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促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专题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对此,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把替代进口的国产品检验、治疗项目列入医保范围,对培育业内企业大有作用.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万国牌”尽显市面,而国产货在自家却遭遇尴尬。这并非危言耸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如今,医院里所用的高端医疗器械几乎是“洋货的天下”。
据记者观察,现在不要说是省市级的三级医院,就是大部分市县级的二级医院用的都是进口医疗器械,而且街道、乡镇级的一级医院有的也在向进口医疗器械看齐,只是在农村或边远山区的一些中小医院因经济实力不足而使用国产医疗器械。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医院连牙科治疗椅等一般的医疗器械用的都是进口货。用“西风压倒东风”描述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一点也不为过。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形成标志性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品牌。有专家戏言:“只有棉花纱布可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事实上,在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结构中,手术用巾、按摩器具等仍是传统项目。而且,独资、合资企业出口占有绝对的出口金额优势。
外国品牌一统天下
诚然,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解放初期的基本空白,发展到现在能够生产47大类、3000多个品种、1.1万多种规格的规模,可以基本满足全国三级以下医院对设备的需求。可是,作为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虽然超过1.2万家,但市场集中度却比国内药品制造业更低,每年只有600多亿元的工业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的企业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
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全国一年的需求量为1万多台,而市场中90%以上是进口产品。在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而一些个人家庭使用的医疗器械,因其良好的质量,市场份额也非常大。而国内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等低附加值种类上,因此,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整体水准难有大的起色。
即使是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上海医疗器械市场,也面临自主创新产品缺乏、过多依赖进口产品、基层医疗机构器械落后等问题。在上海院士中心最近举办的“促科技创新,助企业发展”专题论坛上,有关专家介绍,在医疗器械一、二、三类产品中,比较高端的三类产品(如可植入体内的器械),国产品只占两成左右。例如人工关节,有的三级甲等医院采用的都非本地产品。
另外,缺新型普及产品也“中不敌洋”。在国外,急救医学领域的心肺复苏器械的使用已呈现大众化趋势:心血管病突发后,如10分钟后未得到适当抢救措施,死亡率几乎是100%。由于美国大量装备了可供公众自行操作的“傻瓜型”心肺复苏器械,病人在医院之外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1.4%提高到31%。去年日本大规模普及这类急救器械,规定每5000人社区配备一台,可与消防龙头的密度相比。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内除了有高校涉足外,目前只有一家龙头企业做出了样机。
[page]
软肋突出先天不足
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缘何“西风尽吹”?内因和外因兼有:
——自身“软肋”突出
在我国,虽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是企业规模小,科研力量弱。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型档次,有的还是从五金加工场“脱胎”而来,这些企业厂房陈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无力从事高端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在高科技产品方面,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达15年。在质量方面,由于片面追求成本价格优势,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返修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户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积极性。
另外,与制药行业一样,国产医疗器械缺乏新品开发资金的投入。在国外,医疗器械新品开发投入的资金一般要占到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新品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的1%左右。很多企业的经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生产不景气,故连这个比例都难以保证。有些国产医疗器械虽有好的第一代产品,但苦于缺乏产品继续创新必需的资金而后劲不足,竞争力越来越弱,最终失去市场。
——用户迷信洋货
除了在产品性能方面不及外国产品之外,用户过于青睐进口货,也对国外高端医疗器械长驱直入我国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尤其是大型医疗器械时,总觉得国产医疗器械技术方面不如进口医疗器械,担心在做手术时发生问题,因此,一些医院采购人员甚至明确表示:“我们绝对不会用国产货!”
行业的“潜规则”也是造成国产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俯首称臣”的一个因素。进口高档医疗设备给某些人带来的好处可以用“巨大”两字来概括:其一,一些人能够有机会出国“考察”。当然,专家必要的考察无可厚非,可是在“考察”的幌子下,有些所谓的“专家”滥竽充数,乘机出国“开洋荤”,变相公费旅游损公肥私。其二,高额回扣使洋货变得“热门”起来。一些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报价很高,其中难免有的作为回扣“返回”给医院或者购买者。其三,进口仪器的回报要比国产仪器高得多,投资虽大,但收回成本也快,后期效益可观,进口仪器的回报率要高出国产仪器的1/3。实行双重收费标准的不仅是核磁共振、CT、内窥镜等检测仪器,而且像进口呼吸器、高频电刀等治疗仪器,也都是洋玩意儿的收费超过国产货。
奋起直追任重道远
[page]
面对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西风尽吹”的尴尬状况,业内人士曾多次呼吁:必须重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进口产品长驱直入的现象,否则整个市场就会有被国外巨头鲸吞之虞。因为国内企业盯着中低端市场这条路会越走越窄,更何况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也面临着“狼来了”的局面。
由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国内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上是本土企业的天下。然而,随着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扩容,过去在低端医疗器械市场可以“睡太平觉”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今也不能高枕无忧了。在中端市场,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则早已虎视眈眈,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争食。在低端市场,美国通用、荷兰飞利浦等国际医疗器械跨国公司正瞄准我国中西部地区广阔的医疗市场,把其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纵观世界医疗器械市场,全球销售额美国所占份额高达41%、欧盟占27%、日本占14%、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都较低,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
有关专家指出,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医疗器械整体竞争力,而且也关系到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较突出的是目前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的心血管疾病,需要支出高额医药费的人群占有一定比例,不仅牵涉到检测仪器,也与治疗仪器有关。如CT,国产的检查价格要比进口的价格便宜一半左右。又如心血管支架,使用进口支架每个要3万多元,有的手术要用3个,令病人难以承受。而国产支架每个只需1万多元。这些国产货,性能已经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鉴于此,业内人士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国产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作为高新技术产品的高端医疗器械,一个产品的科技成果至少需要3~5年的转化期,没有一两千万元投入也无法产出,需要相关部门以政策性资金等方式加以推动,帮助具有良好前景的企业走完全程。在工程技术和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努力创造保障我国高技术医疗器械发展的外围专业条件,搭建共享的技术平台。在专项技术攻关、关键部件提供、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把生产企业、金融机构、教学院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协调组织起来。选择已经成熟、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教学院校提供实验室和人才,集中开发研究,突破技术关键,以满足生产发展的关键需求,促进产业的整体发展。
政府采购的导向对促进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把替代进口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对培育业内企业大有作用。如CT,尽管国产货价格低廉且性能不亚于进口货,但是外资品牌目前依然占据了整个CT销量的2/3。从保护和发展民族医疗器械产业的角度出发,包括使用单位在内的各相关部门,应该对国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多加支持。
上一篇:08年全球医械销售额增长12%至3360亿美元
下一篇:新医改方案近日公布 部分公立医院将转民营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