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C全新热传感器可给数据中心降温

2008-06-22来源: 电子工程世界 向农 编译关键字:温度  传感器  数字  信号  二极管  检测  漏电流
  在2008年6月18~20日于美国夏威夷举行的“200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讨论会(2008 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上,NEC公司宣布研发出了一种基于片上的温度传感器技术,可以通过一种设备使热度的分布水平“可视化”,从而降低电力消耗。这意味着NEC公司在数据中心及相关环境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

  据NEC介绍,这款传感器的尺寸只有市面上原先产品的1/10,可以集成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里。它可以把温度的变化转换成数字信号,实时地将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的热度分布“可视化”。
 
  这项技术将会使有益于时钟频率、数据处理速度及电压水平的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NEC中央研究院设备平台研究室的高级经理Masayuki Mizuno说,它能使大规模集成电路设备的电力消耗降低20%~50%,片上的传感器之前已经在NEC的SX-9超级计算机里演示过了,有10个温度传感器集成在SX-9的一个CPU里,该处理器的尺寸是19.84×21.04mm,每个温度传感器的尺寸则为35×35µm。他认为,因此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时监控,可以调节数据中心的温度,从而降低整体的电力消耗。NEC的热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消费类产品、交通工具、网络及服务器。

  NEC发明的这项技术似乎是世界上热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方面的重大突破。NEC称,传统的基于二极管的热传感器“体积太大且很笨重”,很难在芯片上装备很多热传感器,从而阻碍芯片管理温度的能力。而NEC的热传感器技术并非基于二级管的解决方案,而是使用了多项技术,其中包括电流型模——数转换器和拥有单一测量功能的温度检验单元。顺理成章,这还可以发现和监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另一项重要问题——漏电流,漏电流导致晶体管和连线的寿命大约降低50%。

  据NEC称,这项技术的关键之一是在将设备里的温度分布情况“可视化”,“为了控制热度,会从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特殊区域进行独立的本地的测量,这样就会使任务在芯片上几乎不活跃的地区进行,从而减少用于运行所要求的电量,并且减轻了环境的影响。最新的热传感器可以通过以小规模的可以将漏电流转换成数字信号的转换电路,来测量晶体管的漏电流,从而计算出温度”
 
  一项换算公式被发明出来测量一个活跃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漏电流的量,并将其转换成温度。,温度计算上的错误可以通过新技术来校正,这项技术需要测量每个热传感器在室温时的漏电流。

  “最新传感器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改进,其准确率在3摄氏度以内,”NEC的发言人称。

关键字:温度  传感器  数字  信号  二极管  检测  漏电流

编辑:汤宏琳 引用地址:https://news.eeworld.com.cn/newproducts/sensor/200806/article_18092.html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联系确认版权者。如果本网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公开自由传播,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上一篇:光传感器可延长电池寿命并提供增强功能
下一篇:意法半导体推出全新‘陀螺仪’角速度传感器

关注eeworld公众号 快捷获取更多信息
关注eeworld公众号
快捷获取更多信息
关注eeworld服务号 享受更多官方福利
关注eeworld服务号
享受更多官方福利

推荐阅读

技术文章—详解电阻可靠性相关参数

与电阻可靠性相关的特性有:温度系数、额定功率、额定电压、固有噪声、 寿命预估。温度系数电阻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简称TCR)表示电阻当温度改变1度时,电阻值的相对变化,单位为ppm/℃(即10E(-6)/℃)。实际应用时,通常采用平均电阻温度系数,定义式:TCR(平均)=(R2-R1)/R1(T2-T1)有负温度系数、正温度系数及在某一特定温度下电阻只会发生突变的临界温度系数。紫铜的电阻温度系数为1/234.5℃。不同类型电阻温度稳定性从优到次,依次为:金属箔、线绕、金属膜、金属氧化膜、碳膜、有机实芯。1。镀金并不是为了减小电阻,而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不容易
发表于 2019-09-06
技术文章—详解电阻可靠性相关参数

迈矽科在IC China推出国内首款77GHz满足AEC Q100 Grade1车规温度要求的长距离(LRR)车载雷达芯片

深耕的领域,已拥有十余年的理论和技术积累。而迈矽科本次发布的两款芯片,包括三个发射通道和四个接收通道,所有通道可独立工作于76-81GHz频率范围内,在功率、相噪等方面优势显著。迈矽科微电子在微波/毫米波领域拥有行业一流的研发团队,在77GHz毫米波防撞雷达芯片、5G毫米波移动通信芯片等技术上积累了雄厚的储备,具备了直至300GHz的毫米波芯片研发能力。迈矽科的MSTR001、MSTR002这两款芯片能够满足Grade1 AEC Q100车规等级要求。在关键指标上,迈矽科微电子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典型输出功率达到13dBm(全温度范围)并带有可调功率输出。发射链路可选择为双相调制(MSTR001)或者6-bit移相(MSTR002)输出
发表于 2019-09-05
迈矽科在IC China推出国内首款77GHz满足AEC Q100 Grade1车规温度要求的长距离(LRR)车载雷达芯片

温度问题为您解决(三)高性能处理器模温监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就如何监测电路板温度进行了介绍。但是,诸如中央处理单元 (CPU)、图形处理单元 (GPU)、专用集成电路 (ASIC) 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 之类的高性能处理器中的电源管理通常更复杂。通过温度监测,这些系统不仅可以启动安全系统关闭程序,还可以利用温度数据来动态调整性能。监测过程温度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并最大限度提升性能。如下图所示,高性能处理器通常使用散热器吸收管芯中的过多热量。较高的温度可能会激活散热风扇,修改系统时钟,或者在处理器超过其温度阈值时快速关闭系统。搭载高性能处理器的主板通常需要散热器管芯温度监测的设计注意事项为了实现高效的温度监测,高性能处理器有两个设计注意事项:温度精度和传感器
发表于 2019-08-29
温度问题为您解决(三)高性能处理器模温监测

TriLumina完成半导体激光器测试 可在零下40到125摄氏度的温度下运行

(图片来源:TriLumina官网)据外媒报道,汽车、消费和工业ToF(飞行时间)与3D传感应用VCSEL技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开发商 TriLumina宣布完成了AEC-Q102 1级操作所需的所有测试,意味着其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在零下40到125摄氏度的温度下可靠运行。汽车电子委员会(AEC)规定了Tier 1汽车电子制造商必须接受的先决条件。一是符合AEC-Q可靠性标准,二是符合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汽车集成电路可靠性测试,简称AEC-Q,可分为几个子类别,其中AEC-Q102(分立光电子)标准适用于TriLumina VCSEL产品。TriLumina的专利反向发射VCSEL阵列可配备集成微透镜
发表于 2019-08-17
TriLumina完成半导体激光器测试 可在零下40到125摄氏度的温度下运行

壹拾玖:DS18B20的温度读取

DS18B20数字温度计是DALLAS公司生产的1-Wire,即单总线器件,具有线路简单,体积小的特点。因此用它来组成一个测温系统,具有线路简单,在一根通信线,可以挂很多这样的数字温度计,十分方便。1.DS18B20产品的特点(1)只要求一个端口即可实现通信。(2)在DS18B20中的每个器件都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3)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外部任何元器件即可实现测温。(4)测量温度范围在-55℃到+125℃之间。(5)数字温度计的分辨率用户可以从9位到12位选择。(6)内部有温度上、下限告警设置。由于DS18B20是在一根I/O线上读写数据,因此,对读写的数据位有着严格的时序要求。DS18B20有严格的通信协议来保证各位数
发表于 2019-08-13
壹拾玖:DS18B20的温度读取

温度测量时如何消除线阻抗引入的误差?

摘要:工业现场环境复杂,传感器距离控制器往往很远,对于测温传感器PT100,传感器阻值变化0.385Ω/℃,因此过长导线的线阻抗不可忽视,消除导线引来的测量误差,是提高PT100测量精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常用铂热电阻PT100是一种具有正温度系数的感温传感器,即随温度升高,传感器自身阻值呈正相关的变化,如图1.1,被测对象的温度每上升1℃,PT100的阻值随之增加0.385,在-200℃~850℃的区间内,铂热电阻PT100良好的线性度,为开发者开发提供了高精度测量的保障,这是PT100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  图1.1  PT100曲线    
发表于 2019-08-08
温度测量时如何消除线阻抗引入的误差?

小广播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23号集成电路设计园量子银座1305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1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456号 京ICP备10001474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1534 Copyright © 2005-2019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