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与智能分析相向而行

发布者:MysticalDreamer最新更新时间:2014-08-04 来源: 千家网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将生物识别技术融合应用到网络视频监控平台,即将识别算法融合到视频监控的智能分析中去,将有助于智能分析的精确识别,同时借助高清视频监控技术,促进生物识别从近距离识别借向远距离识别、从静态识别到动态识别、从小群体到大群体识别应用的方向发展。

    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的分析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预计将以12%的持续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150亿美元。目前,生物识别技术正日趋成熟,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良好的应用,在解决安全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随着多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与多元化应用,将助推我国多重生物识别技术相关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得以普及,并积极拉动市场需求增长,形成跨生物技术、安防、IT等领域的新兴产业。

    产品与解决方案日趋多元化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成熟,相关的产品不断涌现,而多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发展,必将推动更多一体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大型系统乃至个人设备,服务于专业市场及商业和民用市场。

    自2001年生物识别产品发端以来,目前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根据不同的应用主要有电子门禁控制与考勤管理类、计算机终端进入控制类、政府及司法类、商用及消费类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以指纹类产品为主,如指纹门禁、考勤设备等,人脸及虹膜识别类的产品也开始普及,在司法、金融以及社保、证照、出入境管理等大型系统中也已采用相关产品。

    随着更新、更先进算法的出现,在嵌入式计算平台上运行生物识别算法已经成为现实,移动和便携式人脸识别系统构成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全新领域。上海安威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战略部经理游锋指出,多重生物识别技术会在个人消费领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比如苹果5S手机的指纹识别功能、Googlenow语音指令功能、以及三星安卓手机人脸开机应用等。

    然而,对于大型生物识别系统而言,单一的产品无法分析比对庞大的模板数据,只有融合的多重生物识别技术解决方案,才是未来发展应用的必然趋势。对此,深圳市科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汉平举例指出,目前人脸识别的门禁考勤产品已经在很多的领域如银行、政法机关、法院、检察院、监狱、看守所等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种应用并非单一设备的使用,而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应用,又如银行的门禁,就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系统。

    对于多重生物识别而言,据北京嘉德恒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市场总监秦德虎介绍,目前相关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仍较为稀少,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提供中间软件平台,在采集点使用多种生物识别采集设备,将多种生物特征数据和识别技术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另一类是多模态生物识别采集仪,它们以指纹、人脸和虹膜和身份证识别技术为主,但在人机交互、识别精度、应用接口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体生物识别远程化、大规模的数据库搜索比对也已经成为可能。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不断革新,在全球信息化的移动互联时代,以及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兴起的背景下,预计将有更多供应商大量推出新设备和新软件,多重生物识别的应用面会越来越广而深。

    应用渐深,与智能分析相向而行

    经过十多年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市场培育,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诸多应用领域规模化应用。国外生物识别应用市场中,大中型生物识别系统如警用指纹、生物特征护照系统、社保系统等占据了生物识别应用市场中的绝大部分;就中国市场而言,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在过去还主要是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主,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逐渐普及和广泛,应用系统已经从简单的商业产品和消费类产品逐渐扩展到涉及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等的大中型系统。

    归结起来,当前全球生物识别主要应用包括:

    ●商业应用:包括考勤门禁、锁类、逻辑门禁(验证授权等)、智能卡等,其主要用户为商业企业;

    ●司法应用:司法鉴证系统(指纹、人脸、DNA识别等)、监狱管理系统等,主要用户为司法机构;

    ●公众项目应用:医疗、教育、社会保险等应用,主要用户为政府及公共机构;

    ●公共与社会安全应用:如警用证照系统、社保系统、出入境管理(如护照)系统、选举系统等,主要用户为政府机构;

    ●个人消费类应用:门锁、与PC、PDA、手机及其他IT产品等的结合应用,其主要客户为个人消费者。

    科葩高汉平认为,事实上,在当前生物识别的应用领域都会对多重生物识别产生需求,因为融合了的多重生物识别优势明显而劣势较小,因此,所有场合几乎都可能对融合算法和融合产品产生需求,但相对而言、金融、社保、通关、公安、司法等领域,比如护照、签证、出入境等等,对融合的多重生物识别技术会有更多的需求和应用。

    在安防领域,多重生物识别技术也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并有望与视频监控的智能分析应用加强融合,形成更丰富的跨领域应用。对此,安朗杰亚太区电子产品研发技术经理陈膴认为,要将多重生物识别技术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应用,就需要多门学科协调研究发展以达到完美的融合应用,但目前这种的应用仍处于摸索阶段。

    生物识别技术与高清视频监控智能分析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属一脉相承,且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一般都会进行联动。安威士游锋指出,将生物识别技术融合应用到网络视频监控平台,即将识别算法融合到视频监控的智能分析中去,将有助于智能分析的精确识别,同时借助高清视频监控技术,促进生物识别从近距离识别借向远距离识别、从静态识别到动态识别、从小群体到大群体识别应用的方向发展。

    此外,深圳市威富安防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红薇认为,随着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面会越来越广,深度会不断深入,并将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融合应用、和跨界应用的发展趋势。

    做大产业需多方合力

    比尔•盖茨曾断言,生物识别技术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国际生物识别集团IBG发布的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报告预计,2014年全球生物特征识别市场的规模将超过93亿美元,Frost&Sullivan则预计,2012年至2021年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预计将以12%年均增速发展,到2021年将达到150亿美元。

    中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在容量不容置疑,但新兴的生物识别产业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却仍显滞后。

威富许红薇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的发展目前还明显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这种落后不是指理论研究,而是指应用推进: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生物识别技术的论文数量世界第一、专利数量世界第一,但应用却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但目前所使用的生物识别产品大多是国外的知识产权。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生物识别厂商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在全球生物识别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国内业界主要从事的大多为技术实力和市场能力要求较低的产品和应用,如考情、门禁、门锁等,在大型的生物识别系统产品和解决方案上仍旧落后,在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多重生物识别市场发展,更是处于初级萌芽状态。

    安威士游锋就指出,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多重生物识别的企业,能实现多种识别方式叠加的没几家,要真正能实现多重生物识别技术融合的公司国内还是空白,而当前的识别算法都是针对于中小型应用的,性能较弱且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应用。因此,如何进行技术和市场的整合,紧跟技术和市场发展潮流,才是生物识别制造的当务之急。

    然而,要真正推动生物识别包括多重生物识别市场的发展,除了在技术研究、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加快步伐,还应该在需求培育与市场开发上下功夫。

    随着多重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相关产品、技术和系统的价格的将大幅降低,从而使更多的商业应用成为可能。用户也将开始意识到,多重生物识别技术将带来高很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将使他们更乐意选择多重生物识别技术,而非单项生物识别技术。在市场培育方面,则需要找到用户的痛点,切实提高识别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提升实用性和用户体验。

    科葩高汉平指出,要推动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得快、应用得好,首先政府的重视和推动必不可少,因为政府的采购力度和金额非常庞大,这是对高新技术发展最好的鼓励与支持;其次,只有技术融合做到极致,把产品和技术做好,把价格降下来,切实满足用户需求,才能推动市场纵向及横向延伸;再有,生物识别技术包括多重生物识别的研发和应用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厂商、高校、研究所等必须真正用心、扎扎实实地去做,而不是流于表面,否则将只能参与初级、低端的工作,这值得警醒更需要避免。

 

引用地址: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与智能分析相向而行

上一篇:HOLTEK推出全球最薄光学式指纹模块
下一篇:天地伟业:4K技术在安防行业的应用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安防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视频监控 智能卡 防盗报警 智能管理 处理器 传感器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安防论坛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