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快递、外卖的人力支出已经成为各平台的重要支付成本,配送机器人也就成为各大平台和初创公司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新方向。从室内配送到室外配送,从餐饮、快递配送到设备零部件配送,电商、食品公司、初创机器人公司,甚至老牌机械公司都已经开始竞相角逐这一尚未完全开启的市场。
从国外的Woowa Brothe、Starship、Yelp、达美乐披萨、蒂森克虏伯,到国内的阿里、京东、苏宁,美团、饿了么、Yogo Robot、深兰机器人、云迹、真机智能,众多公司也已经在提前准备,摩拳擦掌。未来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我们刚刚适应快递小哥的热情服务,但配送机器人似乎又要来“抢饭碗”了。
作为电商与自动化、物流与机器人的融合,配送机器人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可能带来的新技术进化与应用、物流与服务模式的变革、就业结构的变迁,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想象。
6月18日,京东快递机器人在北京进行全球首次全场景常态化配送运营,为配送机器人规模应用和更广布局进行先行尝试。京东自主研发的快递机器人通过雷达和实现360度环境监测,能够自动规避道路障碍与车辆行人,准确识别红绿灯信号,自主停靠配送点,做到了自动化配送的全场景适应。
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系统将取货信息发送给用户,用户可选择、输入验证码、点击手机链接等三种方式取货。最多一次能送30多单。目前,京东率先宣布配送机器人进入量产时代,6月11日,京东无人车总部正式落户长沙,进行智能无人车的研发、、人员培训以及数据中心管理等工作。
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菜鸟配送机器人小G Plus在阿里巴巴杭州总部正式路测,预计今年年底前,将会陆续量产。小G Plus设计载重100公斤,最多可以搭载200件小包裹,相当于一个小件快递员一天的配送量。充一次电可以行驶60公里,预计今年年底前实现充一次电行驶100公里。
小G Plus内置基于LIDAR的导航系统,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其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如果检测到附近有人或汽车,它会把速度降低到每小时10公里,留出足够的刹车距离。小G Plus配备面部识别系统,在到达目的地后,可以自动把货物放入储物箱,或者用户上前输入N码取货。该机器人配备保温功能的储物箱,可以配送生鲜食品,并可根据货物尺寸调整货运箱。
相比于京东和阿里巴巴,的设想更加大胆,并且已经提交送货机器人专利申请,根据描述,该机器人可以打开用户门锁,并将包裹放置在用户家中。
今年4月,苏宁自动送货机器人在南京滨江壹号小区亮相,进行包裹配送任务,这是国内第一辆可实现电梯交互的无人配送车“卧龙一号”。苏宁无人车有六个轮子,可以自行找到目的地,不仅能避让行人、车辆还能自己乘电梯、叫门。据悉,“卧龙一号”未来将进驻1000家小区。
今年上半年,韩国公司Woowa Brothers推出一款名为Dilly的食品配送机器人原型。Dilly机器人宽67厘米,长77厘米,高83厘米。机器内部有三层托盘,可以存放碟子,并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行驶。Dilly配备有位置追踪、障碍物传感器,送货时可以避开碰撞。
该公司会先在如美食广场的室内进行测试,然后扩大到室外配送,最终实现从餐馆到住宅的配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