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并网系统DC/DC全桥软开关变换器研究

最新更新时间:2013-05-16来源: EDN关键字:变换器  开关管  占空比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目前并网逆变器市场上大多采用工频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由于工频变压器会使系统效率变低、体积大、成本高等缺点,近年来,高频隔离型并网逆变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是逆变器的高频化会带来高电磁干扰(EMI)和高开关损耗,同时考虑到光伏并网系统作为大功率系统的应用,因此移相全桥软开关变换器(FB-ZVZCS)很适用于光伏并网中的DC/DC环节。

  现阶段,实现FB-ZVZCS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滞后桥臂串阻塞二极管、原边串饱和电抗器,副边有源钳位等等;文献提出了一种副边无源钳位的ZVZCS变换器,本文结合光伏逆变器的特点并从电路结构简单、占空比丢失小、副边整流二极管寄生振荡小、效率高的角度出发,采用无源钳位的ZVZCS变换器作为光伏升压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

  1 原理分析及实现软开关的条件

  1.1 原理分析

  图1为无源钳位的ZVZCS全桥变换器,该电路中超前桥臂通过并联在两个开关管V1和V3上电容的C1和C3来实现零电压开关。而实现滞后桥臂零电流开关,是在续流期间通过钳位电容Cc上的电压反射到漏感Lr上,使得原边电流迅速下降来实现的。

  

 

  为简化电路分析,先作如下假设:所有元件都是理想的;输出滤波电容很大,可近似为电压源,输出滤波电感很大,可近似为电流源;电容C1=C3=Cr,变压器匝数比为N1/N2=1/k,输入电压为Uin,输出电压为U0.在半个周期中,变换器一共有8种工作状态,各阶段主要波形如图2所示;

  模式1[t0~t1]

  t0时刻,V1开通,由于变压器漏感Lr的存在,原边电流不会发生突变,V4零电流开通,如图2所示。电压Uin作用于漏感Lr,原边电流Ip为:

  模式2[t1~t2]

  t1时刻,整流二极管VD2、VD3反向关断,VD2、VD3两端的反压等于U0,无源钳位电路开始工作,通过Cc和D2给Cf充电,钳位电容Cc两端电压升高。这段时间内有:

  模式3[t2~t3]

  t2时刻,二极管D2关断,整流二极管VD2和VD3承受nUin电压,原边电流nI0,在这段时间内,变换器经变压器向负载提供能量,Cc上电压充至UCc(t2)=Uin-U0/2n并保持不变。

  模式4[t3~t4]

  t3时刻,V1关断,由于并联C1,V1实现了ZVS关断,电容C1开始充电,C3开始放电。

  模式5[t4~t5]

  在t4时刻,钳位二极管D1开始工作,原边不足以向副边提供能量,Cc通过Lf、Cf、D1开始向负载提供能量,同时C1继续充电、C3放电至t5时刻。

  模式6[t5~t6]

  t5时刻,C3放电完毕,续流二极管D3开始导通,为V3实现零电压开通提供了条件。V4处于续流状态,此时原边电流迅速下降,负载电流主要由钳位电容Cc提供,流过Cc的电流增大,在t6时刻原边电流减小为零,此时Cc的电流值达到最大。

  模式7[t6~t6]

  t6时刻,原边电流为零,负载电流全部由钳位电容Cc提供,整流二极管两端承受的反压随钳位电容Cc的放电下降。

  模式8[t7~t8]

  t7时刻,钳位电容Cc中的能量被全部释放,整流二极管VD1~VD4开始续流,变压器原边电流为零并且保持。在t8时刻关断V4,实现了零电流关断并结束前半个周期的换流;下一个时刻,V2零电流开通,开始进入下半个周期的循环,工作模式和上述分析基本相同。

  1.2 实现软开关的条件

  1.2.1 超前臂实觋ZVS条件

  为实现零电压开关,要求要有足够的能量来使得同一桥臂开关管两端并联的电容充、放电,从而让即将开通的开关管的反并联二极管自然导通。所以要实现超前桥臂的零电压开关,需要在开关管导通和关断之前将电容C1和C3上的电荷抽走。根据模式4可得到最小死区时间。

  Td》(C1+C2)Uin/2nI0 (3)

  1.2.2 滞后臂实现ZCS条件

  变压器漏感Lr的大小是以能实现滞后桥臂ZCS为前提的,假设滞后臂开关管的开通时间为ton,要实现ZCS需要(t1-t0)》ton,则根据工作模式1可得:

  Lr=Uint/Ip(t)≥Uin(t1-t0)/2nI0≥Uinton/2nI0 (4)

  2 关键参数的设计

  变换器采用了移相控制,超前臂两开关管互补180°导通,两开关管驱动信号之间设置一定死区,滞后臂设置与超前臂相同,只是在相位上有一定的滞后,滞后角度反映了有效占空比的大小。设计步骤如下:

  (1)设置两对桥臂的死区时间Td;

  (2)设置占空比D,计算匝比k;

  (3)根据式(1)算出谐振电感Lr,根据式(2)求出钳位电容Cc;

  3 仿真研究

  为了检验上述分析,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无源钳位的ZVZCS全桥变换器进行开环仿真(如图3所示),根据以上分析,设计电路参数为:输入电压Uin=36V,输出Uo=400V,输出功率Po=1000W,移相角30°,开关管频率fs=20kHz,输出滤波电容Cf=100 μF,输出滤波电感Lf=3mH,超前桥臂开关管并联电容C1=C3=0.2 μF,输入滤波电容Cin=1000μF,谐振电感Lr=0.36 μH,钳位电容Cc=100nF,仿真结果如下:

  

 

  图3为超前臂G1的管压降和驱动波形;在G1导通之前VDS1下降为零,在G1关断之前,VDS1保持为零,因此超前臂实现了ZVS.图4为滞后臂G3的驱动电压和流过G3电流波形;在G3开通之前,Ip电流保持为0,在G3关断之前Ip电流下降为0,滞后臂实现了ZCS.图5为变压器原、副边的电压波形;原边与副边的占空比存在差异,副边电压上升比原边电压上升略微滞后,这是由变压器原边漏感Lr造成的;而在电压下降时副边电压也滞后于原边电压,这是由无源钳位电路所造成;总体来看,较传统的ZVS变换器器占空比丢失有所减小。图6是副边整流二极管电压、电流波形,经过计算二极管电压尖峰理论值为535V,实际副边尖峰电压约540V,二极管电流尖峰理论值5.1A,实际电流尖峰5.4A较传统的ZVS变换器尖峰明显减小。图7是负载R输出电压、电流波形,由仿真图可以看出,输出电压最终稳定在400V左右,输出电流最终接近2.5A,输出功率Po=1000W.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点介绍了一种无源钳位的ZVZCS变换器,此变换器较好地实现了超前臂的ZVS、滞后桥臂ZVS,降低了系统的损耗;且原副边占空比丢失较传统的ZVS变换器有所减小,副边整流二极管的寄生振荡基本得到消除;设计了一套1kW的参数,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初步验证了此变换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关键字:变换器  开关管  占空比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基于光伏并网系统DC/DC全桥软开关变换器研究

上一篇:三相超快恢复二极管FRED整流桥开关模块
下一篇:电流互感器在光伏逆变器中的使用方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7 15:43

STM32 PWM占空比和信号周期的控制因素分析
前言 博文基于STM32F103ZET6芯片,标准固件库3.5.0和MDK5编写; 博文并不讨论PWM的基础知识,而是直接去谈对PWM灵活的控制问题;想全面了解的可以看看我写的专门针对PWM的博客: https://blog.csdn.net/wuyuzun/article/details/72851940 如有不足之处还行多多指教; PWM的两个重要参数 占空比:0~100%; 信号周期:PWM信号里一个高电平和一个低电平的时间和; 对这两个参数的设置是配置PWM输出的核心也是今天要讨论的主要任务; 是什么决定上面这两个重要参数 首先要明白一个知识:STM32的定时器输出的PWM的占空比由定时器的三个寄存器决定,分别是 定时
[单片机]
STM32 PWM<font color='red'>占空比</font>和信号周期的控制因素分析
直流变换器用微型变压器的电气性能
1 前言   减小便携式电子装置体积的发展趋势,正推动着电感器、电容器、变压器这类无源元件在硅基片的集成。过去十年,对硅基片上磁性薄膜元件的设计、制造和特性进行过很多研究。已开发出的微型变压器和电感器的制造工艺,多数都采用电沉积技术。有人已证明了用薄膜磁性元件与其他功率变换用元件集成的可行性。已制成了与肖特基二极管集成的薄膜变压器。有人把薄膜电感器集成到集成功率开关和控制电路系统上,制成一种1W直流变换器,但达到的功率密度,其典型值为1W/级。其他人达到了较高的功率密度,他们报道的微型变压器的功率密度22.4W/,效率为43%。最近,还有人报告了他们使用薄膜电感器的微型变换器,其效率高达83%,输出功率1.5W。   本文介绍提
[电源管理]
ST航天级功率产品阵容新增可配置负载点功率变换器
产品阵容不断扩大的意法半导体抗辐射加固(rad-hard)型集成功率产品新增一款QML-V认证7A负载点(PoL) DC/DC变换器。意法半导体的抗辐射加固功率产品具有能效高、适合要求非常苛刻的空间应用的特点。 RHRPMPOL01是一款功能完整的PoL电流变换器,组件包括N沟道功率MOSFET和自举二极管,具有欠压、过压、过热和可配置过流等保护功能,采用密封紧凑的Power FLAT-28A陶瓷封装,结至外壳的热阻非常低,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散热效率。 这款认证器件符合微电路图(SMD) 5962-28208标准,抗辐射加固保证等级(RHA)高达100krad(Si)电离总剂量,单粒子锁定(SEL)和单粒子快速反向(
[电源管理]
ST航天级功率产品阵容新增可配置负载点功率<font color='red'>变换器</font>
同轴变换器原理及射频功率放大器宽带匹配设计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宽带匹配设计 在很多远程通信、雷达或测试系统中,要求发射机功放工作在非常宽的频率范围。例如,工作于多个倍频程甚至于几十个倍频程。这就需要对射频功放进行宽带匹配设计,宽带功放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它不需要调谐谐振电路,可实现快速频率捷变或发射宽的多模信号频谱。宽带匹配是宽带阻抗匹配的简称,是宽带射频功放以及最大功率传输系统的主要电路,宽带匹配的作用是,使射频功率放大管的输入、输出达到最佳的阻抗匹配,实现宽带内的最大功率放大传输。因此,宽带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是宽带射频功放设计的主要任务。同轴电缆阻抗变换器简称同轴变换器,能实现有效的宽带匹配,可以为射频功率放大管提供宽频带工作的条件。同轴变换器具有功率容量大、频带宽
[电源管理]
同轴<font color='red'>变换器</font>原理及射频功率放大器宽带匹配设计
双正激变换器中高频变压器激磁电感的作用研究
1 引言   双管正激变换器较单管正激变换器有很多优点,在电压应力方面,变换器中每个功率器件只需要承受电源电压,而单管正激变换器则要承受两倍的电源电压。此外,与半桥或全桥直流变换器相比,它不存在桥臂直通的危险。   但是双管正激变换器的工作占空比应小于0.5,以实现变压器的磁复位。当双晶体管正激变换器用于大功率场合时,其主开关需要多个功率MOSFET并联。导致主开关上漏极和源极之间的总寄生电容C增大,此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复位变压器,这就进一步限制了电路的最大工作占空比,影响变换器的效率。当双管正激变换器的工作占空比接近0.5时,每个开关周期内变压器能否正常复位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这就需要合理设计变压器的激磁电感。   本文首先分
[电源管理]
双正激<font color='red'>变换器</font>中高频变压器激磁电感的作用研究
STM32如何实现可调频率、占空比的PWM波形,且可指定输出脉冲个数?
读者朋友“*imYan*”问: pwm实现频率可调和占空比可调后怎么来实现输出10个脉冲呢?我这边看有门控或者单脉冲加重复计数,黄老师平时用的什么方法? 我的回答: 使用两个TIM定时器:一个输出可调频率、占空比的PWM,一个对输出PWM脉冲计数(计时)。 1.门控方式能实现,但需要复杂的配置和计算,不推荐。 2.脉冲计数是比较实际,也是比较简单的方式; 对输出PWM脉冲计数(计时)方法有多种: 1.IO中断计数,或同步定时中断计数:用另外一个定时器,按照相同频率中断计数(类似IO中断); 2.由PWM频率和脉冲个数,计算输出全部所需的时间,使用定时中断,关闭输出PWM; 3.利用定时器外部脉冲
[单片机]
Buck型 AC/AC交流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
     1 引言     AC/AC交流变换是把一种形式的交流电变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交流电 ,其中可用于降压变换的主要有工频变压器、相控交流调压电路 、交-直-交变换器、电子变压器 、高频交流环节AC/AC交流变换器 、矩阵变换器 和非隔离的Buck型、Buck-Boost型AC/AC交流变换器 。     工频变压器体积重量大,无稳压及调压功能;相控交流调压电路输入、输出含有严重的谐波分量,一般只适用于热或机械惯性较大的负载功率调整 ;交-直-交变换器变换级数过多,其变换效率不高,且对电网谐波污染严重;电子变压器体积重量小,其开关器件数量众多,且同样没有稳压及调压功能;高频交流环节AC/AC交流变换器虽然可实现电气隔离,但拓
[电源管理]
Buck型 AC/AC交流<font color='red'>变换器</font>的设计与实现
高效单端正激DC/DC变换器
    摘要: 介绍一种特殊的单端正激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具有较高的功率传输效率和较大的功率输出。     关键词: 单端正激变换器  高效 1 引言     DC/DC变换器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及汽车等领域,近年来DC/DC变换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重点是研究高效、高功率输出、结构简单和价廉的变换器。     本文介绍一种特殊的单端正激200W48V/24V变换器,由于电路的特殊结构,该变换器具有稳定性好、效率高、功率密度高等优点。 2 电路设计     该DC/DC变换器的控制电路选用TL494,它是一种性能优良、功能齐全的集成控制器,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主要管脚功能如下:   
[电源管理]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