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民族工业机器人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机器人需求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目前中国从事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的企业中,规模大、品牌响的企业还不多。不少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的零配件依赖国外进口,这些零配件的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限制了本土工业机器人厂商的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
全球制造业自动化转型需求,极大的带动自动化装备市场的发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全球或将引爆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OFweek行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全球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及预测分析报告》(下简称《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创出历史第二高,超过15.9万台;截至2012年末,全球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量达118.7万台,同比增长5.9%。《报告》进一步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2万以上,年均增长率达6%。
从全球工业机器人存量分布来看,2012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存量全球占比进一步下降,由2011年的25%下降至2012年的22%。OFweek行业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尽管2012年日本工业机器人购买量继续小幅上升,但早期投放市场的部分机器人使用寿命到期后逐渐退役,导致近年来日本机器人存量连续下滑。而受益于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速,2012年美国机器人的购买量创出历史新高,达到2.2万多台,机器人存量全球占比保持不变。
作为机器人增长最快的市场,2012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在存量方面,《报告》显示,2002-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累计安装量几乎都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从2002年的2152台发展到2012年的96387台,即便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安装量增长率也达到17.38%。截至2012年,中国占全世界正在服役工业机器人总量达8.12%。
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2010~2011年 台套/百万
我国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方向。在政策扶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巨大需求也引得国际自动化巨头为此垂涎,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同存的时代。
截至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比重高达70%左右。虽然我国大学生能够获得全球智能机器人比赛冠军的殊荣,但在制造领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天下。
我国企业的诸多劣势:
第一,低端技术水平有待改善。机器人制造包括整机制造、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以及减速器等方面,控制系统及减速器的核心技术仍由国外企业掌握,国内企业只能发挥“组装”优势,将已接近成品的各部分模块组合到一起。并且许多零部件的缺失使得国内企业在拓展产业链条方面颇受挚肘,而高昂的进口费用也极易威胁企业的生存状况。
第二,产业链条亟待充实与规范。与其他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情况不同,机器人制造主要集中在民营范围,产能规模自然不能比拟航空航天等产业,研发成果也无法在有利平台得到展现。可想而知,国资不足是国产制造的最大劣势,而缺乏国企的规模管理导致产业链条过于松散,从而无法集群式发展。而主流的工业机器人领域,配套产业及设备的集群效应才是机器人制造的关键。只有具备完善的产业链条,盈利空间才能得到提升。
我国已经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失掉“数城”,今后对领先水平的追赶必是漫长的过程。资金投入、联盟高校、培养人才,缺一不可。重点是,相关部门对该产业的引导应从产业特点进行考虑,尽早形成企业集群,或以产业园的方式将优秀企业聚拢起来,为进军高端技术奠定基础。
我国机器人需求于近年以30%的速度增加,与市场成熟的国家相比,潜力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在役机器人数量将达3万台。
市场前景广阔,现实的困境并不乐观,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并未在市场中占得先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拥有量不到全球总量的1%,其中国产的机器人约占30%,其余皆是从日本、美国、瑞典、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引进。
中国真正有规模、实现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几乎没有,主要是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性零部件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受制于人。而采用国外关键零部件生产的国产机器人,价格上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客户大多选择国外的机器人。
同时,对于机器人产业,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而更多的是将其等同于高科技产业。这是一大遗憾。
上一篇:未来工业机器人需要实现高度自动化
下一篇:盘点: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大汇总(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