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没有那么美 机器换人需正视六大难题

发布者:琴弦悠扬最新更新时间:2014-09-28 来源: 来源: 机器人网作者: Lemontre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在工业生产向自动化生产转型的道路上,大力引进机器人变得不可或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重回增长。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制造业回流,工业机器人需求快速复苏。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面临人力成本上升和转型升级压力,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为55台。在韩国、日本、德国等机器人使用比较普遍的国家,这一数量为250-350台,在美国、意大利、中国台湾,这一数量为150台左右,而中国大陆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只有21台,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差8-10倍。

  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左右时,机器人的应用开始出现快速增长,而中国已到这一时点。申万投资称,未来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总需求将达到167万-300万台,这是几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05-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为9%,同期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均销售增长率达到25%,2012年底中国超越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占全球市场15%。

  现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均价30多万元,即使未来均价降到25万元,那么中国制造业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元,再加上系统的话,对应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140亿元。

  国内机器人行业现状

  1.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四大环节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

  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真正能赚钱的业务是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没有真正国产化,造成国产机器人本体成本远高于国外同行,很难上规模。

  2.国内机器人成本高于国外

  国产机器人本体成本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特别是减速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的价格的将近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显着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3.现阶段国内机器人行业类似于美国50-60年代

  现阶段国内机器人行业类似于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机器人产业刚刚兴起,众多企业进入机器人行业。不同的是美国当时机器人技术是世界领先的,现在中国机器人技术明显落后于西方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

  4.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情况

  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一方面,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确实很热,大家非常看好行业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土产机器人面临严峻挑战

  虽然今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在迅速崛起,中国一直没有真正形成自主品牌并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慢、核心技术薄弱、市场份额和附加值较低。笔者采访获悉,目前外资品牌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占了中国国内市场份额超过90%。

  科技部"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iTR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田苗在前述论坛上透露,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较外资品牌仍有很大差距,其寿命只有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可以达到5万-10万小时,主要在于主要传动结构件的精度上存在缺陷。

  眼下,从机器人本体到关键零部件,中国80%~90%的核心部件需要进口。据了解,目前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三大块,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沈阳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的研发人员陈先生说:"我国企业在减速器这一机器人关节部位的关键元器件普遍依赖于进口,这让我们整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至少还有一二十年的差距。"另外,机械工业基础薄弱,硬件、设备,人才和操作工储备,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很弱。

  "国外高端机器人具有先发优势,在我国占据大部分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局面难以改变。因此,想要在机器人产业上寻得突破,可从低端机器人方面发力。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较多,这类企业一方面迫切需要自动化设备,来解决用工难、劳动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非常关注投资回报周期,希望花尽量少的钱和时间收回成本。

  在有些专家看来,这些企业只要求用少量成本买到能代替人工的机器人,而在精细度、控制能力等品质指标上可以做些折中。有专家建议,可以先在低端产品方面寻得突破,以此推动规模化应用,从而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提高产品精细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产品成本,积累经验后再向高端市场发力。

  工业机器人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未来,我们始终持有这样一种辩证的观点:从宏观来说,中国必将突破机器人核心技术,进而产生有世界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从微观来说,现在让我们分析每一个中国企业,都能看到明显的短板或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我们几乎可以断言,95%的中国企业将在未来几年里面消失或退出这个市场,谁能笑到最后,的确还是一个谜。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民间资本,都应该投入进来,为这个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绝大多数投资注定将是失败的或者低效率的,因为决定投资的人大多数可能并不理解这个产业本身的特质,因而无法对真正的风险有着清晰的认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略投资者,才能把握住战机进而筛选到真正好的企业。

  就目前看来,国内的厂商都需要面对:昂贵的零部件成本,国际厂商稳固的市场基础,较差的稳定性,将客户需求或工艺用工业机器人实现的难度,弱小的技术研发能力等问题,甚至大部分的本体厂商一直在盈亏平衡点上努力挣扎。实际上,工业机器人市场在短期来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行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还是能够盈利的。而且有许多来自一般工业的客户需要或者希望使用机器人,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系统集成商能对各种特殊的需求提供经济可靠的解决能力,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国际厂商也不可能对所有行业的工艺都熟悉。",IHS公司分析师汤洁补充到,"作为需要二次开发的设备,工业机器人需要大量的掌握具体工艺和工业机器人工程能力的系统集成商。如果工业机器人市场能够将热度转移部分到系统集成领域,壮大系统集成商队伍,进而反哺工业机器人市场,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国内企业要抓住机遇,刻苦攻关,早日掌握国产化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零部件,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能否率先智能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将是决定我国自主品牌能否获得机器人市场的关键所在。

  机器人换人先正视六大难题

  问题一:机器换人先解决三大难题

  实现机器换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用谁的机器。我国在生产一般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来看,机器换人主要还是用国外的机器来换人。而造成这种市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二是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机器换掉的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懂得操作机器的仍是技术工人。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三是换下的人去哪里?因为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问题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滞后 中国机器人价格不占优势

  工业机器人研发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硬件、软件、算法、应用等领域。其中,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

  目前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规模仍然不大,多数是单件小批量生产,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始终处于进口状态,一台进口的减速器约占机器人总成本的35%。受制于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难以“自主”,成为制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

  在机器人应用上,目前跟机器人配套的很多传感器等相关的控制元器件大多采用国外品牌,这些品牌质量相对稳定,使用寿命长,同时对复杂现场环境实用性也较强。从这些传感器及元器件的角度来说,国内厂家也是有差距的。

  在整个机器人产业链上,主要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设备制造厂和下游行业应用这三大块中,国内企业目前主要集中为系统集成商,实现下游应用,即通过对国外采购的机器人,为下游客户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实现利润。而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关键零部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外国企业,因此长期受制于人。

  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的3D打印不同,机器人产业有着成熟的技术和可以预期的市场,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中国发展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与严峻挑战,不容小觑。而且,要改变帮助别人创品牌的现状,必须突破机器人本体“国产化”的难关。

  问题三:三大条件不具备 别盲目上马机器人产业园

  沈阳抚顺新城号称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山东青岛新区更是规划1000亩土地,欲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重庆也于2013年3月通过了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开始在两江新区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当地的目标是:到2015年,集聚30家以上企业,形成4万台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年产值200亿元的生产能力;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业,形成10万台工业机器人、100万台服务机器人、1000台特种机器人的年产能,实现年产值500亿元。

  此外,上海、沈阳、哈尔滨、常州、唐山、徐州提出规划和上马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的城市多达几十个,以至于某机器人行业网站不得不推出一个精选。这些产业园占地面积一个比一个大,规划产能一家比一家高。

  虽然各地对机器人及智能产业高度重视是件好事,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建设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的条件,其中的判断标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看是否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人才基础;二是看这个地方是否具有非常庞大的市场辐射能力,通过引进技术,建设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三是看当地是否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有材料优势就有成本优势。如果没有这三种比较优势,或者这三种优势都不是非常明显,建议就不要盲目介入。

  问题四:机器人企业蜂拥而上 产业有过剩隐忧

  在一家有着几十万名会员的“中国机械社区”网站上,围绕机器人也有着争锋相对的讨论。网友舞飞扬抱怨说:“按照目前各地规划中已经公布的机器人产能目标,已经基本与2015年全球的总需求规模相当。现在什么公司都想做机器人,只要跟机器人搭点边,股价就会涨,连挖煤的都来搞机器人。”

  大量企业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蜂拥而上造成国内工业机器人恶性竞争,使得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利润降低甚至无利润可图,最终制约国产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尽管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初始时代,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难以避免。

  然而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朝阳产业过山车式的发展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期许,机器人产业将不会再走光伏、风电的老路,并获得良性的成长。

  问题五: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研发模式不科学

  造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原因是,虽然中国有近百家从事工业机器人研究生产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但是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国内多数企业热衷于大而全,一些具有较好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机器人整机的生产,没能形成工业机器人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问题六:机器换人“一窝蜂”让人担忧

  如果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却急吼吼地引进价格昂贵的先进设备,能合算吗?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无业可就,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机器换人”,出发点是为了什么?这几年,东部沿海一些加工业较发达而人力资源又相对紧缺的地区,用工荒愈演愈烈。于是,这些地方因势利导推动了“机器换人”。此举对解决用工荒、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转型升级,无疑大有裨益。

  不过,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的地区,一窝蜂地搞“机器换人”,合适吗?窃以为:很值得商榷。

  我们知道,企业发展,首先要虑及成本。就生产成本而论,如果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却急吼吼地引进价格昂贵的先进设备,能合算吗?此外,就社会管理成本而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无业可就,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当然,机器换人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就业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扩大就业,须臾不能放松。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很多地方适时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有的种田大户,一家耕种了全村土地,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释放了出来。东部沿海一些工业发达地区,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用工越来越少。如此两相夹击,中西部一些地方的就业矛盾就日益凸显。

  这些年,不时听人喊“减员增效”。试想一下,如果社会财富没有大的增加、经济总量没有大的提高,减人后,就算企业的效益上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社会贫富悬殊越拉越大、社会治安越来越差,到头来,我们的行政成本不是越来越高吗?

  因此,我们提倡条件具备的地区,适时推动“机器换人”。同时,还要劝告那些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多考虑考虑就业岗位、考虑考虑民生,才是当务之急。

  总体看,机器人产业值得培育,但难以在短期内成为支柱。毕竟,机器人的价格依旧相对高昂,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没有消失,多数企业没到非用不可的地步。

引用地址:机器人产业没有那么美 机器换人需正视六大难题

上一篇:明星吸毒屡禁不止 水下缉毒机器人终结“监狱风云”
下一篇:机械行业的未来“政策导向+需求增长”

小广播
最新机器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