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只是品质,三星电子关于QCD(品质、成本、交货期)的整体思路都与日本企业大相径庭。在三星电子看来,QCD的标准完全由客户决定,企业的自主标准基本没有意义。
QCD是直接关系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日本企业也会强调“我们当然考虑到了客户”。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日本企业都是“误把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当成了客户的标准”。
Q与其说是尺寸公差,不如说是体验品质
首先来谈QCD的Q,也就是品质的标准。日本企业与三星电子之间,差别最大的就是关于Q的思维方式。笔者讲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电视尺寸公差的事例。
笔者还在三星电子供职的时候,电视还是显像管。显像管电视的机壳是分别成形前盖和后盖后组装在一起的。对于机壳部件之间的接缝,日本企业设置了1/1000mm左右(μm等级)的高精度标准,并且忠实执行。看到这种情况,三星电子也打算效仿,但模具返工了10次,最终还是没有做到。
然而,三星电子从中得到了其他的发现:接缝从机壳的上下左右可以看到,但从正面看不到。而众所周知,电视看的是正面的画面。因此,该公司决定在接缝的精度上做出妥协。具体来说,就是把接缝的精度放宽到0.2mm左右,与日本企业差了两位数之多。这样一来,通过接缝的缝隙甚至能看到里面的部件,但三星并不在意。模具的返工次数因此减少到了两次。大幅降低了成本。
实际上,三星电子确实推出了接缝精度为0.2mm的显像管电视。但并没有因为机壳的缝隙受到任何投诉。如果按照本连载上次介绍的“体验不良”的思路来说,这意味着用户并不在意接缝大。也就是说,购买电视的客户认为“这是符合售价的合理品质”。
如上所述,在三星电子看来,“不良”取决于客户是否感觉“不良”。相反,对于高品质,该公司也同样是根据客户的感觉进行判断。在该公司的思路里,完全没有严守尺寸公差等于品质好的概念。
按照日本企业的标准,倘若机壳出现0.2mm的缝隙,恐怕公司内会掀起轩然大波:“从没见过品质这么差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当然要盖上“不良”的标记,不会被允许上市销售。
日本企业虽然“降低成本”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对于降低品质,总是充满抵触情绪(图1)。证据是日本的技术人员常说:“不能图便宜降低品质。”客户在购买低价商品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已经预料到了质量问题。不会因为低价商品的品质不及高档商品而将其拒之门外。只要售价与品质相当,完全可以接受。
图1:降低成本与品质的关系
三星电子重视品质与售价相符。而日本企业在降低售价的同时还要竭力维持品质,或是在维持品质的前提下压缩售价。
更令人担心的是,“不为图便宜降低品质”的态度调转180度,就容易产生“品质好也不涨价”的想法。倘若果真如此,品质与售价就无法达到合理的平衡,所以日本企业难免会自己绑住自己的手脚。
C与其说是成本,不如说是价格
对于C,也就是成本,三星电子是首先设想客户愿意购买的价格,从中减去利润即为成本。日本企业最近终于发现,在成本上叠加利润计算售价的方法并不现实。而日本企业的问题是把成本与价格分开来看,只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三星电子从很早就开始采用VE(Value Engineering)。假设一款产品过去的售价是100日元,其中成本占90日元,利润为10日元,竞争对手必会推出低价位机型,把售价设定在80日元。三星电子当然也会努力把成本降低到70日元。但差别在于,即便如此三星还会努力提高售价。
具体来说,就是随时随地寻找提高附加值的点,例如“能不能改进设计,把售价提高到120日元”(图2)。如果发现无法提高售价,也无法把成本降到70日元,就立即中止制造该款商品。就算量产已经开始,倘若成本增加,也要马上停产。
图2:使售价与客户价值联动
不是依靠低价位产品确保成本竞争力,而是通过提升客户价值,可以提高价格(售价)。三星电子两面兼顾,但多数日本企业只关注降低价格。
而反观日本企业,对于尚未沦为大路货的产品,许多日本企业均一门心思研究如何把成本降低到70日元。其实,日本企业也在努力通过多功能化等方式提高附加值,但对于客户而言,是否真的提高了价值尚且存疑,附加值在售价中也没有得到体现。
日本企业完全被“提高竞争力只能降低成本”的固定观念绑住了手脚。而且,项目一旦启动就无法中途停止,即使成本最终没有达到70日元,产品也会上市销售。
或者说,日本企业或许没有把成本和售价区分对待。日本企业过分相信不降低售价就不会畅销,因此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如此一来,利润自然十分微薄。而三星电子降低成本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售价,而是为了保证利润。
作为努力提高售价的一个环节,三星电子在1997年的韩国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后,接纳了因前苏联解体(1991年)而流向世界各地的多位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技术人员。当时正值2000年前后,为了让客户愿意出高价购买电视,笔者也参与研究了许多创意。包括可以从四周观看的立方体电视在内,虽然诸多创意最终束之高阁,但欧洲极其畅销的酒杯型电视正是此时的成果之一(三星研究(一))。
D是时效,不是交货期
对于D,也就是交货期,三星电子认为“根本不该有交货期”,不是“交货期越短越好”。因为在该公司看来,销售沦为大路货的产品等同于物物交换,理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该公司十分重视按照客户要求的时效供应产品。
三星电子敲定每款电视等产品的产量是在量产开始不到1周之前。当然,这是2002年左右笔者还在该公司任职时的情况,最近似乎又缩短到了3天前。这就意味着,销售人员只需提前1周或是3天告知“这款机型要销售多少台”(图3)的机制已经建立。
图3:在量产的一周前敲定数量
在一周前进行预测的话,销量基本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在客户希望购买商品的时候足量供应非常重要。
提前1周确定“37英寸20万台,42英寸10万台,50英寸5万台”之后,销量——也就是哪家商场,哪种机型,分别进货几台也就一目了然。因此,只要按照销量制造,起码不会积压库存。换言之,就是构建了客户买10万台,就能按时造出10万台的体制。关于为何能做到这一点,第5次连载(钟情“通用部件”的制胜战略)已经做了介绍,是因为产品最大限度地采用了通用部件。
倘若使用特殊部件,销售人员就必须提前3个月给出“销售多少台”的预估。因为特殊部件从下单到交货一般需要3个月。这样一来,三星电子也和其他的企业一样,虽然知道需要在3个月前决定数量,但是,要想猜准3个月后的销量,可能性非常之低。于是,该公司调查了预测100%命中的时间点,结果发现是提前1周。因此,提前1周,如今是提前3天进行预测的体制也就应运而生。
现在,日本企业的销售人员似乎还是要提前3个月预测数量。但预测的准确率恐怕最多只有50%左右。这就难免造成37英寸畅销,但42英寸和50英寸库存积压的状况。为形成差异化而使用的特殊部件其实已经成为了导致库存增加、拉低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VPT”好过QCD
综上所述,对于QCD,三星电子也完全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但笔者觉得,“QCD”一词其实只是表示企业内部的态度和情况,并没有反映客户的态度。Q是企业内部的品质标准,C是制造产品要花多少钱,D是制造产品需要几天。这些都与客户没有直接关系。
客户关心的是体验好不好(Q),售价是多少(C),何时能买到(D)。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在客户看来,Q对应“价值(V)”,C对应“价格(P)”,D对应“时效(T)”才更为贴切。与QCD相比,“VPT”或许才是没有误解的准确表述。(特约撰稿人:吉川良三)
作者简介:
吉川良三
1964年进入日立制作所从事软件开发。1989年作为日本钢管(现JFE控股)电子本部开发部长开发新一代CAD/CAM。1994年以韩国三星电子常务的身份,推动以CAD/CAM为中心的开发革新业务。回国后,于2004年开始从事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性相关研究。著作有《三星的决策为何是世界最快》,《制胜经营》(合著)等。
关键字:QCD 三星研究
引用地址:【三星研究】从客户出发,弃用QCD
QCD是直接关系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日本企业也会强调“我们当然考虑到了客户”。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日本企业都是“误把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当成了客户的标准”。
Q与其说是尺寸公差,不如说是体验品质
首先来谈QCD的Q,也就是品质的标准。日本企业与三星电子之间,差别最大的就是关于Q的思维方式。笔者讲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电视尺寸公差的事例。
笔者还在三星电子供职的时候,电视还是显像管。显像管电视的机壳是分别成形前盖和后盖后组装在一起的。对于机壳部件之间的接缝,日本企业设置了1/1000mm左右(μm等级)的高精度标准,并且忠实执行。看到这种情况,三星电子也打算效仿,但模具返工了10次,最终还是没有做到。
然而,三星电子从中得到了其他的发现:接缝从机壳的上下左右可以看到,但从正面看不到。而众所周知,电视看的是正面的画面。因此,该公司决定在接缝的精度上做出妥协。具体来说,就是把接缝的精度放宽到0.2mm左右,与日本企业差了两位数之多。这样一来,通过接缝的缝隙甚至能看到里面的部件,但三星并不在意。模具的返工次数因此减少到了两次。大幅降低了成本。
实际上,三星电子确实推出了接缝精度为0.2mm的显像管电视。但并没有因为机壳的缝隙受到任何投诉。如果按照本连载上次介绍的“体验不良”的思路来说,这意味着用户并不在意接缝大。也就是说,购买电视的客户认为“这是符合售价的合理品质”。
如上所述,在三星电子看来,“不良”取决于客户是否感觉“不良”。相反,对于高品质,该公司也同样是根据客户的感觉进行判断。在该公司的思路里,完全没有严守尺寸公差等于品质好的概念。
按照日本企业的标准,倘若机壳出现0.2mm的缝隙,恐怕公司内会掀起轩然大波:“从没见过品质这么差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当然要盖上“不良”的标记,不会被允许上市销售。
日本企业虽然“降低成本”的口号喊得响亮,但对于降低品质,总是充满抵触情绪(图1)。证据是日本的技术人员常说:“不能图便宜降低品质。”客户在购买低价商品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已经预料到了质量问题。不会因为低价商品的品质不及高档商品而将其拒之门外。只要售价与品质相当,完全可以接受。
图1:降低成本与品质的关系
三星电子重视品质与售价相符。而日本企业在降低售价的同时还要竭力维持品质,或是在维持品质的前提下压缩售价。
更令人担心的是,“不为图便宜降低品质”的态度调转180度,就容易产生“品质好也不涨价”的想法。倘若果真如此,品质与售价就无法达到合理的平衡,所以日本企业难免会自己绑住自己的手脚。
C与其说是成本,不如说是价格
对于C,也就是成本,三星电子是首先设想客户愿意购买的价格,从中减去利润即为成本。日本企业最近终于发现,在成本上叠加利润计算售价的方法并不现实。而日本企业的问题是把成本与价格分开来看,只考虑如何降低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三星电子从很早就开始采用VE(Value Engineering)。假设一款产品过去的售价是100日元,其中成本占90日元,利润为10日元,竞争对手必会推出低价位机型,把售价设定在80日元。三星电子当然也会努力把成本降低到70日元。但差别在于,即便如此三星还会努力提高售价。
具体来说,就是随时随地寻找提高附加值的点,例如“能不能改进设计,把售价提高到120日元”(图2)。如果发现无法提高售价,也无法把成本降到70日元,就立即中止制造该款商品。就算量产已经开始,倘若成本增加,也要马上停产。
图2:使售价与客户价值联动
不是依靠低价位产品确保成本竞争力,而是通过提升客户价值,可以提高价格(售价)。三星电子两面兼顾,但多数日本企业只关注降低价格。
而反观日本企业,对于尚未沦为大路货的产品,许多日本企业均一门心思研究如何把成本降低到70日元。其实,日本企业也在努力通过多功能化等方式提高附加值,但对于客户而言,是否真的提高了价值尚且存疑,附加值在售价中也没有得到体现。
日本企业完全被“提高竞争力只能降低成本”的固定观念绑住了手脚。而且,项目一旦启动就无法中途停止,即使成本最终没有达到70日元,产品也会上市销售。
或者说,日本企业或许没有把成本和售价区分对待。日本企业过分相信不降低售价就不会畅销,因此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如此一来,利润自然十分微薄。而三星电子降低成本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售价,而是为了保证利润。
作为努力提高售价的一个环节,三星电子在1997年的韩国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后,接纳了因前苏联解体(1991年)而流向世界各地的多位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技术人员。当时正值2000年前后,为了让客户愿意出高价购买电视,笔者也参与研究了许多创意。包括可以从四周观看的立方体电视在内,虽然诸多创意最终束之高阁,但欧洲极其畅销的酒杯型电视正是此时的成果之一(三星研究(一))。
D是时效,不是交货期
对于D,也就是交货期,三星电子认为“根本不该有交货期”,不是“交货期越短越好”。因为在该公司看来,销售沦为大路货的产品等同于物物交换,理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此,该公司十分重视按照客户要求的时效供应产品。
三星电子敲定每款电视等产品的产量是在量产开始不到1周之前。当然,这是2002年左右笔者还在该公司任职时的情况,最近似乎又缩短到了3天前。这就意味着,销售人员只需提前1周或是3天告知“这款机型要销售多少台”(图3)的机制已经建立。
图3:在量产的一周前敲定数量
在一周前进行预测的话,销量基本可以做到准确无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在客户希望购买商品的时候足量供应非常重要。
提前1周确定“37英寸20万台,42英寸10万台,50英寸5万台”之后,销量——也就是哪家商场,哪种机型,分别进货几台也就一目了然。因此,只要按照销量制造,起码不会积压库存。换言之,就是构建了客户买10万台,就能按时造出10万台的体制。关于为何能做到这一点,第5次连载(钟情“通用部件”的制胜战略)已经做了介绍,是因为产品最大限度地采用了通用部件。
倘若使用特殊部件,销售人员就必须提前3个月给出“销售多少台”的预估。因为特殊部件从下单到交货一般需要3个月。这样一来,三星电子也和其他的企业一样,虽然知道需要在3个月前决定数量,但是,要想猜准3个月后的销量,可能性非常之低。于是,该公司调查了预测100%命中的时间点,结果发现是提前1周。因此,提前1周,如今是提前3天进行预测的体制也就应运而生。
现在,日本企业的销售人员似乎还是要提前3个月预测数量。但预测的准确率恐怕最多只有50%左右。这就难免造成37英寸畅销,但42英寸和50英寸库存积压的状况。为形成差异化而使用的特殊部件其实已经成为了导致库存增加、拉低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VPT”好过QCD
综上所述,对于QCD,三星电子也完全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但笔者觉得,“QCD”一词其实只是表示企业内部的态度和情况,并没有反映客户的态度。Q是企业内部的品质标准,C是制造产品要花多少钱,D是制造产品需要几天。这些都与客户没有直接关系。
客户关心的是体验好不好(Q),售价是多少(C),何时能买到(D)。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在客户看来,Q对应“价值(V)”,C对应“价格(P)”,D对应“时效(T)”才更为贴切。与QCD相比,“VPT”或许才是没有误解的准确表述。(特约撰稿人:吉川良三)
作者简介:
吉川良三
1964年进入日立制作所从事软件开发。1989年作为日本钢管(现JFE控股)电子本部开发部长开发新一代CAD/CAM。1994年以韩国三星电子常务的身份,推动以CAD/CAM为中心的开发革新业务。回国后,于2004年开始从事日本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性相关研究。著作有《三星的决策为何是世界最快》,《制胜经营》(合著)等。
上一篇:中国成韩国最大材料零部件进口国
下一篇:05年来首场法说!三星电子:将善用500亿美元现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28
三星蠢蠢欲动研究准备提告iPhone 5侵权
《华尔街日报》周四 (20日) 报导,三星电子 (Samsung Electronics Co.)(005930-KR) 表示,正考虑将苹果 (AAPL-US) 新手机 iPhone 5 加入专利侵权诉讼清单。 苹果三星的专利纠纷,2014 年将在美国法庭开战,遭控告产品清单中可能也包括 iPhone 5,根据三星提交给美国加州联邦法院的文件,公司表示「预期会以相同于 iPhone 4S 的侵权项目,对 iPhone 5 提告」。 但文件也指出,三星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iPhone 5 的结构和技术,才能够做出最终决定,苹果最新智慧手机将于周五,在 9 个市场先行开卖,下周则将新添 22 个市场。 不到一个月前,苹果才刚
[手机便携]
三星资助的团队研究新方法
据韩国先驱报(The Korea Herald)报道,韩国技术信息部当地时间周四宣布该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将存储芯片的存储容量提高1000倍的方法,同时提高了利用0.5纳米工艺技术的可能性。 蔚山国立科学技术学院(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IST)能源与化学工程教授李准熙及其团队已将这一发现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并引起了同行及半导体行业的关注。 UNIST团队由三星科学技术基金会资助,该团队的最新发现,将能使芯片制造商利用一种新的物理现象来制造更小的芯片,或者将数据存储容量扩展1000倍。 据报道,李准熙教授带领的UNIST团队的研究发现
[手机便携]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曝iPhone SE 4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明年3月登场
- 曝iPhone 17全系首发3nm A19系列芯片:无缘台积电2nm工艺制程
-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
- 消息称苹果将拿出近 1 亿美元用于解除印尼 iPhone 16 系列销售禁令
- 消息称塔塔公司收购和硕在印度的唯一一家iPhone工厂,深化与苹果合作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24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