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

发布者:科技狂人最新更新时间:2015-10-26 来源: 凤凰网科技 关键字:荷兰  科学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报道,他们的实验据说可以证明量子力学最根本的理论之一:远隔很远距离的物体可以瞬间互相作 用。这一发现是对古典物理称为“定域性定律”(locality)的基本原则又一打击。其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只能被它周围的环境直接影响。代尔夫特大学的 研究,周三在《自然》杂志上公布,进一步证实了一个爱因斯坦曾经公开拒绝的想法。

他说,量子论必须承认“幽灵般的远程效应”,他也拒绝接受“宇宙可以表现得如此奇怪,如此明显地随机”这一概念。
互相分离的粒子可以被完全“纠缠”,其结果是,无论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测量一个粒子几乎同时会影响到另一个。爱因斯坦对这一说法更是嗤之以鼻。
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引入的不确定性不以为然,他认为量子理论具有上帝玩骰子的暗示。
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物理学家一系列精确的实验正在不断地消除疑虑– 一些被称为漏洞的另类解释- 即使相隔整个宇宙,两个已经纠缠的粒子可以立刻互动。
由荷兰大学的科维理纳米科学研究所,物理学家罗纳德·汉森领导,以及来自西班牙和英国的科学家加盟进行的新实验为量子力学以下理论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由亚原子粒子纤维构成的奇怪世界的确存在,其中的物质在没有被观察之前,不具有任何形式,并且,时间不但向前行进也向后行进。
物理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1964年首先设计一个实验作为证明“‘幽灵般的远程效应’真实存在”的一种方法,因此,研究人员把他们的实验称为“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
“自上世纪70年代,这些测试就已经完成,但总是需要额外的假设,”汉森博士说。“现在我们已经证实了幽灵般的远程效应的确存在。”
根据这些科学家的论断,他们现在已经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所谓隐变量,那些根据经典物理定律,可能解释远距离纠缠的隐变量。
代尔夫特研究人员能够把相距1.3公里(比一英里略少)的两个电子纠缠起来,然后在它们之间传递信息。物理学家使用“缠结”一词表明他们使用某些方法来生成成对的粒子,其结果是它们彼此之间不独立。科学家们把两颗钻石分别放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两侧,距离1.3公里。
每块儿钻石含有一个可以俘获单个电子的微小空间,此空间具有一种称为“自旋”的磁性,然后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脉冲来纠缠,并测量电子的“自旋”。
校园的两侧设有探测器,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确保做测量的同时,信息无法以传统的方式交换。
“我想这是一个设计完美,巧妙的实验,将有助于推进整个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大卫·凯泽说,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然而,凯泽博士,和另一组物理学家正准备明年进行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实验,不久将截取和测量宇宙最边缘的光。他还说,他认为荷兰实验并没有解答所有的疑问。
测试发生在一个令人费解的和独特的领域。根据量子力学,直到粒子被测量或以某种方式观察到它们的时候才具有可以验证的属性。直到这时,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或更多的地方。但是,一旦测得,它们塌陷成一个更经典的现实,只有一个位置。
事实上,这个实验不仅仅证实了量子力学反常识的理论,也是朝着所谓的“量子互联网”的实际应用前进了一步。目前,面对功率强大的计算机建构在大数因子分解能力基础上的加密技术和另一些有关策略所具有挑战性,互联网的安全性和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很令人头疼。
像汉森一样的研究人员设想一个由链状纠缠粒子环绕整个地球而形成的量子通信网络。这种网络能够安全地共享加密密码,并且绝对能够监测到窃听的企图。
对于一些物理学家,尽管新的实验声称“无漏洞”,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
“这项实验已经很漂亮地堵住了三大漏洞中的两个,但三分之二是不是三分之三,”凯泽说。“我十分相信,量子力学是大自然的正确描述。但是,坦率地说,我们还不到使用最强烈的语气说话的地步。
关键字:荷兰  科学家 引用地址:荷兰科学家证实量子纠缠:物质远隔万里却相互作用

上一篇:大陆面板厂扩产 产能过剩难解
下一篇:供过于求 触控面板最大致命伤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02

科学家发明HiccAway吸管 可即刻治愈打嗝
据外媒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称为HiccAway的设备,这是一种专门设计的吸管,声称可以立即让人们摆脱打嗝。它是由德克萨斯大学神经科学重症监护室主任Ali Seifi博士设计的,旨在帮助从神经损伤中恢复的病人控制打嗝(显然打嗝在脑损伤中很常见)。   经过多年尝试简化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Seifi博士想出了HiccAway。要使用它,只需将盖子放在所需的设置上(儿童或成人),并将吸管放入装有约半杯水的杯子里。然后,用户需强行啜饮,并立即吞咽,一口气吸完。重复这个过程两到三次,随后人们的打嗝会消失。 根据Seifi博士的说法,吸管在喝水时产生足够的压力来降低横膈膜,同时激活喉咙里的树叶状结构,即会厌。这刺
[手机便携]
科学家成功验证四十年前的中微子预言:开创全新未来
  北京时间8月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物理学家会对他们希望发生的事情大费唇舌,但这些事也许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生。例如,一名物理学家认为在特定情况下,十分常见、但难以探测的 中微子 可以使整个原子核发生振荡。考虑到这一现象极难探测,他觉得光是提出这一想法就已经够傻了。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但四十年后,科学家宣布,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一现象。   具体来说,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测量“相干 中微子 核碰撞”(coherent)的新方法。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名物理学家就预言了 中微子 发生互动的可能性。一些人认为此次发现或许能帮助我们如科幻片一般利用中微子。其他人则表现得更为审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物理学家认为
[手机便携]
荷兰科学家公布了一种可以像昆虫一样在空中飞行的小型飞行机器人
荷兰科学家已经公布了一种可以像昆虫一样在空中飞行的小型飞行机器人。 这种名为DelFly Nimble的机器人机翼以每秒17次的速度扇动,它可以以超过15英里/小时(25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 - 它甚至可以进行反转飞行。 该机器人背后的科学家从果蝇的翅膀运动中获得了灵感,并声称它可以彻底改变我们对昆虫飞行的理解。 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它可以悬停,向左或向右冲刺甚至在空中翻身。 首席设计师Matej Karasek博士说:“机器人的最高时速为25公里/小时[15英里每小时],甚至可以进行更高难度的动作,例如360度翻转。此外,33厘米的翼展和29克的机器人尺寸,使其具有出色的动力效率,允许
[机器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受聘于国微集团首席科学家
国微集团首席科学家聘请仪式于国实大厦23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跃教授正式受聘成为国微集团首席科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CAD所副主任初秀琴、西电国微研究院副院长游海龙,国微集团董事长黄学良、总裁帅红宇以及集团管理层代表一同出席聘请仪式。 黄学良董事长代表国微集团对郝跃院士的加盟表示热烈欢迎,对郝跃院士一直以来在国微发展历程中给予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郝跃院士的加盟将全面提升集团科技发展实力,为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郝跃院士十分赞许国微集团在重要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企业责任感,强调科技事业发展与关键技术的攻关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郝跃院士表示将与国微集团同心协
[手机便携]
极低气温下锂电池集体罢工,科学家想出新妙招
为了探索更具应用前景的锂电池,科学家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基于纯锂的金属阳极方案,而不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混合材料。与此同时,为了攻克其在低温下性能不佳的缺点,研究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们也一直在“绞尽脑汁”,并已取得了一些突破。 据报道,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的研究团队就在试图开发一种可以在极低温度下充电和放电的电池,这通常需要额外的加热系统,不过此次他们将重点放在了电解质上,依靠电解质中的弱结合性,令锂金属电池在寒冷条件下释放出空前性能。 据了解,与当前使用的石墨/铜的混合阳极相比,纯锂金属阳极具有出色的能量密度,因此它被认为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在如此之大的差异面前,一些电池研究人员甚至将锂金属描述为“梦想材料”
[电源管理]
极低气温下锂电池集体罢工,<font color='red'>科学家</font>想出新妙招
苹果App Store未满足约会应用第三方支付要求 荷兰再罚500万欧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消费者和市场管理局(ACM)已经连续第三周对苹果公司处以 500 万欧元(约 3650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原因是苹果公司涉嫌未能满足其制定的关于约会应用替代支付系统的要求。   报道称,ACM 今天表示,它仍然没有从苹果公司收到足够的信息,以评估苹果公司是否适当地遵守了该命令。竞争监管机构将继续每周对苹果公司罚款 500 万欧元,最高可达 5000 万欧元(约 3.65 亿元人民币),直到它发现该公司已经遵守规定。   上个月,ACM 表示,苹果公司为希望在荷兰提供替代支付系统的约会应用程序“设置了若干障碍”。例如,开发者必须在苹果公司的网站上提交一份权利申请表格,而且该权利只能用于在荷兰的 App S
[手机便携]
苹果App Store未满足约会应用第三方支付要求 <font color='red'>荷兰</font>再罚500万欧
科学家探讨如何跟踪电池内部状态 以开发特定用途电池
未来出行交通工具主要包括 电动汽车 、卡车和飞机等,但单一电池设计显然无法满足复杂的需求。未来几十年,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用途来定制电池,因此要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各类电池的内部状态。 (图片来源:techxplore) 每种电池的工作原理都相同,即由离子(也就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分子)通过电解液将电流从负极传送到正极,然后再返回来。通过准确了解不同的离子如何在不同类型电解液中移动,研究人员可以找到改变这种传送方式的方法,从而创造出以最适合特定用途的方式进行充放电的电池。 据外媒报道,在一项突破性发现中,科学家们结合多种技术,来精确测量在电池中移动的离子。研究人员利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子源(APS),不仅可以在电池运行时观察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科学家</font>探讨如何跟踪电池内部状态 以开发特定用途电池
科学家首次构建出脑神经形态芯片
    据报道,瑞士和美国的神经信息学研究人员携手,首次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奇的微芯片,能够实时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最新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们制造出能同周围环境实时交互的认知系统。   以前的类似研究都局限于在传统计算机上研制神经网络模型或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复杂的神经网络,而新研究的思路是,研发在大小、处理速度和能耗方面都可与真实大脑相媲美的电路。瑞士苏黎世大学、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神经信息学研究所(INI)的教授贾科莫·因迪韦里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直接在微芯片上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突触的属性。”   做到这一点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配置由人造神经元组成的网络,让其能执行特定的任务。瑞士科学家现在已经成功地攻克了这一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