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器人 自动化行业年度十大热词盘点

发布者:SereneNature7最新更新时间:2012-12-06 来源: OFweek工控网作者: Lemontre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No.1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经由西方提出。那么国内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热浪又是从何而起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5月底上海几张大报集中编译报道了今年4月21日世界著名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面专题系列文章,而6月初,中信出版社引进翻译出版的杰里米·里夫金专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文版上市,又为这把“火”添柴加油。同时,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解决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无疑迎合了这种趋势,这就使得“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热词得到专家、学者等的极大关注。

  实际上,对“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最初由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主要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出现将引爆一轮能源产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单一科技发明,而是应该将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嫁接”融合起来。他认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

  说到工业革命我们就会想到蒸汽机、电力、计算机等一系列将我们的生活天翻地覆的发明,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在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的一片文章中表示:十八世纪末在英国发足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了手工;二十世纪初福特发明完善的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其核心是“制造业数位化”。所谓“制造业数位化”,是网络信息革命和材料技术革命的结合。即通过聪明软体、新奇材料、智能机器、3D印制、网络软体服务等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这就由引申出一个新的热词“3D打印”。

  GE中国副总裁许正认为,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他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有以下特点: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的结合,将打破人类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不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所有的楼宇、厂房乃至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同时大量工业企业能源效率的优化也创造了工业流程改进、设备革新和信息产业融合的革命性机会。

No.2    3D打印

  3D打印概念(3Dprinting)起源于美国,作为快速成型(RapidPrototyping,简称RP)中一类技术统称,其打印的流程被称为“添加式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首先,制作者使用计算机软件将物体模型化后,把数据输送给3D打印机并选择相应的打印材料;然后,3D打印机会利用材料分层加工,让产品逐渐成形。和添加式这种“加成法”工艺相对应的“减成法”工艺则属于传统的制造方法,即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削减和组装以完成产品制造。

  3D打印技术可按客户需求精准定制产品,大幅提高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及对环境的影响。目前3D打印的材料以金属和塑料为主。而使用等量耗材制造零件,3D打印机的生产效率是传统方法的三倍。在被英国《经济学人》扣上“工业革命”帽子,同时疲软的经济形势下,“中国制造”苦苦探索走出危机的关头,3D打印技术也备受关注。

  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的前主编安德森在他的新书《造物者:新工业革命》中如此写道:3D打印是一件比互联网更重大的事情。他表示3D打印就像当年的Macintosh(电脑操作系统)一样,会掀起一场技术革命,它将会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居家旅行“必备良品”。在他的新书签售的演讲中他把3D打印机类比1764年的珍妮纺纱机。后者是工业革命的起源,而前者将会是新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

  事实上,3D打印技术某种程度上已被过度神化了。在目前来看,3D打印使用的优势就在于工业中的大型整体构件。仅在这一方面,3D打印也还是刚刚起步,有很多不足。据介绍,3D打印应用在工业领域就要对工艺有着很高的要求,特别是精密机械。打印出来开不开裂,能不能成型,质量能否达标,性能怎么样,都是未来3D打印技术需要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标准。进入生产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就需要建立。从这些方面来看,3D打印才刚刚起步。

No.3    工业机器人

  “用工荒”已经成为令各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愁的问题。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对外宣布了要用3年时间使用100万机器人的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作为现代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和手段,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已有5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服役,从工业机器人密度 (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来看,我国的机器人市场远未达到发达水平。在绝对数量上,中国的机器人数量仅为日本的18%、德国的35%;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产业,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数量只有90台,而日本有1600多台,美国有800多台。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全球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国的机器人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中国到2014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届时中国将会有3.2万组机器人。协会秘书长利兹博格将中国形容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机器人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十二五”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井喷式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No.4    航母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交付海军,实现了我国航母“零”的突破。

  业内人士指出,航母是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建造航母对中国整个产业升级起着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因航母从来不会单独使用,航母编队涉及包括航母、舰载机、辅助舰艇等作战单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首艘航母的交付将带动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动力系统、电子通讯等相关产业引来千亿的市场投资。

  装备制造业:打造航母编队的基础工业,也是航母编队投资的直接受益者,舰体、舰载机和武器装备的制造都将直接受益于航母编队建设。

  动力系统:航母编队的心脏,其中舰载机发动机及以其为基础的舰艇燃气轮机是重点。航空动力是我国核心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总装生产的“秦岭”发动机配装歼轰-7,是我国海军航空兵的核心装备。

  信息系统:航母编队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整合各作战单元并使之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有机整体,海兰信,是海军合格供应商之一。

No.5    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一度被认为是廉价的象征,就连在非洲,“中国制造”也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Chino”一词甚至进入了斯瓦西里语词汇,专指价廉伪劣产品。在坦桑尼亚,经常听人说:“哎呀,我又买了一个‘Chino’,过两天又要换了。”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开放以来,中国以其土地便宜、监管松懈和似乎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主要来自各地的制造商,“中国制造”也随之风靡全球。但是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使“中国制造”面临新的发展“拐点”,同时在成本上升、需求下降、廉价土地供应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制造”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制造”能否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能否从如今的“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智能制造也成为业界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的一片文章说:未来20年里,美国将利用新技术挖空中国的制造业,并重新在制造业领域获取“绝对竞争优势”。这一论调并非“危言耸听”,也非“空穴来风”。科技界有三种飞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这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人工智能技术”今后将会进入制造业,辅助人们进行设计、测试和制造,这将使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定制成为可能;“机器人技术”将在人工成本和易操作性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机器人不用睡觉,不用休假,也不会要求加薪,美国的机器人也许不久就将与中国的劳动力直接展开竞争;“数字制造技术”是指一系列的技术能力,包括对新产品进行构思、利用模拟器进行测试的能力;如果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于制造业,那将绝对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革命”。

  过去30年我们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依赖的是我们“勤劳的双手”,而未来30年继续成为世界制造业巨头必须依靠我们“智慧的大脑”,未来的制造业竞争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技术竞争”。因此我们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家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快速增加创新投入,强化技术储备,否则将不可避免在未来制造业国际竞争中淘汰出局。

  当然,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也在积极的布局。例如,上海市就率先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倍增、先进制造业提升”工程,上海市政府表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

No.6    再工业化

  2009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强烈信号。这意味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回归实体经济”和“再工业化”成为美国振兴国家经济的战略重心。

  美国所指的“再工业化”绝不仅是简单的“实业回归”,而是在二次工业化基础上的三次工业化,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信息等新兴产业,从而重新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是通过抢占国际市场来实现的,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贸易手段综合运用,打组合拳,重心是攻市场占有额,从而带动国内厂商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带动就业率提高,社会矛盾减缓。

  这对于正在试图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新的“天花板”。最近一段时间,华为、中兴和三一在美国投资受阻,也流露出美国政府对本土高端制造产业的隐性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全球经济几百年的发展史证明,经济强国地位的交替总是在一次又一次工业革命中完成。中国如果能够把握这些“再工业化”的机遇,中国将有望实现产业链的前端化和“经济强国”的转变。

No.7    再制造

  再制造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于发达国家,是发展现代循环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巨大产业。再制造不同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再制造也不等于一般的原材料循环利,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修复术,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因而再制造是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传统维修概念的一种提升和改写。

  自从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中国出现了“再制造”这个概念,政府逐年都在重视再制造产业。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均指出:“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再制造。在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圈定了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等节能环保领域的八大重点工程。其中一条就是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重点支持建立5-10个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一批重大示范项目。随着“十二五”规划把再制造业列入节能环保产业,我国再制造业进入全面提速阶段。业内人士预计到2015年,再制造行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500亿元。

  从客观情况上看,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电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废旧机电产品,这为再制造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就拿工程机械产品来说,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工程机械的市场保有量已超过500万台,到2015年,工程机械年销量将达到100万台以上。按照机械设备的寿命周期,预计到2020年,每年的工程机械报废台量预计将高达120万台。另外,机械设备单件来看,工程机械零部件单位价值高,修复价值大。这些内在因素都将驱动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发展。

  从去年开始,国内工程机械领域龙头三一重工已经投资近5亿元,在宜宾、乐山和泸州建造再制造基地。事实上,三一重工早就把触角伸向了再制造领域。据统计,仅在2011年,三一重工即在浙江衢州、安徽六安、湖北襄阳、河北迁安、新疆等至少11地涉足再制造项目。

No.8    核电重启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有资料显示,2011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前在我国沿海地区,总共28台机组正处在建设之中。而且内陆各省也在努力争取、等待国家发改委批文的至少有25个核电站项目。受2011年日本核电事故影响,从2011年3月16日开始,中国停止了一切核电建设项目。据统计,自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11个运营核电机组、近30个在建机组和90多个筹建机组,面临环保部的(国家核安全局)安全检查,涉及数千亿元人民币的核电投资。对于核电建设的重启业界已经盼望已久。

  2012年10月16日,期待已久的核安全规划终于发布,虽然这不能表明核电真正意义上的重启已经开始,但是这也给期待已久的核电相关企业带来了希望。同时,核安全规划的推出,使得中国核电发展告别了向来只有核电发展规划,缺乏安全规划的尴尬处境。

  本次发布的规划已明确指出,未来我国将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同时,我国核电项目将提高准入门槛,即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可视为政府发出重启的最明确信号,是核电重启拿到最过硬的一张“准生证”。据了解,目前企业对核电项目重启蠢蠢欲动,积极备战项目招标。有业内人士预计,2个月左右会进入相关设备的采购高峰期。

No.9    煤化工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

  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除了神华集团的两大煤制油项目外,一律暂停其他煤制油项目的审批。2009 年5 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到重点抓好上述五类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煤化工试点项目。从这之后煤化工产业就基本上处于沉寂之中。

  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对外透露,国家发改委收到的各地正式上报的大型煤化工项目有104个,投资额已经高达2万亿元,这些项目都计划在这“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种种迹象显示,煤化工新建项目审批沉寂了3年之后,有望重新启动。据了解,目前发改委、能源局正在对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审批金额可能达到7000亿元。

  而且,作为国内第一大炼油商的中石化在今年的9月28日,正式挂牌组建了煤化工业务全资子公司——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能源),全面启动专业化发展煤化工业务。中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戴厚良将出任上述新公司的董事长,杨栋为总经理。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发改委正对接近万亿元的煤化工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背景下,中石化此举明显是要大举进入国内煤化工产业,抢食其万亿商机。

  当然,在业界期待万亿元的投资大门开启之际,煤化工产业要走上商业化道路依然步履维艰。极度依赖政策补贴、技术不成熟、资源分布限制、环境保护、投资过剩等问题都将影响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No.10    页岩气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美国进行页岩气开采大约有80多年历史。在加拿大,作为商业开采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能源压力日益增大。作为常规能源的重要补充,页岩气、煤层气、油砂等非常规能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9月份,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初次披露了我国页岩气资源的官方评估数据。经初步评价,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地区)。这一官方数据表明,我国的页岩气资源至少不低于美国。虽然落后于国际能源领域“页岩气革命”的脚步,页岩气可开采储量领先的中国,正在展望这一新兴能源产业的井喷之日。

  12月4日,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前在二级市场上表现火爆的页岩气概念股炒作再度卷土重来。《规划》表示,将通过放开页岩气投资主体,制定财政补贴,减免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页岩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定价、优先用地审批等多种政策鼓励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商业化量产,为“十三五”期间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强调要加快煤层气输送管道的建设以及根据页岩气开发情况规划管网建设。

  虽然页岩气概念在市场上炒得火热,但是我国在开采技术上却落后很多,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页岩气开发水平与美国差距很大,在技术上和美国相差十年,页岩气开采何时才能受益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处于气藏勘探和初步开采试点阶段,页岩气产气量实现商业化还有较长的距离。但是,页岩气勘探和开采阶段相关的设备公司现阶段或将会大大受益。

引用地址:3D打印机器人 自动化行业年度十大热词盘点

上一篇:制造业进入新时代 工业机器人正迅速取代人力
下一篇:机器人是好员工 国产机器人潜力巨大

小广播
最新机器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