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IM卡变化看这些年来全网通的时代发展

发布者:素雅之韵最新更新时间:2015-08-12 来源: 太平洋电脑网关键字:SIM卡  制式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简单的通话短信,到上网聊天、看视频,2G时代向4G时代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人类社交进化的缩影。2G时代,大家对于网络制式不是很了解,因 为当时不管哪家运营商的手机卡插入手机都是能用的;而到3G时代,忽然听说不同运营商有不同的网络制式,高高兴兴购买的3G手机并不是插入什么卡都能用 的,这使当时的各种运营商定制机蓬勃发展;进入4G时代后,虽然各家制式依然不同,但总的数量已从TD-SCDMA、WCDMA、CDMA EVDO三种变为了LTE-TDD、LTE-FDD两种,此时登场的4G手机几乎都可以完美支持两种制式,有的还能向下兼容三种3G制式,所以我们把同时 兼容两种4G制式、三种3G制式的手机称之为全网通手机。

  对于全网通手机的出现,高通、海思等通信芯片厂商对于基带的研发功不可没,但无论手机的网络制式如何变化,其通信的核心还是离不开一枚小小的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今天我们就透过SIM卡来谈谈手机的全网通时代。

  SIM卡的进化

  对 于SIM卡,我身边朋友的认知基本是停留在有大卡、小卡之分上,iPhone 5出现后,这种粗暴的分类带来了很多麻烦。“不是说iPhone 5用的是小卡吗,我手机卡就是小卡啊,怎么还插不进去”,类似的问题相信懂手机朋友应该被问到过很多次,往往我们的解释朋友听的也是一知半解。实际 上,SIM卡很像我们的手机主板,由CPU、ROM、RAM、EEPROM与I/O构成,中文名可称为用户身份识别卡,主要用作存储用户身份信息、短信 /号码数据、密匙,实现通信网络的接入。当我们要使用手机通信时,实际上是手机向SIM卡发出指令,由SIM卡根据当地的标准规范来执行或拒绝。

  在进入3G时代后,运营商开始推出了升级版的USIM卡(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它增加了对网络的认证,并升级了算法,对防止黑客对卡攻击更有效;另外还可存入多达500个的电话号码,针对每个电话用户还可以选择是否 录入电子邮件、别名、其他号码等信息。

  而在卡的外观形态上,变化就更大了,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的Full Size SIM卡的尺寸类似于现在的银行卡,最早用于大型通讯设备;随后手机时代到来,尺寸小很多的Mini SIM卡在91年登场,直到2010年iPhone 4发布前都占据主流位置;而iPhone 4火爆之后,其采用的Micro SIM卡也因为比Mini SIM卡小了52%,开始在智能手机中流行起来,但这种卡仅仅两年就被新的Nano SIM卡取代;Nano SIM卡由苹果公司设计,体积比Micro SIM还要小,苹果在iPhone 5上首次采用Nano SIM设计后,moto x、Galaxy S6、Xperia Z3+等等各家最新的旗舰机都采用了这一设计,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也推出了Nano SIM卡的更换服务,Micro SIM卡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SIM卡的发展看,其形态取决于搭配移动终端的发展方向,所以每一步的改变都对应着手机诞生、智能化、轻薄化的时代,而在整个SIM卡的发展历程中, 苹果成为最大的推手,背后的逻辑在于苹果对工业设计的优先级考虑。SIM卡变小后,压缩出来的空间不论是给予其他电子元器件还是改善外观,都有现实意义, 最近两次SIM卡的改变也是iPhone 4和iPhone 5要在维持小尺寸机身前提下尽量做薄的实际需求。从这个发展趋势结合苹果2011年获得的虚拟SIM卡专利看,抛弃实体SIM卡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由于拥有电话号码、短信的存储功能,SIM还可按容量分为8KB、16KB、32KB、64KB、128KB、512KB等不同版本,目前主流的4G手机采用的一般是128KB的Nano USIM卡。

  卡槽设计的联动

  最初变化的起因也得归功于苹果。出于外观完整性的考虑,苹果在设计第一代iPhone时采用了一体化设计,这种设计虽然使手机更轻薄美观,但以往开启后 盖插入SIM卡的方式就无法实现了,苹果只好在边框上另外开口放入卡托,通过卡针撞开卡托更换SIM卡,这也成为了日后一体化手机普遍采用的设计,比如 Galaxy S6。

  一体化设计的风潮对于双卡双待的手机就不那么友好了,因为算上MicroSD扩展卡槽的存在,侧边最少得开三个卡口才行,导致侧边看起来非常零乱不整 齐,比如索尼Z系列的边框。对于这个问题,华为第一个站出来给出了解决方案,在P7上采用了一种双SIM卡槽的设计,简单说来就是原来的MicroSD卡 槽变为可以选择插入MicroSD卡或是SIM卡,实现双卡双待或者单卡+扩展卡的功能,随后的P8、荣耀7、Mate 7机型也都延续了这一设计。

  华为的设计是把3个卡槽变为了2个,而VIVO则进一步把卡槽缩减剩一个,这就是VIVO在X5 Max上采用的“与或卡托”,把两个卡槽横向并列在一起,其中一个卡槽可以放置SIM卡或者扩展卡,最大程度保持边框的干净。

  卡槽设计的变化与SIM卡的缩小核心都是在为手机外观设计服务,使得手机在轻薄化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兼具实用和美观。而对于购买双卡手机的用户,大多有两家运营商的卡共用的需求,这时全网通手机的出现就很有必要了。

  全网通时代来临

  文章的开头已经大致介绍不同网络时代下的网络制式,其体系在3G时代变为TD-SCDMA、WCDMA、CDMA EVDO三条支流,又在4G时代汇回LTE-TDD、LTE-FDD两条,使得消费者难以理清选择,再加上双卡手机不同卡槽支持不同制式,让不少用户在选 择购买时瞬间抓瞎。

  此时,Nubia Z5出世了。2012年12发布的Z5首先实现了GSM/CDMA2000/WCDMA的三网通吃,随后的Z7、Z9更是顺应4G时代进一步完善,实现了 移动、联通、电信的所有网络支持,这股风潮随后影响到了其他国产厂商,华为、小米、VIVO、OPPO等都跟进推出了全网通手机,后来三星、索尼、LG等 国际厂商也在新旗舰中不同程度的加入了对更多网络制式的支持,可见未来全网通会成为一款旗舰手机的标配。

  全网通手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用户的购机成本,使用户在购买手机时再也不用研究其是否适用现在的SIM卡。而且全网通还帮助双卡手机实现一个号码上网、一个号码享受划算的通话套餐或者一个工作号码、一个生活号码成为可能,真正让一部手机满足生活工作的各种需要。

  总结

  SIM卡和卡槽的变化经历了很多年的缓慢发展,其中标准不统一、用户换卡成本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日常使用带来了一些麻烦。但总体而言,这种发展顺应了轻 薄外观的趋势,让手机实现了更多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变化中除了SIM卡标准由苹果推进外,卡槽设计、全网通的支持都是我们的国产厂商率先实现,可见 中国的手机企业并不是没有研发的实力,对于这种创新,我们必须点个赞。

  对于手机通信而言,全网通制式即便会损害到运营商的利益,但到来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虽然我们不会频繁更换运营商,但谁又能保证用不到呢?正如我们评价操作系统中很多不常用功能说的那样:“不管我用不用得到,你都必须有,万一用到了呢?”

关键字:SIM卡  制式 引用地址:从SIM卡变化看这些年来全网通的时代发展

上一篇:电话卡实名制这么久 这次规定算史上最严
下一篇:关于抄袭iPhone这件事 有嫌犯还有冤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4:57

TE CONNECTIVITY推出1.18毫米防刮插拔式Micro-SIM卡连接器
新型触点设计实现nano-SIM卡适配器防刮特性。 中国上海 – 2014年8月20日 - 全球连接领域的领导者TE Connectivity(TE)今日推出超薄防刮插拔式micro-SIM卡连接器,是业界同类连接器中高度最低的产品之一,为其 micro-SIM卡(3FF)系列产品再添一套连接器解决方案,适用于更轻薄的移动电话和智能手机。对于拥有至少两部手机、分别配备 micro-SIM卡和 nano-SIM卡(4FF)的用户而言,该新产品的防刮性能将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其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TE消费电子事业部产品经理Masaki Shoji表示,“TE始终致力于设计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客户对于更小、更薄、更智能化移动
[手机便携]
iPhone 6s有望支持NFC-SIM卡的移动支付系统
   苹果新近推出的 Apple Pay 移动支付系统即将于一周多以后在美国正式开通。这是基于 NFC 解决方案打造的,iPhone 6/6 Plus 和 Apple Watch 中都配置了 NXP 公司的 NFC 芯片。就在 9.9 发布会一周以后,美国的 AT&T、Verizon、T-Mobile 联合宣布,已经和苹果开始合作,打造一个基于 NFC-SIM 卡的移动支付系统,将在 2015 年下半年开通,也就是 iPhone 6s 的时候。 上述的三个运营商成立了一个 Softcard“软卡”联盟,此前用名是 ISIS 手机钱包。软卡的 CEO Michael Abbott 向媒体表示,“我们高兴告诉大家,正在积极和苹果合
[手机便携]
手机RF-SIM卡门禁考勤系统方案
目前,在非接触式用户身份认证应用领域中M1(Mifare one)卡使用比较广泛,但其采用的专用不公开硬件逻辑算法已被非法破解,用户信息存在安全隐患,而具备智能刷卡功能的RFID-SIM手机卡已有逐步取代M1卡的趋势。    一卡实现安全多功能认证   RFID-SIM手机一卡通系统,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在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的身份认证和移动支付业务系统。每个用户可以保留原有手机号码,且不用更换手机,只要更换一个新的 RFID-SIM手机卡,在原有手机通讯功能的基础上,就能实现门禁、考勤、小额消费等扩展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机一卡通。   有门禁系统改造改造后使用了双读卡器模式,保留原IC读卡头和新增RFID-SIM
[模拟电子]
日本制式EV快速充电器在欧美发展迅速
旨在普及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制式“CHAdeMO”的“CHAdeMO协会”22日发布数据称,截至本月该充电器已在全球安装约2630台,为去年1月时的2.6倍,近1年多来在欧美的发展尤为迅速,预计年内有望增至4000台左右。 据日本共同社5月23日报道,该协会会长、日产汽车CEO志贺俊之在东京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发表致辞,称“CHAdeMO”规格已呈现普及之势。关于欧美推进研发的另一个制式“Combo”,志贺指出“也有部分国家排斥‘CHAdeMO’,但这不会阻碍电动汽车的普及”,称有必要就实现共存进行讨论。 据该协会介绍,截至目前已在欧洲安装“CHAdeMO”充电器约800台,是去年1月的5倍左右,而美国约为230台,是201
[嵌入式]
新型SIM卡监控孩子一举一动
  上周,沃达丰公司(Vodafone)开始提供一种名为Bemilo的服务,该服务可以让父母对孩子如何使用手机获得前所未有的控制权。Bemilo服务月费为2.95英镑(约合5美元),使用一种适用于任何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特殊SIM卡。令人惊讶,又有些可怕的是,父母可以登录一个网页界面,基本相当于孩子的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一个远程控制台,在那里父母可以读到所有的短信,包括已删除的,甚至可以控制孩子在和谁联系。父母也可以对一些网站的浏览进行监控和限制(比如色情网站),BBC和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对此有全文报道。   Bemilo的老板西蒙·戈夫(Simon Goff)对BBC表示:“这种SIM卡和你在别的网络运营商出买
[嵌入式]
SIM卡将终结,eSIM时代来临!
SIM卡将终结,eSIM时代来临! 过去的30年中,手机行业技术变革可谓翻天覆地,语音和短信功能已不再是硬件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生活方式管理和海量在线内容访问的硬件支持。然而,无论手机技术在这30年间如何演变,SIM卡却始终是一项重要支柱。 首张SIM卡诞生于1991年,目前全球使用中的SIM卡已达数十亿张,这一数量甚至已经超出全球人口总数。长期以来,SIM卡一直被移动运营商用于认证用户身份,并为用户提供语音和短信服务。而今,SIM卡不仅尺寸变得更小,并且在功能上也实现了更大提升,既能对语音和数据服务进行加密保护,还能在设备之间传输通讯录。 即便如此,SIM卡却也逐渐显得有些过时,不仅安装起来很
[物联网]
<font color='red'>SIM卡</font>将终结,eSIM时代来临!
贴一张“保镖”SIM卡
芯科技消息,网络时代来临,民众习惯利用手机登入网银进行交易,恐出现被恶意盗领的风险。有鉴于此,JCI日本通信公司与山田电机、Cybertrust公司共同宣布,明年春天将提供一项全新的金融资安服务,提高网银交易安全性。 根据《产经新闻》指出,这项新的服务称为「FPoS」,在智能手机原有的SIM卡,贴上一张确认本人专用的贴纸型SIM卡,只要到山田电机出示驾照,或者是附有照片的身分证就可购买。目的是凭借两张SIM卡的双重防护,进行身份验证,提升网银安全性能,Android及iPhone用户都可利用这项服务。而目前日本全国山田电机的据点超过1万2千处。 JCI日本通信公司已开始进行FPoS实验,预计参加的有千叶银行、群马银行、德岛银行等等
[手机便携]
4G组网迷局 两种制式混合组网是大趋势
    4G牌照的发放,在过去相对平静的运营商市场中搅起了新一轮的组网热潮。   12月4日下午,LTE FDD(下简称FDD)牌照终究没有随着TD-LTE牌照一起发放。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不再幻想「上帝的礼物」,它们不得不跳进中国移动卷起的「漩涡」。   而就在前一天,中国联通副总裁张钧安公开表示支持TD-LTE,「我们正在积极研究TD-LTE的发展,未来也会为用户提供相关的4G移动接入服务。」这是中国联通第一次给TD-LTE背书,如今看来,这或许是一个被遗漏的信号。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联通天然的4G演进路径是FDD,而非中国移动主导的TD-LTE。中国电信也类似,虽然FDD也不是天然的演进路径,但技术上比上马TD-LTE简单得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