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 自动驾驶汽车将汹涌来袭?

发布者:technology78最新更新时间:2015-01-30 来源: 腾讯关键字:未来  汹涌  来袭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联网化和智能化成为汽车革命的两大主要方向,未来5年全球不少国家和汽车制造商将大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而相关车型也将陆续面市。

    2015年1-2月。英国政府打算在未来数周立法允许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行驶。政府将提供10亿英镑的财政支持,帮助相关公司在考文垂、布里斯托、格林威治、米尔顿凯恩斯等城市组织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以促使英国成为全球无人驾驶汽车研发中心。

    2015年3月。瑞士Rinspeed公司将在瑞士日内瓦国际车展上展示Budii自动驾驶概念车。其特色在于,方向盘不仅可以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驾驶者既可以坐在左边也可以坐在右边,并通过触摸屏控制车辆各个系统。当驾驶者感觉疲劳或者想打个电话时,可以让车辆进入自动驾驶状态。

    2015年1-2季度。谷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制无人驾驶汽车。其车辆的工作原理是,自动驾驶系统连续不断的扫描周围空间,并由车载电脑进行汇总分析,能在200米开外发现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在初期,这种自动驾驶汽车只能沿车载数字地图标明的公路上行驶,最高时速不超过40公里/小时。因此,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主要是靠包含在数据库中的一些信息在路口定位。谷歌25辆无人驾驶汽车曾在2014年9月被加利福尼亚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批准,可以在加州公共道路上进行行驶测试,但是根据该局的规定,无人汽车上路必须配备方向盘、油门踏板、制动踏板这些传统汽车上的控制件,以便让车主能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切换到人工驾驶状态。随后谷歌同意在测试的、只有一个控制按钮的自动驾驶汽车上,恢复安装制动踏板和油门踏板。

    2014年12月下旬,谷歌推出了首辆全功能无人驾驶汽车的原型车。谷歌表示,我们已将所有自动驾驶系统都应用到了这辆全功能汽车上,因此这是首辆完全无人驾驶的原型车。与此同时,谷歌并不打算单干,而是将在2015年1-2季度与在此方面经验丰富的汽车制造商进一步展开合作。谷歌汽车的技术组组长纳撒尼尔表示,我们认为谷歌自动驾驶风格不太强悍,应该更自信。跑得太慢,容易引起其他司机的不满。

    2015年第4季度。按照日产汽车公司的计划,在2015年年底,将推出首款自动驾驶汽车的原型车。这种汽车的批量版本不会早于2020年之前。不久前,日产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签署了五年期合作协议,以完善用于火星探测器和未来其他太空探测器以及日产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日产-雷诺联盟的掌门人卡洛斯·戈恩表示,共同的任务让志在太空的NASA和志在地球的日产走到了一起。与NASA的合作,将使日产加快开发可靠和安全的自动驾驶技术,并在2016-2020年期间推出首批相关车型。

    2016年2-3月。新一代宝马7系将在2016年年初亮相。该车型将配备许多汽车电子系统,包括自动驾驶装置。据其内部人员透露,该装置一般用于低速状态下,例如,在停车场或堵车时。

    目前,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正在中国测试新的自动驾驶系统,其工作原理,看上去基本与谷歌汽车的毫无二致,都是主要基于卫星数据和网络地图。此前,宝马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欧洲测试了数万公里,现在转移到中国测试,或是为了验证它能否适应更加复杂的道路环境。

    2016年3月。大概一年之后,欧洲市场将出现新一代奥迪 A8车型,其选装件就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它能使车辆自动实现变道、转弯和刹车以及找地方泊车。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和通信主管斯蒂芬·莫斯(Stefan Moser).表示,“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要比大多数司机亲自驾驶更安全。至少,它不会打电话,也不会为路边的美女而分神。

    归根到底,奥迪自动驾驶汽车是所有汽车电子安全系统的自动协同,车辆将在保险杠、门槛、散热器格栅上安装激光扫描器、摄录机和传感器。预计,车辆能在无司机参与的情况下,以110公里/小时的速度自动行驶。

    2016第1季度。在2016第1季度,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将展开测试。遗憾的是,其更多细节暂时不得而知。美国特斯拉电动跑车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认为,再过5、6年,全球将迎来自动驾驶时代。届时可以在车辆上袖手旁观或者呼呼大睡,待一觉醒来,车辆已经抵达目的地。他指出,今后其车型将都配备自动驾驶系统。或许,Model III车型将成为特斯拉的第一款自动驾驶汽车。而批量生产之日,恐怕要到2020年。

    2016上半年。一年半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打算向市场上投放凯迪拉克自动驾驶汽车。借助于Super Cruise自适应巡航控制技术,汽车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行改变车道、加速、刹车和避免碰撞。此外,这种智能化的车辆还能与其他车辆进行数据交换,并在判断即将发生碰撞事故潜在风险之际预先发出危险警告提醒驾驶者。预计,Super Cruise自动驾驶和V2V车辆交互系统将首先用于凯迪拉克 CTS全新车型。但是,由于这种自动驾驶汽车是以交通标识确定空间的,因此在乡村道路上或者较为恶劣的天气条件下,Super Cruise自动驾驶系统或将无法激活。

    2017年。德国博世公司董事会成员沃尔夫·亨宁·沙伊德勒表示,公司在未来几年内将重点开发和供应汽车自动控制系统所需的装置。比如,传感器、雷达和立体摄像机等。到2017年之时,这种装置将能够在时速12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游刃有余的应对复杂的道路环境。沃尔夫·亨宁·沙伊德勒指出,预计10年内,无论是天气不好或缺乏道路电子地图,自动驾驶汽车都将毫无问题的将乘客从a点运送至b点。此外,未来10年内,自动驾驶技术甚至将用于商业运输领域。

    2020年。五年后,自动驾驶汽车将异彩纷呈。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Acura RLX系列自动驾驶汽车将进入批量生产。而与此同时,沃尔沃汽车(微博) 公司也将完成Drive Me无人驾驶汽车全球项目。2014年4月,沃尔沃已经在瑞典哥德堡的街道上开始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其数量逐渐增加,自动驾驶汽车目前达到100辆。测试的道路环境,也涵盖了高速公路、狭窄街道和拥堵路段。

    把推出自动驾驶汽车的时间节点瞄准在2020年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汽车公司,而且届时推出的自动驾驶车型还不止一款。

    2025年。梅赛德斯-奔驰卡车提出,2025年奔驰自动驾驶卡车或将以85公里/小时的速度轻松沿公路行驶。为了减少事故,自动控制系统将使卡车完全遵守道路交通规则。

    现今大多数现代化的汽车,其实已经具备了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的必要基础条件。法国IDATE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的专家认为,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来说,最重要的是通信系统。也就是说,自动驾驶汽车要能够通过任何通信协议与其他车辆交换信息,包括行驶速度、位置、方向直到车载人数等。估计到2018年之时,配备车载移动通讯装置、能够相互沟通的互联网汽车总数将达到4.2亿辆左右,年均增长速度将高达57%。

    尽管鱼贯而出的自动驾驶汽车增强了人们摆脱驾驶疲累的信心,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史蒂夫教授表示,人们以为,现在道路上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能在将来凭借自动驾驶技术迎刃而解,然而实际上,可能未必。

关键字:未来  汹涌  来袭 引用地址:未来5年 自动驾驶汽车将汹涌来袭?

上一篇:智能互联发展推动汽车存储升级
下一篇:让手机和汽车连接 最好的iPhone车载配件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19:02

MEMS推动半导体产业进入更光明的未来
  微机电系统/(MEMS)正预备利用规模经济优势,以更低成本、更高效能和更小尺寸的新组件,推动半导体产业进入更光明的未来,Akustica公司共同创办人暨资深MEMS开发专家Kaigham Gabriel表示。   随着MEMS加速计被应用于上百万个消费设备应用(如Nintendo的Wii控制器)中,加上MEMS麦克风正开始进入行动电话市场,Gabriel预计今后几年内,MEMS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我们认为,Akustica公司CMOS MEMS技术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美元,”他表示。该市场涵盖了声学、惯性(加速计与陀螺仪)和射频(射频振荡器)等MEMS组件,“以及可附加在产品中的芯片功能”。   采
[传感器]
智能化电子车牌:未来无人驾驶产业链关键一环
近年,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奔驰、奥迪、 特斯拉 等汽车厂商还是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布局“ 无人驾驶 ”汽车市场。汽车“无人驾驶”时代即将到来,而且势不可挡。与此同时,促进电子车牌、 车联网 、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不断推出、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和升级, 智能交通 领域的“黑科技”令人目眩。 智能化电子车牌:未来无人驾驶产业链关键一环     电子车牌     电子车牌(又称汽车电子标识)是基于物联网无源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实现车辆身份属性的应用,结合国标GB/T29786-2013标准、商密算法(SM2SM4SM7),实现了车辆身份的安全、可靠、唯一、长寿命的电子化信息承载。     车联网     车联网即注
[嵌入式]
苹果与腾讯上演相爱相杀戏码 专家:未来会走向和解
苹果与腾讯“相爱相杀”专家:未来会走向和解   每经记者 王晶 赵娜 每经实习编辑 谢金池   苹果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中,腾讯是无法回避的一个角色。在6月6日苹果举办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主动拥抱腾讯,最新版的iOS 11将与腾讯的微云以及安全管家合作。而此前,苹果曾对腾讯大打出手。目前,苹果依然禁用微信打赏等功能,并且还全面禁用了“热更新”,在外界看来,此举针对《王者荣耀》等爆款手游的意味很明显。   面对苹果与腾讯一系列的“相爱相杀”的戏码,Counterpoint研究总监闫占孟表示,其背后的核心争斗点在于利益。与蒸蒸日上的腾讯相比,苹果硬件销量的下滑导致其流量正在遭受冲击。对此,苹果从2016年就试图向软件服务公
[手机便携]
开放开源共创平台助力智能边缘未来,OpenVINO中文社区成立
2020年5月16日是一个普通的周六,也是英特尔OpenVINO™工具套件发布两周年的特殊日子。在这一天,OpenVINO中文社区通过一场线上直播活动宣布正式成立,也成为OpenVINO两岁生日的一份特殊礼物。秉承“开放、开源、共创”的理念,OpenVINO中文社区由一群热爱技术、热心社区的开发者自发组织成立,致力于通过定期举办线上与线下的沙龙、动手实践及开发者交流大会等活动,促进人工智能开发者之间的交流学习。 OpenVINO中文社区正式成立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英特尔OpenVINO™工具套件因其加速深度学习并将视觉数据转换为业务洞察的强大优势,在中国,已携手众多生态合作伙伴通过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及开发平台深度融
[物联网]
开放开源共创平台助力智能边缘<font color='red'>未来</font>,OpenVINO中文社区成立
电池技术革新依然遥遥无期 未来着眼于纳米工程
    如果回顾一下苹果公司(Apple)的iPhone或丰田(Toyota)普锐斯(Prius)混合动力车从最初型号到现有版本的发展过程,人们会发现技术行业一个常见的轨迹:性能翻倍提升,产品更精致,创造了无数就业岗位,甚至颠覆了整个行业。   例如,iPhone在蜂窝网络中最大的理论下载速度已从2007年“2G”iPhone的1兆字节/秒上升至如今5s型号的300兆字节/秒。其显示屏的像素密度增加了一倍多,摄像头已从廉价的配件转变为一种实用的照相工具,而且其软件能力要比iPhone诞生之时强大太多太多。(即便是苹果应用商店如今也已发展到第二代了。)   同样,丰田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从2000年的邻家怪胎(以及明星彰显其环保态度
[汽车电子]
未来物流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
  降低物流成本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2017年上半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在此背景下,物流机器人应用日趋广泛。未来5-10年,预计物流AGV机器人使用密度将达到每万人5台左右。业内人士指出,成本的下降主要是因为物流业进行了智慧升级,从过去的向设备、向人工要红利,升级成了向智能技术、向开放协同要红利。   电商时代物流智能化渐成趋势   近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快递行业运行情况。2017上半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73.2亿件,同比增长30.7%。从2012年以来,5年间快递数量
[机器人]
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及未来方向(4):动态语言
  这是Anders Hejlsberg(不用介绍这是谁了吧)在比利时TechDays 2010所做的开场演讲。由于最近我在博客上关于语言的讨论比较多,出于应景,也打算将Anders的演讲完整地听写出来。在上一部分中,Anders谈及了声明式编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函数式编程,并使用.NET平台上的函数式 编程语言 F#进行了演示。在这一部分中,Anders讨论了动态语言及JavaScript的相关内容,“动态性”也是Anders眼中 编程语言 的发展趋势之一。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的文字都直接翻译自Anders的演讲,并使用我自己的口语习惯表达出来,对于Anders的口误及
[网络通信]
从微观到宏观,揭秘未来传感器的5大趋势
随着传感器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包括数据存储、能源储存、先进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之生产成本的持续降低,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宽,变得日益丰富多样。 传感器技术的这一进步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引领着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使传感器本身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展望未来,传感器将朝着更加微型化、经济化、精准化、灵活化、节能化和环保化的方向迈进。 未来传感器的5大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微型化与纳米化 趋势描述:随着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感器正朝着微型化和纳米化的方向发展。微型传感器利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