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服「云业务」变革幕后:总裁与CTO离任,数千人大调整,创始人亲自下场
编辑|林觉民
高管离职、员工出走、财报不力,深信服全员上下紧张了起来。
经多方信源确认,深信服云BG的两位掌舵者都已请辞,他们分别是云BG总经理宋锐、云计算CTO曹心驰。
坊间称,两人为深信服云计算负责多年。
2020年,深信服制定了三四千万的云服务试水KPI,虽微不足道,可结果仍离预期较远。2021年当深信服全面进军云赛道,并把业绩指标提至6亿时,宋锐和曹心驰领导下的云BG,只完成2亿左右的实际营收。
与此同时,根据深信服去年的财报显示,由于在云上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投入过大,投入产出不对等,导致整个公司的利润率被云拖了后腿。
财务数据公布后,宋锐和曹心驰的的辞职,在一部分员工看来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意料之外的是,二人的离职随之引发内部不少老员工相继离去,深信服云BG人员出现大量空缺。就在所有云计算巨头锁死HC之际,深信服云BG却逆流而上,开放出了上百个岗位,Headcount规模在内部仅次于安服BG和研发体系。
消息人士告诉雷峰网,其实何朝曦、熊武两位创始人在去年开始,便已经亲自下场负责云业务。而宋锐和曹心驰的离场,以及团队的重新搭建,基本宣告了何朝曦、熊武正式开启了深信服的第二次创业:重构云业务。
何朝曦
1
黄金渠道喜忧参半
对于做云,深信服可谓是“破釜沉舟”。
2021年春天,在海南举办的合作者大会上,深信服宣布要从卖标品,改卖“SASE”。
这意味着,从卖装着安全产品的盒子变成要卖订阅卡,均单价从10万降到两三万,渠道商的抽成从3万直接降到1万元。在合作大会上,渠道商炸成一锅粥。
而为了搭建适合云业务发展的架构,深信服在2021年对4000名员工大调整。一场离职潮在即。
对云业务投入过大,深信服整体股价也受到了影响,市值已经从最高峰时期的接近千亿,落到了现在的500亿元。
为什么深信服放着安逸日子不过,冒着即使得罪渠道商的风险,大肆调整内部架构使公司大震动,也要像云业务转型呢?
源头在于忌惮自己的渠道商。
深信服在行业内又被称为小华为,有像华为一样的持股体系,这为它攒起人才。
相比于安全圈黄埔军校绿盟,深信服培养的人才流失很少,大都自己用起来了。从根子上说,一切都要归功于深信服成功的变现体系。
这就要不得不提深信服的“金手指”——渠道称王。
在每一次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深信服只要一发动渠道大招,总能让自己迅速获胜。
深信服的渠道力到底有多强呢?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位接近深信服的人问了雷峰网这样一个问题:
“你觉得一个完全没有跟深信服打过交道的供应商,他从开始申请深信服代理,到深信服走完内部流程,把代理牌牌给他邮出去,中间需要多长时间?”
雷锋网:“半月?”“10天?”“一周?”
对方给出答案:“不到24小时。可以这么说,他们的流程管理人员,对整个市场有着深刻理解,所以他们才会把时间压这么紧。”
在中国661个市,1636个县中分布着深信服大大小小上万名代理商,大量的小县城卖电脑的商铺,都挂着深信服代理的牌子。
一家同赛道公司董事长这样向雷峰网吐槽:“县里电脑商铺本来就是要做生意的,他们代卖深信服产品就是搂草打兔子,随手生意,所以深信服在渠道方向成本极低,其他公司根本没法学。”
而且,这些渠道商们对深信服抱着无比忠诚的感情,忠诚到什么地步呢?
据雷峰网所知,行业内其他各大安全公司都有一个潜规则:
渠道商普遍会在年底给安全公司们垫钱,以保证安全公司们的年度账目好看一点,但是采购出来的东西还要依靠各大安全公司自己在年后销售。
如果安全公司们销售不完,就得按利息给渠道商赔偿垫付款。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安全公司们头年的账目好看了,但是新一年初的账目被占用了,年底时又得从下一年接着垫。
这其实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而且这样做也会带来负面效应,销售们普遍会将第二年的单子放到头年年底签,以保证提前拿到收入,所以常常出现交付扯皮事件。
深信服却是个例外,它可能是极少数的不需要渠道商年底垫款的安全公司。
另一方面,深信服的渠道商们也将其产品视为硬通货,而且愿意发死力帮它卖,甚至在深信服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出钱帮它撑过难关。
单就渠道而言来,深信服确实是战无不胜的。
但与此同时,深信服也承担着渠道的反噬:
深信服所谓的渠道优势,其实是建立在低成本让利的基础上。渠道商们在卖深信服产品的同时,也在销售包括电脑在内的其他产品,以此摊薄了整个成本费用。
深信服成立至今,时间已经过去20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力成本和设备费用不断增加,深信服的人工成本、制造成本和服务成本增速加快。
自2015年开始,深信服毛利率一路下跌,已经接近绿盟等公司,行业优势渐失。总体来说,深信服的营业成本增速已经高于营收增速。
如此下去,总有一天,深信服对渠道将会没那么多利可让——除非,它能够实现一次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如果它不能喂饱渠道,只能被渠道背叛。
在这种情况下,“云安全”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云安全”的订阅模式不需要硬件部署,可以大幅度降低边际成本,而且已经在欧美市场相对成熟。
如果深信服不早早开做,善于copy to China的国内其他公司也会做。
比如360,在刚刚过去的2月份,周鸿祎宣布要再掀“免费安全新浪潮”,360集团推出“360企业安全云”,免费向中小微企业免费提供企业级数字安全与管理解决方案。
不过这是后话,深信服真正面对的敌人是奇安信,或许还有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云。
2
决战2022
一位行业头部人士为雷锋网粗略梳理了2021年的安全公司大势:
2021年企业安全领域整体大盘约是500亿元。
深信服与奇安信各分50亿元,并列第一梯队;
启明星辰占43亿,为第二梯队;
知道创宇、安恒、绿盟、亚信安全分别是18亿到20亿不等,为第三梯队;
后面还有一众营收过亿的老牌安全公司。除了安全领域,其他赛道恐怕不会如此一地细碎。
奇安信和深信服两位老大自然都有一统之心,我们来看两家策略:
奇安信很好的继承了网神、网康两家公司的前端销售能力,并且发扬壮大,目前其直销员工已经接近10000人。他们家的销售甚至可以跑到南疆深处的地级市卖自己的产品,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整个行业。
奇安信凭借品牌与资本优势,可以像摊大饼似的覆盖全行业,然后慢慢蚕食其他家份额。
然后再看深信服,深信服的野心显然更大,意志力也更坚定,他们在云这件事上已经持续投入多年。
在阿里云、腾讯云萌芽的年代,何朝曦就已经在内部提出“云计算”的口号。
为了避开挑战巨头,那时候,他们仍然采取了“扮猪吃虎”的策略,从业内瞧不上的“云桌面”做起——这个业务也更容易变现。
在实现“云桌面”业务盈利正循环后,深信服在2014年又在桌面云基础上推出了“超融合”架构,并在两年后升级推出“云管平台”。
事实上,到这一步,深信服已经在动阿里云、腾讯云的蛋糕,他们虽然不提供云存储服务,却用代运营不停替换各家云厂商们的部分业务,不停蚕食各家的份额。
与此同时,深信服在“超融合”上也和华为、新华三等老厂商开战,利用软件优势,不停吃他们的硬件份额。这就是所谓的小华为与华为的战争。
有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深信服走错了一步棋,因为没有预料到近两年安全市场爆发如此迅速,在之前“超融合”大战中投入太多,以至于在云安全上投入透支,后期出现财务危机。
尽管如此,深信服仍然坚定向云转型。
目前,市场上的安全厂商们主要营收仍然来自于两个方向,一是定制化,这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注定了利润率高不了;另一个是卖硬件,包括奇安信在内的各家几乎都做这个生意。
传统安全厂商们之所以不愿意做云,一方面是习惯使然,大家普遍认为无法在云上实现;另一个就是都不太懂云业务,或者即便有人懂,也不敢做这么大的投入。
深信服因此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向云转型的安全厂商。
在体量相近的情况下,深信服2021年研发投入15.5亿元,比奇安信还多了3亿,原因正是如此,也可见其雄心勃勃。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曾对雷峰网说过:相比于安全硬件,深信服提供的订阅服务单价更便宜,门槛更低,只要能在未来一年占领用户心智,深信服会一飞冲天。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不论是SASE,还是云安全,都是一次from American toChina。
云安全之所以在欧美国家普及,根本上是因为人家大量日常数据已经云化,云安全只是一件顺手而为的事情。
在中国,不论是SASE也好,云安全也好,这种平台模式主要还是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数据安全要求更高的政企机构,比如要求“数据不许出本行”的银行,他们是非常难接受的。
另一方面,深信服过去两年,在云方向的尝试其实是不成功的。
宋锐
宋锐和曹心驰对于做公有云其实是没有经验的,难以撑起深信服云转型,后面辞职何尝不是解脱。
再就是,深信服的黄金渠道主要用来卖产品卖盒子,而云属于卖服务,渠道商们既没有经验,也缺乏动力。有行业人士认为,他们过去两年的表现,根本就是找不到北。
现在,何朝曦和熊武两人亲自下场和亲自带队,可以调动更多资源的同时,也是赌上了深信服的命运。
深信服为了打破对峙局面,不得不与云厂商和安全厂商同时竞争,内部大幅度转型,但到底是做先驱还是先烈,就要在这兵荒马乱的2022年初见分晓。
本文作者:林觉民,+微信 linjuemin_vx,欢迎找我聊天和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