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STM32F407串口无法发送第一个字节问题

发布者:cocolang最新更新时间:2019-01-31 来源: eefocus关键字:STM32F407  串口  发送  字节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 CPU的小缺陷:串口配置好,如果直接Send,则第1个字节发送不出去

// 如下语句解决第1个字节无法正确发送出去的问题 */

 /* 清发送完成标志,Transmission Complete flag */

USART_ClearFlag(USART1, USART_FLAG_TXE);    


USART_ReceiveData(USART1); //读DR 

USART_ClearFlag(USART1,USART_FLAG_ORE); //读SR    

USART1_SendOneByte(0xff);

关键字:STM32F407  串口  发送  字节 引用地址:如何解决STM32F407串口无法发送第一个字节问题

上一篇:关于STM32程序仿真时卡死在default_handler的解决方法
下一篇:【stm32f103】stm32 外部中断(寄存器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6:23

STOP状态下通过串口唤醒MCU
/* STOP状态下通过串口唤醒MCU 唤醒机制:在MCU进入STOP状态后,不能直接通过UART等外设唤醒, 在MCU进入STOP前将RX脚设为EXTI模式,并使能对应的中断。 */ /*************************************************************************************** ** 函数名称: main ** 功能描述: 起始入口 **-------------------------------------------------------------------------------------- ** 修 改 人: ** 日  期: *
[单片机]
利用串口联网技术构建双层网络平台
1、问题的提出(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联网技术,并有多种网络架构共同存在。虽然近年来,以TP/IP和ETHERNET为代表的成熟的开放式联网技术,在科学研究、信息处理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单一的网络连接方式,面对目前更多应用领域联网所要求的高带宽速率、高可维护性、高可靠性仍显力不从心,尤其在网络失效保护、网络控制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由此,利用传统的串口通信联网技术,配合现有的C/S开放联网模式,低成本拓展构建安全高效的双层网络平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性方案。 2、双层网络的基本模式 所谓双层网络,实际上是将“网络控制信息”与“网络数据信息”分离,在各个计
[嵌入式]
s3c6410 s3c2440串口发送接收数据的实现(轮询)及相关寄存器
1 6410与串口相关寄存器 一 需要设置的寄存器(其实进入uboot后,串口已经设置好了,直接发送数据就行了,) 1)模式 UCON (轮询,中断,DMA等) 2)相关参数 ULCON0 定义了串口数据的帧格式,数据位长度,奇偶校验位,停止位(8-N-1) BRDIV 定义了波特率的计算公式所得结果的整数部分 UDIVSLOT0 定义了波特率的计算公式所得结果的小数部分 3)高级选项(串口的发送接收缓冲的大小(fifo)默认是1B,可改成64B 二 发送接收数据 相关的寄存器 UTXH0 UART channel 0 transmit buffer register URXH0 UART chan
[单片机]
Labview串口的使用
串行通讯 终端与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信息时,除了采用并行通讯方式之外,还经常采用串行通讯方式。并行通讯是指数据的各位同时进行传送,其有点是传送数据速度快,缺点是有多少位数据就需要多少根传输线,这在数据位数较多,传送距离较远时就不宜采用。串行通讯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其突出优点是只需一根传输线,特别适应于远距离传输,缺点是传送速度较慢。 在微机测量,控制系统中,目前串行数据的传输大多采用异步通讯的方式。 同步通讯和异步通讯 串行通讯分为同步传送和异步传送两种方式。 ? 同步传送方式要求通信双方以相同的速率进行,而且要准确地协调。它通过共享一个单个时钟或定时脉冲源以保证发送方和接受方准确同步。其
[测试测量]
Labview<font color='red'>串口</font>的使用
51单片机向PC电脑发送汉字的方法
简介:最近看到有朋友在网上问单片机怎么向电脑发送一串汉字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呵呵.只要把相关的参数设置好一些,然后把汉字定义成一组字符向电脑发送就可以. 为了让大家更明确的了解,我就写了下面的一个程序来演示一下. 操作条件: 1.XP操作系统. 2.XP的超级终端显示. 3.WJ-V4.0开发板. 4.单片机STC89C52. 5.晶振11.0592M 操作步骤: 1.设置TMOD设置波特率和定时器1的工作方式. 2.设置定时器的初始值. 3.设置串行口工作方式. 4.设置波特率不加倍. 5.打开TR1允许发送. 6.启动定时器. 7.串行中断打开. 8.打开E
[单片机]
51单片机向PC电脑<font color='red'>发送</font>汉字的方法
USB转串口常见故障现象和故障分析
通用USB推出以后,串口逐渐被USB接口替代,在普通电脑上已经越来越少,但目前工业环境中许多重要的设备仍使用RS-232接口界面设计(如台式电脑、PLC等)。在端口被大大削减的笔记本上,不太常用的串口早已消失。为了能够使用串口,没办法只能利用现在广泛存在并使用的USB接口来模拟串口使用(USB转232、USB转485/422)。在实际应用过程肯定会遇到各种难题,下面给大家分析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USB不被电脑识别 如果是系统或系统自带的驱动的原因,可以按下面方法修复一下。 1、开机按F8进入安全模式后在退出,选重启或关机再开机,就可以进入正常模式(修复注册表)。 2、如果故障依旧,请你用系统自带的系统还原,还
[嵌入式]
stm32de关于rs485的串口2的配置
stm32串口1的配置 if EN_USART1_RX //如果使能了接收 //串口1中断服务程序 //注意,读取USARTx- SR能避免莫名其妙的错误 u8 USART_RX_BUF ; //接收缓冲,最大USART_REC_LEN个字节. //接收状态 //bit15, 接收完成标志 //bit14, 接收到0x0d //bit13~0, 接收到的有效字节数目 u16 USART_RX_STA=0; //接收状态标记 void uart_init(u32 bound){ //GPIO端口设置 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 USART_
[单片机]
stm32串口接收中断触发原理
如果在STM32微控制器的串口通信中,接收中断无法触发,可能有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1. 串口接收中断未使能:在初始化串口时,可能未正确使能接收中断。请确保在初始化代码中设置了正确的控制寄存器位来使能串口接收中断。例如,使用`USART_ITConfig()`函数或设置相应的寄存器位。 2. 中断优先级设置错误:如果其他中断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可能会导致串口接收中断无法触发。请确保正确配置了中断优先级,并确保串口接收中断的优先级高于其他中断。 3. 接收缓冲区溢出:如果接收缓冲区溢出,可能会导致串口接收中断无法触发。确保在接收中断处理函数中及时读取接收数据寄存器,以避免缓冲区溢出。 4. 硬件连接错误:检查串口接收引脚是否正确连接,
[单片机]
stm32<font color='red'>串口</font>接收中断触发原理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设计资源 培训 开发板 精华推荐

最新单片机文章
  • 学习ARM开发(16)
    ARM有很多东西要学习,那么中断,就肯定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自从CPU引入中断以来,才真正地进入多任务系统工作,并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 ...
  • 学习ARM开发(17)
    因为嵌入式系统里全部要使用中断的,那么我的S3C44B0怎么样中断流程呢?那我就需要了解整个流程了。要深入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写程序 ...
  • 学习ARM开发(18)
    上一次已经了解ARM的中断处理过程,并且可以设置中断函数,那么它这样就可以工作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S3C44B0还有好几个寄存器是控制中 ...
  • 嵌入式系统调试仿真工具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出来后就要进行调试,不管是硬件调试还是软件调试或者程序固化,都需要用到调试仿真工具。 随着处理器新品种、新 ...
  • 最近困扰在心中的一个小疑问终于解惑了~~
    最近在驱动方面一直在概念上不能很好的理解 有时候结合别人写的一点usb的例子能有点感觉,但是因为arm体系里面没有像单片机那样直接讲解引脚 ...
  • 学习ARM开发(1)
  • 学习ARM开发(2)
  • 学习ARM开发(4)
  • 学习ARM开发(6)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