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悬念,3GPP第75次全会上,5G加速提案通过了。
5G的大规模部署提前了6个月,这是新提案挤出来的时间,不长,但足以改变很多人的计划。
回望过去30年,每一代标准的推陈出新,大抵都以10年为周期,但它的产业化节奏,其实是越来越快的。
全球第一张模拟网络的商用时间,是在1979年;第一张GSM网络是1992年商用;第一张3G网络2001年商用;第一张4G网络2009年商用。
从2G开始,每一代技术规模商用的时差,分别是13年,9年,8年。
而现在,第一张5G网络的商用部署,也不会晚于2018年。
比如韩国KT已经计划,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率先推出基于5G的超高清远程实时直播服务。
事实上,4G与5G之间的距离,也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遥远。
在实际的商用部署中,每一代的技术变革,往往都被拆分成多个阶段,以更平滑的升级方式分步完成。
其原因是,对一个建网成本动辄以千亿计算的重资产行业来说,固定资产保护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虽然每一代通信技术之间,都有革命性的性能提升,但从技术而言,它们大多都是从质变到量变的演进结果,而少有凭空出现的颠覆变革。
从2G到3G,从3G到4G,乃至从4G到5G,都是如此。
相对4G而言,所有的5G候选技术中,没有哪一个是真正原理性的革命性技术。
无论基于频域、时域还是空间域,无论是基于矢量处理的大规模基站,还是开发高频段的毫米波,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依然还是已知技术的扩展、升级与组合。
最重要的是,其中很多技术,都可以提前在4G网络中部署应用,并在空口标准升级到5G后继续延用。
比如Massive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
这一技术将天线的端口数,从传统的不超过8个,提升到超过100个,并将信号导入复数域,进行大规模的预编码,从而实现频谱效率的大幅提升。
2016年6月,软银与中兴已经在真实的商用环境下,验证了MassiveMIMO的极致性能。
在东京城区4个地点进行的实验中,MassiveMIMO让LTE网络实现约6.7倍的平均速度提升,单小区峰值吞吐量达到316Mbps;能同时接入200个UE做不同业务:对于小区边缘的弱信号区域,实现了较传统宏站8~10倍的上网体验提升。
除此之外,MUSA(多用户共享接入)、UDN(超密集网络)、RAN虚拟化等技术,也都是可以提前在4G网络中部署的5G技术。
5G加速提案的意义
提案明确,非独立的5G空口标准,将于2017年12月完成。
这个标准定义了现有LTE与5G的融合组网模式,并借助LTE与5G无线系统之间的双连接提供较高速率,从而使现有LTE的运营商快速实现实现5G的运营和布署;而等到独立的5G空口标准完成,可再将5G独立组网使用。
所以,这就是5G的前哨战。
在此之前,业界普遍认为2020年才是5G的商用元年,现在为何又要提速?
显然,随着移动宽带业务的爆发增长,疲态尽显的4G网络已经难以支撑到预定的时间节点,通往5G的过渡技术自然成为了产业的大势所趋。
虽然全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商用还有待时日,但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公司,抢先完成圈地的示范效应,都有助于在后续竞争阶段对竞争对手的压制。
所以我们看到,支持5G加速提案的清单中,从AT&T、NTTDocomo、KT、沃达丰、德国电信等知名运营商,到华为、中兴、爱立信、高通、英特尔等最核心的产业链巨头,都一致希望推动5G的商用提前。
现在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看好中兴?
先来看一下5G的竞争格局。
高通在CDMA领域一家独大的历史,在5G阶段已经基本不可能重演。
经过30年高速发展,移动通信的游戏规则早已固化,对未来的走向,每一个玩家都有成熟的预判与布局。
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兴、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还是高通、英特尔,都已经有多年的技术与产业积累。更何况,5G的开放性,让更多行业、更多领域的跨界巨头也拉入了战场。
这意味着,5G的技术与产业力量,将更加多元,更加分散。
已经没有哪一家公司,敢说在这个领域已经拥有绝对优势。
战略方向上的布局,分不出结果,决胜就只能考验战术与执行力。
其中最大的考验,就是对节奏的把握。
每一代技术的变革,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无论是芯片、终端等产业链,还是运营商,新技术的上马都需要过程。如果切入过晚,固然会丧失先机;如果切入过早,同样也可能成为红海竞争中的致命空档。
所以,对各家公司来说,到底2020年、2025年甚至更久时间之后,全球能有多少互联设备,5G能有多大市场规模,这些都是用来给资本、给媒体画的饼。
自家这个CEO能不能坐到那个时候,都还要打个问号先。
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应该先抢4G最后的蛋糕,还是力争5G的头一啖汤?或者说,在什么时候,真正发力5G?
更何况,大家的资金资源都有限,还得兼顾NB-IoT、云服务、SDN/NFV、人工智能、乃至更多的企业网业务、消费者业务和基础研究。
5G要不要先往后排一排?各人都会打打小算盘。
战略布局的差距,往往就在这毫厘间。
而现在,当商用节点临近,在所有人都已经准备抢跑,一个凭空而至半年的时间差,有可能成为改变格局的重要变量。
一步先,可能就成步步先。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公司和运营商,对5G加速提案的态度消极。
同样,此前曾被认为相对激进的中兴,也就自然成为了形势变化的受益者。
过去几年来,在各家巨头在5G都各有落子,但大多按部就班、不温不火,虽然在各个技术领域持续推进,力求不失先手,但也在控制步调,避免影响4G阶段的战果回收。
只有中兴,在从4G向5G过渡的道路上,冲得最快,走得最远。
中兴Pre5G
早在2014年6月,在荷兰举办的5GWorldSummit上,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就在业界率先提出了Pre5G概念。
Pre5G的核心思路,正是提前部署5G技术,让4G网络获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用户使用4G终端也能获得接近5G的体验。
一方面,它令LTE网络实现10倍的吞吐量增长,100倍的连接数增长,并缩短80%时延,有效地解决了运营商在5G大规模商用前,就必须直面的3大问题:有限的频谱资源与MBB和物联网飞速发展的矛盾、人群密集场景下的容量提升和小区干扰问题、以及物联网海量接入引发的网络拥塞问题。
另一方面,它也兼顾了运营商的网络投资,在5G部署后,相关的设备和技术还能通过平滑升级继续延用。
这一概念震动业界。
如今,虽然各家厂商从4G到5G的过渡方案各有不同,但MassiveMIMO、MUSA、UDN等Pre5G的关键技术,都是各家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年11月,中兴通讯就联手多家运营商,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MassiveMIMO技术的Pre5G基站预商用外场测试。
2015年3月,在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15上,中兴通讯正式发布基带射频一体化Pre5G基站,获得GTI创新与解决方案大奖和GTB无线基础创新方案大奖。
当年底,中兴实现Pre5G的小规模商用。
2016年3月,在MWC2016上,中兴提出Pre5GMassiveMIMO解决方案,再次震惊全场,并拿下两个全球移动大奖:“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BestMobileTechnologyBreakthrough)以及CTO选择奖(OutstandingoverallMobileTechnology-TheCTO’sChoice2016)。
在2016年9月8日,日本软银正式启动“5GProject”,成为全球第一家商用Pre5GMassiveMIMO的运营商,作为软银的5G战略合作伙伴身份,中兴也正是这一计划的重要推动者。
2017年2月,依托TDDMassiveMIMO的大量实测数据支撑,中兴通讯攻克技术天堑,成功推出基于FDD制式MassiveMIMO产品,为全球最广泛的FDDLTE网络向5G演进,打开了新的演进方向大门,并成功申请上百个相关专利,锁定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
到此时为止,中兴Pre5G已经在30个国家的超过40张网络中部署。
事实上,Pre5G只是中兴5G布局的冰山一角。
在今年2月底的MWC2017期间,中兴率先发布高低频全系列5G基站。
而据最新批露数据,截止2016年底,中兴累积的5G专利申请,已超过1500件。
2016年以来,随着商用节点渐近,5G逐渐升温,各家厂商都开始做好摘果子的准备,在5G上的发力越来越多。
但非独立空口时间明确,5G商用提速,又杀出来了一个半年的空档期。
这个时候,还赶得及跑马圈地吗?
会有人来得及,但也总会有人是来不及的。
上一篇:康宁收购3M光纤核心业务,数额达9亿美元
下一篇:SaaS模式格局不稳,高额获客成本是关键因素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