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C与斯坦福研发新催化剂材料 可用于PEM燃料电池

最新更新时间:2018-01-24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关键字:燃料电池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据外媒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UCR)的研究人员与斯坦福大学的同事们将一维多孔掺氮石墨化碳纤维(1D porous nitrogen-doped graphitic carbon fibers)嵌入到氧化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活性催化剂组分中(M/MOx,即: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物),从而生产出价格低廉、能效高、经久耐用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 fuel cells)。下面就随电源管理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URC与斯坦福研发新催化剂材料 可用于PEM燃料电池

  研究团队在期刊Small中谈及了多孔掺氮石墨化碳纤维中的金属/金属氧化物,特别是Co3O4物质,其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及触媒甲醇容忍性(methanol tolerance)。

  该研究的牵头人为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伯恩斯工程学院(Marlan and Rosemary Bourns College of Engineering)能源创新专业Winston Chung讲席教授David Kisailus牵头,研究人员利用静电纺丝聚丙烯腈(electrospinning polyacrylonitrile)纤维形成一维纳米结构。

  该类纤维还含有过渡金属(钴、镍、铁)盐类物质,可在还原气氛(reducing atmosphere)下完成退火处理(annealing),旨在提升纳米金属颗粒物/纳米簇的屈服强度,在接近800摄氏度的环境下对周边聚合物矩阵的石墨化(graphitization)起到催化作用。

  随后,还会进行退火处理,使金属纳米颗粒物氧化,从而产生内部连通的石墨—金属氧化物架构,该架构的孔道大、活性部位(催化部位,active sites)数量多,且比表面积较高(specific surface area)。

  Kisailus与其团队正与斯坦福大学合作,经试验证实,该款新材料的表现可媲美业内标准材料——铂-碳体系,而其成本则相对较低。

  Kisailus表示,该款纳米复合物催化材料得益于其石墨纤维材质本身,可提供额外的强度及耐用性,从而将其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来使用,未来还能被用作结构件。

    以上是关于电源管理中-URC与斯坦福研发新催化剂材料 可用于PEM燃料电池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燃料电池 编辑:李强 引用地址:URC与斯坦福研发新催化剂材料 可用于PEM燃料电池

上一篇:蔚来汽车宣布未来计划:上海为起点至2020年将建设1100座换电
下一篇:线性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方案详解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00

耶鲁大学研发新型汽车燃料电池催化剂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合成了银-钯核壳(silver-palladium core-shell)燃料电池催化剂,可支持多壁纳米碳管结构并应用于燃料电池中。 新的催化剂不含铂金成分,在碱性介质(alkaline media)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对乙醇具有的高耐久性。   银-钯催化剂附着于多壁碳纳米管上   新的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核壳结构,外面包裹的较薄的壳体为钯,其中的核心部分为银。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其相比传统的铂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以及杂质兼容性(tolerance for impurities)。银粒子外部的钯涂层覆盖并包裹住多壁碳纳米管,进一步减少氧化乙醇中氧分子的含量。 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电解质中的Ag@Pd/MWN
[汽车电子]
新能源汽车抱团 大洋电机投资燃料电池
大洋电机2830万美元参与巴拉德定增,切入燃料电池领域。将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研发应用为契机,着力打造新能源车辆应用的运营平台业务,持续关注新能源电池技术的发展,期待对氢能源未来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备用电源领域的应用。 为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布局,大洋机计划与巴拉德 进行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巴拉德在氢燃料电池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专利服务等业务方面的优势,二者将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战略布局。 2016年7月28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大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简称“大洋电机香港”)于加拿大温哥华时间2016年7月26日与巴拉德签署《股份 认购协议》,大洋电机香港以每股1.6408
[汽车电子]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原理分析
  1 引言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已经大规模的应用在汽车,航天等等领域,因此对其建模,并根据模型性能评估,控制系统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上已有ADVISOR ,特定于燃料电池在汽车上模拟。学术界已经提出各种各样的模型,而此类模型大多只模拟燃料电池的部分特性。为了能在工程上使用燃料电池的模型来达到设计控制器以及评估燃料电池,需要一种面向控制的燃料电池模型,Jay T.pukruspan 在 中提出一种面向控制的燃料电池模型,全面地描述了燃料电池的特性。本文集于此模型,更深入的将燃料电池的各个部分模块化,再基于Matlab/Simulink 和Matlab 本身强大的界面编程能力,设计出了一套燃料电池模拟器,用户可以在GUI
[嵌入式]
发电效率全球最高 东芝新一代氢型燃料电池测试
    近日,在东京都大田区岩谷加氢站,东芝开发的拥有全球最高水平注1发电效率的新一代纯氢燃料电池系统正式投入实证试验运行。本次运行的700W纯氢燃料电池系统是在2014年机型的基础上开发而成,新产品在大幅提升氢利用效率的同时,通过改良电池材料,优化了电池电压特性,发电效率达到了55%的全球最高水平。     此外,由于本系统直接采用氢作为燃料,发电过程不仅可以完全做到二氧化碳零排放,而且启动发电只需要一到两分钟即可完成。本次试验将持续到2017年,在此期间,技术人员将进行运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完成运行方式和应用前景等多方面验证。     按照计划,通过氢气发电产生的电能,将用于岩谷氢站内的便利店照明,此外,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
[家用电子]
德国公司推出燃料电池电压监测系统 可用于量产车型
(图源:eenews) 据外媒报道,德国Smart Testsolutions公司推出CVM G5S电池电压监测系统,测量并监控燃料电池中单个电芯的电压,可用于量产车型。 CVM G5S测量模块可在环境温度高达105°C的情况下使用,输入电压在4.5到32V之间,因此,可在12或24伏的电源下直接操作。一个测量模块能够同步监测和获取多达200个电芯的电压,可将多个模块串联在一起。CVM G5S只适用于系列化生产。此外,作为单板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依赖于数量的成本优势,在连续运行过程中表现更佳。 Smart业务开发经理Markus Schuster表示:“通过联合工具链,用户可直接从研发过程过渡到量产阶段,不需进行整合
[汽车电子]
德国公司推出<font color='red'>燃料电池</font>电压监测系统 可用于量产车型
新源动力开发的燃料电池耐久性突破5000小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持股企业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源动力)所开发的HYMOD?-300型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模块,采用高稳定性、高性能的“膜基催化层膜电极设计”和高可靠性的“复合双极板结构”,经寿命测试和整车应用验证,突破了车用燃料电池5000小时的耐久性难关,成为我国首例自主研发的超越5000小时耐久性的燃料电池产品。同时,该产品还实现了电堆在-10℃环境下的低温启动,以及在-40℃下的储存。 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经过20年的研发和验证,已经开始步入商业化导入期,国际各大车企陆续集中投放氢燃料电池商业化车型。燃料电池电堆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耐久性和可靠性是燃料电池汽车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根
[汽车电子]
丰田再推氢燃料电池
    据媒体2日报道,丰田汽车日前表示将再度推出一款量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丰田董事长内山田武乐观地表示,氢燃料电池车将带来重大的社会变革。     和排放碳化气的混合动力汽车和依赖充电设施的电动汽车不同,氢燃料电池汽车通过氢燃料电池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产物仅仅是无环保问题的水蒸气。     丰田此前发布了其第一款燃料电池量产车FCV的概念车型,并计划在明年3月之前率先在日本上市,并在2015年夏季结束前将该车引入到美国和欧洲。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部分氢燃料汽车,丰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在于价格,例如途胜的氢燃料车售价约为14.5万美元,而FCV的售价仅为6.7万美元左右。
[汽车电子]
燃料电池最大的障碍似乎是监管
  移动性和能源意识推动了在燃料电池上前所未有的兴趣,燃料电池是一个结合氢气和氧气产生电流,水和热量作为副产物的电化学装置。   大多数日本公司的产品已经实现新颖的设计以为从电池充电器到笔记本电脑等一系列产品供电,同时一组新兴的开发者正在致力于研究提高效率的新材料。通过每一次突破,燃料电池就与商业市场更近。产业研究表明,便携设备对功耗的需求比电池改进的速度快三倍。同时,由于笔记本电池的起火燃烧的大规模召回提升了电源需求的意识。   因此,燃料电池的前景前所未有的光明。最大的障碍似乎是监管:开发商仍然在等待携带燃料电池上飞机更明确的指导方针。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技术有可能在未来系统中成为列入考虑的电源。
[焦点新闻]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