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日前,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宣布与汽车巨头宝马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宝马美国工厂引入通用人形机器人Figure 01。
过去,制造业一直是机器人应用的主战场,从传统的工业机械臂到协作机器人,它们大多专注于自动化产线上的单一重复任务,功能较为单一且灵活性有限。而如今,人形机器人有望打破这一局限,承担更为复杂、机动化需求更强的工作。
宝马工厂迎来首批人形“打工仔”
宝马位于南卡罗来纳州斯巴坦堡的制造工厂,是其在美国唯一的整车生产基地,每天产出约1500辆车,拥有1.1万员工,出口额高达96亿美元。为进一步提升这里的自动化水平,宝马决定引入机器人Figure 01。
Figure 01采用仿人形结构,高1.7,最高承重20公斤,电池续航5小时,行走速度可达4.4公里/小时。不过,它其最大优势在于强大的学习能力。
Figure 01使用端到端的人工智能系统,只需要观摩人类操作流程的视频,就可以完全自主地重复动作,甚至可以自我优化和纠正错误。不久前,Figure官方发布Figure 01仅通过观摩10个小时的咖啡制作视频,就学会了从放入胶囊到冲泡咖啡的全过程。
尽管近来人形机器人火热,各类报道屡见不鲜,但真正进入工厂部署的机器人还属少数。
而之所以选择汽车制造作为首个落地场景,是因为这对检验机器人通用性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汽车制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人形机器人需要展示出高效定位、精确抓取、灵活机动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岗位。
并且汽车制造作为奉行效率至上的行业,每分每秒都是成本,重复性工序占据大量人力成本。如果人形机器人被证实能极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那么在汽车工厂的大规模复制将会成为必然。
据悉,宝马与Figure将从少量部署开始试点,如果达到预期效果,人形机器人的使用数量将逐步增加,最终融入车身车间、钣金和仓储等多个制造环节,达到整合全流程目的。
写在最后
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变化和技能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达国家面临劳动力老龄化,新兴经济体也正经历快速的去工业化进程,这导致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严峻的人力资源压力。
与此同时,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使得机器人的作业范围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人形机器人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它们高度仿人,能够像人类一样行走、工作,这为它们带来与生俱来的优势,例如利用人造手与手指进行精细操作,通过双足移动到作业位置,使用语音交流理解任务要求等等。
而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也将推动很多新岗位和新工种出现。例如,人形机器人需要工程师进行开发、调试和维护,这将催生一大批机器人操作与维修方面的新型人才。同时由于机器人难以完全取代人类在判断、决策等方面的角色,新的人机协同岗位也将应运而生。
当前,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策略都是先工业试验、后生活推广。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也明确要讲首要应用瞄准特斯拉工厂,替代人工进行劳动。
Figure 01进入宝马工厂只是一个开始,各大汽车巨头也将积极布局,而在汽车制造外的其他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充满应用潜力。
上一篇:5亿!“两桶油”先后入局造机器人
下一篇:美国宇航局要把人形机器人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