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家最具创新力的科技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简称:华为)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ZTE co., 简称:中兴通讯)同时也是中国最受争议的两家企业。随着这两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将业务拓展到国外,外国政府日益担心中国政府会利用华为和中兴通讯监视国外的通信网络。
营销策略公司Wolf Group Asia的首席执行长沃尔夫(David Wolf)在其新书Making the Connection中回顾了华为和中兴通讯从地区性设备供应商到全球电信巨头的崛起过程,并专门拿出部分章节回应了在此过程中有关两家企业的种种不实说法。
《中国实时报》最近采访了沃尔夫,向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推动华为和中兴通讯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两家企业是如何同世界顶级电信设备商竞争的?他如何看待外国政府对这两家企业海外扩张的担忧?
《华尔街日报》:能对那些不像您这样对电信设备行业非常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一下,华为和中兴通讯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它们的成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沃尔夫:与那些知名度更高的企业如爱立信(Ericsson)、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Nokia-Siemens Networks)及思科(Cisco)一样,华为和中兴通讯的产品包括各种电信设备,正是这些设备能让移动电话正常工作,能让家庭固定电话相互连通,能让我们的电脑上网。这两家企业的成长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非常令人不安的),是因为它们似乎突然之间就对电信设备行业一些最先进的企业构成了挑战。
《华尔街日报》:很多人抱怨华为和中兴通讯在美国雇人游说的做法。你写本书时也曾接受华为的资助,但你却说书中的观点纯粹是你个人的想法。从这方面讲,精明的营销和损人利己的游说之间界限何存?
沃尔夫:我写Making the Connection一书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这两家企业从草创到成名的背景资料。在有关它们崛起的争论中,这些背景情况很少被提及。但这种背景令这两家企业更易被人接受还是遭人排斥,我让读者自行判断。就我个人而言,这些背景资料的更大作用在于揭示了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弱点,以及下面这一事实: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种种产业政策,但中国成功“走出去”的却是那些在市场熔炉中锻炼出来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能告诉我们这两家企业是如何做到先在国内、然后在国外从行业中的老牌领军企业手中抢夺市场份额的?
沃尔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在世界其它国家决定采用数字移动电话技术和宽带网络的同时,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的电话网络从上世纪50年代的落后水平推进到21世纪的先进水平。这股热潮为华为和中兴通讯打开了机会之门,让它们第一次拿到了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订单,这些订单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这意味着它们要大力讨好农村电信用户,对世界作出承诺,然后想方设法尽快兑现自己的承诺。
《 华尔街日报》:为了保持竞争力,它们现在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沃尔夫:毫无疑问,这两家企业靠价格优势赢得了一大块业务,但仅仅因为价格最低还不能取得成功。事实上,它们重点寻找那些自我感觉被全球电信巨头冷遇的客户,然后用大量关心赢得客户,因为华为和中兴通讯将服务这些客户视作进行步伐虽小但却属“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如果客户因为电源不够稳定而需要一个带三倍冗余电源的移动基站,那么它们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与外界对中兴通讯和华为的很多臆断相反,你发现政府的支持并非这两家公司崛起的主要原因,是这样吗?
沃尔夫:在华为和中兴通讯成立前后,实际上中国还成立了好几家有军方背景、享受高额补贴的国有企业,但没有一家在国内打出了名气,全球知名度就更低了。巨龙(Great Drago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的创始人是中国一位高级军事将领的儿子,上世纪90年代末该公司研发出了中国首个数字交换系统,取得这样的重大成果全靠政府的鼎力支持。这项成果被称为是全国首例,获得了热烈的好评,但最终却陷入了死亡旋涡。如果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支持能够使一家公司获得成功,那本该是巨龙。
《华尔街日报》:你碰到的国际上对中兴通讯和华为最常见误解是什么?你认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解?
沃尔夫:最常见的误解是关于这两家公司如何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以及控制它们的是何人。任何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在不瞭解背景的情况下,都可能对一家实现了如此不可思议成就的中国公司产生怀疑,毕竟中国并不是很透明。
《华尔街日报》:中兴通讯是从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分离出来的,关于它有军方背景的传言有很多。军方在中国电信设备生产商的崛起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沃尔夫:我书中的重点是讲述这个行业的历史,而不是为了反驳称这两家公司有军方背景的说法。不过,在我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每当我对这两家公司与军方有联系的说法或流言进行查证时,却发现这些说法都是空穴来风。我还发现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机构的报告严重怀疑这两家公司有军方背景,它们的报告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军工综合体的画面,至少是在通讯行业,军方保持着严密控制,不让民间企业参与。我曾以为会发现一些有军方参与的证据,但没有找到。
这是否就证明华为和中兴通讯与军方或政府无关?当然不是。然而,对任何一家全球电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我们可能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这些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或美国国防部没有关系?我们不知道,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然而,我们仍相信他们会做合法的事。
《华尔街日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关注的是,如果华为和中兴通讯在全球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它们是否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你对这类担忧是怎么看的?
沃尔夫: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希望我国政府对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保持警惕。不过,这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将一些提供商列入黑名单,而是更加成熟完善的做法:这需要预测、探测、反击电子安全威胁的能力,无论这些威胁是因为产品设计差、软件缺陷还是恶意攻击造成的。
关键字:华为 中兴
引用地址:打破外界对华为和中兴的不实之说
营销策略公司Wolf Group Asia的首席执行长沃尔夫(David Wolf)在其新书Making the Connection中回顾了华为和中兴通讯从地区性设备供应商到全球电信巨头的崛起过程,并专门拿出部分章节回应了在此过程中有关两家企业的种种不实说法。
《中国实时报》最近采访了沃尔夫,向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推动华为和中兴通讯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这两家企业是如何同世界顶级电信设备商竞争的?他如何看待外国政府对这两家企业海外扩张的担忧?
《华尔街日报》:能对那些不像您这样对电信设备行业非常感兴趣的读者介绍一下,华为和中兴通讯到底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它们的成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沃尔夫:与那些知名度更高的企业如爱立信(Ericsson)、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Nokia-Siemens Networks)及思科(Cisco)一样,华为和中兴通讯的产品包括各种电信设备,正是这些设备能让移动电话正常工作,能让家庭固定电话相互连通,能让我们的电脑上网。这两家企业的成长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非常令人不安的),是因为它们似乎突然之间就对电信设备行业一些最先进的企业构成了挑战。
《华尔街日报》:很多人抱怨华为和中兴通讯在美国雇人游说的做法。你写本书时也曾接受华为的资助,但你却说书中的观点纯粹是你个人的想法。从这方面讲,精明的营销和损人利己的游说之间界限何存?
沃尔夫:我写Making the Connection一书是为了给读者提供这两家企业从草创到成名的背景资料。在有关它们崛起的争论中,这些背景情况很少被提及。但这种背景令这两家企业更易被人接受还是遭人排斥,我让读者自行判断。就我个人而言,这些背景资料的更大作用在于揭示了国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弱点,以及下面这一事实: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种种产业政策,但中国成功“走出去”的却是那些在市场熔炉中锻炼出来的企业。
《华尔街日报》:能告诉我们这两家企业是如何做到先在国内、然后在国外从行业中的老牌领军企业手中抢夺市场份额的?
沃尔夫: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在世界其它国家决定采用数字移动电话技术和宽带网络的同时,中国政府决定将中国的电话网络从上世纪50年代的落后水平推进到21世纪的先进水平。这股热潮为华为和中兴通讯打开了机会之门,让它们第一次拿到了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订单,这些订单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这意味着它们要大力讨好农村电信用户,对世界作出承诺,然后想方设法尽快兑现自己的承诺。
《 华尔街日报》:为了保持竞争力,它们现在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沃尔夫:毫无疑问,这两家企业靠价格优势赢得了一大块业务,但仅仅因为价格最低还不能取得成功。事实上,它们重点寻找那些自我感觉被全球电信巨头冷遇的客户,然后用大量关心赢得客户,因为华为和中兴通讯将服务这些客户视作进行步伐虽小但却属“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如果客户因为电源不够稳定而需要一个带三倍冗余电源的移动基站,那么它们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与外界对中兴通讯和华为的很多臆断相反,你发现政府的支持并非这两家公司崛起的主要原因,是这样吗?
沃尔夫:在华为和中兴通讯成立前后,实际上中国还成立了好几家有军方背景、享受高额补贴的国有企业,但没有一家在国内打出了名气,全球知名度就更低了。巨龙(Great Dragon)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的创始人是中国一位高级军事将领的儿子,上世纪90年代末该公司研发出了中国首个数字交换系统,取得这样的重大成果全靠政府的鼎力支持。这项成果被称为是全国首例,获得了热烈的好评,但最终却陷入了死亡旋涡。如果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的支持能够使一家公司获得成功,那本该是巨龙。
《华尔街日报》:你碰到的国际上对中兴通讯和华为最常见误解是什么?你认为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解?
沃尔夫:最常见的误解是关于这两家公司如何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以及控制它们的是何人。任何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在不瞭解背景的情况下,都可能对一家实现了如此不可思议成就的中国公司产生怀疑,毕竟中国并不是很透明。
《华尔街日报》:中兴通讯是从当时的航天工业部分离出来的,关于它有军方背景的传言有很多。军方在中国电信设备生产商的崛起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沃尔夫:我书中的重点是讲述这个行业的历史,而不是为了反驳称这两家公司有军方背景的说法。不过,在我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每当我对这两家公司与军方有联系的说法或流言进行查证时,却发现这些说法都是空穴来风。我还发现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等机构的报告严重怀疑这两家公司有军方背景,它们的报告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军工综合体的画面,至少是在通讯行业,军方保持着严密控制,不让民间企业参与。我曾以为会发现一些有军方参与的证据,但没有找到。
这是否就证明华为和中兴通讯与军方或政府无关?当然不是。然而,对任何一家全球电信基础设施提供商,我们可能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知道这些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或美国国防部没有关系?我们不知道,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然而,我们仍相信他们会做合法的事。
《华尔街日报》: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主要关注的是,如果华为和中兴通讯在全球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它们是否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你对这类担忧是怎么看的?
沃尔夫:作为一个美国人,我希望我国政府对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保持警惕。不过,这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将一些提供商列入黑名单,而是更加成熟完善的做法:这需要预测、探测、反击电子安全威胁的能力,无论这些威胁是因为产品设计差、软件缺陷还是恶意攻击造成的。
上一篇:宏达电的命运,台湾的缩影
下一篇:夏普愿与鸿海的合作,一切为了增资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1:56
华为公司“自动驾驶网络”战略是怎样的?
随着电信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走向智能化已经成为产业共识,在2019年SDNNFV世界大会上,华为公司以“走向自动驾驶网络”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华为对下一代智能网络架构的研究。这是华为公司“自动驾驶网络”战略在业界的首次亮相。 在大会Keynote发言中,华为运营商BG网络架构转型Marketing部长袁博全面描绘了自动驾驶网络的目标架构以及与运营商共同的创新实践。 华为提出的网络自动驾驶理念,从运营商的核心运营流程出发,通过分场景价值阐述与架构分级定义,逐步推进网络智能化的实现。自动驾驶的网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网络架构的极简,网络的每一个部分都要尽可能做到简化,包括无线、传输、核心网与边缘云等,这是使能网
[嵌入式]
美的牵手华为布局智能家居 小米已被抛弃?
7月12日,在广东顺德美的集团总部,美的董事长方洪波与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家居领域形成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
时光倒回至2014年12月份,彼时小米以12.66亿元战略入股美的,双方宣布达成多领域多模式的全方面战略合作,而智慧家居便是两者合作的一项重要业务领域。此番美的携手华为,是否意味着小米已被美的抛弃?
牵手华为 喜新不厌旧
根据美的与华为签署的协议,双方将针对移动智能终端与智能家电的互动,渠道共享及联合营销,芯片、操作系统(OS)及人工智能(AI)领域,智能家居安全领域,数据分享与数据挖掘,品牌合作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
[安防电子]
华为的高端 AI 芯片,如何挑战美国公司的霸主地位?
最近几天,华为发布其首款高端人工智能芯片的事件持续发酵。美国媒体认为,这是这家中国电信设备巨头在先进技术领域挑战硅谷的最新尝试。 美国8月25日刊载题为《华为推出高端人工智能芯片,挑战美国公司霸主地位》的文章称,华为8月23日披露了昇腾(Ascend) 910芯片的细节,并表示这款芯片立即可用。昇腾910用于处理构建人工智能算法的海量数据。这款芯片推进了华为减少对美国技术依赖的目标,也推进了中国让芯片制造商有能力生产复杂处理器的雄心。 了解到,8月23日当天,华为在其公众号中称,正式发布算力最强的AI处理器昇腾910(Ascend 910)。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昇腾910总体技术表现超出预期,作为算力最强AI
[嵌入式]
华为将有针对性获取专利权 包括对外收购
摘要:据台湾媒体报道,在近日香港开幕的“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上,华为美国公司知识产权策略总监张涛指出,华为除了加大研发投资,将有针对性的获取专利授权。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近日香港开幕的“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上,华为美国公司知识产权策略总监张涛指出,华为除了加大研发投资,将有针对性的获取专利授权。 张涛引用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数据指出,近10年的全球10大专利诉讼案,赔偿总金额就超过90亿美元,巨额赔偿金对侵权企业的经营影响甚大。其中包括2007年微软侵权朗讯MP3技术,赔偿逾15亿美元;2012年三星侵犯苹果智能手机软件专利,赔偿约10亿美元等。 应对越来越激烈的专利战,华为目前知识产权战略有三
[手机便携]
华为FreeBuds Studio无线头戴降噪耳机体验曝光
华为 FreeBuds 系列无线耳机阵营再添大将一名,这次是采用头戴式设计的华为 FreeBuds Studio。 与它度过了几天的体验时间,我得出结论:它或许是该系列中降噪功力最强的一款耳机了,甚至可以在一众同类竞品中,排名靠前。 这个金色,有点好看 华为 FreeBuds Studio 头戴耳机共有‘晨曦金/曜石黑’两种配色,有一些设计元素,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我拿到的,是晨曦金版本,个人觉得这个金色略显含蓄,头梁处甚至更偏向肉色,低饱和的颜色调配,更耐看也更适合平日佩戴。 若换成大金链那样的纯金配色,或许没人愿意戴着出街了吧。 耳罩外侧从老式留声机汲取灵感,使用简单的‘线+圆’形态设计。右
[手机便携]
国产手机明年都出全面屏:华为至少卖四部
12月6日消息,全面屏自去年以来成为全球手机的一个热点,今年也有国产厂商推出了一批全面屏手机。今天台湾供应链传出消息,明年绝大部分国产厂商都将推出全面屏手机,其中华为一家就将推出四部。 国产手机明年都出全面屏:华为至少卖四部(图片来自于推特) 这位行业人士透露,今年全面屏手机的市场占比仅为8%,而到了明年这一比例将会达到30%。在推出全面屏手机的数量方面,明年华为将至少推出四款全面屏手机,OPPO、vivo、小米三家公司则至少推出两款全面屏手机。 同时,友达光电、京东方以及群创光电等代工企业也都在大力生产全面屏。京东方将会在保持原有屏占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屏幕尺寸,而友达光电已经开始生产2:1的全面瘦长屏。这些新型的
[手机便携]
华为联合伙伴发布覆盖6大场景的TSN+OPC UA测试床
近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Avnu联盟、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Fraunhofer FOKUS、华为、美国国家仪器(NI)、施耐德电气、贝加莱(B&R)等超过20家国际组织和业界知名厂商组成的“工业互联半壁江山”,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展会——2018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联合发布了包含预测性维护网络、运动控制同步场景、绘图运动控制等工业互联六大场景的TSN(时间敏感网络,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OPC UA(OPC统一架构)测试床。众所周知,TSN与OPC UA的结合是预测性维护、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关键推动因素,更是帮助工业企业落地工业互联网“最后一公里”,提高设
[工业控制]
Light Reading:中兴受阻 印度政府神经质?
6月15日外电消息,Light Reading近日发表文章指出,目前中国的通信设备经销商中兴集团正在印度市场上寻觅各式商机。 继去年成功获得了印度的Tata电信公司100万部CDMA手机的订单,前不久中兴再次与Tata电信签订了为期三年的CDMA2000设备供货协议。这份合同是Tata电信制订的总值达59亿卢比(约合1.283亿美元)的网络扩展计划的一部分,预计中兴将可从中收入3000至4000万美元。 此外,中兴还于近期向印度国有电信运营商BSNL递交了投标书,将与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以及西门子这四家巨头企业共同竞争BSNL公司4550万条GSM线路的采购大单。 但是,尽管印度的运营商们正在与中国的经销
[焦点新闻]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 Allegro MicroSystems 在 2024 年德国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先进的磁性和电感式位置感测解决方案
- 左手车钥匙,右手活体检测雷达,UWB上车势在必行!
- 狂飙十年,国产CIS挤上牌桌
- 神盾短刀电池+雷神EM-i超级电混,吉利新能源甩出了两张“王炸”
- 浅谈功能安全之故障(fault),错误(error),失效(failure)
- 智能汽车2.0周期,这几大核心产业链迎来重大机会!
- 美日研发新型电池,宁德时代面临挑战?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 Rambus推出业界首款HBM 4控制器IP:背后有哪些技术细节?
- 村田推出高精度汽车用6轴惯性传感器
- 福特获得预充电报警专利 有助于节约成本和应对紧急情况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6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