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Gen2为代表的超高频技术正式成为ISO 18000-6C标准,RFID技术在托盘和货箱上的应用日趋成熟,RFID标签用于单品识别提上日程,在下一个里程碑上是超高频还是高频,引起了全球RFID业界的广泛关注。
高频与超高频
高频RFID标签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一般以无源为主,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高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高频标签由于可方便地做成卡状,广泛应用于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小区物业管理、大厦门禁系统等。
超高频标签的工作频率在860MHz〜960MHz之间,可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场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将无源标签唤醒。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米,典型情况为4米〜6米,最大可达10米以上。阅读器天线一般均为定向天线,只有在阅读器天线定向波束范围内的射频标签可被读/写。超高频标签主要用于铁路车辆自动识别、集装箱识别,还可用于公路车辆识别与自动收费系统中。
高频和超高频的特点
高频标签比超高频标签便宜,节省能量,穿透非金属物体力强,工作频率不受无线电频率管制约束,最适合用于含水成分较高的物体,例如水果等。
超高频作用范围广,传送数据速度快,但是他们比较耗能,穿透力较弱,作业区域不能有太多干扰,适合用于监测从海港运到仓库的物品。而且超高频系统价格较高,一般是高频系统的10倍左右。
高频与超高频的发展并不均衡
从技术发展程度上看,高频技术比超高频技术相对成熟一些。从1995年初步商业化开始,到今天的广泛性、成熟化实际应用,高频技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与其他频段的RFID标签相比,高频标签的生产量最大,厂商的ROI也最高。通过不断的完善与改进,针对高频标签生产、数据协议共享和构造RFID应用的基础等方面的学习曲线模型也已经建立。超高频技术则刚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其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从信号干扰方面看,高频和超高频RFID系统都非常依赖于读取器和标签之间的通讯环境。不过,高频技术的近场感应耦合减少了潜在的无线干扰,使高频技术对环境噪声和电磁干扰(EMI)有极强的“免疫力”。而超高频采用电磁发射原理,因此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同时,金属会反射信号,水则能吸收信号,这些因素都会对标签的正常功能产生干扰。虽然经过技术改进后的部分超高频标签(比如Gen2)在防止金属、液体的干扰方面性能优良,不过和高频标签相比,超高频仍稍逊一等,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弥补。
从全球规范标准上看,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了ISO/IEC,15693标准,对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实施进行了规范。13.56MHz的高频波段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国际科学和医学(ISM)波段。在日本于2002年12月同意使用一致的高频频率后,其功率水平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统一。超高频的标准就不那么统一,不同国家使用的频率也不尽相同。欧盟指定的超高频是865〜868MHz,美国则是902〜928MHz,印度是865〜867MHz,澳大利亚是920〜926MHz,日本是952〜954MHz,而中国等国家则还没有给超高频一个合适的频段范围,处于标准缺失状态。超高频频段的不统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试图建立全球供应链无缝链接的企业供应链链条断开。
从全球RFID功率要求上看,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EN300-220规范有两个主要的条款对超高频不太有利。其一是关于功率的限制,规定有效辐射功率为500毫瓦;其二是关于带宽的限制,结果是无法使读写器跳频,也限制了标签的反冲突仲裁速度。欧洲规范限制了超高频标签和读取器之间的信号调制,导致美国和欧洲系统的不一致性。
从实际应用的支持方看,高频技术获得了大部分终端用户的好评。例如,半成零售供应商(主要是欧洲的大零售商)、大部分医药行业企业(如辉瑞和葛兰素史克)、几乎所有的图书馆以及大部分的洗衣店都钟情于高频标签。除了在供应链托盘级和货箱级的广泛应用之外,高频技术也在单品级应用方面大显身手。单品级标签有自身特别需求,当然这也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例如,标签的体积必须足够小;标签之间不相互干扰;抗液体、金属干扰的能力强;要保持较高的阅读准确率;识读距离短相对带来的隐私安全性好等,高频标签很好的迎合了这些要求。超高频标签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美国国防部以及美欧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就将超高频无源RFID标签作为食品和其他产品的包装箱及货盘标准化的RFID标签。沃尔玛还发布强制命令,要求其单品药品要全部采用超高频标签。虽然超高频技术在单品识别方面同样具有独特优势,不过其高价位还是让一些用户裹足不前,对它“爱不起来”。
医药与快速消费品
对RFID频段类型的不同需求
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推动下,美国医药行业应用RFID技术的热情水涨船高。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医院、保健机构,从药品、医用服装,到手术器械设备、血液和组织标本等。除了沃尔玛想解决的物流中的问题外,医药业要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防伪和打假,在经历各种解决方案和多次RFID试验之后,美国医药行业更加倾向于应用高频技术。相对于超高频而言,高频技术的读取范围、构成要素、成熟度、全球标准和全球实用性更加适合于医药行业,它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和最低的业务风险实现最高的效能,能够在医药和保健方面的应用中达到单品级别的自动识别和谱系跟踪,进而实现防伪打假并预防拿错药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在快速消费品领域,物流应用还是首要问题,在单品应用还面临着消费者隐私、配套设施的阻力。有专家认为,国防部和沃尔玛热衷于超高频并且公开反对药品行业使用高频技术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目前二者的供应链上只有超高频设备,而没有识读单品标签的高频设备罢了。就全球范围看,很多国家采用的是高频解决方案,原因不外乎这两条:许多国家没有开放使用超高频频段和超高频解决方案不足以满足其需求。
近距离超高频尚待检验
看到单品时代超高频的商机,SmartCode推出一种“近距离超高频RFID标签”,他们认为这种标签结合了超高频和高频的优点,还举出许多案例来证明近距离超高频标签在防止金属、液体的干扰方面已经达到了和高频标签同样的水平。
从技术方面讲,近距离超高频标签采用了超高频Gen2芯片,使用一种特殊天线,可以在磁场H域内工作,功能类似于高频标签;也可以在电场E域内工作,功能跟超高频标签一样。近距离超高频标签只有一个超高频波长(约30厘米至1米)的阅读距离。从理论上讲,近距离超高频标签真的整合了高频和超高频的技术优势,既可以用于货箱追踪,也可以用于单品识别,但由于尚无应用案例,我们无法确知走出实验室的近距离超高频标签的实际性能。
寻找全球最佳实践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EPCglobal正在研究并实际测试RFID单品标签应用的七种不同典型情况,再决定低频、高频、超高频哪项技术更加实用,或者决定哪个频率段更加适合这七类情况,得到结果后,他们将考虑研究制定单品标签的相关标准。EPCglobal还在考虑是否需要一个新的高频空中接口标准。还有专家提出在超高频和高频之间找到平衡点,将高频和超高频较好结合起来,切实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和发展二者,即便两个行业的流程差不多,可是这绝不代表会采用一样的技术。例如,在药品行业高频就非常合适;轮胎行业则比较适宜使用超高频RFID技术。
总体来看,高频在多个行业的单品识别中占有优势。随着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的增多,人们将会在超高频和高频中找到单品识别的最佳方案。
关键字:高频 超高频 RFID
引用地址:高频与超高频RFID应用比较
高频与超高频
高频RFID标签典型工作频率为13.56MHz,一般以无源为主,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高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小于1米。高频标签由于可方便地做成卡状,广泛应用于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小区物业管理、大厦门禁系统等。
超高频标签的工作频率在860MHz〜960MHz之间,可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场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提供射频能量,将无源标签唤醒。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1米,典型情况为4米〜6米,最大可达10米以上。阅读器天线一般均为定向天线,只有在阅读器天线定向波束范围内的射频标签可被读/写。超高频标签主要用于铁路车辆自动识别、集装箱识别,还可用于公路车辆识别与自动收费系统中。
高频和超高频的特点
高频标签比超高频标签便宜,节省能量,穿透非金属物体力强,工作频率不受无线电频率管制约束,最适合用于含水成分较高的物体,例如水果等。
超高频作用范围广,传送数据速度快,但是他们比较耗能,穿透力较弱,作业区域不能有太多干扰,适合用于监测从海港运到仓库的物品。而且超高频系统价格较高,一般是高频系统的10倍左右。
高频与超高频的发展并不均衡
从技术发展程度上看,高频技术比超高频技术相对成熟一些。从1995年初步商业化开始,到今天的广泛性、成熟化实际应用,高频技术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与其他频段的RFID标签相比,高频标签的生产量最大,厂商的ROI也最高。通过不断的完善与改进,针对高频标签生产、数据协议共享和构造RFID应用的基础等方面的学习曲线模型也已经建立。超高频技术则刚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其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
从信号干扰方面看,高频和超高频RFID系统都非常依赖于读取器和标签之间的通讯环境。不过,高频技术的近场感应耦合减少了潜在的无线干扰,使高频技术对环境噪声和电磁干扰(EMI)有极强的“免疫力”。而超高频采用电磁发射原理,因此更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同时,金属会反射信号,水则能吸收信号,这些因素都会对标签的正常功能产生干扰。虽然经过技术改进后的部分超高频标签(比如Gen2)在防止金属、液体的干扰方面性能优良,不过和高频标签相比,超高频仍稍逊一等,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弥补。
从全球规范标准上看,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了ISO/IEC,15693标准,对高频射频识别技术的实施进行了规范。13.56MHz的高频波段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有效的国际科学和医学(ISM)波段。在日本于2002年12月同意使用一致的高频频率后,其功率水平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统一。超高频的标准就不那么统一,不同国家使用的频率也不尽相同。欧盟指定的超高频是865〜868MHz,美国则是902〜928MHz,印度是865〜867MHz,澳大利亚是920〜926MHz,日本是952〜954MHz,而中国等国家则还没有给超高频一个合适的频段范围,处于标准缺失状态。超高频频段的不统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试图建立全球供应链无缝链接的企业供应链链条断开。
从全球RFID功率要求上看,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EN300-220规范有两个主要的条款对超高频不太有利。其一是关于功率的限制,规定有效辐射功率为500毫瓦;其二是关于带宽的限制,结果是无法使读写器跳频,也限制了标签的反冲突仲裁速度。欧洲规范限制了超高频标签和读取器之间的信号调制,导致美国和欧洲系统的不一致性。
从实际应用的支持方看,高频技术获得了大部分终端用户的好评。例如,半成零售供应商(主要是欧洲的大零售商)、大部分医药行业企业(如辉瑞和葛兰素史克)、几乎所有的图书馆以及大部分的洗衣店都钟情于高频标签。除了在供应链托盘级和货箱级的广泛应用之外,高频技术也在单品级应用方面大显身手。单品级标签有自身特别需求,当然这也是其独特的优势所在。例如,标签的体积必须足够小;标签之间不相互干扰;抗液体、金属干扰的能力强;要保持较高的阅读准确率;识读距离短相对带来的隐私安全性好等,高频标签很好的迎合了这些要求。超高频标签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美国国防部以及美欧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就将超高频无源RFID标签作为食品和其他产品的包装箱及货盘标准化的RFID标签。沃尔玛还发布强制命令,要求其单品药品要全部采用超高频标签。虽然超高频技术在单品识别方面同样具有独特优势,不过其高价位还是让一些用户裹足不前,对它“爱不起来”。
医药与快速消费品
对RFID频段类型的不同需求
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推动下,美国医药行业应用RFID技术的热情水涨船高。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医院、保健机构,从药品、医用服装,到手术器械设备、血液和组织标本等。除了沃尔玛想解决的物流中的问题外,医药业要解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防伪和打假,在经历各种解决方案和多次RFID试验之后,美国医药行业更加倾向于应用高频技术。相对于超高频而言,高频技术的读取范围、构成要素、成熟度、全球标准和全球实用性更加适合于医药行业,它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和最低的业务风险实现最高的效能,能够在医药和保健方面的应用中达到单品级别的自动识别和谱系跟踪,进而实现防伪打假并预防拿错药而引发的医疗事故。
在快速消费品领域,物流应用还是首要问题,在单品应用还面临着消费者隐私、配套设施的阻力。有专家认为,国防部和沃尔玛热衷于超高频并且公开反对药品行业使用高频技术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目前二者的供应链上只有超高频设备,而没有识读单品标签的高频设备罢了。就全球范围看,很多国家采用的是高频解决方案,原因不外乎这两条:许多国家没有开放使用超高频频段和超高频解决方案不足以满足其需求。
近距离超高频尚待检验
看到单品时代超高频的商机,SmartCode推出一种“近距离超高频RFID标签”,他们认为这种标签结合了超高频和高频的优点,还举出许多案例来证明近距离超高频标签在防止金属、液体的干扰方面已经达到了和高频标签同样的水平。
从技术方面讲,近距离超高频标签采用了超高频Gen2芯片,使用一种特殊天线,可以在磁场H域内工作,功能类似于高频标签;也可以在电场E域内工作,功能跟超高频标签一样。近距离超高频标签只有一个超高频波长(约30厘米至1米)的阅读距离。从理论上讲,近距离超高频标签真的整合了高频和超高频的技术优势,既可以用于货箱追踪,也可以用于单品识别,但由于尚无应用案例,我们无法确知走出实验室的近距离超高频标签的实际性能。
寻找全球最佳实践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EPCglobal正在研究并实际测试RFID单品标签应用的七种不同典型情况,再决定低频、高频、超高频哪项技术更加实用,或者决定哪个频率段更加适合这七类情况,得到结果后,他们将考虑研究制定单品标签的相关标准。EPCglobal还在考虑是否需要一个新的高频空中接口标准。还有专家提出在超高频和高频之间找到平衡点,将高频和超高频较好结合起来,切实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和发展二者,即便两个行业的流程差不多,可是这绝不代表会采用一样的技术。例如,在药品行业高频就非常合适;轮胎行业则比较适宜使用超高频RFID技术。
总体来看,高频在多个行业的单品识别中占有优势。随着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的增多,人们将会在超高频和高频中找到单品识别的最佳方案。
上一篇:RFID核心技术解密
下一篇:RFID 读写器的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6:23
高频电压与电流的测量方法
1、高频电压的测量 为了分析电压表对被测电路的影响,我们来研究电压表的等效电路。电压表的ci越大,回路的c越小,引起回路失谐越严重;输入电阻ri并联在回路上,它将改变其工作状态,ri越小,工作状态改变越显著。 2、用于高频测量的电压表电压,应具有如下特性 (1)在宽频段内,读数同被测电压的频率关系不大。 (2)对被测源工作状态的影响小。换句话说,输入电阻要大(输入电容小)。 (3)测量电压的范围宽,灵敏度高。 (4)读数建立时间短。 (5)有承受过载的能力(电压表的输入端的电压超过允许值)。 3、高频电流的测量 【例】 电流表要接在最底点位处,接在引起被测电路反作用最小的地方。
[测试测量]
直流系统中高频开关电源与相控电源的比较
摘要:从工作原理、技术性能、供电可靠性、对蓄电池寿命的影响及效益等五方面对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和晶闸管相控电源系统进行了比较,使读者对高频开关电源系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高频开关电源;晶闸管相控电源;性能比较 1 引言 众所周知,用于变电站和发电厂的直流电源系统,作为断路器合闸电源、继电器保护装置电源和操作电源,要求其可靠性高,性能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对直流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选用和用好电力系统中的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现将晶闸管相控电源直流系统与高频开关电源直流系统作一比较。 2 工作原理比较
[电源管理]
直流变换器型高频链逆变技术
直流变换器型高频链逆变器由直流变换器和极性反转逆变桥构成,包括单向直流变换器型、双向直流变换器型和双向正反激组合直流变换器型等高频链逆变器 电路 结构,具有 电路 结构简洁、直流变换级工作在SPWM(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宽)、极性反转逆变桥功率 开关 电压应力低且为ZVS、输出滤波器负载减轻等优点。逆变器类型由前置直流变换级类型决定,包括电压源和电流源两 类。双向直流变换器型高频链逆变框图如图7所示。
[模拟电子]
高频电流探头的最大电流限制
电流探头有三个最大电流额定值:脉冲电流、连续电流。超过这些额定值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探头铁芯饱和,从而使铁芯磁化并导致测量误差。 最大脉冲电流(ImaxP)是探测器能够精确测量脉冲电流的最大峰值,无论脉冲持续时间有多短(在带宽限制内)。 最大连续电流(ImaxC)是在直流或特定交流频率下可以连续测量的最大电流。最大连续电流值随频率减小;随着频率的增加,最大连续电流额定值减小。 安培-秒积是脉冲电流的最大宽度,当脉冲振幅在最大连续和最大脉冲电流规格之间时测量。最大连续规格随频率而变化。 要确定测量值是否超过安培秒,必须首先确定最大允许脉冲宽度或最大允许脉冲振幅。 注意:在测量超过探头的最大连续电流、最大脉冲电流或安培-
[测试测量]
使用说明:高频开关电源周期换向开关
安装 将电镀整流器在生产现场安置到位后,连接整流器和换向开关的铜排,换向开关需要用地脚螺丝固定,连接换向开关和镀槽电极的铜排,将控制盒安置在观察操作方便的位置。连接整流器电源(380V三相三线),连接换向 开关电源 (380V三相四线)。并接好水管。 换向开关在第一次使用前和每次重新连接换向开关的电源线后,必须先检查确认电机转向。 将控制盒上的 手动/自动 开关打到 手动 ,合上给换向开关供电的开关,按动控制盒上的正向按钮或反向按钮,看换向开关的马达的转动方向与标示的方向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要立即停止。否则会对机件造成严重损坏。)如果不一致,应调换换向开关输入电源线的任意两条相线,再按上面的方法进行检查。确认转
[电源管理]
高频逆变电源的保护与驱动电路的研究
1、高频逆变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 高频逆变通信电源系统一般包括双回路10 kV高压系统、10 kV/380 V的低压变配电系统、油机供电系统、高频开关电源系统(直流整流及配电系统)、UPS系统、防雷接地系统、集中监控系统等。而在基站供电系统中,一般不包括10 kV高压系统,通常直接引入当地的220/380 V电源,其他的基本相同。 2、提高高频逆变通信电源安全可靠性的主要措施 根据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可知,尽管通信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已经非常高,但要保证通信设备长期不间断供电并不容易,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切实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下面就如何提高各主要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从而提高整个移动通信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具体措施加以说明。 2.1
[电源管理]
RFID芯片的攻击技术分析及安全设计策略
本文以采用磁耦合和CMOS工艺的RFID产品为例,简要介绍了此类芯片的构成,在列举各种破坏性/非破坏性攻击手段的基础上,从软/硬件角度分析现有的各种安全措施如何在设计阶段应对这些攻击,或使攻击变得难以实施,以及如何避免不良的设计。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由于采用了各种复杂的认证算法、密钥等来保护数据免受未获授权使用,IC卡具有磁卡无法比拟的安全性能。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IC卡处理器都被成功地实施了反向工程,因此这个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除了采用更新的设计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在IC卡芯片设计与实现过程中考虑抗攻击措施,以保护重要的数据不被非法使用。 图1:RFID芯片结构及工作模式
[单片机]
一种UHF频段RFID读写器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摘要:实现了一套基于DSP芯片、工作频率为915MHz、输出功率可调的RFID读写器。介绍了射频识别系统的功能与组成以及无源反射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基于模块化设计技术,提出了读写器的硬件设计方案,以及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包括频率合成电路中采用的数字锁相环技术和接收通路信号幅度稳定措施。
关键词:射频识别 时分双工 DSP 读写器
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超大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90年代才进入实用化阶段。RFID系统采用了无线电与雷达技术,数据交换不是通过电流的触点接通而是通过电场与磁场,即通过无线的方
[网络通信]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 带硬件同步功能的以太网 PHY 扩大了汽车雷达的覆盖范围
- 芯原推出新一代高性能Vitality架构GPU IP系列 支持DirectX 12和先进的计算能力
- 应对 AI 时代的云工作负载,开发者正加速向 Arm 架构迁移
- NVIDIA 推出高性价比的生成式 AI 超级计算机
- Gartner发布2025年影响基础设施和运营的重要趋势
- 智谱清言英特尔酷睿Ultra专享版发布,离线模型玩转AIPC
- Quobly与意法半导体建立战略合作, 加快量子处理器制造进程,实现大型量子计算解决方
- RTI Connext Drive参展CES 2025,以领先通信框架加速SDV开发
- 黑莓 1.6 亿美元甩卖网络安全业务 Cylance,远低于其 14 亿美元的收购价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