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凸显移动互联网效率

发布者:电子思维最新更新时间:2011-03-1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日本巨震之后,社交网络等移动新媒体成为了传递信息、慰藉心灵之网。

    “地震后,身边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打电话,但无法接通;发短消息要么发不出,要么发出后对方无法收到。”在东京留学的严军(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随后大家发现,Twitter、Facebook、Mix(日本最大的SNS网站)仍可以通过手机登录。而这些网站成了震后许多日本居民交互信息的重要“生命线”。

    “实际上,我第一时间想登录开心网向在国内的父母亲友报平安,可惜没登上。”严军说,最后他通过本土社交网站Mix与朋友取得了联系,继而给国内亲友报了平安。

    新媒体“生命线”

    地震发生时,汉王董事长助理张磊正在日本。他也发现,地震后电话语音服务无法使用,众多日本民众除了排队使用公用电话外,也大量使用社区网络发布受灾信息,与亲友取得联络。

    事实上,地震发生后,日本三大电信运营商NTTDocomo、KDDI、Softbank均限制了语音服务。日本一些政府机构纷纷在SNS网站发出倡议,提示民众减少非紧急呼叫外的通话,转向社交网络发布信息。

    “这或许是更为经济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张磊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相比语音服务的“点对点”属性,社交网络等新媒体使得资讯的公布、分享更具传播效率。

    3月14日,日本东部许多地区开始实行每日停止供电3小时的限电措施。张磊告诉记者,在无法使用桌面联网应用期间,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依赖更甚了。

    YukiKosuge是英国伦敦一家唱片公司的日裔高层,日本发生大地震后,他首次利用Twitter这种新媒体了解灾情,与亲朋好友进行联系。他说:“我最初依赖于传统媒体,但Twitter的表现却是迄今最好的。”

    日本关西地区未受地震重大影响,身处大阪的日本律师白木智巳也通过电视、互联网等资讯,关注着重灾区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发出的资讯。白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尽管他并不太常用Mix等网络社交服务,但依然关注着通过这些管道传出的信息。

    除了寻找亲友,通过这道“生命线”还可以提供救助。游戏公司CyberConnect2总裁松山洋也通过Twitter公布了工作室地址,称他的工作室作为临时避难所,可对任何人开放,工作室内有电视,饮水和食物,可容纳30人左右。

    不少企业也在通过这一渠道反馈信息。如针对许多人的关心,总部位于日本京都的游戏业巨头任天堂就在官方微博表示:“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员工在地震中无任何伤亡,大楼也没有明显的损伤。”

    在Facebook网站上,许多用户将自己所处位置及状况等相关消息告诉给好友和家人;在Twitter的十大热门话题中,有八九个与日本地震或海啸有关,参与灾后救援的人也通过Twitter发布各种信息,例如急救电话、海啸警报、修改后的列车时刻表、临时避难所等信息。

    在人们公布灾情、寻求帮助、寻找亲人之外,社交网络在震后也被日本政府和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用来传递信息。日本消防厅等救灾机构都及时开通Twitter账户等提供信息查讯服务。随后,昨天日本首相府也开通了一个Twitter账户以传递震灾信息。

    分析机构CurrentAnalysis的分析师布拉德·施明将各类社交网络称为 “生命线”:“从我今天看到的情况来看,社交网络已经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不仅鼓励人们采取相关的行动,而且还支持人们帮助和救援那些在灾难中遇险的人,让我们与亲人联系起来,并帮助我们传递最无私、最真情的人性。”

    多层次救助

    Web2.0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传播价值近年来正逐步强化。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在通信不便的地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第一次展现出强大的信息传递能力。当时,诸多受灾资讯、求救信息通过QQ群、博客、视频直播等途径得以传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以及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社交网络工具兴起,让网络应用提供的救助力量正变得愈发强大。

    事实上,Twiiter、Facebook等网站和应用早在去年智利和海地地震灾难期间,就已展示了强大的传播能力。在这次空前惨烈的日本地震中,除了社交网络,更多互联网服务也加入到求助行列中。

    地震后,Google发布了PersonFinder网上寻人服务,以帮助遭遇特大地震和海啸的日本民众。据了解,PersonFinder网站支持的语言包括日语、英语、韩语和中文,用户可以通过信息面板查询朋友或家人的状况,受灾者也可以发布自己幸存的信息。这项服务可以直接嵌入到网站和社交网络,以方便尽可能多的人查询信息。

    有的公司则选择提供移动互联网沟通的保障手段。如Skype宣布开通了可免费拨打日本本宫灾区和云南盈江灾区电话的服务。西班牙公司FON也宣布向日本开放50万个热点,供当地居民免费使用WiFi上网。此次免费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日本紧急状态结束。

    另外,日本气象局还发布了紧急地震速报通知的iPhone应用软件,该应用可以预先设定地震观测地点,最快会在地震发生10秒前通知地震来袭的消息。NTTDocomo、Softbank、KDDI等运营商也纷纷推出手机“震灾揭示板”服务,供人们发布灾情信息、寻人以及求救。在短信收发不畅的情况下,不少人使用Kik、Whatsapp等软件,通过数据服务发送短信,通过Instagram传播受灾图片,诸多LBS软件提供的定位服务更为呼救、搜救提供了便利。

    社交性的互联网应用还成为慈善捐助的发起者。美国社交网络游戏商Zynga就加入到日本地震海啸救援行列,通过出售虚拟物品募捐,从Farmville(Facebook上的偷菜游戏)等游戏玩家那里筹集到100万美元善款。

    来自中国的开发者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国社交游戏开发商热酷从3月12日起,在旗下“阳光”品牌游戏中启动捐款活动。据其向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活动启动不到20小时,募款已超过百万元人民币。

    本土应用启示

    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互联网也接入了全球关注、援救地震受灾人群的浪潮。新浪、腾讯、搜狐微博,以及人人网、开心网等社区网站都成为在日中国同胞与国内交流的关键管道。

    新浪微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日本地震发生后的4个小时内,新浪微博上发布日本地震相关的微博近450万条,其中在日本的微博用户发出了30万条。截至周一下午,新浪微博上发布与日本地震相关的微博接近2000万条,其中有超过110万微博由在日本的用户发出。

    地震次日晚起,新浪微博推出了寻人专区以便用户确认亲友安全。截至周一下午,网友发出的寻人微博接近30万条,通过该平台确认到亲友安全信息的超过100例。

    张磊表示,灾后我国微博、社区等应用有不错的表现,但相比日本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在多媒体应用融合方面仍有提高之处。

    “手机电视在灾后资讯通报方面有着巨大应用量。”张磊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在东京的街头,随时都能看到利用手机电视收看地震灾情的人群,“同时,日本基于地理服务的应用更加成熟,手机地图的普及程度和业务成熟度明显比国内高出不少。”

    他还提及,日本政府、电信运营商、传媒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多种新媒体的融合应用方面显得颇有效率,如手机电视与电视台节目可以交互,社交网络工具上的寻人求助信息会在电视台画面上得以呈现;余震发生之前,手机、电视等多屏上均有提前数十秒至一分钟的地震预警提前推送弹出。

    新浪微博副总经理曹增辉表示,日本在网络基础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确实更为成熟,相比之下,国内社交工具等新媒体应用的普及程度仍不够,“比如微博类产品实际兴起才一年多,需要更多人去关注”。

    他同时表示,在重大公共事件面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协力融合也仍待进一步提升。“实际上,我们一直都在推进这一工作,并且融合已有初步成果,但如何将传统媒体的传播深度与微博新媒体传播的实时速度及分享广度结合,仍需进一步磨合。”

    “日本地震后,我和一些行业内的朋友就关注到了新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网龙移动互联网相关项目负责人、高级总监何云鹏对记者表示,他们首先感觉到智能移动终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应用将迎来更为蓬勃的发展,如何融合实现更多的公共服务性将是下一个话题。

    实际上,国内目前已有灾害预警公共信息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出现,如福建四创公司提供的“台风110”应用,即可提供台风预警救助信息。

    四创公司副总郑楚飞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他们提供的台风110应用服务最早起源于1995年,原先是基于web页面的服务,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和行业用户,自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开始提供面向普通用户的服务。

    郑楚飞告诉记者,目前这项服务的用户至今仍以行业用户为主,因为商业模式尚难树立,所以一直没有做什么推广。“我们希望运营商能够帮我们做进一步推广,让更多个人用户知道并使用我们的服务。”

    对于日本地震中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手机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互相融合的表现,九城副总裁、无线事业部总经理沈国定表示,三网融合正是未来新媒体应用的演进方向之一,九城此前在移动互联网投资和与电视新媒体合作方面均有布局,“我们会致力于此,帮助相关应用的资讯接入电信运营商和电视新媒体领域。”

引用地址:日本地震凸显移动互联网效率

上一篇:奚国华:今年将大力治理通信服务热点问题 四点要求
下一篇:英特尔移动通信收购埃及软件厂商SySDSoft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