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已有十多年,其风光往事仍让人们记忆犹新。不过,一向潇洒健壮的背后是数十年来心脏病的持续困扰,而日常预防和监测更是让身为工作狂的他烦恼不已。与克林顿一样,千万患有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普通人在防控中也无法幸免。那么,慢性病长期预防和监测具体有哪些让人困扰的顽疾呢?物联网智库上周推出一篇《踏碎智能医疗的薄冰,进击的可穿戴设备》的文章,论述可穿戴设备从慢性病切入的必要性。本文在上篇文章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如何变革慢性病防治的流程。
噩梦与救赎:心脏病患者就诊过程
心脏病表现出典型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特点,相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目睹和耳闻过这样的状况:一位心脏病患者,病发后立即赴医院就医,但到医院后症状却烟消云散了。不过既然已经到了医院,最好做个检查和诊断,一些诸如心电图等常规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这些检查每次仅持续数分钟时间,信息量非常有限,且很少能够捕捉发病时的状态,难以提供有用的诊断依据。
针对这种一过性,医生会为患者开具“动态心电检查(Holter)”,患者可以将这个俗称“背包”的检测仪佩戴在身上回家,该仪器能够在24小时内连续记录心电信号。不过,佩戴该仪器有严格的要求:为避免牵动贴身的电极和电线影响记录质量,对于患者皮肤、行动等多方面有较多限制,如运动时尽可能保持上身不动,并要求患者做好详细日记等。
24小时过后,患者需再次赴医院复诊,医生将“背包”数据导入电脑中,分析数据规律并诊断病情。不过,总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包括监测的24小时之内没有发生心率异常、监测期间活动谨慎等原因,造成采集的数据参考意义不大,还需要重新佩戴“背包”进行数据采集,24小时后还需再次上医院复诊。
总结一下心脏病患者就诊流程如下:
可以看出,心脏病患者的一次就医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得出一个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案需多次往返医院,这给公共医疗资源带来巨大浪费,更给患者带来频繁赴医院就诊的噩梦。
医疗可穿戴设备可能会从这个冗长的流程中打开一个缺口,让患者的动态检查数据在就诊前即完成采集。若能推出具备医疗级别的心电穿戴设备,如心电手表,无需心率带的配合,也不需要专门按压,自动完成心率、脉搏、体温等多参数的采集,并在设备管理云平台上形成连续心电图。这种方式使连续数据的采集成为可能,患者佩戴此类设备,在日常生活即积累了数天甚至数月的心电大样本连续数据,则医院就诊中的动态检查环节可以省去,医生直接调用可穿戴设备云端数据,一次就诊即可给出治疗方案。其流程与传统流程形成明显对比。
追根溯源:突破连续数据的瓶颈
一款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需要具备便捷性和临床数据可用性,如佩戴后无感采集,减少慢性病患者心里排斥感;多个传感器和专业级算法,采集数据具备临床价值,则可以形成对心脏病等慢性病就诊缓解的变革。
医院中的专业设备所检测结果虽然比较精确,但能获取的仅是间断性、单一时点的数据,连续数据缺失,造成患者反复就诊和检查的不便。医疗可穿戴设备虽然不能达到医院设备的精度,但其监测到的持续变化的数据更具有价值,在慢性病防控中,即便是简单的、精度不高的数据,只要样本足够大且捕捉到连续变化,对其挖掘中也能发现比单个时点精确数据所不能发现隐藏的趋势。
慢性病患者传统的频繁就诊噩梦,在医疗可穿戴设备下可能获得救赎。一款可穿戴设备就能够大大简化患者就医流程,追根溯源是其解决了传统环节中有价值、连续数据缺失这一瓶颈。医疗可穿戴设备发展趋势是让用户舒适地持续佩戴,以无感方式,便捷、长期、有效地对慢性病患者的体征数据进行持续监测,并与云计算配合使用,将所有数据存储在云端,医生可按需调用用户体征数据进行诊断。医疗可穿戴设备连续数据与医院间断性数据结合,带来了慢性病就诊中的颠覆。
再进一步:慢性病防控模式革新
连续数据解决了慢性病就医中频繁就诊的困惑,不过,相比治疗,慢性病的日常预防与控制或更应受到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慢性病防治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而其中慢性病治疗花费更高,一般来说,慢性病日常防控消耗的费用大致相当于治疗花费的十分之一。因此,对于慢性病来说,未来更多的财力放在预防上将大大降低慢性病防治费用,且降低慢性病的恶化比例。展望未来,医疗可穿戴设备可以在连续数据基础上再进一步,将便捷监测带给用户,结合医疗大数据和专家信息化系统,变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为慢性病防控模式带来革新。
持续监测、大数据分析、主动预防等,医疗可穿戴设备将不仅成为慢性病连续数据的重要来源,也在逐渐颠覆传统慢性病防控模式,期待在智能医疗发展浪潮中更多医疗级穿戴设备厂商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崛起。
上一篇:数字化药物嵌有芯片 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服药
下一篇:麻省总医院研发新式智能手机连接设备可快速诊断癌症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