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快资讯)
大家现在感觉车间工人越来越少了,偌大的车间一眼望过去,看不见一个人,设备倒是不少,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机器人换人的时代来了?其实现在招工难、薪酬高等一些客观原因,许多企业都在慢慢转型,尝试上自动化设备,不仅节约了人工问题,提高了效率,产品质量也提高在自动化机器人在冲压、、码垛、搬运、喷漆等都可以代替人工做很多工作。
早在2014年,中国家电行业机器人替代人工计划明显提速。消息显示,美的全国六大生产基地启动自动化制造升级,未来五年将投入50亿元人民币用于机器人替代人工。机器人的替代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仍以美的为例:2011年,其空调营收约为500亿元,用工数量在50000人以上;至2014年,其空调营收超过700亿元,用工数量变成了26000人。按照美的计划,2018年其空调营收将到达1000亿元,但员工数量将减至两万人。营收和用工数量呈反比增长态势。
事实上,中国主流家电企业均已启动机器人替代计划,只是力度有大有小进度有快有慢而已。中国企业的机器人替代计划发生于人力成本大幅提升的背景之下。往前追溯,2007年全国总工会即明确要求企业员工工资必须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2008年广东省劳动保障厅规定,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工资不得增长。随后几年,中国企业出现大面积持续涨薪潮,至2010年员工平均工资较2005年增长已近100%。
前不久,全国政协常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前部长李毅中在一次演讲中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明显,不仅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甚至已经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珠三角、长三角更是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已经有个别纺织企业到美国办厂,因为成本比在国内还低”。
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引以为豪的“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正在渐行渐远.劳动力成本快速提升直接带来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以至于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承受,不得不外迁甚至破产倒闭。
仅以“世界工厂”东莞为例,2014年有不低于4000家企业关门,成为继2008年之后中国制造业上第二次大规模企业倒闭潮。那些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而进入的企业,成为这轮逃离中国潮最积极的企业,其中甚至不乏国际知名企业,比如,、大金、夏普、,均有意把制造基地回迁日本,甚至耐克、富士康、歌乐、等世界知名企业也有意撤离中国。
因此,在诸多提升中国制造的方案中,机器人替代方案被认为是最可行且最有效的方案。事实上,中国制造走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过去那种粗放经营、粗放制造的路子,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却不适合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的中国,中国制造不可能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目前,风行于中国企业界的机器人替代计划可视为“中国制造2025”初级阶段,完整意义上的生产自动化不局限于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还有更深刻的内涵,比如引进智能化技术,将信息化和自动化形成深度结合,实现从制造过程到产品本身全面升级转型。“德国工业4.0”被认为是最好的模板。
未来的工厂不仅主要由智能化机器人生产,而且生产的产品本身也是智能的,机器人大规模走进中国企业恰恰发生在智能产品风起云涌之时,应该不是偶然的。仍以家电为例,目前中国主流企业如海尔、美的、长虹等,均已发布智能化发展战略。对机器人替代计划,应该站在中国制造大转型背景下观察,而不是把它看成一个个孤立的事件。
事实一再证明,廉价劳动力支撑不起中国制造。中国要想成为制造大国、创造大国,必须走“高技术、高成本、高品质、高定价”的“四高”路线,“物美价廉”从来都是一个不真实的谎言,苹果已经用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结论。中国几十年未能缔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企业、国际品牌,已经足以证明我们坚守的低价、低成本策略是失败的。机器人替代计划有助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需要说明的是,引入机器人不等于中国企业从此与国际企业并驾齐驱,事实上,机器人计划只是部分突破了中国企业在制造环节的短板,另一大瓶颈仍然存在,那就是技术研发。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并无明显改观。至于大规模引入机器人会不会引发机器与工人争饭碗的情况?我认为这是肯定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机器人的借口。工人就业的问题须另案解决。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机器与人争饭碗的情况。
(责任编辑:fq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