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仪用什么气体_气相色谱仪结构

发布者:chwwdch最新更新时间:2023-04-26 来源: elecfans关键字:气相色谱  气体  结构  纯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气相色谱仪用什么气体

  选择什么级别纯度的气体作为气相色谱仪的载气和辅助气体(高纯氮、高纯氩、高纯氦、高纯氢、高纯甲烷、高纯二氧化碳、高纯氧),虽然对于老用户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气相色谱仪的用户,却是一个难于抉择的问题,而且目前很难找到这方面的资料,所以他们总是询问选择什么纯度的气体最合适。


  做气相色谱检测选择气体纯度时,主要取决于需要分析的对象、色谱柱中的填充物和色谱中的检测器,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能满足分析要求和分析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纯度较高的气体,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和保持气相色谱仪器的高灵敏度,且会延长气路控制部件、气体过滤器、色谱柱及整台仪器的寿命。此外,高中档仪器长期使用低纯度的气体作为载气和辅助气体测量高浓度样品时,一旦要求分析低浓度样品而需要仪器表现高灵敏度的优势时,往往表现得十分困难,并需要长时间得活化。而低端分析仪器做高浓度样品分析选择高纯度气体作为载气则增加了仪器分析成本。


  气相色谱仪结构

  气相色谱仪实现商品化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目前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开发智能软件,提高自动化程度、故障自我诊断纠错能力;增强数据处理功能及与其他仪器联用的技术;便携式、小型化、专一化、在线化等方面。虽然目前市场上的气相色谱仪型号繁多,性能各异,但总的来说,仪器的基本结构是相似的,都是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柱分离系统、检测器系统、温度控制系统、软件记录系统六大部分组成。

  1、气路系统

  气相色谱仪的气路系统由供气气源、气体净化器、稳压阀或电子气路压力控制器、稳流阀或电子气路流量控制器组成。气源是为气相色谱仪提供载气和检测器辅助气体的高压气体钢瓶、气体发生器以及空气压缩机。

  气相色谱仪对气体的纯度要求较高,例如,通常用做载气的氮气、氦气、氢气和氩气都要高纯度(≥99 999%)。为了保证气体的纯度,实际工作中通常要在气源与仪器之间连接气体净化器。气体中主要含有少量永久气体、水蒸气、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杂质,所以,一般采用分子筛过滤器去除有机杂质,采用变色硅胶除去水蒸气,采用氧气捕集阱脱除氧气。

  气相色谱仪气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样品分析的重现性,如果控制不精确,就会造成峰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重现性差。在气相色谱仪中,一般采用稳压阀和稳流阀控制,且往往采用多级稳压、稳流控制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电子气路控制器(EPC)实现了通过计算机对压力和流量的自动控制。随着电子气路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压力、流量控制达到了更高的精度,如第五代电子气路控制器(EPC),其压力控制精度达到0.001 psi,采用该EPC得到的保留时间重现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可小于等于0.008%。随着电子气路控制器(EPC)的不断普及,气相色谱的样品分析变得更方便,分析结果更可靠。

  2、进样系统

  气相色谱仪的进样系统包括样品引入装置(如注射器和自动进样器)和汽化室(进样口)。常见的毛细管色谱柱进样系统包括分流进样系统和不分流进样系统。进样系统的作用是将样品引人,并使样品瞬间汽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移到色谱柱中。

  1) 分流进样系统。分流进样系统经过预热的载气分为两路:一路向上流动,从隔垫底部吹扫并放空;另一路以较快的流速进入汽化室,此处样品与载气混合,并在毛细管柱的人口处进行分流。常用的毛细管柱分流比为(1:100)~(1:l0)。

  2) 不分流进样系统。不分流进样系统如图2-5所示,与分流进样系统的不同之处是:在进样时分流阎关闭,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0.5~2 min)大部分溶剂和溶质进入色谱柱,分流阀打开,把汽化室中的剩余溶剂和溶质通过分流口放空。

  3) 汽化室:汽化室普通由一根不锈钢管制成,管外绕有加热丝,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霎时气化为蒸气。为了让样品在气化室中霎时气化而不合成,因而请求气化室热容量大,无催化效应。

  4)加热系统:用以保证试样气化,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之前霎时气化,然后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

  3、柱分离系统

  分离系统是色谱仪的心脏局部。其作用就是把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别离开来。别离系统由柱室、色谱柱、温控部件组成。其中色谱柱是色谱仪的中心部件。色谱柱主要有两类:填充柱和毛细管柱(开管柱)。柱资料包括金属、玻璃、融熔石英、聚四氟等。色谱柱的别离效果除与柱长、柱径和柱形有关外,还与所选用的固定相和柱填料的制备技术以及操作条件等许多要素有关。

  4、检测系统

  检测器是将经色谱柱别离出的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含量)转变成易被丈量的电信号(如电压、电流等),并停止信号处置的一种安装,是色谱仪的眼睛。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数模转换器三局部组成。被色谱柱别离后的组分依次进检测器,按其浓度或质量随时间的变化,转化成相应电信号,经放大后记载和显现,绘出色谱图。检测器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色谱仪器最终剖析结果的精确性。

  依据检测器的响应原理,可将其分为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

  (1)浓度型检测器:丈量的是载气中组分浓度的霎时变化,即检测器的响应值正比于组分的浓度。如热导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

  (2)质量型检测器:丈量的是载气中所携带的样品进入检测器的速度变化,即检测器的响应信号正比于单位时间内组分进入检测器的质量。如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和火焰光度检测器。

  5、温度控制系统

  在气相色谱测定中,温度控制是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柱的别离效能、检测器的灵活度和稳定性。温度控制系统主要指对气化室、色谱柱、检测器三处的温度控制。在气化室要保证液体试样霎时气化;在色谱柱室要精确控制别离需求的温度,当试样复杂时,别离室温度需求按一定程序控制温度变化,各组分在最佳温度下别离;在检测器要使被别离后的组分经过时不在此冷凝。控温方式分恒温和程序升温两种:

  (1)恒温:关于沸程不太宽的简单样品,可采用恒温形式。普通的气体剖析和简单液体样品剖析都采用恒温形式。

  (2)程序升温:所谓程序升温,是指在一个剖析周期里色谱柱的温度随时间由低温到高温呈线性或非线性地变化,使沸点不同的组分,各在其最佳柱温下流出,从而改善别离效果,缩短剖析时间。关于沸程较宽的复杂样品,假如在恒温下别离很难到达好的别离效果,应运用程序升温办法。

  6、软件记载系统

  记载系统是记载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停止定量数据处置。普通采用自动均衡式电子电位差计停止记载,绘制出色谱图。一般的色谱仪装备自动软件,可自动计算色谱峰的面积,直接提供定量剖析的精确数据。先进的气相色谱仪还配有电子计算机,能自动对色谱剖析数据停止处置和自动分析预警功能。


关键字:气相色谱  气体  结构  纯度 引用地址:气相色谱仪用什么气体_气相色谱仪结构

上一篇:液相色谱仪操作及原理
下一篇:光纤光谱仪原理_光纤光谱仪的用途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6 21:37

数字控制提高无桥接PFC拓扑结构性能
由于效率要求的不断增长,许多电源制造厂商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无桥功率因数校正 (PFC) 拓扑结构。一般而言,无桥接 PFC可以通过减少线路电流通路中的半导体组件数目来降低传导损耗。尽管无桥接 PFC 的概念已经提出了许多年,但因其实施的难度和控制的复杂程度,阻碍了其成为一种主流。一些专为电源而设计的低成本、高性能数字控制器上市以后,越来越多的电源公司开始为 PFC 设计选择使用这些新型数字控制器。相比传统的模拟控制器,数字控制器拥有许多优势,例如:可编程配置、非线性控制、低组件数目,以及最为重要的复杂功能实施能力(模拟方法通常较难实现)。大多数现今的数字电源控制器,例如:TI 的融合数字电源 (Fusion Digital Powe
[电源管理]
数字控制提高无桥接PFC拓扑<font color='red'>结构</font>性能
STM32芯片系统结构
STM32芯片架构 STM32F103系列芯片的系统架构如下: STM32芯片基于ARM公司的Cortex-M3内核,由ST公司设计生产,内核与总线矩阵之间有I(指令)、S(系统)、D(数据)三条信号线。内核通过总线矩阵与FLASH、SRAM、外设连接。而外设包括GPIO、USART、I2C、SPI等。 STM32芯片系统结构 STM32F103 系列芯片(不包含互联网型)的系统结构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小容量、中容量和大容量产品中,主系统由以下部分构 成: 四个驱动单元: Cortex-M3 内核 DCode 总线(D-bus) Cortex-M3 内核系统总线(S-bus) 通用 DMA1 通用 DMA2 四个被动
[单片机]
STM32芯片系统<font color='red'>结构</font>
电流表结构详解 产生电流误差原因分析
电流表是用于测量电流设备,读数为安培(amperes)。存在两种电流表结构:分流(shunt)型电流表和反馈(feedback)型电流表。 1、分流型与反馈型电流表 分流型电流表是常用的形式,应用在很多场合。反馈型安培表更加适合测量小电流,随着如今测量电流越来越小,反馈型电流表应用逐步增加。然而选择正确形式的电流表不仅取决于被测电流幅值的大小,也与被测设备(DUT)的特征(通常指阻抗)有关系。 2、分流电流表:DMMs 常见的分流型电流表在几乎所有数字万用表(DMMs)中得到应用。被测量的电流在万用表输入端电阻上形成电压正比于测量电流。 ▲ 图1 分流型电流表 分流型电流表的主要缺点在于电流表的输入阻抗。当输入电流减小
[测试测量]
电流表<font color='red'>结构</font>详解 产生电流误差原因分析
新磁芯结构在电子变压器中的应用
1 )搭接式卷绕磁芯 搭接式卷绕磁芯最早用于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它既有卷绕磁芯优点,激磁电流小,空载损耗低,又可以打开装卸线圈,消除一般卷绕磁芯的缺点,不需要用专用绕线机绕制线圈,生产效率提高,线圈出现问题时也便于更换和维修。现有3%取向硅钢的厚度已减薄到0.23mm和0.27mm,用它们制造搭接式卷绕磁芯比非晶合金更容易。因此,搭接式卷绕磁芯有可能用于500VA以上的硅钢电源变压器,尤其是大容量整流电源和不停电电源中的硅钢电源变压器。 2) 立体三角形磁芯 立体布置的三角形三相磁芯,现在正在国内风行。最早出现立体三角形磁芯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是,由于磁芯需要特殊剪切加工,线圈需要专用绕线机绕制,而未能推广应用。现在可
[模拟电子]
8051单片机的内部的结构及运行过程解析
1.ROM:只读存储器,单片机的只读存储区大多用于存储程序固又称程序存储器。 51单片机是EPROM,所谓的EPROM是可擦除的只读存储器。可以把原来的程序擦除了,再写一个新的进去。 断电后是可以保存的,数据存储器(RAM)是不能保存的。 RAM只能在程序执行的时候不断地重新存储定义的变量。如int x,int y 可以通过code这个指令来将定义的变量放在ROM,而不是RAM中,节省RAM资源 2.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用于存储定义的变量等,速度快 51单片机的RAM存储容量远小于ROM,但是速度非常之快 内部详细图示 内部的结构看似十分复杂,但是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运算器(红色框)和控制器(蓝色框)。 运算器
[单片机]
8051单片机的内部的<font color='red'>结构</font>及运行过程解析
UPS逆变模块的N+m冗余并联结构和均流
摘要:介绍了UPS采用电压源逆变器模块的并联运行,及构成N+m冗余并联结构进行供电的好处,讲述了一种新的并联均流电路。 关键词:不间断电源;逆变器模块;并联;冗余N+m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用电设备的不断增加,对UPS容量的要求越来越大。大容量的UPS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采用单台大容量UPS;另一种是在UPS单机内部采用功率模块N+m冗余并联结构。前者的缺点是成本高、体积重量大、运输安装困难、可靠性差,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引起供电瘫痪。后者的好处是提高了供电的灵活性,可以将小功率模块的开关频率提高到MHz级,从而提高了模块的功率密度,使UPS的体积重量减小;并且减小了各模块的功率开关器件的电流应力,提高了UPS的可靠性
[应用]
红外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暖通空调是指室内或车内负责暖气、通风及空气调节的系统或相关设备。它通过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在现代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氧化碳CO2气体传感器作为暖通空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测量通风装置中的空气成分,可监测二氧化碳浓度,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和能效提供关键信息。 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是一种测量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传感器。其核心原理是基于红外线吸收特性。红外线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二氧化碳分子对特定波长红外线的吸收程度,来准确测量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连丁传感提供了系列红外二氧化碳CO2气体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基于红外光学检测技术,具有可拓展的测量范围,可快速检测空气中的CO
[嵌入式]
红外二氧化碳<font color='red'>气体</font>传感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手动变速器结构原理解析:机械传动的智慧结晶
在现代汽车工业中,手动变速器(Manual Transmission,简称MT)作为传统的传动装置,依然以其可靠性、耐用性和驾驶乐趣受到众多驾驶者的青睐。手动变速器通过一系列精密设计的机械结构,实现了发动机动力到车轮的有效传递,并允许驾驶员根据驾驶需求灵活调整传动比,从而优化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本文将深入探讨手动变速器的结构原理,揭示其背后的机械智慧。 一、手动变速器的结构与组成 手动变速器主要由壳体、传动组件(输入输出轴、齿轮、同步器等)和操纵组件(换挡拉杆、拨叉等)三大部分组成。 壳体:作为手动变速器的外部保护结构,壳体通常由高强度铸铁或铝合金制成,具有良好的刚性和密封性,能够保护内部传动机构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测试测量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