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夺人的“互联网+医疗”正走在十字路口上。“无论起什么名称,无论叫什么名字,用‘互联网+’能否解决百姓看病就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它代表着医疗和大健康发展的朝阳方向,更是未来家庭健康医疗的核心。”全球医生组织总代表时占祥博士指出。
由上海市医学会、全球医生组织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互联网医院与远程医疗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作为主旨演讲嘉宾时占祥会上的论证,或许给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的众多机构提供解决之道。
互联网医院大行其道
赚足了市场眼球的“互联网+医疗”,近年来在资本强力助推下,以雨后春笋的态势迅速发展起来。2015年12月8日,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它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医院第一家。
急匆匆赶到论坛会场的微医集团创始人廖杰远称,他们的宁夏互联网医院此前已正式落地银川贺兰县,成为全国第17个省市互联网医院。
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内线上医疗服务模式主要集中于医疗咨询、就医服务、药品配送、医学教育等领域或内容,时至2014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网络医院正式挂牌,“互联网医院”或“云医院”在国内相继出现。
上海是继广东、浙江后又一个互联网医院“高地”。与其它先从线上服务做起的互联网医院不同,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等则率先依托医联体协作机制,将原有的实体医疗机构的优势资源从线下启动,然后利用远程医疗机器人的创新模式衔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据了解,目前,国内互联网医院呈现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线上线下形成了自我闭环且跨区域连接;另一类是以线上服务为主且夸区域实行远程连接。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下,依托传统医疗机构为主体的互联网医疗实践,受到资本大咖们的垂青并被寄予厚望,与前两年纷纷投入线上远程医疗形成了一个鲜明悟性反差。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早些时,就医160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移动医疗公司,这一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上医院数量超过6000家、医生超44万、注册用户达7000万、服务人次超过2亿。
未来几年,是先从线下布局还是先从线上切入,这成为了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一个具有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远程医疗或将迎来大发展
远程医疗被称为21世纪7大最有前景产业之一,它是应用远程通讯技术、交互式传递信息并开展远距离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在中国,受制于投资巨大、回报不显等因素影响下,长久以来医疗机构对远程医疗项目开展报以慎重态度,致使整个医疗领域真正投入使用的远程医疗系统不足30%,其发展一直徘徊不前。
“在国家主管部门明确支持和鼓励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以物联网为平台的远程医疗春天到来不会太远。”时占祥称,而来自市场调查的数据更印证了时占祥的预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远程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6亿元,2016年上半年已超过45亿并有望突破50亿大关。
当下,以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终端、医疗健康综合服务中心为支撑的专病、慢病管理系统与居家远程服务正在悄然快速扩展。这与我国医改从治病转向预防的大背景以及强化医养结合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据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院长余波披露,去年统计下来,基层医院来看病的患者,70岁以上占75%,80岁以上的85%,基本上都是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日常就医与康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疾病管理,这显然与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相吻合。“不再奔波于路上,更有全科医生的专业指导,这些慢性病病人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也成为远程医疗的第一批患者。”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智若强调说。
作为世界上远程医疗网络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正在大力推广和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模式来改善医疗质量和效率。来自美国远程医疗协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已有1500多万人次使用了远程医疗服务。该协会还预计,2017年这一人数有望增加30%。
与会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的远程医疗服务要跟上国际步伐,需要在远程医疗标准化体系建设、远程医疗规范和指南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监管以及知情同意告知和患者信息隐私保护等方面,加快导入整体的互联医疗顶层设计并提出可实施的操作方案。
上一篇:石墨烯复合材料或可颠覆医疗传感器领域
下一篇:让器官“种”在芯片上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