失势之后,上游供应商也跟着洗牌。截至目前,德州仪器已经关闭了基带芯片业务,飞思卡尔和ADI则选择了分拆出售。

  老杳对记者表示,3G时代,全球手机厂商主要分为三大阵营:苹果、三星、中国厂商,“这三个阵营占据全球市场的80%以上,但哪一个都不是博通的基地市场”。

  其中,苹果定位高端,门槛极高,其基带芯片供应商主要是高通;三星产品线长,但特点是喜欢搞平衡,除了联发科之外的几乎所有主要基带芯片企业都是三星的供应商,但三星不会让任何一家独占鳌头;中国手机厂商的基带芯片供应则被高通、联发科,以及展讯、锐迪科等中国本土企业所抢占。

  事实上,在苹果、三星无法成为“基地市场”的情况下,博通也曾对中国厂商有所觊觎,并推出了类似于联发科交钥匙方案、高通QRD(参考设计)类似的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市场进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

  “对客户而言,我们做完了90%-95%的事情,客户就无需在各个部件的研发侧投入太多人力和资金,从而降低成本并缩短新品上市周期。”博通移动和无线集团移动平台业务高级市场总监迈克尔·希维罗(Michael Civiello)曾在2012年推出针对中国厂商的Turnkey解决方案时表示。

  但由于本地化、人力、投入等方面的因素,博通的交钥匙方案在满足手机厂商需求面前,显然还无法做到联发科、高通那样的快速反应。这使得中国厂商在使用博通基带芯片时仍面临不小的门槛。

  “中国市场”效应

  而在中国本土手机市场,由于博通缺乏在TD-SCDMA技术上的积累,其在3G时代始终无法进入由中国移动主导的体量极大的TD-SCDMA市场。

  博通曾打算在4G时代放手一搏。2013年9月,博通宣布以1.64亿美元收购日本芯片厂商瑞萨(Renesas)的LTE资产。在今年1月的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博通就展示了一款来源于原瑞萨平台的LTE基带芯片,并透露已获三星某款手机采纳。

  由于三星的平衡策略,博通在4G时代同样无法将希望寄托在三星身上,因此,能否在中国厂商和中国市场获得突破,显得至关重要。

  不过,今年3月,中国移动提出的“五模”新规定对博通来说,显然是个重大打击。

  根据中国移动当时发布的《终端产品白皮书》,自2014年5月31日起,中国移动送测4G定制手机将全部支持五模。而在去年底4G发牌后中移动提出的要求则是:2000元以上的4G手机支持五模,2000元以下可以三模。

  “五模之中的TD-SCDMA是博通的软肋。”老杳认为,相信这一政策更加坚定了博通退出基带芯片业务的决心,“尽管博通也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获得TD-SCDMA协议栈,但会多费一番周折”。

  老杳分析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基地市场,博通退出基带芯片业务从逻辑上是必然的,此前德州仪器、ADI、飞思卡尔相关业务的出售或关闭也是遵循这一逻辑。而且,博通不会是最后一家,“从目前来看,Marvell、英特尔的基带芯片业务如果没有转机,很有可能也是这个命运”。

  其中,Marvell在中国4G市场启动之初抢了先机,其和高通、海思等是目前为数不多能满足中国移动终端要求的4G芯片供应商,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随着联发科4G芯片的发布和成熟,乃至未来展讯等的迎头赶上,Marvell在市场上也将遭遇挑战。

  老杳对记者表示,英特尔也看到了基带芯片领域的“中国市场”效应,其近日与瑞芯微的合作,显然就是希望借助后者的渠道和本土化能力,在中国厂商和中国市场上有所突破,“不过,目前来看,成败难料”。

  在高通、联发科的夹击之下,同样面对博通境遇的芯片厂商还不止这些。一度有声有色的英伟达(Nvidia)也萌生退意。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大众化的、主流的手机不是英伟达的目标。

  接盘者难寻

  博通宣布将甩手蜂窝基带芯片业务之后,其股价大涨13%。资本市场认为,这是博通早就应该做出的一个决定。华尔街著名投行Jefferies认为,一旦这一交易完成,博通的收益将因此每股加厚0.67美元。“退出蜂窝基带芯片业务,是持有博通股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分析师说。

  财报显示,从2010-2013财年,博通的营收连年增长,从66.12亿美元增长至82.19亿美元,但净利润却每况愈下,从2010年的10.82亿美元下滑到2013年的4.24亿美元。

  目前,博通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宽带通信(家用市场)、移动和无线(手持市场)、基础设施和网络等三大部分。2013财年,这三块业务的营收分别为22.2亿美元、39.2亿美元、20.8亿美元。其中,“移动和无线”业务板块,除目前决定甩手的基带芯片业务之外,还包括Wi-Fi芯片、蓝牙芯片、NFC芯片、GPS芯片等。

  “博通的基带芯片业务团队有二三千人,成本支出居高不下。”老杳认为,甩手难以盈利的基带芯片业务后,博通的其他业务板块能够快马加鞭。博通自身也称,这一退出决定,将让其每年节省7亿美元的开支和费用。

  不过,要找到合适的接盘者,并不容易。

  对于联发科可能成为接盘者,并希望借此打入三星供应链的市场传闻,老杳分析说,可能性不大,“联发科在技术上并没有明显的短板,接盘无法带来协同效应”。同理,博通这一业务对英特尔的价值也不大。

  “展讯和博通在技术上有互补性,理论上有一定可能性。”老杳说,但问题在于展讯是否具有此财力和消化能力,“消化不好,会对自己带来拖累,有点赌博的性质”。

  “三星的基带芯片做了很多年,但一直没做好。”老妖认为,从目前来看,三星最有可能成为接盘者,双方在技术上有互补性,而且三星的财力也不成问题。

  “关键看三星有无此意愿。”老杳认为,如果找不到接盘者,博通也有可能步德州仪器的后尘,将其基带芯片业务直接关闭。

关键字:博通  基带芯片  接盘者 引用地址:博通甩卖基带芯片 接盘者难寻

上一篇:Wi-Fi商竞推802.11ac升MU-MIMO规格
下一篇:博通推出全新安全处理器产品BCM58300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09

张忠谋、蔡明介评价博通高通并购案对台湾产业链影响
集微网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高通、博通并购案成功与否,对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发展板块都将产生新的影响。例如两家公司均为台积电客户,合并后更为壮大,相对集中对台积电投片量,但衍生而来的问题是对台积电议价能力提高。 高通整合至博通后,博通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的半导体厂商,仅次于英特尔与三星,一口气拉开与其他全球主要半导体业者的距离,联发科与新博通形成不利产业竞争态势。不过,有观点指出,未来博通介入后,高通可能因此退出中低端手机市场,届时有利于联发科在中低端产品市占率成长。 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认为,该并购对于台湾中小型芯片厂冲击则较大,由于台湾IC设计业者在工业、车用与基础建设等领域着墨较少,随着国外IC业者纷纷透过并购在诸多垂直应用市场快速
[手机便携]
博通Scott:99.98%通信数据传输都有博通
作为一家芯片厂商,博通一直以来保留着不错的战绩。今日,在2014博通亚洲媒体峰会上,博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cott McGregor当谈到在基础设施领域时表示,99.98%的通信数据传输至少通过一颗博通芯片。 图:博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cott McGregor 在博通2014亚洲媒体峰会,摄于上海 “我们希望通过和顶级OEM/ODM厂商一道,提高技术领导力,推动工程创新,在飞速增长的国际市场中持续保持成功。我们也会配合政府举措,加强与运营商在技术、标准和规划方面的合作。”Scott 表示,“我们会将博通创新技术与亚洲产品和技术转型进程同步。” 博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cott: Scott希望通过以上方式来
[网络通信]
<font color='red'>博通</font>Scott:99.98%通信数据传输都有<font color='red'>博通</font>
不满高通上调恩智浦报价 博通将收购报价下调4%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高通公司于周二将恩智浦半导体的收购报价上调至每股127.50美元,较此前每股110美元的报价高出16%,总额达到440亿美元。而博通方面则对此进行了尖锐回应。   对于高通上调恩智浦半导体的收购价格,博通周三将高通的收购报价下调4%至1170亿美元,原因是他们反对高通将恩智浦收购报价上调至440亿美元的决定。   博通表示,高通上调报价后对恩智浦的出价过高,因此决定下调高通本身的收购报价。而高通方面则回应称,博通这是把“本就不充分的要约变得更糟”。
[手机便携]
博通第三财季净利润4.29亿美元 同比增338%
博通今天发布了201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报告显示,博通第三财季净营收为2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1.0亿美元增长4.3%;净利润为4.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800万美元增长338%。博通第三财季业绩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小幅上涨。 在截至9月30日的这一财季,博通的净营收为2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1.0亿美元增长4.3%,比上一季度的22.6亿美元下滑3.2%,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FactSet Research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博通第三财季营收为21.4亿美元。 博通第三财季净利润为4.29亿美元,每股收益为69美分,这一业绩远好于去年同期。2014财年第三财季,博通净利润为
[手机便携]
博通明年将进军LTE芯片市场
北京时间12月7日早间消息,博通周四宣布,明年将进军LTE 4G芯片市场,向手机客户提供支持4G网络的原型芯片。 此举将帮助该公司更好地挑战竞争对手高通,后者多年来一直在LTE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这项技术已经被全球多地的移动运营商采纳。 博通无线业务总经理鲍勃·兰格(Bob Rango)是在该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披露LTE计划的,他还讨论了该芯片有可能包含的一些功能。 博通对LTE产品做出的规格承诺,令投资公司Charter Equity Research分析师艾德·斯内德(Ed Snyder)颇为看好,包括语音功能和能耗效率。但令他失望的是,博通并未透露该芯片的商用时间表。 “他们对于何时能够将产品送到用户手中仍未明确。”
[网络通信]
高通:博通出价到1600亿美元 我们再考虑收购的事情
据外媒报道,高通公司已改变了对于收购的立场,公开表示,如果其竞争对手博通公司将出价提高到1600亿美元,涵盖250亿美元的债务,高通将同意被收购。博通曾在去年11月主动提出出价1300亿美元,但遭到高通董事会的一致拒绝。 高通拒绝博通的第一次出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高通认为公司价值被低估,同时,“监管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前者向外界表明,一旦报价提高,高通可能接受收购条件,今天的消息似乎证实了这一点。高通重申博通出价不够高,并要求后者将报价提高到每股90美元以上。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两家公司一直围绕交易纠缠不休,高通不断拒绝博通已提高的收购价,直到上周高通宣布已达成协议,准备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博通公司才将收购要约出价提升至每股79美
[半导体设计/制造]
博通CEO:挑战高通靠智能机集成芯片组
    (摄影:加藤 康)   美国博通(Broadcom)在无线LAN IC、以太网控制器IC及蓝牙IC等领域拥有很大份额。但在市场急速扩大的智能手机领域,与美国高通(Qualcomm)相比其影响力却较要弱不少。博通将如何切入该领域?记者就博通的战略采访了该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科特·麦奎格(Scott McGregor)。(采访人:中道 理,《日经电子》) ——请您谈一下博通目前的业务概况。   我们的业务部门分为“Home”、“Hand”、“Infrastructure”三个。其中,Home部门统管DSL及有线调制解调器等家庭与通信运营商的“最后一英里”连接设备,以及机顶盒等与家电相关的产品。Hand部门为可移动设
[手机便携]
博通收购高通的真正主谋原来是它
    即将过去的2017年,有关苹果与高通、博通与高通之前的话题一直是业界主角,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而这一阴谋在业界或许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媒体并没有公之于众。     梳理一下过去一年的大事记,其实揭开这一阴谋并不难:     1、2017年1月17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加州北区的联邦地区法院对高通公司提起诉讼,指控该公司在其专利许可业务中违反反垄断法。FTC认为高通通过降低专利授权费用的方式,强迫苹果只能从他们那里购买iPhone所使用的基带芯片。可见FTC起诉高通的背后主谋是苹果无疑。     2、2017年1月21日消息,苹果向高通发起诉讼索赔10亿美元。苹果认为高通征收的一些专利技术费根本不
[半导体设计/制造]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