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睿行金烨:分布式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解决方案

发布者:BlissfulCharm最新更新时间:2019-11-21 来源: 车云网关键字:智能汽车  毫米波雷达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1月20日-21日,由车云网主办,电动邦协办的“2019中国安全产业大会暨第三届交通安全产业峰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本次峰会以“安全出行 智享未来“为主题,下设新能源汽车安全专场、新技术安全专场以及智慧交通安全专场三大分会场。来自产、学、研等和出行安全相关的企业代表齐聚佛山,共同探讨新四化背景下汽车行业产生的安全新问题。峰会期间,北京理工睿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金烨发表了主题为汽车中的高分辨毫米波雷达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的演讲主题是智能汽车中的高分辨毫米波雷达。我来自理工睿行,将军用毫米波雷达技术用在民用中,为民生安全保驾护航。


智能汽车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根据维基百科统计出来的数据来看,每一万辆车就有1.93人的死亡率,滴滴出行报告中显示出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交通拥堵率和通行时间是最长的,对于降低事故率和提高交通的智能化水平是有着急切需求的。在中国自动驾驶2025技术路线图中指出,,中低级别的智能汽车装载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后,要求事故率至少减轻30%以上;高级别的智能汽车装载无人驾驶系统后,要求事故率降低到80%以上,并且要求零死亡率。


对于交通这一块需要智能感知来实现智能决策、智能规划,提升通行效率。因此,智能汽车具有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意义,无论是中国的政策,还是世界的政策,智能汽车都是国际竞争的热点,各国也纷纷出台政策来促进智能汽车的发展,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在内均有相关的战略性文件。


谈到智能汽车一定会谈到核心部件,核心部件首先肯定是要做前端感知,智能汽车前端感知必须是一个高精度传感器,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摄像头,会分置汽车各个角落,实现对周围环境高精度感知。尤其是前向感知,对于智能汽车来说,性能要求是最为苛刻的。大家看到前向感知的传感器,首先要求视场角优于90%,才能在尽可能小的盲区下实现观测,同时要求观测距离大于200米,实现防撞等辅助驾驶,同时角度分辨率要求是很高的,要求能够实现前方多车道左右车的高分辨率的分辨,可以把前处的各个车都分辨出来。

我们把传感器作了一个对比,其中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200米以上相对来说远一点,速度分辨率在所有传感器中是最高的,角度分辨率是比较好的,当然没有激光好,激光的角度是最高的,环境适应性是最强的,可以全天时全天候。成本居中,超声波雷达是最高的,毫米波雷达环境适应性强,探测性能佳、成本适中,是前向感知传感器的热点。


毫米波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毫米级的电磁波,发射到前方,对障碍物进行探测,通过接受障碍物返回的回波获取前面障碍物的信息,不受光照强弱影响,即使全黑条件下也可以全天时工作,同时受大气能见度影响小,可全天候工作,可以作为独立传感器也可以作为光学感知激光传感器的补充存在。


这是目前来说比较标准的前防撞的毫米波雷达,包括虚拟孔径技术和超分辨算法,还有LRR+MRR多功能雷达方案,频段是76-77GHz。有比较常见的雷达演示路试场景,对左右禁止围栏的探测,也有对接近目标的探测,还有前方多车再加禁止围栏的探测、在弯道情况下对于两侧护栏的探测以及在隧道情况下对于前方多车远离的探测,隧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多径干扰,对于传感器要求很高。

还有在城市复杂路口对于汽车、摩托车、行人等复杂的路口进行测试探测。去年和今年其都在美国跟百度阿波罗无人车实行适配和对接测试,与其他车做集成,是无人驾驶,同时还跟北理慧动公司实现激光、摄像头、定位定向系统适配,实现北京三环路上复杂路况的无人驾驶。


尽管有很多比较主流的标准的雷达,但是它们同样存在问题,尤其对于智能汽车,还有L2.5级别以上的驾驶来说,分辨率远远不够。我可以看到汽车雷达和激光雷达分辨率的对比,激光雷达对于前方200米的多种目标分辨能力0.3度,超过0.3度的目标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汽车雷达大部分是3度左右的分辨率,做得比较好的进口雷达,1.6度分辨率。这是目前来说市面上汽车雷达存在的问题,角度分辨率低一点,尤其3度的分辨率情况下,200米处分辨率可以达到横向10米的分辨率,这样在3个车道内的目标是没有分开来的。这样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汽车防撞来说,都会出现问题。


分辨率低对于远距的目标分辨率是一个问题,同时对于多目标的识别能力,也是一个问题,由于目标信息量比较少,所以没有办法实现对于前方障碍物的目标识别和分类,我们又对比了一下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分辨率长高。毫米波雷达一个汽车是一个点,没有办法做轮廓的描述,因此对于汽车、行人、大树来说,激光雷达可以达到很好识别效果,但是毫米波雷达没有办法识别这些目标。

针对刚所说的这种远距多目标的分辨率的问题,以及多目标识别问题,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分布式的毫米波雷达,这个概念讲的是把多个雷达放到车身前方,协同工作,达到接近激光分辨率的效果。我们把多个雷达放在汽车前方之后,在后方会有一个预控制器或者融合的处理器,实现对于多部雷达数据的融合处理。


在采用分布式雷达的成像效果和单部雷达成像效果对比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要实现毫米波雷达的高分辨,天线要做得特别大,天线越大,分辨率越高。汽车上没有办法这样做,所以我们想到一个办法,采用部小雷达,实现大的天线孔径的虚拟,这样子多个小雷达可以实现协同工作,既实现了方便的小空间,同时安装比较方便,每一个小雷达做什么也比较好实现,同时分辨率是可以达到0.3度的分辨率。


因此可以看到,我们分布式雷达协同分布后提高,红色是经过合成虚拟大孔径之后的分辨率,大概两到三倍程度的提高,蓝色是多部雷达。


三个雷达可以实现融合,得到三维高精度点融数据,描述空间分布和散射强度信息,效果和激光雷达一模一样。同时每一个雷达都可以独立工作,可以进行独立的高精度的点云成像,可以在后面处理,达到激光雷达的效果。

目前来说,我们雷达的探测距离,分布式雷达探测距离250米,它的前方左右像分辨率可以达到0.3度,去年我发布的单个分辨率0.7度,现在分布式的毫米波雷达分辨率0.3度。


还有俯仰角,对于目标三维立体的成像,这是单个雷达的成像效果,夜晚的成像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这是0.7度分辨率,可以看出每帧30万点到50万点,同时会有小汽车的轮廓,单个小雷达已经具备一定目标识别能力,多个雷达目标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们是采用了多种毫米波雷达融合的形式实现与激光雷达媲美的效果,同时基于毫米波点云数据实现障碍物识别,同时不仅仅是说有三维信息,还有一维速度信息,因此是四维分布式雷达效果。


我们这个公司在雷科防务旗下子公司,有很深的毫米波雷达技术专业背景,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创新团队成立。面向智能网联不同层次研发不同的产品,针对传感器研发导航雷达、图像等相关产品,针对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层,研发了AEBS、FCW、BSD,面向智能网联系统建设车路协同系统。


传感器层汽车雷达这一块,我们有几类雷达,包括市面上常见的前防撞雷达和角雷达,还有点云雷达、泊车雷达,主要是面向地照射,实现对于低矮障碍物的探测,对于障碍物高度探测精度达到5厘米,实现汽车对于车位的自主查找。交通雷达实现250米以内的八车道多目标的探测,同时可以与摄像头和边缘计算节点共组建智能网联路测系统。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我们和平行兄弟公司一起完成,研发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前方预警,侧方盲区检测、疲劳驾驶预警、倒车防撞制动,后方碰撞预警系统。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主要适用于危险品、重载货车、长途客车、校车,像全国前后装提解决方案。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关键字:智能汽车  毫米波雷达 引用地址:理工睿行金烨:分布式毫米波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恩智浦的汽车局
下一篇:三星和新思科技联合提供全面汽车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1 21:08

多股科技势力交战汽车行业,各中底气从何而来?
谁能追逐到最翻涌的浪花? 如今,科技圈最时髦的事有两件:一是造芯,另一个是造车。两者被称为“史诗级大风口”。 进入2021年,“造车”这件事甚嚣尘上。政策也在频频为汽车产业加码。上海、广州等多地方政府宣布,开设自动驾驶实验道路,其他城市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也纷至沓来。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这次虽然只有“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11个字,但政策信号的重点落脚在“加快”上。 入局者也在加快入门的脚步。在2021年过去的7个月时间里,造车新势力每个月都在上新。 除以“电动三傻”理想、蔚来、小鹏带头的新新造车势力外,手机厂商、传统互联网企业、出行公
[嵌入式]
苹果为啥也要进军自动驾驶领域?
近日, 库克 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表示, 苹果 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软件系统。   其实之前一直有消息称,苹果对汽车领域产生了兴趣,而此番库克的表态,也是首次承认了苹果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对此,库克强调,他们正在研发自主系统,要说明的是,只是软件系统。   库克之前也曾表示过,苹果正在研发自主系统,可用于许多不同用途的 智能汽车 ,苹果不一定非要推出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库克看来,自主系统可能是所有机器学习产品的基础,将来可用于公司的许多产品和服务中。   当被问及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以及这位已故的科技导师的影子如何影响他自己的个人遗产时,库克称,他不想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而且这也不是他擅长的,其只想做好眼前事情。
[嵌入式]
北斗+ 智能汽车的合作,是谁在搭谁的顺风车
不同于目前民用 北斗 设备1米级的定位精度, 小鹏汽车 的新伙伴特有的军工背景,让厘米级别的定位成为可能。从定位道路到定位路口,路径快速规划算法、高精地图和“北斗+”的结合,将在智能驾驶领域成为GPS方案最有力的竞争者。 “智能驾驶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小鹏汽车代表的新一代中国汽车人,以互联网思维研发 新能源汽车 和智能驾驶,正是北斗新模式的发展机会。”记者在询问小鹏汽车与 海格通信 的最新合作时,对方引述了合作伙伴的这段评价。 此前小鹏汽车在5月23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宣布,将与北斗导航领域的龙头企业海格通信展开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北斗技术的智能驾驶汽车导航系统。这也是首家宣布与北斗卫星高精导航系统合作的 智能
[嵌入式]
芯片是智能汽车的“大脑”,未来不可或缺
汽车缺芯局面已经开始逐步缓解,伴随汽车销量回升,2022年有望成为智能汽车落地大年。随着 5G 通信、人工智能、交互等底层技术的发展,汽车的产品定位开始发生变化,逐渐由交通工具向智能终端演变,尤其在华为、苹果、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的介入下,汽车智能化将成为行业未来的长期趋势。 近些年来,由于芯片被卡脖子的缘故,我国的芯片技术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集成电路产业也在快速的发展。芯片和半导体虽然很相似,但它们从根本上是不同的,芯片指的是封装后的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之一。在我国“双循环”的大背景之下,芯片产业成为了有利的支撑。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智能汽车、5G通信、大数据等领域,都需要利用到芯片,是以,越往后发展,芯
[嵌入式]
下一代智能汽车将是Telematics与ECU的结合
下一世代的智慧汽车该具备哪些功能?电子产业可以掌握哪些技术应用点?从大方向来看,安全、节能、便利性,应该是智慧汽车技术架构的三大主轴。 主动安全绝对是智慧汽车最为关键的技术核心,特别是在自动防撞设计上,主要内容包括车体前方/后方/侧边碰撞预警(FCW)和缓解(Crash Mitigation)、车道偏离示警(LDW)、倒车影像辨识系统(RVC)、盲点预警、驾驶疲劳警示和自动煞车控制等。 在这里,影像辨识和雷达测距防撞侦测系统(DTR),会是智慧汽车主动安全首要的基本配备。车体碰撞预警的雷达扫描技术,也可以和智慧巡航控制或主动巡航控制(ACC)的系统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影像辨识技术已经是整车全周身的影像辨识辅助系统、
[汽车电子]
智能汽车大战当前,半导体厂商都没闲着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智能汽车的概念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今年的CES展会上英特尔、高通、恩智浦等半导体大厂均重点展示了旗下智能汽车系列的芯片产品。未来,芯片将在车载娱乐系统、车身网络、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动力系统、卫星导航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极具前景的车用电子领域,半导体厂商将如何布局? 车间通信开启高速网络商机 未来的汽车技术主要面临的挑战是降低环境的影响,提高驾驶安全和通过移动技术实现人、物与车之间的车间无障碍通信。这是业界形成的基本共识之一。因此,也就是说,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最核心要素是要建立起一个智能平台,把人、车、社会有效连接起来,如此方能使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交通、环境、能源、安全、娱乐、信息等问题真正得到
[嵌入式]
智能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应用设计
很多人的眼光聚焦于IGBT,功率器件是很贵,确实也很难做,但是如果出点事情,把ADC这一层的模拟芯片给拿掉了,我们的电池管理系统也就没了根。 插入一句:我认识两家芯片企业,都想做这个AFE,第一家好久之前提过估计后面项目下马;另一位姐姐的项目,到底什么样了,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她聊聊看。 如下,某车企IGBT是自己的,AFE电池前端采集芯片呢? 模拟前端采集芯片:主要用于对电芯电压进行采集的多通道芯片 这里面最贵的就是这颗BMIC 我大概做了一个梳理,目前国内主流用的三家,LT、美信和TI都是米国公司 结合Davide Andrea在2018年3月做的更新,从2013年开始,他把使用的A
[汽车电子]
智能汽车软件关键技术解析
1.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与车载计算平台技术趋势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传统分布式架构正在朝向域架构、中央计算架构转变,车内控制系统趋于形成统一的架构标准及通用的软硬件平台,各类控制功能逐渐演变为统一平台下的各类应用。其技术演进有四个关键趋势:计算集中化、软硬件解耦化、平台标准化以及功能开发生态化。智能化与网联化共同推动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一方面是车内网络拓扑的优化和实时、高速网络的启用,另一方面是ECU(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进一步集成到域控制器甚至中央计算单元。 图1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转变趋势示意图 汽车电子底层硬件不再是由实现单一功能的单一芯片提供简单的逻辑计算,而是需要提供更为强大的算力支持;软件也不再是基于某一固定硬件开发
[嵌入式]
<font color='red'>智能汽车</font>软件关键技术解析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