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公司战略 培育电子强国主力军

最新更新时间:2008-11-07来源: 中国电子报关键字:改革开放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实施大公司战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公司不仅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集合体,也是产业综合实力的代表,建设电子强国要以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作支撑。在开展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简称百强企业)的基础上,原信息产业部适时提出加快推进大公司战略,通过政府引导,为大公司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经过资产重组、组织再造、品牌凝聚、人才开发、联合发展和跨国经营,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权清晰、主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实现我国由电子大国向电子强国的转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子工业部按照走集约化规模经济的道路,建设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形成了我国发展电子工业的规模经济思路,并作为主抓的重点工作之一。1979年2月,电子工业部提出推进联合的课题,1980年7月12日成立了电子行业第一个联合公司——— 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为电子行业发展联合提供了模式和经验。
      1987年电子工业部召开“深化改革,搞活企业”会议,决定对参加会议的100家电子工业企业按上年销售额进行排序。这项活动旨在使电子企业特别是大型电子企业了解自身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电子企业中的位置和变化情况,激励企业增强竞争意识,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91年,国务院选择57个大型企业进行企业集团试点,培育发展并带动了一大批企业集团的诞生,其中电子工业领域有3个企业集团。
      1993年6月电子工业部在抓百强企业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把上广电、长虹、彩虹、熊猫、联想、华录6个公司列为部抓的大公司予以重点支持;1994年下发了《电子工业大公司实施方案》,提出了大公司的条件、模式、优惠政策,对百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000年,信息产业部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百强企业活动支持优势企业扩大规模,同时借鉴国际大公司联合、并购的成功经验,实现“中中联合”、“中外联合”、“强强联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2004年信息产业部为加快实施大公司战略,出台了《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综合竞争力、国际化经营、自主创新、科学管理等方面与跨国公司接轨,要在2010年有1-2家企业进入全球财富500强;要求企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该指导意见还要求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加快转变职能,优化资源配置,为大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1-20届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变化

      开展百强企业排序 扶优促优强优

      百强企业活动是政府在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为企业创造的发展平台;是透视产业变革的窗口;是培育知名品牌的摇篮;是行业体制改革的试验基地;是区域企业集聚基地形成的推进器。

      透视产业变革的窗口

      20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体制和运行机制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主管机构经历了5次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变为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相结合、硬件与软件制造相结合、工业生产与运营服务相结合,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行业排头兵的百强企业20年多来在排序名称、入围条件、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链变化的缩影。

      知名企业品牌的摇篮

      20多年来,每届百强企业的更新率在15%左右,每年都有10-20家企业新入围,也有同等数量的企业被淘汰。百强企业通过媒体向海内外发布,既宣传了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品牌,又树立了我国企业的形象。市场培育和形象宣传促进了优势品牌的不断成长,使各领域涌现了一批有规模、有信誉、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长虹、海尔、联想、TCL等国际知名的企业,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百强企业在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

      实施大公司战略的阵地

      建设电子强国要以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作支撑,百强企业是实施大公司战略的基础平台,起到了孵化器和推进器的作用。实施大公司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全行业的企业走集约化、规模经济发展道路,带动整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百强企业中的一些企业抓住机遇,在某些领域异军突起,成为实现目标定位的“种子企业”。20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大公司、大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国家主管部门于1993年正式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评选百强企业的“扶优、促优、强优”宗旨和促进电子行业骨干企业“立足本土,加快发展,形成规模,走向世界”的目标,与实施大公司战略的思想完全一致。一些较大的电子公司已具备了与国外大公司竞争的实力和能力。

      行业体制改革的试验基地

      伴随着体制改革和调整,制度创新、技术引导、市场拉动、政策推动、产业链延伸和资本运作等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沉浮的主要影响因素。
      百强企业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潮流,百强企业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行业管理模式转变的产物,实践证明,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成长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百强企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和管理创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较早在国内进行以资源整合为目的的兼并重组,不仅整合了品牌,还提高了技术和研发能力。其推进资产重组,调整企业结构的方式主要包括9种:一是企业内部资产重组与调整。二是在区域内实施资产重组与兼并联合。三是跨地区兼并联合。四是跨国经营与并购,在境外进行兼并与合作。五是不同产业间交叉渗透。六是生产流通联手,产学研用联合。七是不同形式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包括国家投资兼并企业,企业收购国家股;国有控股,员工持股,建立“国有法人控股,员工占重要股份”体制;民营资本嫁接国企;私人资本买办国资等。八是股票上市募集资金。九是通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带动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区域集聚基地形成

      作为本土龙头的百强企业的扩张,促进了中小企业向其周边聚集,对于建立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形成具备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发展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百强企业促进了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的形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链的协同整合,最终提升本区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1-20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主营业务行业结构变化

      相关链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实施大事记

      1979年2月,电子工业部提出推进联合的课题,1980年7月12日成立了电子行业第一个联合公司———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为电子行业发展联合提供了模式和经验.
      1991年,国务院选择57个大型企业进行企业集团试点,培育发展并带动了一大批企业集团的诞生,其中电子工业领域有3个企业集团。
      1993年6月电子工业部在抓百强企业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
      2000年,信息产业部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百强企业活动支持优势企业扩大规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2004年信息产业部为加快实施大公司战略,出台了《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的指导意见》,为大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百强企业发展壮大 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1987年第1届百强企业总销售规模为116亿元,第10届突破1000亿元,第12届突破2000亿元,第18届突破5000亿元,而第20届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9643亿元,是20年前的83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7%。

      入围标准持续提高

      百强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促进百强企业的入围规模底线不断提高。1987年第1届百强企业销售规模的入围标准为4000万元,到第10届提高到2.8亿元,到第18届入围标准突破了10亿元,而第20届百强企业的入围底线上升到了14.7亿元,比20年前的第1届增长了36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9.7%。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1987年第1届百强企业的龙头企业的销售规模仅为5.76亿元,10年之后的1997年(第11届),长虹成为第一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2005年(第19届)海尔迈上千亿元台阶,第20届百强企业之首联想控股在获得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营业收入一举达到1082亿元(约为133.5亿美元),比第1届百强企业第1名企业的收入增长了187倍,年复合增长率为29.9%。
      比较历届电子百强的第1名和第100名企业的收入差距,整体呈现拉大趋势。这说明行业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优先取得了快速发展,规模增长较快。

      跨国公司群体初步形成

      20多年来,百强企业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大公司战略的有效平台和培养跨国公司的成长基地。第1届电子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第10届达到58家,其中33家超过10亿元,5家企业超过50亿元。到2006年第20届,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跨入百亿元门槛的企业达到22家,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有2家,超过500亿元的有4家。

      百强企业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从1987年第1届百强企业到2006年第20届百强企业,进入排行榜的企业达300多家。整体来看,上榜企业的变化较大,仅有7家企业始终在百强之列,其他的企业有的被收购兼并,有的破产消亡,还有的退出后经过改革、重组提高效益重新进入百强。从第1至第20届一直在百强企业之列的7家企业分别是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彩虹集团公司、华东电子集团和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

      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攀升

      作为创新主体的百强企业一直在实践“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要求,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行业的典范。2006年第20届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为356.3亿元,比上届增长了14.6%,是2000年的1.3倍,年均增长19.2%;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72%,比2000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2005年,海尔、华为、中兴通讯、联想控股等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都在20亿元以上,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近5年来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海尔、海信、北大方正、上海广电在3%以上。
      为应对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竞争和专利布局战略,我国部分领先型企业也加快了专利国际化步伐。2005年,华为、中兴通讯申请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分别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第3和第9位,华为以249件PCT专利跃居全球第37位,首次超过老对手思科公司(212件,第44位),正努力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先锋企业。
      百强企业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以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结构层次的提升。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技术领先型企业的研发人员比重都在40%左右,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10%左右,因此在专利申请方面的进展非常快,使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和数量都已经超过国外专利申请水平和总量。2000年百强企业中进行专利申请的企业只有44家,2005年已达到90家,其中80%的企业有发明专利。在专利结构中,京东方科技集团、华为的发明专利比重达到60%以上,中兴通讯在45%以上,联想也接近1/3。

      产品结构趋于优化

      20多年来,百强企业的动态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市场需求变化。百强企业主导产业的更替,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特点和基调。1993年以前的百强企业是彩电企业占据主要席位,体现了当时产业“命系彩电”的特点。1995年以后,计算机、通信整机企业占据了百强企业的主要席位,以彩电为主业的企业由过去的几十家减为十几家,伴随着3C融合趋势,家电、计算机和通信都涉及的综合类企业大大增多。消费、投资、基础三大类产品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消费类为主(52∶13∶45),转变为投资类占主要地位(13∶54∶33)。

      区域分布更加广阔

      历届百强企业的地区分布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发展的状态。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江苏是我国电子工业的重心地区,第1届和第2届百强企业,上海进入百强企业的企业数量最多,第3届至第5届江苏蝉联第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迅速崛起,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从1991年开始超过江苏跃居全国第一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第20届百强企业总部区域分布来看,珠三角地区有23家,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总量的30.4%;环渤海地区有25家,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总量的39.2%;长三角地区有28家,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总量的20.5%。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22家百强企业全部分布在上述3个区域内,其中,珠三角地区10家,环渤海地区7家,长三角5家。但这些企业的产值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TCL先后在内蒙古、河南和四川建立生产基地,海尔扩大了在贵州、湖北等地的布局。
      随着区域合作程度不断提高,百强企业日益成为产业区域梯度转移的重要力量,进而改善产业组织形态,优化资源配置效果,有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特色基地、园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

      20年来,百强企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混合经济成分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第1届百强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而近年来,百强企业中已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8家,私营企业22家,股份制公司近80家,直接上市或拥有上市公司的企业达67家。同时,企业结构逐步向以大公司为主、中小企业互相配套的格局转变。

      制度创新活力提高

      百强企业加快产权和经济类型多元化改革,由单纯的放权让利到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发展。目前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权清晰、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其在我国由电子大国迈向电子强国的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产权改革和公司激励机制的日益完善,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产权清晰、激励机制明确,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市场竞争力快速提升

      20多年来,百强企业排序促进了我国自有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在通信、计算机、家电等领域都培育出许多知名品牌,使百强企业群体成为塑造民族品牌的平台。电子企业从早期的商品出口、输出劳务到参与国际大型项目的投标,跨国界运营能力不断提升。1990年以前,我国百强企业基本上都以国内市场为主,而近年来,“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和企业国际化经营试点的推进,使百强企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跨国经营加快发展。华为、中兴通讯、TCL等企业相继获得国家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跨国经营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国际化经营中,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从发展中国家拓展到发达国家,从市场、资本国际化到知识产权国际化,百强企业逐步取得了与一流跨国公司同场竞技的资格,跨国经营与并购能力的增长延伸了企业活动空间。华为已在全球建设了20多个试验和预商用网络,承建了我国香港地区Sunday公司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阿联酋电信的全网WCDMA。在第20届百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国外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而且业务涉足西欧、北美发达国家。

1990-2005年我国主要彩电企业销售收入变化比较

2005年我国主要IT企业海外营业收入及占全部收入比重变化


 

关键字:改革开放 编辑:王程光 引用地址:推进大公司战略 培育电子强国主力军

上一篇:30年翻12番 电子大国崛起
下一篇:集成电路:产业链群体突破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0:13

走出中国特色IC产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成长带来了盎然生机,而集成电路的不断跃升也给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没有集成电路产业的不断发展,没有规模化大生产的建设,没有创新体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甚至整个信息产业大厦都将缺失赖以耸立的地基。30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我国半导体技术是从1956年起步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世界上刚刚兴起的半导体技术引起科技专家的关注,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其中把
[模拟电子]
小广播
最新模拟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