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传感融合技术能让自动驾驶技术更上一层楼吗

发布者:清新微笑最新更新时间:2018-12-24 关键字:多传感融合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于全球汽车市场而言,平台化、轻量化、节能化、电子化、智能化以及安全化等已成为汽车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争抢未来产业高地,传统汽车主机厂商纷纷布局自动驾驶领域,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巨头如谷歌、英伟达、Mobileye、百度等在自动驾驶领域表现也尤为积极。

 

image.png

 

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图片来源:IHS)

 

虽然自动驾驶在全球范围内已掀起浪潮,而从技术方面而言依然存在挑战。目前自动驾驶的痛点在于稳定可靠的感知及认知,包括清晰的视觉、优质的算法、多传感器融合以及高效强大的运算能力。据分析,由自动驾驶引发的安全事故原因中,相关传感器的可能误判也成为了主要原因之一。多个传感器信息融合、综合判断无疑成为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及赋能车辆环境感知的新趋势。

 

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核心传感器

 

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一直经受着对静止物体的探测较弱且目前技术落地成本高昂的影响。而年初谷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将独自研发无人驾驶组件,其中包括激光雷达且其成本将下降90%至7,500美元。专家认为激光雷达可能会在2018年后出现大规模采购,届时可能实现50万台的销量同时带来成本的急速下降,是极有潜力的增量市场。

 

具有探测距离远且不受天气状况影响及成本低的毫米波雷达颇受青睐。2015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销量180万颗,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出货量可达7200万辆,市场增量巨大。

 

而有着智能驾驶慧眼之称的摄像头,是自动驾驶系统图像处理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ADAS系统有着极强的辅助性。根据有关机构估算,全球车载摄像头出货量将从2014年的2,800万枚增长到 2020年的8,300万枚,复合增长率达 20%。据此估算,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62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33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6%。消费区域主要在美洲、欧洲、亚太等地,其中亚太地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而测视摄像头代替后视镜也将成为新趋势。

 

image.png

三大传感器的性能对比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智能网联/全球物联网观察)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驱动自动驾驶与汽车自动化

 

Innoviz CEO兼联合创始人Omer David Keilaf曾提到:“将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技术,对于保证车辆对周边环境的全局定位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为Level 3-Level 5级自动驾驶方案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只有几种传感器的融合才能提供车辆周围环境更精准的绘图信息,并达到OEM主机厂所需的安全标准。”

 

image.png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智能网联/全球物联网观察)

 

多传感器融合可显著提高系统的冗余度和容错性,从而保证决策的快速性和正确性,是自动驾驶的必然趋势。多传感器融合体系结构中的分布式、集中式和混合式,各有优劣势。

 

根据系统中所使用传感器的数量与种类,以及针对不同车型和升级选项的可扩展性要求,从而寻找合适的体系结构以及获得优化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对应不同的工况环境和感知目标。对于多传感器系统来说,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对信息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以及方法的运算速度和精度。像贝叶斯统计理论,神经网络技术,以及卡尔曼滤波方法等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则成为其技术的难点和重点,也占据了价值链的主要部分。

 

作为全球汽车半导体的权威厂商之一安森美半导体,也将焦点聚焦在了传感器融合上,不再是单点产品方案,而是通过超声波、摄像头、雷达以及激光雷达全系列传感器来助力产品间的融合。在某次采访中,安森美半导体相关高层也曾就传感技术的融合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及安森美的解决方案做了解答:“关于传感器融合,安森美半导体拥有支持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所需的全面技术。全面的方案包括:超声波传感器接口技术、前沿的CMOS图像传感器、79Ghz雷达技术(将于2019年推出)和来自最近收购SensL的光达(LiDAR)技术。与集成这些技术相关的技术挑战是多方面的,不仅在硅和封装层面,也在OEM和1级汽车供应商的系统层面。”

 

在自动驾驶的浪潮下,随之而来的是自主一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在该领域的机会,相对于多被互联网巨头、整车厂及 Tier 1 所控制的控制层和执行层,传感器层的零部件供应商较为分散且门槛相对低一些,进入周期较短。传感层仍然将成为国内企业进入自动驾驶产业最容易的切入点。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也已然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浪潮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关键字:多传感融合 引用地址:多传感融合技术能让自动驾驶技术更上一层楼吗

上一篇:技术干货—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系统半导体方案
下一篇:未来智能化车门三步曲之二——电动智能门锁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20:19

做“擦屁股”的传感融合,对开发者的意义是什么?
通常,一个完整的动态目标感知包括激光目标感知、视觉目标感知、毫米波目标感知和传感器融合(目标级后融合)四个模块。其中,传感器融合模块,同时接收前端激光、毫米波、视觉的感知目标结果,加工处理后,以目标的形式,输出给下游。 自入行以来,本人一直在融合组,先是从开发人员成为融合模块的负责人,后来成为动目标感知模块的版本交付leader,再到现在作为动目标感知模块的功能和方案设计专家。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很多从事动目标感知的同事,都不愿意加入传感器融合小组做相关的开发工作,甚至对这个模块嗤之以鼻。 因为,单传感器感知中的目标检测算法涉及很多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前沿的深度学习成果(比如,bev和transformer是每个做深度学习人
[汽车电子]
仙知激光SLAM导航融合传感器算法,让移动机器人更智能
(文章来源:仙知机器人) 伴随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移动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并向其它行业逐渐延伸。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精益生产及柔性化生产需求日益提升,对移动机器人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移动机器人导航方式有磁条导航、二维码导航、反光板导航和激光自然轮廓导航几种形式,但是单一依靠一个或两个来进行定位导航,总是难以应对复杂的使用场景需求。 传统的磁条导航移动机器人,其工作原理是在地面铺设磁条,并使磁条磁场的方向一致,通过感应磁信号实现移动机器人的导引。在启动磁导移动机器人时,需要注意机器人是否在导引磁条的中间,左右偏差不能大于10cm;而且移动机器人必须按照铺设的磁条轨道进行行驶,灵活性很
[机器人]
自动驾驶为什么一定要传感融合
自动驾驶正成为影响未来行业的关键技术,车载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系统中感知外部世界的关键,它们就像车辆的“眼耳口鼻”,帮助车辆感知外部世界,听觉视觉等缺一不可,这几种感知的协作性能也直接决定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 目前业界主要使用三种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各种传感器各有优缺点,因此在自动驾驶系统中通常有不同的任务划分。 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扬长避短、冗余设计,提高整车安全系数。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所实现的功能要远超这些独立系统能够实现的功能总和,相当于1+1 2。 使用不同的传感器种类可以在某一种传感器全都出现故障的环境条件下,额外提供一定冗余度。这种错误或故障可能是由自然原因(例如,浓雾天气
[汽车电子]
自动驾驶为什么一定要<font color='red'>多</font><font color='red'>传感</font>器<font color='red'>融合</font>?
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车载自诊断系统的研究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汽车的性能检测、维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方法及汽车诊断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特点,在不改变当前汽车智能检测系统硬件组成的情况下,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运用到汽车诊断系统,并且比较智能化分析系统的故障,以及记录下全部传感器和驱动器的数据,实现对汽车系统的实时状态监测、健康评估和故障诊断。 O 引言   目前的大部分故障检测方法往往只是对系统状态信息中的一种或几种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观察,从中提取有关系统行为的特征,所以给系统故障的有效诊断带来了局限性。比如,在汽车的运动过程中,利用发动机气缸的缸温对发动状态进行诊断时,由于信号类型中能够提供的信息较少,因
[嵌入式]
基于传感器图像融合的温度场测试系统
0 引言 发动机温度场的测试是指对壁面温度与高温燃气涡轮发动机燃烧室的热端部件的测量。发动机热端部件的使用寿命的长短与热端部件温度场的分布是否均匀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对发动机温度场进行准确地测试。 1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发动机生产和修理企业测试发动机某些零部件的温度场主要有直接接触法和人工判读法。直接接触法是用热电偶来直接测试发动机的零部件温度,如图1(a)所示。但用该方法测量误差大,且只能对某些点的温度进行测量,不能实现对整个温度场的测量。人工判读法是指发动机生产和修理企业利用示温漆的颜色温度特性来间接地人工判读发动机零部件的温度,如图1(b)所示。目前大多数发动机生产厂家采用示温漆来间接地测量发动机部件的温度场,示温漆
[测试测量]
基于<font color='red'>多</font><font color='red'>传感</font>器图像<font color='red'>融合</font>的温度场测试系统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