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自主创新的华为市值是靠并购的联想10倍

发布者:数据之翼最新更新时间:2016-04-20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关键字:倪光南  华为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雪莲 | 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5期)

  “操作系统人家可以随时停服,可以黑屏,可以强制升级,这些都不是你能左右的。”

  普遍被使用的信息技术是采取见效快的引进仿制还是坚持自主创新?3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6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直言不讳地表示,信息产业领域不能走引进仿制的老路。

  “与其说技术落后会挨打,不如说技术受制于人会挨打。”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信息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很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被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显然留有后门,加上凡是牵扯到大国利益的技术,对方都要封锁保密。如果解决不了受制于人的问题,在信息领域强调产业化等其他问题都没意义。”

  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收入总规模预计达到15.5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大约在11.2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约4.3万亿元。确保信息安全正越来越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识。

  信息领域全面引进外国技术既无必要也不现实

  信息领域一直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就是信息技术要快速发展,采取的路径是引进仿制还是自主创新?

  引进仿制思路的依据是:普遍使用的技术不存在后门,而技术落后会挨打,因此要采取见效快的引进仿制。倪光南告诉记者,这种做法往往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将引进技术穿上“国产”马甲,做“本地化”“贴牌”等工作,当作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后一种思路的依据则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技术受制于人会挨打,因此“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这种做法坚持以自主可控技术替代外国技术,逐步构建自主生态系统,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最终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 倪光南说。

  倪光南表示,在信息领域想通过引进仿制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一般领域更难,而且往往是引进了垄断而未真正引进技术。“这是因为,网络空间大国利益的博弈常常导致对某些信息核心技术的封锁和保密,你很难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信息领域往往形成几大生态体系的垄断,使与垄断体系不兼容的创新难以成活。”

  “究竟走哪条道路?我们还是要仔细地研究一下。但把引进的技术穿上国产的马甲,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很难举出成功的例子。”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的一般市场从来就是开放的,“中国从来没有对外国跨国公司实现过什么禁运,但众所周知,中国引进技术历来受到外国的封锁和禁运,往往我们能做到什么水平,外国才允许引进什么水平。”

  “应当指出,早期在我们的技术和产业水平很低时,那时引进技术还比较有价值。今天,外国的许多技术似乎都愿意给我们引进了,但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倪光南说,“实际上,目前有的引进项目并非是先进的、有长远前途的;有的是短期内我们消化不了的;有的是我们不能完全掌控的;甚至某些引进项目会加强原有的垄断或者造成新的垄断。根据中国国情,信息领域全面引进外国技术既无必要,也不现实。”

  建议对引进项目实施安全审查

  在倪光南看来,传统产业的积累十分重要,所以中国想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相比之下信息领域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因为除了像IC制造业比较接近于传统制造业外,信息产业更多地依托人的智力,积累不太重要,创新空间更大。特别是作为信息领域第一生产要素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国居世界第一位,这就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有利于中国采取‘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

  “有人因为我国信息领域的市场大量被外国跨国公司垄断而认为我国信息技术很落后,这是不正确的。”倪光南告诉记者,市场份额差距不等于技术差距。信息(尤其是软件)技术具有极强的垄断性,即使技术差距不大,仍可能产生垄断。这种垄断性来自于其“零边际成本”,即复制成本为零,和所谓“自然垄断性”,以及习惯势力,即“先入为主”。

  “例如,苹果公司倾巨资长期研发出来的MAC操作系统被公认为是一个优秀的系统,但苹果的PC操作系统占多少呢?世界是7%,在中国这个数据则是0.6%。而投入极小的国产操作系统占据0.3%市场。”倪光南表示,“市场份额的这种巨大差距并不反映实际技术的差距,只是反映了垄断的程度。垄断和技术是两码事,所以不要被这个模糊概念搞混了,更不能因为被垄断而低估自己的技术和产业。”

  倪光南认为,很多引进的项目是不应该引进的,或者引进也没多大效果的,甚至还会加强垄断。所以,倪光南主张对引进项目实施审查制度,以防止只图眼前便捷省事,而放弃自主创新的努力,使我国全盘依赖引进,丧失创新能力,完全受制于人,危害国家安全。

  如何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就是建议对引进项目以及其他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安全审查制度,并相应地制定自主可控测评认证标准。“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必须考量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只顾发展不顾安全或者只顾安全不顾发展都是片面的。”倪光南说。

  “自主可控”的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

  “安全可控比较复杂,但自主可控应该可以评估,目前,我们正在和一些单位共同研究怎么制定自主可控的标准。”倪光南主张,可以从知识产权、技术能力、发展主动性、供应链安全和资质等5个方面来进行评估。“目前,国家计划对所支持的项目要求首先通过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才给予立项,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必要的。标准的自主可控可归入这一范畴。”

  有知识产权还不够,还要有足够规模的、能真正掌握该技术的科技队伍。“没有技术能力,知识产权可能也是空的,这当然就要有研发的投入。”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比如,华为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华为从“贸工技”转为“技工贸”以后,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顶级企业的水平,并有了大规模的研发队伍。目前,华为市值保守估计为1500亿美元,已经是将引进仿制发展到大规模并购水平的联想的10余倍了。

  除了知识产权和能力的自主可控,倪光南认为还需要有发展的自主可控,“因为我们不但要着眼于现在,还要求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对相关技术和产业而言,都能不受制约地发展。如果某些技术在短期内似乎能自主可控,但长期看做不到自主可控,一般说来是不可取的。”倪光南表示,只顾眼前利益,有可能会在以后造成更大的被动,这方面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教训。“现在很多人在安卓上定制国产操作系统,但我们都不知道安卓下一步发展到哪儿去,你是不是还可以和它兼容?所以,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制定信息核心技术设备的发展战略。”他说。

  当然,一个产品的供应链可能很长,如果其中的一个或某些环节不能自主可控,也就不能满足自主可控要求。例如对复杂的CPU芯片来说,即使拥有知识产权,也有技术能力掌握,做到在设计方面不受制于人,但如需依赖外国才能进行生产,那么仍然达不到自主可控的要求。“如果能够依靠本国厂商生产出来,即使性能指标略低一些,还是可以容许的。”倪光南说。

  如何识别“假国产”?可借鉴美国的“增值”准则

  在倪光南看来,“国产”产品和服务容易符合自主可控要求,因此实行国产替代对于达到自主可控是完全必要的。

  不过,他表示,现在对于“国产”还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比如,有人通过与微软组建中方控股51%的合资公司,要在重要领域推广和应用穿上国产马甲的Win10,从而在操作系统方面形成“引进仿制”与“自主替代”之争。

  “过去有人提出的某些评估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倪光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例如,认为只要公司在中国注册、缴税就是“中国公司”,它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国产”;或认为“本国产品是指在中国境内生产,且国内生产成本比例超过50%的最终产品”就是“国产”。其实,“这里突出‘生产成本’的评估标准完全不适用于高技术领域。”

  倪光南表示,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主要是开发成本即智力成本,生产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生产成本’准则其实是帮了进口高技术产品的忙,因为它们只要用中国原材料做个包装,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国货’了。”为此,倪光南建议学习美国的做法。据悉,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要求联邦政府采购要购买本国产品,即在美国生产的、增值达到50%以上的产品,进口件组装的则不算本国产品。

  “美国采用‘增值’准则对‘国产化程度’加以评估,因为如果某项产品和服务在中国的增值很小,便意味着它可能就是从国外进口的,达不到自主可控要求。如果实行‘增值’估算,‘贴牌’‘穿马甲’之类的‘假国产’就难以立足了。”倪光南说。
关键字:倪光南  华为 引用地址:倪光南:自主创新的华为市值是靠并购的联想10倍

上一篇:索尼熊本智能机用图像传感器厂重新开工
下一篇:努比亚抢位小屏市场,品牌渠道迎起飞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30

华为MDC智能驾驶平台通过认证 有志成为汽车界新的供应商
华为 作为目前ICT(通信技术)行业的龙头老大,显然不满足现状。此前华为轮值董事长徐志军曾直言:“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由此可见,华为有志成为汽车界新的供应商。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界的供应商也不是说谁相当就可以当的,只有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了车规级认证才会被汽车厂商们采用。就在日前,华为传来则一则喜讯,其在安全认证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据了解,德国莱茵TV集团向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颁发了ISO 26262功能安全管理认证证书,该标准涵盖功能性安全需求规划、设计、实施、集成、验证、确认和配置等方面。 这也意味着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在安全性方面已经获得了汽车行业认可,是研发历程中的一个重
[汽车电子]
5G时代,三星想要挑战华为
集微网消息,据彭博社报道,三星正在大力推动5G无线网络基础设施市场的新发展。而这一次,三星似乎把握住了最好的时机。 三星曾经表示,其目标是计划到2020年拿下全球20%的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当前,欧洲和其他地区越来越担心让中兴和华为为第五代蜂窝网络提供重要组件会有安全隐患,这使得三星有了机会。在美国,中国供应商已经被禁止,三星已经从美国四家主要运营商中的三家获得了5G设备的订单。 三星网络战略副总裁阿洛克•沙阿(Alok Shah)在电话采访中,对三星所要面对的中国竞争对手表示:“从美国市场传来的担忧正在蔓延到其他地区,这使得中国以外的其他供应商有可能获得更大份额或更多客户,赢得大型运营商的订单。” 在几项新兴技术之中
[手机便携]
一线品牌纷纷进军智慧家居市场,短板与隐忧同存
如今,智能化的概念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各行各业。除了新兴领域外,譬如家居这类的传统行业也同样被赋能。 近年来许多企业都对IoT领域进行布局,而智慧家居产业更是实现万物互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谷歌、苹果、fb(Facebook)等国际大厂,国内小米、华为等一线品牌也纷纷进军智慧家居市场。 可以看到的是,眼下行业巨头们都意图通过打造生态链的形式抢占智慧家居市场份额,而生态链连接到的各个环节,也给对应的软硬件厂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业绩增长。 增长下暴露“短板” 与众多电子产品一样,中国市场是智慧家居设备生产及销售的一大主力,即便经历了疫情及上游零部件供需失衡带来的冲击,行业在去年第四季度也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ID
[嵌入式]
一线品牌纷纷进军智慧家居市场,短板与隐忧同存
日本软银弃用华为4G设备
        路透社披露了日本软银决定弃用华为4G设备的背后理由。   当地时间12月15日,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美国无线运营商巨头T-Mobile和Sprint都认为,它们的外国母公司——德国电信和日本软银集团主动提出停止使用华为技术设备,将有助于美国清除两家公司进行价值260亿美元合并交易时面临的障碍,“这突显了华盛顿有多竭尽全力地想将这家中国公司拒之门外”。 独家:消息人士称,T-Mobile和Sprint认为回避华为可以敲定在美国的交易 报道截图   据报道,与美国所有主要无线运营商一样,T-Mobile和Sprint不使用华为的设备,但德国电信和日本软银集团作为这两家企业的大股东,分别在海外市场使用了一些
[手机便携]
三星要重回中国市场?问问消费者们干不干
来势汹汹的华为在贸易摩擦中感受到了震荡,三星这个“老家伙”也有了喘息之地。这次,它又想重新回到国内市场。 2018年以来,三星不断喊出“重返中国”口号。这一次,三星的口号多了几分“精准”。21日,三星首款国行5G手机Galaxy Note 10+ 5G在北京发布。三星相关负责人在现场表示:“三星将凭5G重新在中国崛起。” 与此同时,尽管华为来势汹汹,确有赶超之势,但全球出货量第一的位置,三星还不想拱手让人,贸易摩擦给华为带来了震荡,也让三星有了喘息的机会。将5G视为重振中国市场的“救命稻草”,三星能否成为“逆袭者”?在国产品牌围攻中丧失存在感的三星手机,又能否重新唤起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欲? 三星手机在中国的难 2016年8
[嵌入式]
报告称明年LTE 4G设备出货量将达2.75亿部
北京时间12月19日晚间消息,调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周三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LTE设备出货量将达到9090万部,而明年将增至2.75亿部。 报告称,LTE 4G设备出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手机厂商之间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此外,4G设备的增长还将催生出一些新的竞争对手加入到该市场,例如亚马逊和Mozilla就可能尝试推出LTE手机。 但StrategyAnalytics同时指出,对于任何厂商而言,要想打破苹果和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是相当困难的。StrategyAnalytics常务董事尼尔·莫斯顿(NeilMawston)称:“2013年,苹果和三星将主导全球LTE智能手机市场。与今年的
[网络通信]
华为智能组串分断技术:用创新守护光伏电站安全
回首2022年,光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在中国,光伏发电年新增并网容量达到87.4GW,同比增长超过50%;《“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布,明确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与五大海风基地的计划。安全是光伏电站的命脉和根基,随着组件和逆变器功率的持续提升,光伏电站直流侧安全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直流侧故障成为光伏电站故障的主要源头 在光伏电站运行中,直流侧和交流侧均会因为故障而引发火灾。但相较于保护方案十分成熟的交流侧而言,行业针对直流侧的保护还存在盲点与不足。据华为统计,超过70%光伏电站故障是由直流侧故障引起的。可是,业内关于直流侧故障的检测标准及分断响应标准仍尚在完善中;并且棘手的是,直流侧
[新能源]
华为公开飞行机器人发明专利,手持两大技术优势,瞄准万亿低空经济市场
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发展低空经济。目前,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各省市重点发展领域。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仅2023年就有超过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日,《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国内低空经济迈入新阶段。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预测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万亿规模的市场,不仅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相关企业面临的重大机遇。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披露,华为技术有限于2022年9月26日申请的专利于2024年3月26日公开,该发明专利为飞行,公开号为CN1
[机器人]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