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引领未来穿戴设备发展

发布者:Joyful888Life最新更新时间:2018-03-28 来源: 21IC中国电子网关键字:物联网  大数据  智能手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根据IDC预测,全球穿戴式设备在2018年的市场将成长15.1%,出货量将达到1.329亿支,到2022年出货量更将达到2.194亿支,未来五年的年平均复合成长率达13.4%。在2022年之时,每五支穿戴式设备中就有两支是智能手表。


IDC认为厂商透过这几年不断改进智能手表,使得消费者们终于认识到实用性且需求开始冒出。目前,智能手表的健身与健康仍是吸引力最高的功能,但是移动支付和讯息应用也逐步开始流行起来。此外,拥有蜂窝连网功能对于早期用户变得愈来愈受重视,新用户则是透过蜂窝连网功能,让其手表出现,例如:串流音乐或额外健康传感器等功能,让其更受到欢迎。



其实,从2017年的表现来看,由于苹果手表Series 3开始内建蜂窝连网功能,让整体智能手表的表现开始出现反转的现象。所以未来这几年许多厂商势必会强化这方面的功能,或者让蜂窝连网功能的手表变成一种独立于智能手机以外的新穿戴式体验。


至于,健身腕带和基本型智能手表(Basic Watch)需求虽不会消失,但会逐步萎缩。毕竟,操作简易和价格实惠让消费者依旧能够享受穿戴式设备带来的好处。不愿支付大笔费用且想要拥有数字健康解决方案的消费族群,仍会持续购买健身腕带。至于想同时兼顾传统手表与健身,且不愿意花大钱的消费者,更是基本手表的死忠族群。


从数据来看,预计智能手表在穿戴式设备市场所占比例将在未来几年有所成长,预计将从2018年的32.8%增加到2022年的38.3%;与此同时,健身腕带的市场占有率在智能手表不断茁壮之下将逐步萎缩,由2018年的36%下降到2022年的22%。如果单单从实际上总出货量来看,这五年其出货量还微略增加了50万支左右。在基本型智能手表方面,其在2018年的占有率为24.4%,到了2022年将上升至27.1%,也成为穿戴式设备中仅次于智能手表的重要产品类别。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智能耳机。随着智能语音助手的兴起,配合苹果推出AirPods,以及高通等芯片厂商正在进行硬件开发,让无线耳机愈来愈可能成为崛起的明星。根据IDC预测,智能耳机在穿戴式设备市场所占比例将从2018年的2%上升到2022年的6%,这五年的年平均复合成长率高达48%,也是所有穿戴式设备类别中,成长率最高的。

关键字:物联网  大数据  智能手表 引用地址:智能手表引领未来穿戴设备发展

上一篇:Gartner:2018年全球IoT安全支出将达15亿美元
下一篇:物联网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57

物联网促动智慧健康服务升级
    因应行动化、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及巨量资料(或称大数据;Big Data)等科技的趋向,云端运算的需求日益殷切,现今已蔚为风潮,当资讯朝向数位化及云端化进展,所衍生的资讯安全、资料防护与跨国合作规范等议题令人关注。智慧化时代的来临,各界投入发展创新研发应用的步调加快,以健康照护产业为例,业者积极研发有关于物联网、智慧装置或穿戴式电子等类产品的多元加值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新契机。 图1 : 智慧健康医疗照护的重点在于发展整合性服务,连结感测装置、云端服务,提供智慧化方案。(Source:Unifiedinfotech.net) 智慧健康带动市场质变 根据联合国的研究指出,20
[手机便携]
泛在电力物联网感知技术发展提速
“未来3-5年,感知连接量将呈海量,联合发电厂商、设备集成与运维商、家电厂商、感知与用能终端商、工商业及居民用户,构建海量终端互联感知的产业业态。”7月10日,中国电科院副院长、国网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院长王继业在“泛在电力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论坛”上表示。与会专家们也一致认为,通过海量感知终端的规模化建设,各方将分享发展红利,互惠共赢,最终实现与电网的广泛互联,打造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及广大用户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互联网生态。 感知层是基础和关键 据了解,泛在电力物联网是应用于电网的工业级物联网,在线连接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各环节的人、机、物,实现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基于完全信息的数据驱动的智能控
[新能源]
美国超级计算机能预测死亡 准确率达96%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波士顿市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超级计算机系统,据称可预测患者死亡时间,准确率高达96%。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能够将病人的监控器与其超级计算机系统相连,能比人类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这台超级计算机加载了过去30年间超过25万名患者的信息,形成专门的数据库以帮助医生更快做出诊断。 这种超级计算机系统每隔3分钟就会收集一次病人数据,包括测量氧气含量到血压等各种数据。通过分析数据,计算机就可发现病人是否处于危险中。这种快速疾病诊断系统可帮助快速治疗,具有拯救生命、预测患者死亡时间的
[医疗电子]
美国超级计算机能预测死亡 准确率达96%
物联网:万亿级市场“金矿”如何挖
  2009年,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这些颇具革命性、创新性的战略口号,一下子拉近了人们与物联网之间的距离,也令一直苦苦寻找新增点的电信运营商看到了曙光。然而,感知时代的机遇有之,挑战更有之,因为物联网并非运营商“一家的天下”。那么,电信运营商如何才能将这个万亿级市场捧在手上呢? 物联网,潮起2009   2009年,物联网在中国引发了继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第三波ICT发展热潮。得益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一条涉及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正蓄势待发。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而国家对物联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增
[网络通信]
芯片企业发力物联网:降低成本、开拓应用场景
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一样,物联网(IoT)也自有其生命周期。迄今为止,物联网在经过了一段热潮后,行业理性、技术研发、商业逻辑等等都在缓慢回稳。电子元器件作为物联网行业的底层设施,在技术层面对产品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其自身发展与物联网相辅相成。在8月20日举行的 2015MiCO全球开发者大会 上,世界顶级半导体厂商Broadcom博通、NXP恩智浦、Freescale飞思卡尔、ST意法半导体、Atmel爱特梅尔等悉数到场,从产业和技术角度对物联网及智能硬件行业发展进行了深度分享。 物联网的生命周期:2020年之后,迎来快速增长   物联网概念的起步时间是2010年前后,IoT这个新词被创造出来,那时候大家的
[物联网]
芯片企业发力<font color='red'>物联网</font>:降低成本、开拓应用场景
华清远见助力高校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
近日,由教育部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办公室指导,华清远见教育集团、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联手无线龙通讯科技(集团)公司、ARM中国、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亚洲大学计划共同举办的2011 年寒假“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即将于1月份在清华大学开课,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50个高校的老师报名咨询,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体现出各个高校对物联网行业发展及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的关注。 自2009年8月7日国家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至今,物联网产业在全国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之一,物联网必将成为下一个10年IT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而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
[网络通信]
机器视觉对于物联网来说是什么位置
将系统连接到可以创建强大的网络功能。能够从摄像机中识别出对象,可以使本地节点更加智能并具有更大的自治权,从而减少了中央服务器上的处理负荷,并可以实现更加分布式的控制体系结构。从而提供了更有效的操作,而所需的外部输入少得多。 机器视觉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能够检测视频帧内边缘和移动的算法,以及与,可编程逻辑,微控制器和处理单元()相关的硅技术的进步,已帮助将其带入了广泛的嵌入式领域应用程序。可以到的更复杂的设计与新的开发环境(例如OpenCV)一起使用,以使嵌入式系统设计人员可以更轻松地访问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的这种不断增长的扩散正在与将工业系统连接到物联网()的趋势融合。随着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部分地由支持的视觉算
[机器人]
iSIM已经到来,它是否会取代eSIM?
去年, eSIM在整个科技界受到关注热议,甚至因为iPhone 14而变得家喻户晓。 越来越多企业希望在其联网设备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中配置eSIM。 Juniper Research也发布预测,到2027年,eSIM市场规模将达到163亿美元。 然而,iSIM或者说“集成式SIM卡”的面世却影响了业界对eSIM的发展预期…… eSIM已开始退场? 有人不免质疑,eSIM才刚刚登场,就要被取代了吗?事实上,确实如此。传统SIM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然而,这些SIM卡却逐渐显得过时。为此,业界开始了对潜在替代方案的漫长探索。因此,eSIM与iSIM能够在短期内同步入场也就不足为奇了。必须认清的是,两种新型SIM卡都还处于起
[物联网]
iSIM已经到来,它是否会取代eSIM?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