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技术迈向高端 工业4.0时代将加速到来

发布者:Shuxiang最新更新时间:2013-05-04 来源: ofweek关键字:工业4.0  物联网  工业自动化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造就了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如今,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正宣告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到来。在未来,厂商们将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框架建立包含其设备、仓储系统和工业产品的全球性网络。在制造业领域,CPS包含能够独立交换信息的小型智能机械、存储系统和高效的产品设备,他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运作和互相控制。

  随着CPS的设备基础改进到涉及制造、工程、材料使用和供应链以及生命周期管理的工业工序,智慧工厂似乎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途径来生产产品了。智能产品的特征十分明显,它们总是被投以关注的目光,我们都知晓它的发展历程,也了解它的当前状况,同时我们也了解它实现的方式。当指令经过CPS系统时,纵向需要经过工厂和公司的商业流程,横向则连接了可以实时管理的衍生价值体系,这两方面共同构建了嵌入式制造的系统网络。此外,每一条指令都需要流经过程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工控自动化技术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虽然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效益,但它对企业生产过程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未来,“工业4.0”将首先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工业4.0将为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变化

  工业4.0拥有巨大的潜力。智慧工厂让用户的个性定制化需求得以满足,这就意味着,即使是一次性的产品也可以通过颇具收益的方式制造出来。在工业4.0中,对供应商而言,动态商业模式和工程流程使生产和交付变得更加灵活,而且对于生产中断和故障可以灵活反应。现在工业制造在制造流程中已经能够提供端到端的透明化,以促进选择决策的制定。工业4.0将会发掘出创造价值的新方法,开发出商业新模型。特别需要说明是,工业4.0还将给新兴公司和小型投资者的发展带来契机,下游的服务也将从中受益。[page]

 

    未来的工业生产、管理、经营过程中,将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在集成平台上,实现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综合利用等。在“十五”期间,国家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业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振兴装备制造业;三是改造提升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水平、工艺和装备水平。国家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发展高技术,形成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许多沿用多年,占据主导地位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正面临的淘汰,面临的更新换代的命运,而一批以前认为是高端的工业自动化技术,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快速的走入到了实际的应用中去,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1.以工业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控自动化将成为主流

  2.PLC进入第六代——微型化、网络化、PC化和开放性

  3.DCS系统走向测控管一体化设计

  4.控制系统向现场总线(FCS)方向发展

  5.仪器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发展

  6.数控技术向智能化、开放性、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7.工业控制网络向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向

  8.工业控制软件向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

  工业4.0是工业生产的一种全新思路,以前人们必须在生产前制定好生产程序,改变一个生产任务十分耗时费力。在新的系统中,产品的组件直接与生产系统沟通,发出接下来所需生产过程的指令。4.0时代的工业将改变整个生产技术的使用,整个系统将更加智能,联网更加紧密,不同组件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工作更快、作出反应更加迅速。[page]

 

     以往大工厂为了保证生产,即使在闲置时大型设备也要一直保持运转,现在通过信息技术与硬件软件的结合,可以实现让闲置的设备休息,并在下一个任务来临前及时重新启动。通过这一技术,可以使整个生产过程节能15%。

  现在工厂中员工的任务大多是操作机器,生产过程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未来的工人要将自己的经验存储到机械中,更加智能地与机器沟通互动。专业人才也可以在机器的帮助下在工作中学习。

  德国联盟抢先推进“工业4.0”项目

  德国制造工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工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德国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

  制造业工程领域的全球化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德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在制造业部署物联网和行业服务的国家。而且,并不是只有亚洲的很多竞争对手对德国造成了威胁,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通过程序提升“先进制造业”来采取措施反对“限制工业化”。

  为了实现工业制造到工业4.0的转变,德国需要实现一项双重策略。不仅应该一如既往地把“信息和通讯科技”和“自身的传统高科技策略”进行整合,以努力成为智能制造科技的主要供应商,寻求稳固自身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同时,还应创造并服务于CPS科技和产品。

  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旨在奠定德国在重要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顶尖地位,继续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信息通信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几乎是所有行业和应用领域的重要创新驱动器。在《高技术战略2020》的计划行动中,德国联盟政府为未来项目“工业4.0”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德国要成为现今工业生产技术(即网络物理融合式生产系统)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

  “工业4.0”项目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0”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联盟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该未来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关键字:工业4.0  物联网  工业自动化 引用地址:自动化技术迈向高端 工业4.0时代将加速到来

上一篇:高通调高2013财年营收预期至240-250亿美元
下一篇:“3D打印”改变未来世界的制造新技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2:56

柏斯维:智能硬件创业做好这四步,才能成功
对于创业者而言,失败是必须要直面的。然而,有的失误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撞到头破血流才知道回头未免太迟了。如何未雨绸缪,让自己的创业之路走得更顺畅?除了自己的判断,业内人士的建议也不失为一剂良药。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从产品方向、融资、团队和市场营销等角度对智能硬件创业者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虽然不一定包治百病,但相信可以让创业者少走很多的弯路。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   以下是硬蛋供应链根据对柏斯维柏老师的采访录音整理,部分有删节。 创业要避免往同一个小死胡同里去挤 我曾看过许多硬件创业团队的项目,同质化的产品太多,大家的产品功能都差不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有些功能
[嵌入式]
未来物联网能做些啥?刷“卡”控温全靠它!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筹备组组长、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封松林26日做客新华网,就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第三次信息浪潮物联网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封松林说,物联网在英文里面叫internet of things,所以中文翻译之后简称物联网。1998年美国国防部立了一个项目叫做传感网技术,就是把传感器和通信组成网络以后,把某个区域和地方组成以后的一个来源。1999年有一个IT中心提出了以视频芯片为主要内容的物联网的来源;2006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又启动了一个数字物理系统,讲的都是类似的事情。当物理世界感知了以后再传输出来,其实就是一个信息传输系统。    简单的说就是把物体和物体之间联
[网络通信]
工业4.0详细解读:制造强国之梦
十年制造强国梦,信息化支撑是基础 工业4.0是由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博世公司、西门子公司等联合发起并率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深度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推动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在制造领域形成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伴随着的是传统工业的创新与转型。 工业互联网则是由美国GE公司发起并由AT&T、思科、GE、IBM和英特尔成立的工业互联网联盟进行推广。旨在形成开放且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集合,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设备管理与服务性能的改善。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2015年发文提出,是我国实施制
[物联网]
<font color='red'>工业</font><font color='red'>4.0</font>详细解读:制造强国之梦
看汽车智能的万亿级市场,哪些技术点是半导体厂商的菜
场景应用已经成了互联网创业的重点,传统硬件的智能化同样是非常重要领域。而汽车刚好处于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口,成为移动互联网要抢占的下一个空间。由于汽车拥有比一般硬件大得多的空间,具备更多改造的可能性,这赋予了汽车智能化无尽的想象空间。   科技巨头布局汽车智能 在近些年,各个科技巨头针对汽车智能化改造纷纷布局:特斯拉的车载中控触屏系统、苹果的Carplay、Google 成立的OAA、奔驰宝马捷豹等也有所布局。在这其中,HUD成为诸多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HUD即平视显示系统(Head Up Display),早期是运用在航空器上的飞行辅助仪器。飞行员在飞行时无需低头就能够看到其所需资讯,避免注意力中断以及丧失对状态意识(Sit
[嵌入式]
电气化对工业自动化行业有何影响?
在过去的十年中,企业一直在寻找减少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电气化。尽管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电动汽车的图像,但电气化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趋势,它会影响从工业车辆的所有事物。尽管这一趋势无疑推动了可持续发展,但它也引起了对某些细分机器人技术的需求。 1.电气化对工业自动化行业有何影响? 电气化刺激了对电子装配设备投资的更多需求。通常,SCARA用于这种类型的装配-需要速度,精度和一致性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新冠期间,在需要远离社会人群的时候,电子组装和自动化对于建立稳定的生产过程至关重要。为了使制造商能够有效而高效地生产产品,我们需要人们与机器人协同操作这些生产线,这些机器人解
[机器人]
中国Q4物联网连接跳增75%,全球占比逼近五成
中国继智能手机厂攻占全球后,物联网的发展也位居世界翘楚。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统计,2017年第四季全球物联网的连线数,中国厂商几乎占一半,市占率来到46%。 更进一步看,中国移动(China Mobile)占32%,中国联通(China Unicom)、中国电信(China Telecom)市占分别为9%与5%。 前五强还有英国电信商Vodafone,以及美国同业AT&T,两者市占率分别为11%与6%。 报告指出,中国物联网连线数成长速度居全球之冠,对比去年同期增加75%。邻近的日本、韩国亦分别成长15%与25%。 整体来看,全球物联网连接量超过5亿个,亚洲是物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第
[网络通信]
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下的热成像技术
改革开发以来,安防行业历经了持续近二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以安防视频监控为例,其技术发展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接下来进入4K超高清和H.265时代,随着越来越多安防摄像机的启用,在我们的城市上空编织出一张视频监控大网,关注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及,同时记录下海量的视频录像,这些录像能用于事件发生后的追溯和取证,而如何能在事前或事中及时有效发现和预警,高效处置,则需要安防企业不断探索和突破。同时,视频监控主要是针对 人 为监控对象,而对于物的监测一直没有得到传统安防企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视频监控摄像机数量的不断增加,监控覆盖率加强,传统的视频监控需求会逐步趋于饱和,作为一家传统的安防企业需要深入思考和规划未来发展之路。   以
[安防电子]
智慧城市<font color='red'>物联网</font>建设下的热成像技术
先行先试 加快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厦门落地
——访福建厦门供电公司总经理周敬东 本报记者 庄颖芳 记者:您认为在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充分发挥各方合力? 周敬东:今年以来,厦门供电公司围绕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个引领、三个变革”战略路径,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精心组织,创新模式,加快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认真研究,积极沟通,获得各方认同。3月,厦门供电公司举办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系列讲座,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座谈会商。4月,向厦门市委市政府呈报《关于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在厦门落地的请示》,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6月,参与承办海峡两岸能源互联网技术论
[新能源]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