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车载以太网技术及其标准化

发布者:zhihua最新更新时间:2016-08-01 来源: 电子发烧友网关键字:车载以太网技术  标准化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汽车电子的日益复杂化、联网化和宽带化,车载以太网顺应此发展趋势在车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对车载以太网技术,包括其起源、定义、发展趋势、主要技术以及其标准化的概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介绍。

  1.引言

  以太网作为一种局域网(LAN)技术自1973年发明以来,已经历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局域网技术。以太网主要由IEEE 802.3工作组负责标准化,以太网从最初支持10Mbit/s的吞吐量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支持快速以太网(100Mbit/s)、千兆以太网(1Gbit/s)、万兆以太网(10Gbit/s)及100Gbit/s。同时,为了适应应用的多样化,以太网速率打破了以10倍为一级来提升的惯例,开始支持2.5、5、25及400Gbit/s的速率。以太网技术不仅支持双绞线的铜线传输介质,也支持光纤传输。随着城域以太网论坛(MEF)不断将以太网技术作为交换技术和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域网建设,以太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局域网应用,可以更广泛地应用到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的领域。

  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前,以太网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还具有技术成熟、高度标准化、带宽高以及低成本等优势。随着近年来汽车电子化的快速发展,车内电子产品数量逐年增加,复杂性日益提高。以太网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可以很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商对车内互联网络的需求。但由于车内电磁兼容的严格要求,以太网直到近些年才取得了技术突破从而得以应用到汽车内。

  目前,主流的车载以太网的技术标准是基于博通公司的BroadR-Reach(BRR)技术,IEEE已经完成对100Mbit/s车载以太网技术的标准化,正在对1Gbit/s传输速度的车载以太网进行标准化。车载以太网在车内将主要应用在对带宽需求较高的系统上,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诊断系统(OBD)以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与传统的车载网络不同,车载以太网可以提供带宽密集型应用所需的更高数据传输能力,未来其将在车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车载以太网技术

  2.1 什么是车载以太网

  车载以太网是一种用以太网连接车内电子单元的新型局域网技术。与普通的以太网使用4对非屏蔽双绞线(UTP)电缆不同,车载以太网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上可实现100Mbit/s甚至1G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同时还应满足汽车行业对高可靠性、低电磁辐射、低功耗、带宽分配、低延迟以及同步实时性等方面的要求。

  车载以太网的物理层采用了博通公司的BroadR-Reach技术,BroadR-Reach的物理层(PHY)技术已经由单线对以太网联盟(One-pair Ethernet Alliance,OPEN)标准化,因此有时也称车载以太网为BroadR-Reach(BRR)或OABR(Open Alliance BroadR-Reach)。

  车载以太网的MAC层采用IEEE 802.3的接口标准,无需做任何适配即可无缝支持广泛使用的高层网络协议(如TCP/IP)。

  2.2 车载以太网主要技术

  车载以太网及其支持的上层协议的技术架构如图2所示。车载以太网主要涉及OSI的1、2层技术,本文分别介绍车载以太网各主要技术。

  (1)物理层PHY

  车载以太网使用单对非屏蔽电缆以及更小型紧凑的连接器,使用非屏蔽双绞线时可支持15m的传输距离(对于屏蔽双绞线可支持40m),这种优化处理使车载以太网可满足车载EMC要求。100M车载以太网的PHY采用了1G以太网的技术,通过使用回声抵消在单线对上实现双向通信。车载以太网的物理层与标准的100BASE-TX的物理层主要区别有:

  ●与100BASE-TX所使用的扰频器相比,车载以太网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采用了高度优化的扰频器,可以更好地分离信号,比100BASE-TX系的频谱效率更高。

  ●车载以太网的信号带宽为66.7MHz,只有100BASE-TX系统的一半。较低的信号带宽可以改善回波损耗,减少串扰,并确保车载以太网可满足汽车电磁辐射标准要求。

  (2)“一对数据线供电”PoDL

  以太网供电PoE技术是2003年推出的,可通过标准的以太网线缆提供15.4W的供电功率。在一条电缆上同时支持供电与数据传输,对进一步减少车上电缆的重量和成本很有意义。由于常规的PoE是为4对电缆的以太网设计的,因此专门为车载以太网开发了PoDL,可在一对线缆上为电子控制单元ECU的正常运行提供12VDC或者5VDC供电电压。

  (3)先进电缆诊断ACD

  ACD功能可以通过分析反射信号的幅度和延迟来检测电缆的故障位置,这对于实现车载以太网连接的高度可靠性至关重要。

  (4)高能效以太网

  当关闭引擎时,车上电子单元并不是全部关闭,这时需要用电池供电,而电池的电量又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高效能以太网技术通过关闭不在用的网络以降低耗电量。

  (5)时间同步

  车内某些应用需要实现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时间同步,或者在执行某次测量时需要知道不同节点的时刻,这就需要在全部参与测试的节点间做到同步,某些精度甚至需要达到亚微秒级别。车载以太网采用了IEEE 802.1AS的定时同步标准,该标准通过IEEE 1588V2的Profile从而用一种更简单快速地方法确定主时钟,规定了广义的精确时间协议(gPTP)。

  (6)时间触发以太网

  车内的许多控制要求通信延迟要在微秒级。在传统以太网中,只有当现有的包都处理完后才会处理新到的包,即使是在Gbit/s的速率下也需要几百微秒的延迟,满足不了车内应用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EEE 802.3工作组开发了一种高优先级的快速包技术,使得快速包可插入到正在处理的包队列中被优先处理以保证延迟在微秒级范围内。

  (7)音视频桥接AVB

  为了满足车内音视频应用的低延迟和可保证的带宽要求,可在车内使用IEEE802工作组开发的AVB相关标准。

  AVB技术提供了优先级、流预留协议(SRP)、流量整形协议(FQTSS)等核心功能。AVB在车内的应用案例有唇同步多媒体播放、在线导航地图等汽车联网应用、ADAS以及诊断功能等。

  IEEE同时还制定了AVB的传输协议,包括:

  ●IEEE 1722-2011:桥接局域网中的时间敏感应用第二层传输协议标准,也被称为音视频传输协议(AVTP)。

  ●IEEE 1733-2011:桥接局域网中的时间敏感应用第三层传输协议标准。由于该协议是一个第三层协议,预计不会被汽车行业广泛采用。

  为了提升AVB的适应性,满足工业等更多应用场景,IEEE AVB任务组已更名为“时间敏感性网络”TSN工作组,现在是IEEE802.1五大任务组之一,致力于开发实现超低时延的控制网络。

  2.3 车载以太网发展趋势

  车载电子变得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接口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车内不同的计算单元和不同的域之间彼此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这种复杂性直接导致了对车内连线使用上的增长。在车载以太网进入汽车应用之前,车内已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技术在应用,包括LIN、CAN、FlexRay、MOST以及LVDS等。几乎每个汽车电子器件都有其特定的线缆和通信要求,这必然导致车内复杂的连线,车内线束已成为继引擎和底盘之外车内第三大成本支出的部分,生产环节中布置配线的人工成本占整车的50%。同时,车内线束在重量上也是继底盘和引擎之外占第三位的部分。降低线束重量的技术将会直接改善燃油使用的经济性。车载以太网承载在单线对非屏蔽双绞线的传输介质上,使用更小巧紧凑的连接器,将可减少高达80%的车内连接成本和高达30%的车内布线重量。

  据全球着名的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Frost & Sullivan)和Strategy Analysis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部署4亿个车载以太网端口;到2022年,全球部署的全部车载以太网端口将超过所有其他已部署的以太网端口总和。Frost & Sullivan还预测,到2020年,对于低端车型每辆车上将有6~40个车载以太网节点,而豪华车型和混合/电动车型上将会有50~80个车载以太网节点,有40%的已售车上使用车载以太网;到2025年,车载以太网的市场渗透率将增加至80%。

  截止到2016年3月底,车载以太网领域里最为重要的OPEN联盟成员已增长到300个,包括汽车领域里众多的汽车厂商、一级供应商、芯片商、技术公司以及研究机构等。中国车企和供应商也在积极关注并逐渐采用OPEN联盟的技术,在OPEN联盟中已有一汽集团、北汽、长城、泛亚、华晨、恒润、航盛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十几家中国成员。全世界采用OABR技术的主流汽车制造商的数量正在增长,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已有多个车型上采用了车载以太网,包括宝马公司的X3、X4、X5、X6、i3、i8、6系以及7系、捷豹的XJ和XF、以及大众的帕萨特等。

  3.车载以太网标准化

  在车载以太网的标准化方面,如下4个标准化组织或联盟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它们是IEEE 802.3和IEEE802.1工作组、汽车开放系统架构联盟AUTOSAR、OPEN联盟以及AVnu联盟,标准化情况汇总见图3。

  3.1 IEEE

  IEEE 802.3制定的局域网标准代表了业界主流的以太网技术,车载以太网技术是在IEEE802.3基础上开发研制的,因此IEEE是目前最为重要的车载以太网国际标准化机构。为了满足车内的要求,涉及到IEEE 802.3和802.1两个工作组内的多个新规范的制定和原有规范的修订,包括PHY规范、AVB规范、单线对数据线供电等。

  另外,AVB中有关AV的传输、定时同步等规范还需IEEE的其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化,如IEEE1722、IEEE1588等。

  3.2 OPEN

  OPEN联盟于2011年11月由博通(Broadcom)、恩智浦(NXP)以及宝马(BMW)公司发起成立的开放产业联盟,旨在推动将基于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应用于车内联网。相关单位可通过签署OPEN联盟的规范允可协议成为其成员,参与其相关规范的制定活动。

  OPEN的主要标准化目标有:

  ●制定100Mbit/s BroadR-R的物理层标准并将其推广成为开放的产业标准。

  ●在相关标准化组织中鼓励和支持开发更高速的物理层技术规范。

  ●制定OPEN的互通性要求,选择第三方执行互操作性测试。

  ●发现车载以太网在实现过程中的标准化缺口。

  OPEN联盟与IEEE802形成紧密的标准化合作。

  3.3 AUTOSAR

  AUTOSAR是由汽车制造商、供应商以及工具开发商发起的联盟,旨在制定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车用软件架构。AUTOSAR的规范包括车用TCP/UDP/IP协议栈。AUTOSAR获得了汽车产业的普遍认可,各制造商将放弃私有标准的开发转而在标准实现上展开竞争,实现AUTOSAR的标准可使多个设备无缝的运行在同一个共享网络上。

  3.4 AVnu

  AVnu联盟是由博通联合思科、哈曼和英特尔成立,致力于推广IEEE 802.1的AVB标准和时间同步网络(TSN)标准,建立认证体系,并解决诸如精确定时、实时同步、带宽预留以及流量整形等重要的技术和性能问题。

  目前,AVnu已发布其车载以太网AVB的认证测试规范,并已认证了多个型号的产品。

  需要补充的是,AVnu的技术不仅仅可应用于汽车领域,也可应用于专业A/V、工业以及消费类电子领域。

  4.结束语

  随着汽车日益智能化和联网化,汽车电子也将更为复杂化,其对带宽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车载以太网基于目前已经非常成熟的以太网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汽车电子的新需求并为其提供可靠、成熟、低价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来在车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篇幅所限,本篇涉及到一些技术和标准化内容未能过多展开。

关键字:车载以太网技术  标准化 引用地址:全面分析车载以太网技术及其标准化

上一篇:报告:解析关于车联网的现状和未来
下一篇:全面分析车载以太网技术及其标准化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19:19

垂直分工体系成形 MEMS封装加速迈向标准化
    MEMS封装技术正迅速朝标准化迈进。为满足行动装置、消费性电子对成本的要求,MEMS元件业者已开始舍弃过往客制化的封装设计方式,积极与晶圆厂、封装厂和基板供应商合作,发展标准封装技术与方案,让MEMS元件封装的垂直分工生态系统更趋成熟。 Yole Developpement共同创办人Eric Mounier 随着智慧型手机或其他消费性电子装置大举导入微机电系统(MEMS)感测器,MEMS封装产值已显著增长,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整体IC产业的5%,比重大幅攀升。由于大量消费应用的快速成长和逐渐集中在某些装置,将导致MEMS封装技术成为市场决胜关键,相关业者必须投入发展标准封装方案,方能持续压低元件尺寸及量产成本。 M
[手机便携]
MVG深化与标准化组织的合作 推进5G标准化建设
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IMT-2020 (5G) 推进组主办的2019年IMT-2020 (5G) 峰会今天在北京正式召开。为期两天的峰会围绕 “5G商用 共赢未来” 这一主题,聚焦5G商用和应用创新,分享最新成果与观点,展示最新5G商用产品,响应中国在2019年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作为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的活跃会员,全球领先的天线测试测量系统生产厂商Microwave Vision Group (MVG) 也应邀参加该峰会,与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最前沿的5G天线测试技术、标准、研发等的最新进展、解决方案和趋势。 十多年以来,MVG一直活跃于国际通信标准委员会CTIA以及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工作小组的天线测试测
[网络通信]
MVG深化与<font color='red'>标准化</font>组织的合作  推进5G<font color='red'>标准化</font>建设
分析标准化电池
上一次写了一篇文章国内的换电,这次来聊聊这个里面的主角,标准化电池(小包)与换电池的方式可能存在的一些特点与可能对用户的影响。 先聊一下优点: 1.从国家电网的角度来看,标准电池管理较为方便 与充电相比,换电确实要容易控制一些。前段时间有幸查到上海市电网营运某部法案里头,每户居民用电的到户电流,为16A,20A,30A和40A。而现在的EREV和EV,电池包都得在16KWH以上,可调用的能量在10KWH以上,国内的主流充电机在2KW(1KW也有)~3.3KW,也就是说在家充电的时候,别的电器都不能使用,某些较老的小区就已经接近到户的电流了。而如果某个小区存在多辆电动车充电时候,整个小区的功率负荷毫无疑问肯定偏高。 换
[嵌入式]
车联网艰难推进:价值匮乏 陷标准化之争
        4G时代的到来,让国内车联网的市场呼声再次高涨,但对于普通车主来说,其带来的实际意义或许还不如此前蓝牙4.1技术的发布。 来自汽车之家和TCC生态圈的报告显示,依然有55%车主的智能手机使用的是移动2G网络,超过三成的车主表示没听过车联网的概念,而未来很长时间内车联网运营商的主流将集中在2G和3G。 不过,对于车联网的发展进程而言,技术却并不是决定和制约因素,更重要的挑战在于,整个行业处在混乱无序状态,市场前景不明,不知道游戏玩法,也没有建立游戏规则。 简单来看,车联网产业链涵盖车企、终端设备提供商、芯片厂商、软件提供商、信息内容提供商、导航系统提供商、电子地图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应用平台运营商,还包括4S店、保险
[手机便携]
无线充电技术 标准化是当务之急
    还记得去年欧盟通过USB手机充电器的统一性要求,要让单一充电器适用不同手机,不过这项议题近来被无线充电技术抢了不少锋头。包括星巴克、达美航空等公司已开始为行动装置用户提供无线充电服务,而Google、三星、LG等科技大头也投入不同的无线充电阵营,似乎象征无线充电的时代终于要来了。 附图 : 无线充电技术看似方便,使用限制仍多。 BigPic:400x490 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有三大阵营,其一为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规格,获Google、AT&T和星巴克支持;其二为诺基亚、宏达电、乐金电子(LG)等公司则力挺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的Qi规格;最后是三星与其他
[手机便携]
MEMS追求标准化 加快封装技术规范进程
标准化是所有行业都会面临与需要的现实问题,不管哪一个产业即使在初期发展非常之好,但只要没有统一标准,最终都会受到制约,终会走向制定统一行业标准的道路。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不管是放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行业发展中,都需要众多的规则来规范我们的生活与生产。现在MEMS行业就在不断推动产业标准化进程。      MEMS技术是一门相当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时尚前沿的研发领域,几乎涉及到所有自然及工程学科内容,以单晶硅Si、Si02、SiN、SOI等为主要材料。Si机械电气性能优良,其强度、硬度、杨式模量与Fe相当,密度类似A1,热传导率也与Mo和W不相上下。在制造复杂的器件结构时,现多采用的各种成熟的表面微bD工技
[工业控制]
SD协会增加了标准化的无线通信到世界领先的SD存储卡标准
拉斯维加斯2012年1月10日电 /美通社亚洲/ -- 消费电子展摊位南厅 4#36231 -- 一个新的SD 记忆卡标准,可以将数以百万计的日常消费类电子产品转化为无线局域网的带有便携式存储和通信的设备。无线局域网 SD 标准公布,今天是 SD 协会的第一个无线 SD 记忆卡的标准结合存储和无线的能力。消费者将可以从现有的大多数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把图片,视频和其他内容无线传输到基于 Web 的云服务和家庭网络的 SD 设备之间。 无线局域网的 SD 标准结合了世界领先的存储卡存储标准与无处不在的无线标准 IEEE802.11a/b/g/n 无线。协会的策略之一,便是将 SD 的服务和功能通过纳入其他全球标准来加以扩充。本标准
[手机便携]
车载系统FOTA安全技术应用被列入《汽车电子网络安全标准化白皮书》
近期,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工作组官方发布的《汽车电子网络安全标准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作为汽车软件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功能,车载系统FOTA安全技术应用被列入其中。白皮书从FOTA定义、功能、威胁分析、安全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规范,为汽车OTA技术服务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标准参照。 同时,白皮书指出,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与汽车产业的不断融合,汽车网络互联和智能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之而来的,以信息篡改、病毒入侵、恶意代码植入等手段对联网汽车进行网络攻击而引发的汽车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严峻。 汽车网络安全问题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关注,是新形势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