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日益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态势,动力电池结构性过剩已显端倪,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电池产能出现调整震荡或成必然。
那么,动力电池产业如何破解“马太效应”,电池企业如何“绝地反击”?
动力电池产业如何破解“马太效应”
两极分化成痼疾 产能过剩添新病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数据显示,2015年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逾40万台,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车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同时,累计推广量超过了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 中汽协预计,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80万辆。而按照“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
有专家指出,新能源整车企业销量取决于电池企业的产量。也正基于此,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产能也快速提升。自2015年起,动力电池迎来大规模扩产潮,如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新能源车企、互联网巨头等多路资本竞相布局,以期在高速发展的市场中抢占先机。从产能扩张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动力电池产业新增产能较同期增加近35GWh(1GWh=100万千瓦时),总量几乎是两年前全年出货量的3倍。仅在2016年,投入动力电池领域的资金就已超过千亿元,而这只是动力电池领域产能“飞天”的一个缩影。
在业内看来,如果这些产能全部释放,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170GWh/年。来自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90GWh。“如果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来看,170Gwh大约可以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在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看来,该产业或将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达到产能饱和。
步入2017年,产能扩张的步伐并未停止,投身动力电池的企业呈现出更大的热情。据报道,包括比亚迪、天津力神、沃特玛、天能、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南都电源、杉杉股份、万向A123、亿纬锂电等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或计划上马新的生产线。
显而易见,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动力电池的产能储备增速已远远超过销量增速。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成本空间压力激增,动力电池产业开始陷入结构性调整阵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面对2017年持续向好的千亿蛋糕,多数企业仍选择在政策严控与需求滞后的双重壁垒中快速穿行。
可以预见,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勃兴和各路资本的加持,供给侧产能势必大肆扩张,但由于补贴政策趋严收紧,应用侧市场增速放缓已成大势,产能过剩或将进一步加剧。
吹尽狂沙始到金 “最强心脏”犹可期
一路高歌猛进俨然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真实写照。然而,产能的大跃进并非意味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反而愈加凸显出“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局。
今年初,工信部部长苗圩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就直言痛点,“我们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革命性突破,性能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推进。”在百人会上,苗圩说,在新能源客车、货车领域,目前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加剧。“不仅如此,动力电池领域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于技术水平偏低、电池标准缺乏。同时,还存在制造合格率低、安全差、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工信部部长苗圩
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步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电池品质、能量密度、安全系数等,同时电池制造也朝着信息化、稳定化等方向迈进。说到底,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自动化、管理规范化,加快推进电池智能制造步伐,推动我国电池产品进入更高端市场,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对电池高品质的要求,而非一味地扩大产能,重产量而不重质量。
加之,由于补贴政策趋严收紧,应用侧市场增速放缓已成大势,与新能源汽车命运息息相关的动力电池,今年以来也出现量价齐跌的低潮,如何破冰成为电池企业的当务之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沃特玛等行业标杆企业深知此理,在提升品质,扩张高端产能方面动作频频。
动作最大的或许是比亚迪。2016年夺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比亚迪,动力电池产量迅猛增长,2016年上半年在全球动力电池生产商产量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为特斯拉提供动力电池的松下。
一直以来,比亚迪采取闭合垂直生产模式,电池自给自足,让一些主动上门求购电池的整车厂吃了不少闭门羹。近期,比亚迪开始重新整合调整产业链,将动力电池板块独立出来,并向其他汽车制造商供货。
作为比亚迪在国内强劲的竞争对手,宁德时代通过调整步伐逆市上扬。宁德时代凭着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条腿走路,进入华晨宝马、吉利、北汽、广汽等车企“朋友圈”,韩国现代汽车日前也选择宁德时代作为首个中国电池供应商。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宁德时代还与上汽成立两家合资企业,欲与主机厂优势互补掘金整个产业链。
宁德时代
沃特玛也在加快上下游企业抱团取暖,沃特玛创新联盟以全产业链联合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现在已签订协议的城市达34个,志在未来5年把签约城市传统汽车保有量的30%由该联盟新能源汽车替代。
与此同时,珠海银隆正与格力加快电池、储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布局。
目前,虽然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占半壁江山以上,仍是主角,但占比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三元、锰酸锂和钛酸锂电池占比增加。锂离子电池行业整合在持续进行中。以磷酸铁锂见长的比亚迪今年喊出“电动•未来 王朝创造”的口号,在新能源市场“称王”野心昭然。然而,觊觎这一宝座的却不只是比亚迪。众多企业提速对电池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竞争明显加剧。
全球动力电池路线错综复杂,各种先进技术层出不穷,续航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快充可在15甚至10分钟实现的电池技术正闯入市场。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的氢燃料电池,也正在被丰田、本田等车企渐渐推向市场。此外,石墨烯电池正极力走出实验室,试图从技术和成本上一步步接近产业化。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使命的中国新能源车产业,能否经受住全球市场竞争的考验?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关键一点就是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提升。
“大浪淘沙后,始见真金存。”动力电池的中国造值得期待!
上一篇:今年车载动力电池装机量,我们有3种预测,您选哪种?
下一篇:第四代奥迪A8将搭载48V混合动力系统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7-25 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