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生物识别方向“第六感”:磁感应蛋白

发布者:BeaLaity0170最新更新时间:2015-12-08 来源: 南都科学关键字:生物识别  磁感应  蛋白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光受体和磁受体形成的蛋白质复合物(磁感应器),能感应到微弱的地球磁场,并沿着地球磁场排列。人工增强磁场强度则可以使这种排列更加有序。

    有的人天生“路痴”,很多鸟类却具有极强的认路本领。早在19世纪,就有人猜想鸽子高超的认路本领与地磁场有关。经过1个多世纪的研究,科学家们证实,包括鸽子在内的许多生物都能通过磁感应确定方向和位置。但从分子层面上看,生物的磁感应机制仍然存在大量谜团。能感应磁场的磁受体是什么?它们如何帮助生物导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灿及其学生覃思颖、银行等人研究发现,生物体内用于感受地磁场变化的第一受体是一种铁硫簇蛋白MagR,并在实验室环境中成功模拟出生物指南针,为生物的磁感应机制提供了全新解释。

    “第六感”

    鸟类具有磁导航能力

    早在1882年就有科学家猜想,鸽子的导航能力与地磁场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关。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在很长的时间内,对鸽子导航的研究没有突破,直到1953年德国科学家Kramer提出“地图-罗盘”模型。根据该模型,鸽子归巢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确定“地图”,即放飞地点相对巢穴的地理位置;第二步是确定“罗盘”,即辨明飞行方向。不过在当时,Kramer认为鸽子借助的是太阳罗盘,而不是磁罗盘。

    人们很快发现,鸽子在阴天或黑夜中仍能准确归巢,太阳罗盘假说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在“地图-罗盘”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家进行了拓展研究,逐渐探索出鸽子导航与地磁场之间的关系。大量针对鸽子及其他生物开展的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磁导航理论。1974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Walcott和Green的文章。在他们的实验中,头部被安装电磁线圈的鸽子同样在阴天飞行。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磁场来控制鸽子的飞行方向。2007年,有学者用GPS追踪鸽子的飞行路线后指出,在靠近高压电线、无线电台等存在磁场干扰的区域时,鸽子的飞行会发生定向混乱,离开异常区后又恢复正常。

    事实上,许多鸟类都具有磁导航能力。最早提出“磁罗盘”概念的德国学者Wilschko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他将欧亚鸲放入用电磁线圈缠绕的鸟笼中,发现小鸟的方向感出现混乱。后来,Wilschko又通过磁干扰,成功诱骗本该飞往南方过冬的花园莺飞向了北方。人们逐渐确信,鸟类在五感之外还有磁感觉这种“第六感”,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定位和定向。不过,鸟类并不是唯一具有“第六感”的生物,科学家们在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动物中都观察到了磁导航现象。

    有意思的是,2003年还曾有美国研究者在龙虾身上进行实验,100多只龙虾被捕获后分别送往距离栖息地12至37公里不等的多个地点。研究发现,尽管被戴上特制的“帽子”隔绝了所有的视觉信号,但龙虾仍然能够回到栖息地,而其中部分携带了强磁铁的龙虾则在回家路上出现了偏向。

    纷争40年

    “第六感”从哪来?

    行为学研究证实了许多生物的磁导航能力,但这种能力从哪里来?地磁场可以被生物感知,说明其体内具有磁感应受体,而这需要分子层面上的研究。一直以来,科学家都没能确定磁受体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接受地磁场信息并转化为定向指令。据了解,关于磁感应机制,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两种假说:化学-光依赖的自由基假说和磁铁矿假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支持化学-光依赖的自由基假说和磁铁矿假说的学者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自由基假说认为,生物体内有一种光敏蛋白,在受到特定波长的光刺激之后会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临时的自由基对,其状态会根据磁场的变化而快速改变,由此生成可被神经系统识别的信号,最终转化为生物的定向指令。2000年,德国学者ThorstenRitz等人提出,隐花色素蛋白Cry很可能是磁受体。Cry蛋白普遍存在于动物的视网膜中,且能够在光的激发下产生自由基对。2008年,美国学者Gegear通过果蝇实验取得了突破。研究发现,果蝇本身是具有磁定向能力的,但将果蝇体内的隐花色素敲除掉后,它们会立刻失去识别能力。更奇妙的是,有研究者将源自人体的隐花色素蛋白导入有缺陷的果蝇体中,使其恢复了磁定向能力。

    磁铁矿假说则认为,鸟类等具备次磁感觉生物的细胞中含有成簇的磁铁矿颗粒,其簇阵列会随着外部磁场方向的变化而改变,将磁场信息逐级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一个例子是,Wilschko用短促强磁场处理不同种类的候鸟,它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定向障碍。在关于鼠类的研究中也出现了类似现象。不过,尽管磁铁矿颗粒相继在信鸽、虹鳟鱼、蝙蝠甚至人类头部被发现,也有了理论假说,但这些颗粒到底是不是磁受体,还需要从分子层面上进行证实。2012年,美国学者Eder等人从虹鳟鱼的嗅上皮组织中分离出了可随外部磁场旋转的磁感应细胞,Eder认为这可以证明细胞中的磁铁矿颗粒是磁受体。但是,这一实验的可重复性受到了质疑,一些学者认为,Eder的实验可能受到了外界污染,结果并不准确。

    MagR蛋白

    被首次证明有磁感应能力

    11月16日,《自然材料》杂志在线发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灿及其学生覃思颖、银行等人的论文,该团队提出,生物磁感应的第一受体并不是对光敏感的Cry蛋白,而是一种首次被证明有磁感应能力的铁硫簇蛋白,他们将其命名为MagR蛋白。事实上,为了寻找MagR蛋白,谢灿已经努力了6年。“从2009年回国至今,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北大给我了一个最宽容的环境。”谢灿告诉南都记者,他一直对磁感应研究很有兴趣,但动物的地磁导航是一个宏观问题,过去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行为学和生态学方面,而他的研究领域则是分子生物学。

    2008年外国学者敲除果蝇Cry蛋白的实验,让谢灿受到启发,找到了从微观层面研究地磁导航的切入口。结合之前的两种假说,谢灿认为,生物的磁感应机制可能与一种感磁蛋白有关。但这样的蛋白到底存不存在?谢灿并不确定。所以最初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独自摸索,直到2012年才让自己的研究生覃思颖等人加入。

    在Cry蛋白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想到去寻找新的磁受体蛋白?覃思颖解释说,假设生物的磁导航能力来自于对磁倾角的感知,那么磁受体蛋白应该是线型或者棍状的,只有这样,它才拥有检测夹角的能力。但是目前,没有解析出来任何一种蛋白本身是棍状的,所以研究团队推测,磁受体可能经过了聚合才形成棍状的结构。Cry蛋白本身是光受体,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感光蛋白在外,感磁蛋白在内,通过聚合形成一个棍状复合物,来作为磁感应器呢?这便是论文中提出的“生物指南针”模型。

    “大海捞针”

    磁受体选自1万多个蛋白基因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及视频资料的基础上,谢灿推断感磁蛋白应该具备几点要素:Cry蛋白受到光的激发后会产生电子传递到下一个蛋白上,而含铁蛋白是天然的电子传递体,所以它可能是一种含铁蛋白;Cry蛋白是在眼睛中高度表达的,因此感磁蛋白应该在眼睛和头部有高度表达;Cry是胞内蛋白,那么感磁分子也是胞内蛋白;这一蛋白应该与Cry蛋白有相互作用,并且能够形成棍状多聚物。

    根据以上的推测,谢灿等人以果蝇基因组为基础,从12536个编码蛋白的基因中,一步一步筛选出了14个符合所有预想要素的蛋白。而经过生化实验后,14个蛋白中只有1个,能够与Cry蛋白稳定的结合。研究者将它命名为MagR(Magnetoreceptor,磁受体)。MagR与Cry形成的复合物,即为磁感应器。据谢灿介绍,这个过程堪称“大海捞针”。而覃思颖一度迷茫到觉得做不下去,想要放弃。“还好坚持下来了。”覃思颖说。

    找到MagR蛋白后,研究团队在实验室环境中成功模拟出生物指南针,其组成和架构与之前的预测完全吻合。实验证明,MagR与Cry的蛋白质复合物能感应到微弱的地球磁场,并沿着地球磁场排列。人工增强磁场强度则可以使这种排列更加有序。实验中也观测到,蛋白质复合物能够明显被铁磁物质吸引,当外界磁场突然反向时,会发生180°的跳转。同时,动物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也证明了,磁感应受体MagR蛋白质和光受体Cry蛋白质在鸽子视网膜存在共定位,即在细胞内分布有重叠,为两者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争议

    未包括体内实验研究受到不少学者质疑

    动摇此前两种磁感应机制的同时,生物指南针模型在国际上引发了热议。英国牛津大学的生化学家皮特·霍尔(PeterHore)在评价说,MagR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种可长时间感受磁性的蛋白质。麻省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史蒂文·瑞波特(StevenReppert)则表示,研究太具有突破性了,自己“差点窒息”。

    不过,由于论文中并未包括体内实验,也有不少学者存有质疑。“没有证据表明动物的眼部,确实具备形成这种蛋白复合物的条件。”有着数十年磁感应研究积累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迈尔克·沃克(MichaelWalker)说。对此,谢灿认为文章的发表只是揭示磁感应机理的第一步,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来逐渐揭开这个机理的细节,目前许多相关的实验已在进行中。比如说,揭示MagR蛋白质产生磁性的物理基础,以及阐明这一信号如何被神经系统和大脑识别,并作出反应。他表示,相关工作非常复杂,需要和多个实验室合作进行。

    疑问

    人类为何不需要利用磁感应定位方

    值得注意的是,MagR蛋白也被证明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包括人。那么,生物指南针模型是否能用来解释人的方向感呢?此前,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基于两种磁感应机制假说提出肯定假设:人类的视网膜细胞中含有丰富的Cry蛋白,从人脑提取中也分离出了磁铁矿颗粒。Ritz还曾将人的Cry蛋白导入缺陷型果蝇中,使原先不能辨别方向的果蝇恢复了磁定向能力。

    谢灿表示,磁导航能力与自然选择有关,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已经不需要利用磁感应来定位和定向,所以可能丧失了这种能力。但是他一直怀有好奇,为什么有的人天生方向感很好?他也在与其他实验室合作展开研究,希望能在未来对人的方位感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花絮

    外国科学家赌咒吃帽子

    谢灿表示已定10年之约

    “如果MagR真的是一个磁感应受体,我就把我的帽子吃了!”奥地利维也纳分子病理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戴维·凯伊斯(DavidKeays)说,考虑到生物体里的铁含量非常少,在生理体温条件下,MagR能不能在生物体内显示出磁力特性,还有待考证。

    谢灿认为,在科学研究上有争议是好事,越有争议,越是能推动研究的进步。“如果没人跟你争,说明你做的东西一点都不重要。”他告诉南都记者,凯伊斯已经与自己取得联系,两人聊得很愉快,没有此前外界传闻得那么“不堪”。针对凯伊斯的质疑,谢灿表示已提出理论假说,相关的实验证明工作正在展开。有人提议他们以3年为期打赌,而凯伊斯认为,研究的难度很大,三五年肯定不够,于是与谢灿定下10年之约。此外,凯伊斯邀请谢灿明年一起开会交流,并接受邀请后年来北大谢灿实验室访问。谢灿开玩笑地说,如果有机会,他愿意请凯伊斯品尝巧克力做的帽子。

    “方向感”研究史

    ●1882年,有科学家猜想,鸽子的导航能力与地磁场的空间分布差异有关。

    ●1953年,德国科学家Kramer,提出“地图-罗盘”模型。

    ●1971年,美国学者Kenton等人,进行鸽子实验。在完全阴天的情况下,两组鸽子被带到距离巢穴很远的陌生地点后放飞,结果绑有铜块的鸽子全部归巢,而大部分绑有永磁体的鸽子迷失方向未能返回。

    ●1974年,在Walcott和Green实验中,头部被安装电磁线圈的鸽子同样在阴天飞行。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磁场来控制鸽子的飞行方向。

    ●1975年,有学者发现趋磁细菌,这些细菌内含有磁铁矿纳米颗粒,能指导细菌沿着磁力线方向运动。

    ●1977年,学者Leask提出鸟类的磁受体可能是视网膜上一种叫做视紫红质的光敏蛋白。

    ●1978年,Schulten等人发现,弱磁场可以影响光合细菌中的自由基对,据此提出“自由基对”的磁感应模型。

    ●2000年,学者Ritz等人提出,隐花色素蛋白Cry很可能是磁受体。Cry蛋白普遍存在于动物的视网膜中,且能够在光的激发下产生自由基对。

    ●2003年,有美国研究者在龙虾身上进行实验,100多只龙虾被捕获后分别送往距离栖息地12至37公里不等的多个地点。研究发现,尽管被戴上特制的“帽子”隔绝了所有的视觉信号,但龙虾仍然能够回到栖息地,而其中部分携带了强磁铁的龙虾则在回家路上出现偏向。

    ●2007年,有学者用GPS追踪鸽子的飞行路线后指出,在靠近高压电线、无线电台等存在磁场干扰的区域时,鸽子的飞行会发生定向混乱,离开异常区后又恢复正常。

    ●2008年,美国学者Gegear通过果蝇实验发现,果蝇本身是具有磁定向能力的,但将果蝇体内的隐花色素敲除掉后,它们会立刻失去识别能力。

    ●2012年,美国学者Eder等人从虹鳟鱼的嗅上皮组织中分离出了可随外部磁场旋转的磁感应细胞,Eder认为这可以证明细胞中的磁铁矿颗粒是磁受体。

关键字:生物识别  磁感应  蛋白 引用地址:揭秘生物识别方向“第六感”:磁感应蛋白

上一篇:两权威机构报告彰显2016年IT行业五大发展趋势
下一篇:避免雾霾红色预警再发生 大数据治堵是关键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1:17

集创北方生物识别芯片ICNF7312在vivo实现量产
Coating侧边指纹芯片成为手机端主流应用方案 (2021年11月11日,中国深圳讯)近日,国产四大手机厂商之一的vivo推出了一款新型智能手机Y15s,其成功搭载了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集创北方”)自主研发的生物识别芯片——Coating侧边指纹芯片ICNF7312。该款手机主要销往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Coating 侧边指纹芯片 ICNF7312属于生物识别芯片中的指纹识别芯片。指纹识别芯片目前可分为电容式、光学式和超声式三种。ICNF7312属于传统电容指纹识别芯片,可窄至2.32mm,应用到手机设计中可保证手机外观更为轻薄,同时也是提升手机屏占比的优选解决方案,对于LCD和OLED的机
[物联网]
集创北方<font color='red'>生物识别</font>芯片ICNF7312在vivo实现量产
什么是电磁感应定律
什么是楞次定律?什么是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与电磁感应定律是分析和研究电磁感应的重要定律。 楞次定律指出,在闭合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要
[模拟电子]
什么是电<font color='red'>磁感应</font>定律
蛋白质和DNA制造的高性能存储器
  日前在日本千叶县召开的日本应用物理学会会议上,科学家发布了由松下公司、东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和大阪大学联合开发的利用蛋白质制造高性能存储器的技术。   日本科技人员为了使极小的金属微粒能够规则排列,利用了蛋白质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组织”现象。研究人员所使用的蛋白质是内部有空洞的球状铁蛋白,其直径为12纳米。利用新技术制作的存储器已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存储。传统的半导体工艺很难加工几纳米线宽的半导体器件。该技术实际使用后,可在一张邮票大小的面积上存储1T(10的12次方)比特的数据,比目前的传统存储器容量大30倍。   研究人员使用大肠杆菌制作大量铁蛋白,再将嵌入金属微粒的铁蛋白在衬底上规则排列,从而制成蛋白质存储器。具体的步骤是
[焦点新闻]
生物识别技术成为FPGA动态部分重配置功能的“杀手级”应用
自动指纹识别系统   指纹识别是自动个人识别技术中使用的最常见、最可靠的技术。大体上,实现的技术将自动指纹识别(AFAS) 划分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执行的两个阶段:登记和识别。   登记流程中,用户向系统提供指纹,系统随即执行一系列需要高强度计算的图像处理步骤,以提取所有具有相关性、永久性和独特性的信息,从而使系统明确识别指纹的真正主人。这一系列特性就构成了用户ID(身份识别号码),由系统存储在数据库中。这一过程一般在安全的环境中,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离线执行。   指纹识别是查看其是否与数据库中的经认可的用户一致。在登记过程中执行的各种处理工作将反复进行,以从当前指纹采样本中提取出独特的特征。系统随后将这些特征与数据库中
[嵌入式]
让<font color='red'>生物识别</font>技术成为FPGA动态部分重配置功能的“杀手级”应用
Identity Devices携手Fingerprints,加快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运用
全球生物识别技术翘楚Identity Devices Sweden AB(下文简称“Identity Devices”)与Fingerprints Cards(Fingerprints™)今天宣布达成一项多年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在全球数字身份、金融技术(FinTech)、物联网( IoT)和其他创新型、快速增长的垂直市场中,加快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运用。 根据该合作协议,Identity Devices将在新产品和预先认证的集成套件中采用Fingerprints的指纹和虹膜生物识别技术,使设备制造商能够轻松地添加生物识别体验,并实现本机认证,以及进入全球和国家认证生态系统。其最初关注的领域包括支持生物认证协议的一体化预认证产品,如
[物联网]
大陆集团生物识别进入系统为“个性化”提供更多可能
进入系统作为一个启动器,可连接更多职能组件与系统,统触发或唤醒其他睡眠状态的系统组件。大陆集团生物识别进入系统可以触发智能玻璃、摄像头与指纹传感器,在车辆个性化和认证领域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该系统独立于的目前使用的进入技术。 大陆集团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集成使我们在系统集成领域的专业实力发挥到了极致,我们能够将进入控制解决方案和其它车载智能系统进行集成,确保为所有乘客带来更大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此外,进入系统所具备的多种功能犹如一位门卫,可以在任何需要之时让我们控制各个部件,这就意味着各部件无需时刻保持运行状态,从而实现节能增效的目的。” 优势及特点 ● 完美满足“智能手机用于一切”的精神  ● 当驾驶者进入
[汽车电子]
2013年八大热门生物识别产品
  时光荏苒,又到一年年末时间。每年这个时候也是“年度产品”、“年度技术”等各种总结出现的时机。生物识别产品可谓年度最终的“新玩意儿”,刚刚开始建立 自己的消费空间,也是数十年来科幻小说中的高科技的现实反应,使用这些产品的人也可以自豪的夸耀其是初期采用者。在此,我们汇总了我们认为最酷的生物识别 产品,以及其在消费者中的流行趋势。      1、iPhone 5S   苹果iPhone 5S的推出占据了九月各地移动生物识别论坛,而且现在也没有降温。苹果一向擅于使用新技术,采用AuthenTec公司的指纹传感器也不例外。   这显然是一个很酷的设备,但还远非完美。 如果你喜欢苹果的生态系统,并下定决心要一个携带生物识别
[安防电子]
磁感应流量计线圈系统的原理及设计
内容说明 根据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感应流量计的线圈系统,线圈系统具有线圈和被引导穿过线圈的芯板。 发明背景 磁感应流量计为了容量的流动测量而利用电子动态感应原理,并且由大量公开物而公知。介质的垂直于磁场运动的电荷载体在布置成基本上垂直于介质的流过方向并且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测量电极中感应出测量电压。在测量电极中感应出的测量电压与介质在测量管横截面上的平均流动速度成比例,也就是说与体积流成比例。如果介质的密度是已知的,那么可以测定在管路或者测量管内的质量流。测量电压通常通过测量电极对来量取,该测量电极对参照坐标沿着测量管轴线布置在最大磁场强度的区域内,并且因此在那里能得到最大的测量电压。电极通常流电地与介质耦合,但是也公开了带有无接触电
[测试测量]
<font color='red'>磁感应</font>流量计线圈系统的原理及设计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安防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视频监控 智能卡 防盗报警 智能管理 处理器 传感器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安防论坛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