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主动安全相关政策的逐步实施,以及汽车智能化向中低端车型的快速渗透,看似77GHz毫米波雷达有着巨大的市场,但国内77GHz雷达厂商短时间内很难从中获益。”雷博泰克总经理黎宏对《高工智能汽车》表示。
雷博泰克成立于2014年,公司以研发24GHz毫米波雷达为主、77GHz毫米波雷达正处于研发阶段。研发团队主要是来自于军工雷达背景和国防科技大学的人才,其24GHz毫米波雷达开发的后装BSD已出货7000余套。
黎宏认为,77GHz毫米波雷达市场看似热闹,其实并不成熟。以前,高频毫米波雷达芯片对于我国长期处于禁运管制状态,国内难有机会接触和开发,导致国内77GHz毫米波雷达企业普便成立晚,体量小,多数没有前装经验。
雷博泰克总经理 黎宏
从主机厂角度来看,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的企业。目前,国内的77GHz毫米波雷达企业暂时很难打进主机厂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比想象中困难,部分创业者将要出局
77GHZ毫米波雷达技术壁垒较高,除了硬件工艺本身之外,MMIC芯片和天线PCB板是技术难点。
前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它包括多种功能电路,如低噪声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混频器、甚至收发系统等功能。具有电路损耗小、噪声低、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功率大、附加效率高、抗电磁辐射能力强等特点。
毫米波雷达的关键部件前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技术由在国外半导体公司掌控,而高频的MMIC只掌握在英飞凌、飞思卡尔等极少数国外芯片厂商手中。国内厦门意行和南京米勒为正在研发雷达MMIC,相关性能仍有待验证。
77GHz雷达天线需要高规格、高频PCB板:毫米波雷达天线的主流方案是微带阵列,简单说将高频PCB板集成在普通的PCB基板上实现天线的功能,需要在较小的集成空间中保持天线足够的信号强度。
目前全球仅罗杰斯、Schweizer,Taconic等少数公司拥有相关技术。国内PCB板公司有包括兴森快捷,沪电,深南,目前仍处于起步状态,其中沪电与Schweizer方面有所合作,技术较为先进。
国内77GHz毫米波雷达如何突围?
黎宏认为,更看好有军工技术背景的企业。因为,军用领域国产雷达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量产经验,由参加过军工雷达项目的技术人才,可以更快研发出77GHz毫米波雷达;
而由一些没有参加过量产雷达项目的院校博士、等理论人才,组成的团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换为产品,这需要大量的项目经验,当资金耗完,还不能拿出产品,可能面临着出局的危险。
前装测试周期长
虽然77GHz毫米波雷达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很难拿到主机厂订单。
因为,77GHz主要应用于前向AEB/LKA等主动控制ADAS,相比其他预警类ADAS,77GHz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主机厂更倾向于选择有前装案例的雷达企业;除此之外,主机产对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测试周期长。
黎宏表示,双十协定(供应商装车完成10W公里测试,主机厂装车完成10万公里测试)只是开胃菜,其它协议,测试流程,量产周期等,还需要不少时间,从测试,到量产装车最少需要3年时间。并且,主机厂方面非常严格,在测试过程中,不会给测试企业出错的机会。
芯片受制于人,何谈量产?
目前,国内没有可量产77GHz毫米波雷达芯片,多数国内雷达企业采用的是英飞凌和TI的一代芯片。
黎宏认为,采用进口芯片,完成国产77GH毫米波雷,不能算作可量产化,也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因为英飞凌、TI等毫米波雷达芯片巨头与博世、大陆等雷达厂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商业关系、资本关系。
如果国内77GHz毫米波雷达与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TRW、富士通天、Hitachi等公司形成竞争关系,那么,英飞凌、TI等芯片企业可能会采用提升价格、限量供货或停止供货等方式,保证博世、大陆等核心合作伙伴利益。
从商业博弈的角度来看,未来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从价格方面讲,目前、博世77GHz毫米波雷达只需要1500人民币左右,在两年前其价格在2700人民币左右。
如果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可达到批量出货,其成本也将会高出博世、德尔福、大陆等等企业。此时,博世、德尔福、大陆等企业将77GHz毫米波雷达降到1000元人民币左右,甚至更低。
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不管是企业体量、技术水平、竞价优势还是市场成熟度等方面都不够成熟,主机厂真正量装搭载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还需要一些时间。
那么,雷达厂商如何度过寒冬?之后又有哪些雷达厂商能够优先获得主机厂青睐?黎宏认为,研发后装BSD和多领域技术落地应用,可以为企业持续造血。雷博泰克的产品应用也包括了机场跑道监控雷达、特殊场景安防雷达、后装BSD雷达等领域,接下来要打一场持久战。
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主机厂方面表示,虽然目前不会批量采购国产77GHz毫米波雷达,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他们会提前选择一些77GHz毫米波尔雷达厂商,在销量较小的车型上装车试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再根据市场反馈和国内雷达企业技术水平、量产规模、价格等,逐步应用到其它主流车型。
上一篇:澳大利亚创企Baraja推固态激光雷达,成本仅需数百美元
下一篇:各出奇招显神通,激光雷达上演“八仙过海”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