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公平竞争的机会,生存艰难,发展受阻,这是目前不少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的共同呼声。如同中了魔咒一般,国产医疗设备好像总会陷入一个难上加难的恶性循环,难上招标台面、难进医院使用、医生难以信任。
“玻璃门”很难进
李宏(化名)是一家研发国产便携式除颤仪公司的经理,长期密切关注国内医疗产业政策的他敏锐地意识到,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步伐近期会加快,这可能是民族品牌医疗设备企业崛起的一个历史性的契机。但接下来,他又陷入了忧虑,“政策没落地,就像是望梅止渴,民族品牌医疗设备企业还是没有获益。”李宏说。
便携式除颤仪是李宏所在公司的核心自主研发技术,目前在海外医疗市场,包括欧美、中东和非洲等地很受欢迎,不仅当地医院、居民家庭在使用,政府也将该产品用于公共场所(机场、火车站、博物馆等)的急救。
但是在国内,李宏却到处碰壁。他曾看到,在某省的一次除颤仪招标项目的预告中明示着:“进口全自动除颤仪和国产除颤仪相比具有性能稳定、精确度高、操作简便,电池寿命长、使用范围广等显著优势,能够更好地保证急救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为进一步提高县级医疗机构院前急救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特申请购买原装进口产品。该类设备不属于国家限制进口类产品。”
李宏对此很不能理解,“很多欧美国家使用的都是我们的产品,不仅价格有优势,而且与进口品牌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些甚至比那些进口的都要好,为什么连我们的产品都还没上台面,就直接被挡在门外了?”
输在“起跑线”上的比赛
周雷(化名)负责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运营十几年,需要经常和国内市场上进口品牌竞争。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竞争史”。
在早些年的国内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大的国产医疗器械主要以一些小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如温度计、一次性注射器等。现在这种状况已有所变化,出现了不少中端产品,比如监护仪、心脏支架等,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部分国产高端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也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周雷说,他看到的一组数据却令人惊心:国内约80%的ct机、90%的超声、85%的检验仪器、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他说:“在一定程度上讲,国内品牌原创性不够,不少国产品牌仍然处于模仿阶段,国内医疗设备的研发起步较晚,自然与国外技术水平有很大差距,这无可厚非。现在在国家政策和整个大环境下,国产设备已经开始向国外品牌看齐,有些国产品牌也有了跟他们叫板的实力。”
然而要让采购者冲破思维定式的枷锁,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周雷最有感触的地方。
“在2010年的一次全国性高值耗材采购中,一个神经介入用的弹簧圈,国外一家公司报价9900元,国内企业的最高报价是6800元。然而从招标人员到管理部门,乃至专家都认为6800元对于国产品牌已经是很高的价格了。‘国产价格不能超过洋品牌的2/3’,这是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国产品牌一上场还没施展拳脚就被判失败了。”
而李宏则表示,他们的国产品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海外闯荡,可谓历尽辛酸,就是因为上述原因。
希望能在同一平台公平竞争
近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各地陆续出台的招标采购政策开始向国产产品倾斜,李宏表示:“这些都是很好的消息,但是,在政策上也不必给予国产企业过多的‘溺爱’。如果政策偏向某一方,失去了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一些国产品牌会不思进取、滥竽充数,这样反而不好。我们只需要能够看到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竞争。”
对于政策层面,如何能够促进国产品牌与洋品牌大型医疗器械商进行竞争,周雷认为:“gps三家公司(指ge、philips、siemens)占据了国内7成医疗器械市场,可以说,能力有多大,话语权就有多大。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规则的制定是很重要的,国内起初制定规则的时候,国外公司由于有着丰富经验往往会协助参与制定,并通过强大的公关能力影响决策,有些当年看似有道理,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却十分不利于国产品牌发展壮大,这些规则已经成为了民族品牌的羁绊。”周雷说,“是时候大家聚起来讨论梳理一下不合时宜的条文,把产业政策改弦更张了。”
但李宏和周雷也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疑虑,即向来也是只能发发牢骚,没有什么地方能够让他们讲出国产品牌商的心声,尤其是,也不知道该讲给谁听。
相关信息
“中国民族医疗设备工业发展大会”欢迎参与
健康报社与《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将于2014年11月7日~9日在北京举办“中国民族医疗设备工业发展大会”。将针对民族品牌,从政策、市场、设计创新、学术等多元角度开展一系列的研讨,公布《中国民族医疗设备发展报告》,并颁发鼓励创新的“中国医疗设备创新大奖赛”各奖项以及项目孵化资金技术洽谈等。让政策决策者、国内研发设计者、国产品牌企业主、市场营销者以及最重要的医院使用者,共同脑力激荡、商讨研究对策,揭示国内企业真正的需求,推动后续政策环境的改观,促进民族品牌的壮大。
“国内品牌的意见、建议,可以直接在这次大会上传播给决策者,做到上通下达,共同研究。并经过大会众多的合作媒体形成合声,给国产品牌摇旗呐喊。最终带来真正的‘利好’。我们期待国产医疗设备发展艰难的局面,能尽快破局。”《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