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P430F149的RLC、频率及相位差测量仪的设计

发布者:温柔心情最新更新时间:2011-06-07 关键字:RLC  频率  相位差  测量仪  MSP430F149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0 引言
    目前,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对RLC、频率及相位差的测量,实际需要用几个仪表,如RLC表、频率计和相位仪,这给实际使用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现在常用的仪表一般还是传统的模拟式仪表,漂移大,程控性能不好,而有些仪表功能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此,本文考虑到实际的科研实验需要,给出了一种可同时测量RLC、频率及相位差的测量仪的设计方法。

1 系统组成与硬件电路设计
1.1 系统组成
    该仪器包括信号产生与接收模块、信号的放大整形滤波处理模块、单片机中央处理器、显示模块LCD12864和外部按键控制模块等几个部分,其系统组成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a.JPG


    本系统以单片机MSP430F149为处理器,主要用于整个系统的信号采集、输入输出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中的信号来源有两个:一是内部信号源产生的信号,二是由外部接口输入信号。这些信号先经放大整形电路进行处理,并由滤波电路滤波,之后送人到单片机,最后经单片机运算处理,并输出显示。
1.2 MSP430F149芯片简介
    依据系统总体设计思路,该装置选用MSP430F149作为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MSP430系列单片机是一种超低功耗的混合信号控制器,它具有16位RISC结构和丰富的寻址方式,同时集成了较丰富的片内外设。本系统就是利用其内部自带的12位ADC来实现模拟信号的采集,其最高转换速率可达382ksps,能满足大多数数据采集的应用要求;并且其内部具有16位的定时器,可利用其定时器A、B的捕获功能来捕获一定频率的方波信号,而且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同时,利用此功能还可以实现对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周期的计算。
1.3 系统工作原理
    对电容、电阻进行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RC振荡,具体做法是用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与555电路构成多谐振荡电路,并产生一定的频率,然后通过测量频率信号得出电容和电阻的信息。图2所示是其555振荡电路。

b.JPG


    555的内部时基电路与电容C1及外接的电阻R1、R2构成的无稳态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范围可达0.001Hz~500kHz。当C1的电容量或电阻值R1、R2相应变化时,555电路输出的测量脉冲的宽度和频率也会发生变化。其中测量电阻时,可将R2替换为被测电阻,即R2=Rx,以使C1与R1处于一个一定的已知量值上,此时的输出频率计算公式为:
    c.JPG
    测量电容时,可将C1替换为被测电容,即C1=Cx,R1与R2设定为固定量值且相等,此时输出频率的计算公式为:
    d.JPG
    由于输出的频率变化与外部接入的量值成比。因此,在电路中只要正确地选择电阻的阻值与电容的容值,就可以得到适合测量所需要的脉冲宽度与脉冲频率。[page]

    电感测量主要利用电感的感抗原理。即将被测电感串联于一定频率的交流恒压源中,然后测量该电感两端的电压,从而得出电感的感抗,即间接测出电感的电感量,其电感测量电路如图3所示。

e.JPG


    利用图3所示电路可由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器产生一定频率的正弦波,图3中由运放U8A及外围电阻和电容构成文氏电桥,其输出频率的理论值为f=1/(2πRC),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条件下,该振荡器具有稳定的频率及振幅。且正弦波输出后,经电压跟随器驱动,即可作为电感表的信号源。信号源可输出到Rx(档位电阻)与Lx(被测电感)的串联电路中,此时电感产生的感抗为:ZL=2πfL。根据分压原理,在已知电压和已经选好已知值的Rx时,如果测出了电感两端的交流电压,由于电感感抗与电感量成正比,因而就可得出电感量。该交流电压经U8C运放与外围电阻组成的放大电路放大后,再经带通滤波器滤波,最后经线性整流器整形后即可转换为直流电压送入单片机。单片机经AD采样可得到该直流电压,再经计算得到电感量。
    在电感测量时,根据量程的不同可分为5个档。将被测电感Lx接入电路中后,通过输入电压大小的判断,可由单片机向模拟开关发送控制信号以选择档位。
    频率测量可利用单片机的捕获功能,外部输入的信号经过整形放大滤波分频等处理后,可将输出的方波信号送入单片机,图4所示是其频率测量电路。事实上,当一定频率的信号从IN端输入电路中时,经二极管限幅,再经RC滤波,然后送入到由LM358运放构成的比较器中,即可输出方波信号。该方波信号经74HC14整形,再经74HC393分频,最后可输入到单片机中。该测量电路中利用74HC393分频的目的在于,如果输入信号的频率过高,则单片机无法准确快速地捕获到该信号,因此,可通过分频减少高频信号的测量误差,同时提高测量的实际可行性。

f.JPG


    相位差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频率信号的测量。它可将不同相位的信号整形为方波信号送入单片机,这样就可将相位差的测量转变为求方波的脉宽,图5所示是其相位差测量电路。该电路将两路信号输入到电路接入端,再分别经限幅、滤波和整形处理,然后将得到的两路方波信号各自输入到单片机的两个捕获端口。

g.JPG


    之后,在单片机中经过计算,即可得到脉宽以及周期,最终得到两个周期稳定的模拟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图6所示是其相位差波形图。

h.JPG


    在图6中的两路相位不同的方波信号中,T1为信号1的上升沿到来时的时刻,T2为信号2上升沿到来时的时刻,如果可同时得到方波信号的周期T,则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i.JPG
    这样,只需要得到这两路信号的上升沿时刻及其周期,便可计算出它们的相位差。[page]

2 软件设计
2.1 主程序设计
    本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如图7所示。本系统的主程序主要完成对时序的初始化及对显示界面的初始化,其中初始化包括对单片机的初始化和对接口芯片的初始化。首先是对单片机进行初始化,以设置时钟和必要的标志位以及变量初值;接着对显示器初始化,设置数据、地址传输端口;然后将按键选择程序开启,主要设置按键任务;最后对时钟A、B以及A/D转换进行初始化,设置必要的控制字和开中断。

j.JPG


2.2 定时器中断子程序设计
    本系统的定时器A、B中断子程序如图8所示。在该系统中,定时器A、B主要用来捕获方波以及定时。当中断开启时,应先判断中断请求
寄存器TXIV的值,以判断该中断是由捕获引起还是由计数溢出引起,然后计算得到的频率值,并在预处理后返回到主程序中。


    本系统中,对RC、频率以及相位差的测量都要利用单片机定时器的捕获功能来获取频率值。图9所示是频率捕获波形图。事实上,要获得方波信号的频率值,首先要在主程序中设置好时钟与定时器控制寄存器,然后开定时器中断程序。中断开启以后,定时器开始计数,当接收到方波的上升沿时,可存储该时刻的计数初值B,待下一次上升沿到来时,再存储该时刻的计数C,两次上升沿时刻之间的差值便是方波的周期。接着,经过短暂延时后重新测量,如此循环测量并计算最终结果。如果在两次上升沿捕获的过程中,计数器的计数值CCRx发生了溢出,则需要在中断程序中设置溢出次数变量Y,以在计算周期时将溢出值计算在内。每次捕获后得到的方波周期为:
   

3 结束语
    本文利用MSP430单片机设计的RLC、频率及相位差的测量仪,经测试证明,各项指标均可达到设计要求,并且具有精度高、体积小、性能稳定和操作简便等特点。

 

关键字:RLC  频率  相位差  测量仪  MSP430F149 引用地址:基于MSP430F149的RLC、频率及相位差测量仪的设计

上一篇:基于LabWindows的录波分析仪的设计
下一篇:瞬时通断测量仪测量方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30 22:14

6位数显频率计数器设计
简介:利用AT89S51单片机的T0、T1的定时计数器功能,来完成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频率计数,计数的频率结果通过8位动态数码管显示出来。要求能够对0-250KHZ的信号频率进行准确计数,计数误差不超过±1HZ。 1.实验任务 利用AT89S51单片机的T0、T1的定时计数器功能,来完成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频率计数,计数的频率结果通过8位动态数码管显示出来。要求能够对0-250KHZ的信号频率进行准确计数,计数误差不超过±1HZ。 2.电路原理图 图4.31.1 3.系统板上硬件连线 (1).把“单片机系统”区域中的P0.0-P0.7与“动态数码显示”区域中的ABCDEFGH端口用8芯排线连接。 (2).把“单片机系统
[单片机]
6位数显<font color='red'>频率</font>计数器设计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引 言    EDA 技术是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及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通过有关的开发软件,自动完成用软件设计的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设计,最终形成集成电子系统或专用集成芯片的一门新技术。其设计的灵活性使得EDA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本文以Max+PlusⅡ软件为设计平台,采用VHDL语言实现数字频率计的整体设计。   1 工作原理   众所周知,频率信号易于传输,抗干扰性强,可以获得较好的测量精度。因此,频率检测是电子测量领域最基本的测量之一。频率计的基本原理是用一个频率稳定度高的频率源作为基准时钟,对比测量其他信号的
[模拟电子]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font color='red'>频率</font>计的设计
数字钳形接地电阻测量仪
  CA6415精密钳形接地电阻测量仪是一种可以方便、快速测量接地电阻的仪表,这种测量仪表在测量时不必使用辅助接地探针,也不需要中断待测设各接地,只要钳夹住接地线或接地探针,就能测量出接地体的接地电阻。此种机型也能作电流测量用,高灵敏度能测量最小至1mA的泄漏电流,而中性线电流可至30A(有效值),此功能在当待测接地网络含有会影响电力品质的较大杂波信号及谐波时,是相当重要的。该钳形接地电阻测量仪提供了警报及记忆储存功能,在警报模式下,如果测量值超过或低于输入设定值时,将会产生警报声信号;记忆功能可存储99组数值(电阻或电流),便于日后对所测量数值进行分析与核对。储存的资料及警报设定值在关机后仍然可以保存。   (1)按键功能和LCD
[测试测量]
数字钳形接地电阻<font color='red'>测量仪</font>
脉冲宽度和频率可调的脉冲发生器
脉冲宽度和频率可调的脉冲发生器
[模拟电子]
脉冲宽度和<font color='red'>频率</font>可调的脉冲发生器
提高转换器开关频率,设计多媒体超薄手机
如今,手机等便携电子产品开始越来越多地集成MP3播放、数百万像素拍照和视频点播(VOD)等先进多媒体功能,但与此同时,它们所须处理的功率也以指数形式增加。而随着驱动这些多媒体内容的手机处理器的内核电压迅速朝1V逼近,I/O电压现在也已经降至1.8V,处理器的功耗也在降低。 这些便携电子产品采用的电源通常是一块输出电压为3.6V的锂离子电池,为实现较高的转换效率和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需要采用多个DC/DC转换器。但与以前采用LDO稳压器进行功率转换不同,DC/DC转换器需要采用更多的外围辅助器件。 使用多个DC/DC转换器所带来的问题并不局限于转换器本身的体积大小,还包括外围器件的体积大小问题。即便是采用磁场转换技术、转换效率可达
[焦点新闻]
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电容测量仪设计
本设计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电容测量仪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法。设计的主要方法是采用555芯片构成单稳态触发器,将电容容量转换为脉冲宽度。通过单片机的计时器测量脉宽, 根据已知的R值,通过单片机的运算功能,计算出电容容量,最后,再通过单片机的普通I/O口控制液晶屏显示出电容容量的计算结果。系统的测量范围为10pF~ 500uF, 具有多个量程,可根据用户需要由用户选择,与用户的交互是通过键盘实现,不同量程的实现是通过单片机的I/O口控制继电器的吸合与断开来选择不同的R值,从而实现不同的量程。同时,本设计注重设计方法及流程,首先根据原理设计电路,再通过protues仿真,利用keil编程,进而借助altium designer
[单片机]
基于51单片机的数字电容<font color='red'>测量仪</font>设计
如何读懂测量仪器的精度指标
在 测试测量 过程中,受测量仪器硬件本身、测量条件或测量方法的影响,测量得到的结果(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测量误差,测量误差可能包含与测量值成比例的误差,也可能包含与测量值无关的固定误差。通常测量仪器的精度指标会以这两种误差的组合方式给出,例如PA8000的精度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PA8000精度指标 图1中的精度指标是以 (%读数 + %量程) 的方式表示的,即读数精度+满量程精度表示法。顾名思义,读数精度就是仅与测量值成比例的误差,而满量程精度则是与测量值无关仅与量程有关的固定误差,即当量程确定后这个误差也就固定了。 电测量仪表的精度指标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介绍之前先回顾一下误差的两种表
[测试测量]
如何读懂<font color='red'>测量仪</font>器的精度指标
非接触式RFID的读写器系统设计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IC卡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展成几大类,其中非接触IC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与之相应,能够读取非接触IC卡内信息的读写器(阅读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更新。非接触式卡又称射频卡(应答器),它使用无线电调制方式和阅读器进行信息交换。通常根据以下几种标准来设计,即ISO/IEC10536标准、ISO/IEC14443标准、ISO/IEC15693标准。根据ISO/IEC10536标准设计的卡称为"密耦合卡",对应的阅读器也相应遵循ISO/IEC10536标准设计;根据ISO/IEC14443标准设计的卡是近耦合卡,对应的阅读器遵循ISO/IEC14443标准设计;根据ISO/IEC156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测试测量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