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南极熊网)
过去几十年内,模拟人体皮肤宽量程感官功能和强拉伸性能的柔性电子器件层出不穷。这类被称为“人造皮肤”的器件可以感知温度、压力、、震动和生物物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电信号,为医疗保健、可穿戴设备和软体机器人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
复旦大学武培怡教授在Materials Horizons上发表了一种利用制造的人工皮肤,通过刺激响应性水凝胶的体积相变行为将外界刺激转变为电信号,加强水凝胶类仿生皮肤的传感功能,为人造皮肤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
由于“皮肤”无法达到人造皮肤材料低模量、高机械适应性、透光性等要求,科学家们提出了“离子皮肤”的概念:使用同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离子导电性的水凝胶作为人造皮肤的材料。离子皮肤在生理和机械性能上都比电子皮肤更接近人体皮肤,但其传感性能仍有缺陷。
武教授的团队使用的PDMA-C18水凝胶具有自愈的能力、对曲面的顺应性以及对压力的高敏感度。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将这种材料制成了网格结构的离子导电层,并在两层水凝胶中加入聚乙烯薄膜制成的绝缘层,形成一个(如图1),提升了离子皮肤产生的电信号。
在打印过程中,水凝胶材料先在料筒中被加热并保持在45℃达一小时以上,随后通过一根0.41毫米直径的平头针头以6mm/s的速度挤出在10℃的打印平台上。证明网格结构的水凝胶与实心结构的水凝胶没有流变性能的差异,不会改变人造皮肤的延展性。
网格结构起到了放大皮肤形态变化的作用,加强了人造皮肤对形变和应力的感知能力。在低于1kPa的范围内,网格结构水凝胶的信号灵敏度是实心结构水凝胶的信号灵敏度的五倍。并且和其他文献相比,仅有含微结构的PDMS材料的灵敏度可以与这种网格结构相媲美。
当温度低于27℃时,两种结构产生的信号相去无几,而当温度大于27℃时,网格结构的信号随着温度逐步上升,甚至能达到实心结构的六倍。这两项实验均证明了3D打印的网格结构大幅提升了离子皮肤的传感灵敏度。
为了进一步展现这种人造皮肤感知肢体运动的能力,还将水凝胶固定在手指关节上以检测关节的。这项实验不仅再次证明了网格结构的水凝胶能产生更高的电信号,还证明了在手指弯曲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可以在手指伸直后完全恢复,具有可逆的重复测试的能力。
综上,这项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网格结构的水凝胶,并通过将其制作成器的结构,提出了保留离子皮肤材料特性并提升传感能力的方法,为未来的人机交互和软体机器人等研究丰富了手段。
(责任编辑:fqj)
上一篇:沪上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完成 机器人手术系统得到不断优化
下一篇: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即将商用,可自动避障且会跳舞
- 应用示例 - STM32F101xx 和 STM32F103xx 内核和系统外设中的 17 个
- 谐振器顶层(双层)
- 评估子板 - 32位恩智浦MPC5643L
- AM3G-2412SZ 12V 3 瓦 DC-DC 转换器的典型应用
- ZHT431 三端固定稳压器的输出控制典型应用
- L78L08AB正压稳压器Edit boost电路的典型应用
- 使用 ROHM Semiconductor 的 BD49K56G-TL 的参考设计
- 6p的usbc转成供电线
- 用于开/关控制应用的 AM2G-1209DZ ±9V 2 瓦 DC-DC 转换器的典型应用
- 使用 Analog Devices 的 LTC4002EDD-8.4 的参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