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发生变化 弥补了一部分用工不足的问题

发布者:数据探险家最新更新时间:2020-02-21 来源: 上观新闻作者: Lemontre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复工第二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博艺路199号的中科新松厂区,看上去依然有点冷清。但在其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内,却是一片抢交订单、储备库存的繁忙景象。

紧急复工

“禁止拍照”,刚进车间大门,四个大字让记者默默收起了手机。是不是走错地了?“这是我们生产机器人的地方吗,为何一台机器人也没看到?”面对记者的疑惑,中科新松总裁杨跞笑着说,这是新松集团最核心、最机密的所在,怎么能轻易看到那么“宝贝”。他向记者指引说,这块藏绿色的巨幅帆布围起的地方就是它们的“产房”了。车间内,还要再加一道“机关”,这也算是记者见过的最神秘的厂房了。

迈过一扇小门,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足足有四五十台协作机器人正热情地挥舞着手臂。车间内,工程师们正盯着电脑屏幕一台台调整参数。“我们的产品系列有特色标识,灰色的是六轴、白色的是更高级的七轴机器人。”杨跞说,去年从这里走出了几百台六轴、七轴机器人,是全国出货量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而这里还是中国唯一的七轴机器人生产基地。

面对疫情,中科新松春节刚过,内部就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严格保证人员安全前提下,能复工的尽快复工,不能复工的远程“云复工”。“去年底接的一批订单必须要赶在2月底交货,多为客户急需的六轴协作机器人。”杨跞说,这两年协作机器人正成为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行业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升。

中科新松展厅内的协作机器人,这里也是中国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产基地。

协作机器人采用了ー条完全不同的技术研发路线,从核心零部件的选购到操作系统的开发都具有覆性。“在兼顾传统工业机器人所能完成的功能同时,还要增加更加智能化的安全性略。”杨跞说,在柔性化的生产场景中,协作机器人更加易用和实用,特别适合完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任务,在3C、半导体这样产品更迭频繁的行业里,能够很好地适应产线变化,减少企业重新部署产线的成本和时间。

“更关键的是,人与机器可以实现共舞,类似“机器伤人”的事故不会发生在它们身上。”杨跞一边说着,一边随意握起一台六轴机器人的手臂,他往哪使劲,机器人“秒配合”。

远程协助

这块“高智能”区域,平时的工程师大约百人左右,目前到岗率不足五成。但杨跞却表示,基本不会影响订单进度。借助企业部署的“私有云”,工程师不论身在何地,只要有一台电脑或者IP,甚至是一部手机,登陆企业“云平台”,就可以操控公司里的电脑,查阅数据、设计。记者在现场的一台电脑上看到,一位工程师正通过“云平台”远程调阅设计图纸,电脑上的每一步操作,现场工程师清晰可见,犹如一位“隐身人”现场办公。

“当时部署这套系统时,也是‘赶时髦’,没想到这次派上了大用处。”杨跞说,在信息化催化下,也让企业在疫情面前有了更强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也让企业在人手看似如此紧张下,有了新的想法——不但要完成原有订单,公司正计划抓紧储备一批机器人。

疫情让不少实体企业再次认识到自动化的重要性,一些重要生产环节“机器换人”将会被更多企业接受。杨跞说,如今不少制造业企业劳动力不能返岗,产线就动不起来。当然,完全靠机器人也不现实,但可以弥补一部分用工不足的问题,甚至在医疗、教育领域都可以实现应用突破。

在协作机器人区域旁边,是中科新松的另一“杀手锏”。相对于包裹的严严实实的机器人“产房”,这里似乎保密等级稍微低点。两条智能装备产线旁,为数不多现场工程师正与“云平台”上工程师实时互动,有条不紊的着每一台单机的性能。

车间内的智能装备产线,工程师正在加紧调试,3月底要交付客户。

其中一条是要发往意大利,由20多个单机构成的“零部件”生产线。这是国内首次向国际市场供应此类高端装备,全球也只有三家企业具备此种能力。“第一批春节前已经发货,这一批争取在三月底按时交付,这条产线生产的涡轮增压部件需求方为德国大众。”

另一条产线是即将运往奥地利的“汽车喷油嘴”自动化装配线。杨跞说,这两年国外企业对“中国制造”的认识正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端装备开启出海之旅。

支援“盔甲”

疫情面前,没有一个局外人。当前,如何提高口罩产能摆脱“一罩难求”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修复老旧口罩产线,重新将其投入使用,是快速缓解这个情况的途径之一。

几天前,这里就发生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当时,企业正紧锣密鼓准备复工,突然接到上海相关部门通知,希望抢修一批现存口罩机。口罩机虽然不是新松的业务范围,但制造装备都是相通的,中科新松二话没说答应下来,紧急组织了一支由10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口罩设备修复团队。

2月10日一复工,新松就和相关口罩设备企业联系并奔赴现场,从报废设备中清点出6台急需维修的设备及部件,搬运到临港基地,着手维修。为防止交叉感染,车间内不能开空调,为了赶时间,工程师们还要24小时连轴转,所有人没有一句怨言。2月16日晚,中科新松的工程“医生”们将6台口罩设备全部“医治”完毕并已交付,包括3台打片机和3台耳带机。修复后的打片机节拍每台100片/分钟,耳带焊接机在50片/分钟,有力缓解了当前上海口罩机紧缺局面。

修复口罩机的同时,中科新松还悄悄做着一件“不务正业”的事——研发口罩机。杨跞说,新松虽无法投奔一线,与医护人员并肩抗疫,但希望凭借公司所长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全力以赴为这场全民战役补充“盔甲”。

按正常流程,一个标准化设备从无到有,最短需要三月。疫情面前,三个月是等不起的,中科新松将时间缩短至三周。“我们专门为设计团队在厂区安排区域,吃住不离厂区,4天完成图纸设计和各种细节校对。”杨跞说。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零部件太缺了,我们汇报沈阳总部,协调东北企业紧急复工。”怕路上耽搁时间,很多零部件直接由总部员工通过飞机“人肉”带来上海。杨跞说,“目前,机器人厂房内已经辟出专区,这两天到齐,马上启动组装,首批两条产线将全部用于上海企业增能扩产,每条产线每天理论产能高达14万只。”

引用地址:协作机器人生产车间发生变化 弥补了一部分用工不足的问题

上一篇:机器人奋战在抗疫一线 构筑了一道守卫我们的长城
下一篇:HZX18BEV环卫清扫消毒一体化智能机器人 能消除城市消毒防疫盲点

小广播
最新机器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