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特尔(25.05, -0.09, -0.34%)中国研究院,一个10立方米大的全封闭的玻璃房里,一个年轻男人正在拼命抽烟。玻璃房内的空调和空气净化器,可以模拟各种环境下的温湿度。这是一个“空气实验舱”实验,可以人为在短时间内把舱内的空气颗粒物从0提升到上千,再降到0。
隔着玻璃,他的老板姜小凡和其他几个同事正紧张注视着面前的仪表盘。他们正在试验一款新型传感器的性能表现。要在pm2.5浓度达到测试要求后,尽快把自愿冒险的战友从这种“自杀行动”中解救出来。
这是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物研院)成立后的首批研究项目之一。
姜小凡和他的团队所在的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物研院),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北京政府去年成立的,专门做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孵化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可以为国计民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创新项目。
这款正在进行测试的物联网式空气监测与服务平台,英文名为“Pervasive Air-Quality Monitoring”,简称PAM;基于现在流行的云平台,通过互联网与云端数据分析引擎相结合,可以提供实时实地的空气质量数据。
这种方式,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时汇集很多不精准的小数据,然后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手段在云端做数据纠正。基于云端平台的强大优势,结合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空气监测仪能够发现身边的空气质量污染源位置,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空气质量值。
“物联”小气候
某种程度上,物联网式空气监测与服务平台的诞生是一个偶然。
事情源起于2013年,北京初春,某个早晨,雾霾笼罩,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席架构师姜小凡走进停车场,快速钻进车里。他一边庆幸自己躲开了窗外的糟糕空气,一边听着收音机里关于空气中PM2.5指数的播报,突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车里的PM2.5是多少,也许更糟……
一般人无法预知的空气质量问题,在姜小凡眼里有了不同的意义。他发现,手机上查找公共数据并不能反映身边的现实情况,而市场上的测试仪器都非常昂贵,人们也许需要一种更便携、更精确的PM2.5传感器,来知道车内或者办公室的空气质量。
定制随身的天气数据,听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姜小凡的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与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能源使用监视与控制,以及分布式系统。他刚刚加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不到一年,在此之前,他曾在美国谷歌(1100.62, 14.40, 1.33%)、Xilinx、Arch Rock(现属Cisco公司)和People Power等公司工作。但还没有机会参与到与现实生活距离如此接近的研究项目中。
姜小凡认为,借鉴“Network of Workstations(工作站网络)”模式的无线传感网络——通过大量低廉设备构建测量数据网络,将比用少量昂贵但精确的设备测量结果更加全面、准确。这一理念得到了英特尔物联院内部的极大重视。
工业研究院的经费一般来自公司或产品部门,英特尔研究院也不例外,中国研究院的经费也是由公司统一提供资金支持的。这就决定了英特尔研究院可以在产品部门的要求之外,对研究项目进行客观、诚实的技术评估。
不过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内部,即便是姜小凡这样刚入职一年的“新人”,也有机会提出前沿的研究项目,对这个很“物联网”的研究项目,在“不需领导批准”的绿灯下,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实验。
贾冀是姜小凡招的第一个团队成员,他想法很多,负责PAM项目硬件方面的工作。在得到英特尔的offer后毅然放弃合肥的工作来到了物研院。之后加入的程云是做机器学习的,也正好是PAM团队需要的人。他的同学李修两个月后也入伙,很快,经过精心遴选的PAM项目团队组成了。
他们中间,既有优秀的硬件与嵌入式系统工程师,也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专家,还有负责数据展示和可视化技术的软件工程师,以及负责硬件传感器和前端设计的工程师。
吸引他们的除了“想一起办成一件事”的理由,还包括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为专业人士和管理性人才设计的“人才双轨制”,这意味着,只要级别相同,无论是在薪资待遇上,还是在公司战略制定的参与上,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都是平等的。
不仅所有研究员包括研究院院长都使用同样大小的工位,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工作。在专业技术轨道与经营管理轨道上,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将获得的待遇、地位、晋升等机会都是同等的。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沙龙、讲座和培训活动,帮助员工取得职业成长和自我提升。在“技术领导力协会”(Tech Leadership Council,简称TLC)和盛名卓著的“极客俱乐部”中,通过技术组合策略讨论、中国趋势预测,以及学术研究圈子里的非正式社交活动,研究员们有机会进行跨领域的沟通,将应用到实际项目和英特尔产品中。
让计算消失
项目进行的初期,团队遇到了设备短缺和技术层面的困难。需要有高精度的仪器测得的数据作为ground truth,但符合要求精度的Thermo设备要10多万元人民币,但最终物研院还是支持项目组拿到了实验仪器。
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熙之看来,他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员工挣脱束缚,鼓励其敢于梦想、勇于创新。让实验室的产品成为造福社会的应用,这是节省开支以外,方熙之认为最值得鼓励的地方。
因为同批次的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项目组讨论了多套的解决方案并分别进行了实验测试来验证效果。
团队成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各种空气条件下测试了五六种不同的设备,包括学校,公园,SOHO,公路旁。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实验数据,他们还在在海淀区的不同地方布置了10个采集点,在公园,他们被保安当成“不速之客”,在学校部署时被当作“恐怖分子”监控着,在活动中心被误认为是“推销人员”。
为了得到用于训练模型和验证模型的数据,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姜小凡和他的团队成员还搭建了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个“空气实验舱”,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舍身“吸毒”的场面。
PAM通过3G或是以太网实时把这些数据传输到实验室的服务器里。这些产品在实验室、全开放的室外和封闭的室内等多种环境里,经历了北京不同程度的雾霾,采集了很多初步数据。他们获得了至少4个月的数据,其中3个月的数据用来训练模型,1个月的数据用来验证模型。经过反复的思考摸索,最终实现了传感器自动化的校正流程。
基于初步采集到的数据,一个综合很多维度的数据模型被用以“推测”空气质量。这个结果也同时融合了特征相似的其他点的实时数据——云端的数据模型。
下一步,开始考虑系统方面的问题,包括采样频率,选择CPU,以及协议上传数据和蓝牙,包括外壳的设计,内部气流的控制等。这些技术条件都将对传感器的精确度产生巨大影响。
为了激励年轻的研究员实现自己的想法,研究院专门给研究员10%到20%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为此成立了技术领导力委员会。在名为“草根创新计划”的民间组织里,有专门的资金支持研究员自己的创新,也有资深研究员向后辈研究员提供支持。
每周一早晨的“分享会”上,研究员与大家分享最新的技术资讯,讨论竞争对手或者整个产业界在关注什么、合作伙伴们都在做什么。多数时候,当研究员在同事和领导面前提出想法后,当场就能得到反馈和建议。
在PAM项目里,姜小凡和他的团队面也在积极与北京市环保及空气质量等部门联系,计划将来布置在北京城区和郊区的电线杆上布置上千个监测点,利用电线杆的网线与云端平台互动,进行实时的环境监测,“把北京道路上布置成全球最密集的空气质量监测点”。
两个月前,在美国举行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提出了“未来,凡计算,必互联”的观点。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计算设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计算本身则交织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享用这些功能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设备都在“计算”!
这正是未来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计算将跨越不同的设备与形态,让人们更加自由、一致地创造、分享、使用内容,但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正如“普适计算”之父、Xerox PARC研究中心的科学家 Mark Weiser教授说的那样,“最棒的技术能够无声无息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最终‘消失’”。这也是目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
目前,已有企业在和姜小凡的团队谈合作,新型传感器还能够进行智能路径规划,找出A地到B地间对身体危害最小的路径,传回到用户的手机、电脑上。他们的产品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走向市场。正是英特尔互联计算的愿景——无处不在的计算将使人们可以在各种设备上享受一致的计算体验。
“发现需求是开启一个成功项目的第一步。”这让学术背景的姜小凡异常兴奋。他和他的年轻同事们正继续努力,让计算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演变为一种自然习惯。
关键字:英特尔研究院 计算
引用地址:英特尔研究院:让计算消失
隔着玻璃,他的老板姜小凡和其他几个同事正紧张注视着面前的仪表盘。他们正在试验一款新型传感器的性能表现。要在pm2.5浓度达到测试要求后,尽快把自愿冒险的战友从这种“自杀行动”中解救出来。
这是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物研院)成立后的首批研究项目之一。
姜小凡和他的团队所在的中国英特尔物联技术研究院(物研院),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北京政府去年成立的,专门做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孵化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可以为国计民生带来实质性改变的创新项目。
这款正在进行测试的物联网式空气监测与服务平台,英文名为“Pervasive Air-Quality Monitoring”,简称PAM;基于现在流行的云平台,通过互联网与云端数据分析引擎相结合,可以提供实时实地的空气质量数据。
这种方式,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实时汇集很多不精准的小数据,然后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手段在云端做数据纠正。基于云端平台的强大优势,结合手机上的GPS定位系统,空气监测仪能够发现身边的空气质量污染源位置,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空气质量值。
“物联”小气候
某种程度上,物联网式空气监测与服务平台的诞生是一个偶然。
事情源起于2013年,北京初春,某个早晨,雾霾笼罩,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首席架构师姜小凡走进停车场,快速钻进车里。他一边庆幸自己躲开了窗外的糟糕空气,一边听着收音机里关于空气中PM2.5指数的播报,突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知道车里的PM2.5是多少,也许更糟……
一般人无法预知的空气质量问题,在姜小凡眼里有了不同的意义。他发现,手机上查找公共数据并不能反映身边的现实情况,而市场上的测试仪器都非常昂贵,人们也许需要一种更便携、更精确的PM2.5传感器,来知道车内或者办公室的空气质量。
定制随身的天气数据,听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不容易。
姜小凡的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与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能源使用监视与控制,以及分布式系统。他刚刚加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不到一年,在此之前,他曾在美国谷歌(1100.62, 14.40, 1.33%)、Xilinx、Arch Rock(现属Cisco公司)和People Power等公司工作。但还没有机会参与到与现实生活距离如此接近的研究项目中。
姜小凡认为,借鉴“Network of Workstations(工作站网络)”模式的无线传感网络——通过大量低廉设备构建测量数据网络,将比用少量昂贵但精确的设备测量结果更加全面、准确。这一理念得到了英特尔物联院内部的极大重视。
工业研究院的经费一般来自公司或产品部门,英特尔研究院也不例外,中国研究院的经费也是由公司统一提供资金支持的。这就决定了英特尔研究院可以在产品部门的要求之外,对研究项目进行客观、诚实的技术评估。
不过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内部,即便是姜小凡这样刚入职一年的“新人”,也有机会提出前沿的研究项目,对这个很“物联网”的研究项目,在“不需领导批准”的绿灯下,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实验。
贾冀是姜小凡招的第一个团队成员,他想法很多,负责PAM项目硬件方面的工作。在得到英特尔的offer后毅然放弃合肥的工作来到了物研院。之后加入的程云是做机器学习的,也正好是PAM团队需要的人。他的同学李修两个月后也入伙,很快,经过精心遴选的PAM项目团队组成了。
他们中间,既有优秀的硬件与嵌入式系统工程师,也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专家,还有负责数据展示和可视化技术的软件工程师,以及负责硬件传感器和前端设计的工程师。
吸引他们的除了“想一起办成一件事”的理由,还包括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为专业人士和管理性人才设计的“人才双轨制”,这意味着,只要级别相同,无论是在薪资待遇上,还是在公司战略制定的参与上,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都是平等的。
不仅所有研究员包括研究院院长都使用同样大小的工位,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工作。在专业技术轨道与经营管理轨道上,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将获得的待遇、地位、晋升等机会都是同等的。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沙龙、讲座和培训活动,帮助员工取得职业成长和自我提升。在“技术领导力协会”(Tech Leadership Council,简称TLC)和盛名卓著的“极客俱乐部”中,通过技术组合策略讨论、中国趋势预测,以及学术研究圈子里的非正式社交活动,研究员们有机会进行跨领域的沟通,将应用到实际项目和英特尔产品中。
让计算消失
项目进行的初期,团队遇到了设备短缺和技术层面的困难。需要有高精度的仪器测得的数据作为ground truth,但符合要求精度的Thermo设备要10多万元人民币,但最终物研院还是支持项目组拿到了实验仪器。
在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方熙之看来,他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员工挣脱束缚,鼓励其敢于梦想、勇于创新。让实验室的产品成为造福社会的应用,这是节省开支以外,方熙之认为最值得鼓励的地方。
因为同批次的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项目组讨论了多套的解决方案并分别进行了实验测试来验证效果。
团队成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各种空气条件下测试了五六种不同的设备,包括学校,公园,SOHO,公路旁。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实验数据,他们还在在海淀区的不同地方布置了10个采集点,在公园,他们被保安当成“不速之客”,在学校部署时被当作“恐怖分子”监控着,在活动中心被误认为是“推销人员”。
为了得到用于训练模型和验证模型的数据,对传感器进行校准,姜小凡和他的团队成员还搭建了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个“空气实验舱”,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舍身“吸毒”的场面。
PAM通过3G或是以太网实时把这些数据传输到实验室的服务器里。这些产品在实验室、全开放的室外和封闭的室内等多种环境里,经历了北京不同程度的雾霾,采集了很多初步数据。他们获得了至少4个月的数据,其中3个月的数据用来训练模型,1个月的数据用来验证模型。经过反复的思考摸索,最终实现了传感器自动化的校正流程。
基于初步采集到的数据,一个综合很多维度的数据模型被用以“推测”空气质量。这个结果也同时融合了特征相似的其他点的实时数据——云端的数据模型。
下一步,开始考虑系统方面的问题,包括采样频率,选择CPU,以及协议上传数据和蓝牙,包括外壳的设计,内部气流的控制等。这些技术条件都将对传感器的精确度产生巨大影响。
为了激励年轻的研究员实现自己的想法,研究院专门给研究员10%到20%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为此成立了技术领导力委员会。在名为“草根创新计划”的民间组织里,有专门的资金支持研究员自己的创新,也有资深研究员向后辈研究员提供支持。
每周一早晨的“分享会”上,研究员与大家分享最新的技术资讯,讨论竞争对手或者整个产业界在关注什么、合作伙伴们都在做什么。多数时候,当研究员在同事和领导面前提出想法后,当场就能得到反馈和建议。
在PAM项目里,姜小凡和他的团队面也在积极与北京市环保及空气质量等部门联系,计划将来布置在北京城区和郊区的电线杆上布置上千个监测点,利用电线杆的网线与云端平台互动,进行实时的环境监测,“把北京道路上布置成全球最密集的空气质量监测点”。
两个月前,在美国举行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提出了“未来,凡计算,必互联”的观点。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计算设备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计算本身则交织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享用这些功能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些设备都在“计算”!
这正是未来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计算将跨越不同的设备与形态,让人们更加自由、一致地创造、分享、使用内容,但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正如“普适计算”之父、Xerox PARC研究中心的科学家 Mark Weiser教授说的那样,“最棒的技术能够无声无息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最终‘消失’”。这也是目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研究方向。
目前,已有企业在和姜小凡的团队谈合作,新型传感器还能够进行智能路径规划,找出A地到B地间对身体危害最小的路径,传回到用户的手机、电脑上。他们的产品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走向市场。正是英特尔互联计算的愿景——无处不在的计算将使人们可以在各种设备上享受一致的计算体验。
“发现需求是开启一个成功项目的第一步。”这让学术背景的姜小凡异常兴奋。他和他的年轻同事们正继续努力,让计算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演变为一种自然习惯。
上一篇:中兴的发展史:从崛起到赶超 再到变革
下一篇:华为发力电商荣耀新品重新定义性价比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36
商业分析云计算等成为CIO关注重点
IBM发布了2011全球CIO调研报告《CIO的智胜之道》,这也就是一年一度的CIO白皮书。IBM在这本报告中指出,商业智能与分析成为CIO关注的焦点,而云计算等技术对分配资源的帮助也成为CIO新的关注重点。 这份报告指出,超过60%的CIO表示将在未来应用云计算。目前,云计算已经与外包共同成为CIO从其例行系统维护中重新分配资源到对他们组织最有价值的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工具。 据悉,来自中国的69位CIO也参加了本次调研,而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也同样显示出,中国的CIO们已经与全球各国的CIO持有越来越一致的观点,并对云计算等新变革技术的应用抱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报告还给出了CIO关注的四大使命,分别是高效管理使命
[网络通信]
NI推出了新一代自动驾驶汽车车载计算平台的测试方案
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s,简称“NI”)是一家软件定义测试测量平台的提供商,该平台有助于加速自动化测试和自动化测量系统的开发和性能提升,今日NI推出了新一代自动驾驶汽车(AV, Autonomous Vehicles)车载计算平台的测试方案。 自动驾驶汽车是当今市场上最复杂的对象,不仅由众多硬件和软件组成,而且大多数采用最前沿的技术。他们所要达到的算力与人类大脑相当。由于市场上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设计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功能,汽车公司不得不自行研发自动驾驶车辆超级计算机,将汽车专用网络、传感器与消费电子元件集为一体。 不论是颠覆性的新兴企业还是传统的汽车巨头,各类公司都在竞相研制并向市场推出
[汽车电子]
工业化架构芯片最佳PPA并非绝对,RISC-V厂商如何通过定制计算取得优势?
现在,x86、Arm、RISC-V三分天下格局已定,RISC-V已经开始触及AI SoC、应用处理器,伴随RISC-V愈发向高性能计算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开始浮现。 通常每家CPU Core IP公司提供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产品,但PPA(性能、功耗、面积)在不同应用中,最佳点都有所不同,下游用户—芯片设计公司,需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场景找到自己最适用的PPA,并通过设计工作以实现CPU核,最终才能实现自身芯片的最大差异化。与之相悖的是,开发一款处理器,不仅要掌握许多CPU核设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熟练掌握RTL语言的设计工程师。这是横亘在芯片设计公司面前的巨大门槛。 众所周知,RISC-V生态建设是现如今最难的事情,只有
[半导体设计/制造]
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计算机及芯片简介
自动驾驶 Autopilot FSD是特斯拉最核心的应用软件。可以把其软件收入组成分为三块,具体而言: 1)Autopilot 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选装包。特斯拉著名的自动驾驶的功能,也可以说是特斯拉汽车的灵魂。消费者付费激活后,可以享受到包括自动泊车、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智能召唤等在内的高级自动驾驶功能,而且后续可以通过 OTA 空中软件持续升级自动驾驶能力。2020 年 7 月 1 号,其价格已经上涨至 8000 美元/套(国内 64000 元/套)。 2) OTA 付费升级。特斯拉此前对于软件的 OTA 升级基本上是以免费的形式提供的。2019年以来,特斯拉开始积极尝试 OTA 付费
[汽车电子]
边缘计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芯”?
从越来越多的数据产生自网络边缘的那一刻起,意味着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的 边缘计算 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简单地理解 边缘计算 的涵义,就是将集中式的数据存储、处理模式下沉到网络边缘,它和云计算的概念相对,当然并不是取代关系。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 近两年来, 边缘计算 这个词频繁被提及,得益于前期ETSI、3GPP等国际标准组织的推动,2016年在国内成立的边缘计算产业联盟(ECC)也致力于推动边缘计算在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作用,近期OpenStack基金会甚至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以关注OpenStack对边缘计算平台的支持。 当然,除了标准组织和机构对边缘计算的推动,包括全球各大通信服务提供商
[网络通信]
联通云计算:DIOS实现全面转型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对运营商而言最迫在眉睫的挑战便是避免被管道化。在这样一场充斥了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和大大小小产品提供商的混战中,中国联通是否做好了准备? 云计算时代实现全面转型 中国联通在云计算领域推出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以实现电信运营商的全面转型。 中国联通于2010年推出DIOS分布式智能开放系统(分布式Distributed、智能Intelligent、开放Open和统一系统UnifiedSystem),其目标是以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资源、分布式数据库和文件系统为基础,通过云网络整合统一资源,形成按需弹性扩展的能力,并提供服务。 DIOS将涵盖虚拟数据中心VDC、BI系统云架构、OSS云
[网络通信]
江阴成立首个云计算中心
新华报业网讯26日,江阴首个云计算服务中心江在江阴临港新城正式启动建设,该中心是由江阴本土件企业“隆天软件”和美国云计算领域的著名企业TIG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提供制造业、港口、教育以及政务等方面的云服务,打造成为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云服务平台,促进“智慧江阴”建设。 江阴市委书记蒋洪亮表示,江阴拥有发达的工业经济、众多的规模企业和显著的临港优势。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既是加快从“制造江阴”向“创智江阴”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有效路径。同时,江阴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数量众多的商贸企业、浓郁浓厚的创业氛围,也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
[网络通信]
中国计算机报:Intel与AMD奇妙的战斗
初夏悄然来袭,各大半导体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财报也相继出炉。综观全局,这些“成绩单”呈现的依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 处理器是整个IT科技的核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Intel靠主宰这个“核心”,引领着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从第一款处理器4004到随后的i8086,从286、386、486到之后的Pentium,它带给人类一个又一个科技经典。这种影响力或许是AMD无法超越但愿意奋力追赶的原因之一。 除去技术上的强势,Intel在市场营销、渠道维护、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方面的巨大付出在冰冷的高科技领域显得尤为突出。Intel深知,在科技日益平民化、消费化的时代,对市场的精心经营,往往能弥补或掩盖产品性能本身的不足。凭着Inte
[焦点新闻]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