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飞区解决不了无人机监管的根本问题

发布者:SparklingBeauty最新更新时间:2017-07-01 来源: 赛迪网作者: Lemontre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网上流传了一个小孩子在户外玩无人机却被“警察”没收的视频,引起了很多人关注。视频中这个孩子分别在玩无人机、航模和纸飞机,都被没收,最后他只能张开双臂奔跑,无奈地做一个“追风少年”。这个视频是来搞笑的,但是反映出了目前全国无人机玩家悲观的心态:以后还能不能玩无人机了?

曾几何时,无人机圈流行一种穿云的玩法,吸引很多人去尝试。可是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穿云小王子”就变成了“追风少年”,户外飞无人机成为了“偷偷摸摸”的事情,不免让人感叹。自从 4 月底成都机场遭遇空飘物侵扰之后,各地迅速出台了无人机管理规定,-无人机监管被紧急提上了日程,其中设立禁飞区的规定引起了社会热议。

禁飞区政策实为“全面禁飞”

四川省是出台无人机监管政策最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无人机监管的重点。近日四川省政府公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下称《规定》)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有两个重点值得注意,一是明确了包括机场、军事区域、危险品区域、重要道路、交通枢纽、人口密集场所和政府机构在内的“禁飞区”;二是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自飞空域”,其大意就是:在政府划定的某些特定区域,“低小慢”飞行器可以免申报飞行,但是飞行范围只有 200 米,飞行高度不得超过周围最高的建筑物、树、围墙等障碍物。

而想在禁飞区与“自飞空域”之间的地区放飞无人机,第十九条也专门规定:开展民用无人机飞行活动,应当依法向飞行管制和民航部门提出飞行空域和飞行计划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有无人机玩家专门进行申报、体验这个流程,结果却大失所望。

根据民航局规定,大于250g的无人机应在民航局相关网站进行实名登记,并在机身粘贴二维码,这部分还是顺利的。而向当地派出所报备时,必须先向民航监管局管理处进行申请,可是当地管理处的位置却不太好找,电话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终于在机场找到管理处后,却得到的却是中国民航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明确拒绝:无人机的个人娱乐、商业飞行计划目前都没有审批渠道,组织或单位申请飞行计划必须有相关资质。也就是说,目前个人想要合法飞行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走完这一趟流程花费了四天时间,对于一般的无人机玩家来说也是难以承担的。

目前来看个人玩家只能在政府划定的“自飞区域”内使用无人机,可是《规定》对于“自飞区域”并没有详细说明,而警方有权对在户外放飞无人机的人采取拘留措施。也就是说在地方政策的重压之下,无人机实际上已经处于“全面禁飞”的状态。

禁飞区禁锢了无人机,但不能解决问题

4 月底成都、重庆机场上百架航班因空飘物入侵迫降,上万旅客滞留,暴露了我国空域管理存在监管漏洞的问题。而近期各地相继出台的管理规定,都把机场、化工厂、军事基地、交通枢纽等敏感区域设置为“低小慢”飞行器的禁飞区,不仅会严格监控,闯入者还将面临拘留和巨额罚款等处罚。可是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成都机场这一系列事件暴露的问题其实有两方面,一是民航空域安全的维护问题,二是日益增多的飞行器管理问题。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但是矛头却统统指向了无人机。就目前的调查来看,成都机场系固定翼航模入侵,重庆机场系巨型风筝入侵,并不是无人机肇事。然而各地政府出台的“低小慢”飞行器管理规定,对于无人机的管理是“严上加严”,固定翼和自组航模却有漏洞可钻。


说到无人机,人们大多会想到消费级一体式无人机,这类由正规厂家生产的无人机一直严格执行着国家空域管理的相关规定。首先无人机厂商会设立电子围栏,装有GPS的无人机不可能飞入禁飞区(比如机场、军事基地);其次警方可以通过机身外观判断出生产厂商,厂商可以通过机身序列号查到购买信息,无人机一旦肇事很容易查到肇事者。而大众不太熟悉的固定翼、自组航模行业,其危害性大且隐蔽。航模玩家在网上购买材料即可组装一台固定翼航模,它的飞行范围完全由操纵者决定,飞几公里远都没有问题,哪怕被击落也很难查到肇事者。成都机场事件正是此类飞行物肇事,所以一直没能找到肇事者。

各地政府出台的监管政策,无人机厂家只要更新禁飞区即可有效限制无人机的使用范围;而没有生产厂家或者不联网的固定翼、自组航模,依然可以自由出入于机场、军事基地等禁飞区,仅靠政策约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加强必要的技术手段,比如击落禁飞区内的飞行物、根据信号追踪操纵者位置等,才能有效解决民航空域安全的问题。

一刀切式管理不利于行业发展

无人机原本是一项军事技术,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逐渐下放到民用领域与消费级领域,满足工业、农业、电力业、影视行业和一般消费者的娱乐需求,逐渐成为大众产业。消费级无人机的繁荣也“反哺”着民用与军用无人机行业,如果简单“禁掉”民众使用无人机,势必导致整个行业的冷却,两败俱伤。而最近各地出台的“低小慢”飞行器监管政策,给整个无人机行业都泼了一盆冷水。

2016 年中国无人机销售 39 万架,预计到 2019 年突破 300 万架,“无人机监管”势在必行。但面对突然暴露的问题时,“以禁代管”、“宁多勿少”又是否合理呢?在“互联网+”时代,无人机的禁飞区划定完全可以做到动态更新,飞行申报也可以线上审核,所谓“黑名单还是白名单”和“禁飞区划多大”,可能都不是无人机的监管的核心问题。

怎样把一张张红头文件里的监管规则,转化成无人机用户乐于接受的监管云系统,用灵活、高效的“技术管理”代替刻板、低效的“行政管理”,才能解决无人机监管的根本问题——即无人机与民航、军事等领域和谐共享同一片蓝天。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网络信息,不代表站长之家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引用地址:禁飞区解决不了无人机监管的根本问题

上一篇:大疆无人机一键Root火了:完全突破禁飞限制
下一篇:智能制造进程加速 中国工业智能化之路前景可期

小广播
最新机器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往期活动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