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电动汽车的原生焦虑
在传统燃油汽车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续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电池相关参数也是广大用户最为关注的选购参数之一。而目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依然存在三大“焦虑”:
1.电池能量密度低导致续航里程短——里程焦虑
2.电池衰减严重,怕冷、怕热、怕高速行驶——续航缩水焦虑
3.充电时间长,充电桩难找——用户充电焦虑
电池能量密度,是指电池的平均单位体积或质量能释放出的电能,能量密度越高一般意味着电池续航公里数越高。目前规模化生产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致在140-180Wh/kg之间,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致在180-260Wh/kg之间。
续航缩水问题是电动汽车的“基因性”难题。电动汽车怕冷、怕热、怕高速行驶,尤其到了冬天低温的环境下,电动汽车的续航大打折扣。目前大多数电动汽车都由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电动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是通过锂离子在电解液中转移和正负极中嵌入、脱嵌来实现充放电。在低温状态下,电池正负极材料活性差和内部电解液导电能力下降,内阻增大,工作电流变小,导致动力电池可用容量的衰减,这也是电动汽车续航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提高续航的技术与方法
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缓解续航焦虑,归根到底要从电池出发。各大车企和研究机构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延长续航问题上,甚至将续航作为企业新车的主要卖点,以下列举了几个提升电池续航的技术与方法。
固态电池
全固态电池发展方向及挑战
图源: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固态电池核心的特性是通过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电池的液态电解质,它可以在保证物理特性稳定的情况下,使电池的能量密度、充电效率和安全性等方面有质的提升。丰田、宝马、三星、大众等行业巨头都投入了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宁德时代、松下、LG化学等动力电池巨头也纷纷布局固态电池领域。
此前,三星展示了一款高性能、长寿命的全固态电池,首次提出采用银碳(Ag-C)复合材料层作为阳极,从而让电池拥有更大的容量、更长的循环寿命,并可提升其整体安全性。该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至900Wh/L,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达到800公里,循环寿命超1000次。
蔚来也发布了能量密度可达360Wh/kg的150kWh固态电池,搭载该电池包的蔚来ET7的续航将超1000km。
丰田下一代锂电池目标
图源: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丰田在2021年9月7日召开的电池与碳中和发布会上展示了全固态电池汽车路试视频,透露将从混合动力汽车中引入全固态电池,并预计会在2025年前推出固态电池。
电池热管理系统
如同人需要穿衣保暖一般,电池也需要保暖措施才能有效保证其性能和功能。冬季受温度的影响,加上电动汽车没有来自发动机的废热可利用,低温条件便会导致续航缩水。增加电池的保温性能、提升空调热泵效率、加强动力回收效能、优化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设计等,是各大车厂、电池厂商持续优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各家研发的重点。
采用PTC加热系统给电池加热是许多厂商普遍采用的做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PTC加热系统对冷却液进行加热,加热后的冷却液流入电池热管理管道,起到对电池进行升温加热的作用,原理有点像家里的吹风机,缺点就是能耗较高。
相比而言,热泵的能耗比PTC要低。热泵技术的原理就像家里空调,不过热泵是将热量从低温逆向抽吸到高温。特斯拉ModelY和新款Model3在热管理系统上引入了热泵的热管理方式,ModelY热管理系统中使用了一个八通阀(Octovalve)系统,将整车热管理集成化。
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如前所述,电池能量密度能直接影响续航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有两种衡量方法:电池单体电芯的能量密度和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基于这两种方法,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可以通过增大原来电池尺寸来达到电量扩容的效果,或者以安全性为前提,提升电池的成组效率,最大程度地利用每一寸空间,从而提升系统能量密度。电池包的轻量瘦身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优化排布结构
从外形尺寸方面优化系统内部的布置,让电池包内部零部件排布更加紧凑高效。
2. 拓扑优化
可以通过仿真计算在确保刚强度及结构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减重设计,实现拓扑优化和形貌优化最终帮助实现电池箱体轻量化。
3. 选材
可以选择低密度材料,如电池包上盖已经从传统的钣金上盖逐步转变为复合材料上盖,可以减重约35%。针对电池包下箱体,已经从传统的钣金方法逐步转变为铝型材的方法,减重量约40%,轻量化效果明显。
4. 整车一体化设计
整车一体化设计与整车结构设计通盘考虑,尽可能共享、共用结构件,例如防碰撞设计,实现极致的轻量化。
如何降低动力电池成本?
电动汽车的成本普遍高于燃油汽车,甚至高达40%以上,电池成本是其中一大块。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制动器、动力系统和其他关键系统都依靠电池供电运作,而电池包的成本却占到电动汽车总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以动力电池成本下降为驱动。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不外乎三条路径,一是降低原材料成本,二是生产工艺进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技术进步与突破(如降低Pack环节成本)。
降低原材料成本
动力电池系统成本中材料成本占比80%左右,其中四大主要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约占电池总成本的50%-60%。其中,正极占比最重,单GWh投资额在0.9亿~1亿元,是隔膜的2倍,负极的6倍,电解液的15倍。
目前常用的正极材料有改性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和富锂锰基等,去“钴”降本是业内一直努力的方向。负极材料方面,硅基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可以达到4200mAh/g,远高于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的372mAh/g,是替代石墨负极的较佳选择,而用硅碳复合材料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已是业界公认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发展方向之一。
优化Pack环节
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包是单体电芯(cell)通过串并联组合之后,外加一些管理、冷却系统,形成的驱动汽车行驶的能源储存单元。在主流的电池包结构中,一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主要由电池包→电池模组→电芯三个层级构成,模组、pack环节的结构件、连接器等占据动力电池成本的15%-20%。部分厂商通过少模组或者无模组的方式来降低电池包模组成本,其中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和宁德时代的“CTP”技术知名度较高。
CTP(cell-to-package)技术,又称无模组方案,它大量减少冗余部件的使用,从而降低电池成本,实现电池包轻量化设计。官网信息显示,宁德时代的CTP技术通过简化模组结构,使得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15%~20%,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也提升了50%。
近年来,动力电池成本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未来10年电动汽车的价格有望降至每辆50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3.25万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动的价格,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围绕着电动车续航能力的三大焦虑相信也会逐渐缓解甚至彻底解决。
这样不但令人“心动”更能“行动”的电动汽车谁又能不爱呢?
文末互动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现代化,它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同时,也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你觉得电动汽车续航的问题可以彻底解决吗?你对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留言参与互动。留言点赞前2名将送出50元京东卡,走心留言者送出盲盒礼品一份。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