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曾在韩国LG任职10年,率领LG使用者经验部门,一手建立了LG 行动产品设计准则的UX专家,如何找出好的UI/UX设计,她多年来只有一个秘诀。
何谓创意?“创意不只是新奇的想法,而是能带入实践的过程。新的想法并不算创意。”韩国阿米巴设计(Amoeba)的使用者体验总监徐孝真(Suh Hyo Jin)说道。这位曾在LG待了10年,率领LG使用者经验部门,建立LG 行动产品设计准则的UX专家,日前来台在MIX 2016行动体验设计论坛分享时,提出许多对使用者互动设计(User Interface, UI)、使用者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UX)的颠覆性思考。
阿米巴韩国知名设计公司,公司名称取自单细胞阿米巴原虫,看似简单却又变化多端,徐孝真带领了一个约120位UX设计师团队,深入探究使用者的习惯、需求,把脑袋中抽象的设计概念具体实践,与韩国三大电信商以及多家韩国企业也有合作,如LG、现代汽车Hyundai、KIA等。
徐孝真在美国研读电脑运算科学、影像处理与语音文字识别,毕业后在LG工作了十年,后来进入阿米巴工作,采访过程,徐孝真想法跳跃,思考逻辑往往能跳脱窠臼,出人意外,像是她提出的设计第一守则是“抱怨”,她认为,亚洲的企业都太保守,太多老一辈的决策者让设计产业无法高飞。
Q1 如何设计出好的UI、UX设计?有什么准则吗?
“抱怨”,这是我多年来秉持的设计准则,抱怨是使用者的权力,也是找到正确道路的方法。一个好的UI、UX设计会经历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设计师要聆听使用者的所有抱怨,了解他们的观点、需求、他们的要求,在这个阶段,完全就是任由使用者发言,这当然也是他们的权力。
第二个步骤则是全权交由设计师实行。很多时候使用者、甚至是股东都跳进来做设计,会混淆很多事情。我认为设计师的职责需要一条明确的界线。使用者中心并不代表由使用者做设计,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必须厘清。
聆听抱怨,然后由设计师决策,才能成就好的UI、UX设计。
Q2 从LG及阿米巴的经验中,什么秘诀让你能做出好UI/UX设计?
我在LG十年间,在两个部门工作,一个是创新部门,主要处理高科技UX,而且设计是五年、十年的长期发展。后来我又到靠近生产线的部门,这里处理的就很快,两年内产品就会出来。后来我又到阿米巴,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经验。
在这些长长短短的产品设计过程里,我发现我经常被科技所困,我要做出一个科技产品五年后、十年后的样子,你可以想像跟现在的设计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使用者不是跟着科技的开发时程(Roadmap)在走。但这又牵涉到另一个很大的脉络,我很热衷于科技,因为它不可预测,也很有趣。有时候你认为无法成形的设计,却成功了。因为使用者不会照着你设计的走,大家会发现另一种用法。
所以我认为,千万别被科技困住。
Q3 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和UI或UX设计师的工作职责,跟有什么不同?
这是很多人还在争论的地方,很多人觉得PM的范围也包含UX,因为他们必须懂整个UX、以及使用者会从这个UX里获得什么样的设计经验。
但对我来说,他们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彼此独立的。PM要懂如何运作整个专案,要可以跟UX设计师沟通。一个专案进来,一定要有个PM来负责整个运行,这个PM通常是UX的人来做。UI、UX出身的产品经理,有比较高的机率可以当好PM。所以常常会有人搞错,认为有PM就足够了。两者在团队里面都是必要的存在。
Q4 你建议设计师应该要如何增强自己的能力?
永远不要害怕问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UX设计师最主要的特质。因为一个UX的范畴很大,有人专长概念、有人专长互动,在专案里一位设计师不能只做互动设计,要参与整个过程。而当设计师不熟悉某个步骤时,不应该害怕提问,而且问题不局限范围。问问题的能力是每位设计师都应该要具备的特质。
如果你开始猜测专案的某个细节,会让你很难准确的深入,所以,不要害怕问任何问题。
Q5 你有什么好用工具吗?例如推荐哪一套雏形(prototype)设计软体?
我想推荐大家都很熟悉的“乐高”积木。初步设计都是在平面的纸上,然后我们要开始做出产品雏形。乐高最棒的一点是它很具体(physical),你可以实际跟她互动,你要把心力放在积木上。
另一个重点是,乐高有一套逻辑与道理,不是你想把零件放这里就放,团队里的每个设计师都要合作、沟通。这就会有团队共识建立(Team Building)的效果。
我很喜欢乐高的效果,因为很有意义。
Q6 去年阿米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面临了哪些挑战?
中国很多公司都是新创,他们会有想法,可是不知道要什么设计风格、概念,甚至连方向也不知道,对阿米巴的设计风格也不熟,这是其中一个挑战。
最主要的挑战是,韩国阿米巴内部采敏捷开发(agile),因为每件事都发生的太快。但是在中国更要双倍快,而且还需要更多时间。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想法,所以必须来来回回的沟通。这也是敏捷开发更亲身的体验。
Q7 如何让更多亚洲公司重视UI/UX,你的建议是?
我二十几岁的时光都是在美国念书,我对西方的教育很熟悉,我知道亚洲国家、亚洲公司的观念都很保守。连韩国很保守的公司都开始重视UX的重要性,试着要实行,但他们仍旧不知道为什么要投资在这上面,所以还是有障碍。
我认为这跟亚洲文化有点关系,主要的决策者仍然是老人(笑)。
也因为观念保守,所以企业会希望有可信的量化实验证明后,才会说:Ok,那就来做。 所以,我花很多时间在把质化研究转成量化。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质与量的研究,去说服决策者。当然,这不全然是亚洲的问题,我只是试图解释我对设计产业的观察。
Q8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你心目中的UX/UI吗?
我不认为UI设计是一门艺术。
我是学电脑运算科学出身,因为如果设计走得太过理论,会失去最真实、实践的部份,忘记了使用者的需求。但有时候设计是非常混乱的。我不想让他变成理论或印证。
我认为,设计的方法论应该跟着潮流去改变。设计师应该要依据主题、专案、需求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是完全遵守。
不论一个方法论有多棒,有多有道理,但它无法帮助使用者,其实就没有任何意义。
关键字:韩国 UX设计
引用地址:韩国顶尖UX设计总监的UI/UX设计秘诀
何谓创意?“创意不只是新奇的想法,而是能带入实践的过程。新的想法并不算创意。”韩国阿米巴设计(Amoeba)的使用者体验总监徐孝真(Suh Hyo Jin)说道。这位曾在LG待了10年,率领LG使用者经验部门,建立LG 行动产品设计准则的UX专家,日前来台在MIX 2016行动体验设计论坛分享时,提出许多对使用者互动设计(User Interface, UI)、使用者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UX)的颠覆性思考。
阿米巴韩国知名设计公司,公司名称取自单细胞阿米巴原虫,看似简单却又变化多端,徐孝真带领了一个约120位UX设计师团队,深入探究使用者的习惯、需求,把脑袋中抽象的设计概念具体实践,与韩国三大电信商以及多家韩国企业也有合作,如LG、现代汽车Hyundai、KIA等。
徐孝真在美国研读电脑运算科学、影像处理与语音文字识别,毕业后在LG工作了十年,后来进入阿米巴工作,采访过程,徐孝真想法跳跃,思考逻辑往往能跳脱窠臼,出人意外,像是她提出的设计第一守则是“抱怨”,她认为,亚洲的企业都太保守,太多老一辈的决策者让设计产业无法高飞。
Q1 如何设计出好的UI、UX设计?有什么准则吗?
“抱怨”,这是我多年来秉持的设计准则,抱怨是使用者的权力,也是找到正确道路的方法。一个好的UI、UX设计会经历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设计师要聆听使用者的所有抱怨,了解他们的观点、需求、他们的要求,在这个阶段,完全就是任由使用者发言,这当然也是他们的权力。
第二个步骤则是全权交由设计师实行。很多时候使用者、甚至是股东都跳进来做设计,会混淆很多事情。我认为设计师的职责需要一条明确的界线。使用者中心并不代表由使用者做设计,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必须厘清。
聆听抱怨,然后由设计师决策,才能成就好的UI、UX设计。
Q2 从LG及阿米巴的经验中,什么秘诀让你能做出好UI/UX设计?
我在LG十年间,在两个部门工作,一个是创新部门,主要处理高科技UX,而且设计是五年、十年的长期发展。后来我又到靠近生产线的部门,这里处理的就很快,两年内产品就会出来。后来我又到阿米巴,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经验。
在这些长长短短的产品设计过程里,我发现我经常被科技所困,我要做出一个科技产品五年后、十年后的样子,你可以想像跟现在的设计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使用者不是跟着科技的开发时程(Roadmap)在走。但这又牵涉到另一个很大的脉络,我很热衷于科技,因为它不可预测,也很有趣。有时候你认为无法成形的设计,却成功了。因为使用者不会照着你设计的走,大家会发现另一种用法。
所以我认为,千万别被科技困住。
Q3 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和UI或UX设计师的工作职责,跟有什么不同?
这是很多人还在争论的地方,很多人觉得PM的范围也包含UX,因为他们必须懂整个UX、以及使用者会从这个UX里获得什么样的设计经验。
但对我来说,他们的职责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彼此独立的。PM要懂如何运作整个专案,要可以跟UX设计师沟通。一个专案进来,一定要有个PM来负责整个运行,这个PM通常是UX的人来做。UI、UX出身的产品经理,有比较高的机率可以当好PM。所以常常会有人搞错,认为有PM就足够了。两者在团队里面都是必要的存在。
Q4 你建议设计师应该要如何增强自己的能力?
永远不要害怕问问题。
我认为这是一个UX设计师最主要的特质。因为一个UX的范畴很大,有人专长概念、有人专长互动,在专案里一位设计师不能只做互动设计,要参与整个过程。而当设计师不熟悉某个步骤时,不应该害怕提问,而且问题不局限范围。问问题的能力是每位设计师都应该要具备的特质。
如果你开始猜测专案的某个细节,会让你很难准确的深入,所以,不要害怕问任何问题。
Q5 你有什么好用工具吗?例如推荐哪一套雏形(prototype)设计软体?
我想推荐大家都很熟悉的“乐高”积木。初步设计都是在平面的纸上,然后我们要开始做出产品雏形。乐高最棒的一点是它很具体(physical),你可以实际跟她互动,你要把心力放在积木上。
另一个重点是,乐高有一套逻辑与道理,不是你想把零件放这里就放,团队里的每个设计师都要合作、沟通。这就会有团队共识建立(Team Building)的效果。
我很喜欢乐高的效果,因为很有意义。
Q6 去年阿米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面临了哪些挑战?
中国很多公司都是新创,他们会有想法,可是不知道要什么设计风格、概念,甚至连方向也不知道,对阿米巴的设计风格也不熟,这是其中一个挑战。
最主要的挑战是,韩国阿米巴内部采敏捷开发(agile),因为每件事都发生的太快。但是在中国更要双倍快,而且还需要更多时间。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想法,所以必须来来回回的沟通。这也是敏捷开发更亲身的体验。
Q7 如何让更多亚洲公司重视UI/UX,你的建议是?
我二十几岁的时光都是在美国念书,我对西方的教育很熟悉,我知道亚洲国家、亚洲公司的观念都很保守。连韩国很保守的公司都开始重视UX的重要性,试着要实行,但他们仍旧不知道为什么要投资在这上面,所以还是有障碍。
我认为这跟亚洲文化有点关系,主要的决策者仍然是老人(笑)。
也因为观念保守,所以企业会希望有可信的量化实验证明后,才会说:Ok,那就来做。 所以,我花很多时间在把质化研究转成量化。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质与量的研究,去说服决策者。当然,这不全然是亚洲的问题,我只是试图解释我对设计产业的观察。
Q8 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你心目中的UX/UI吗?
我不认为UI设计是一门艺术。
我是学电脑运算科学出身,因为如果设计走得太过理论,会失去最真实、实践的部份,忘记了使用者的需求。但有时候设计是非常混乱的。我不想让他变成理论或印证。
我认为,设计的方法论应该跟着潮流去改变。设计师应该要依据主题、专案、需求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是完全遵守。
不论一个方法论有多棒,有多有道理,但它无法帮助使用者,其实就没有任何意义。
上一篇:台湾IC设计业将访经部 促松绑陆资
下一篇:今年VR出货估900万组 SONY市占达67%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40
美国最高中国第二韩国投资占比最高
BI中文站 10月17日报道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是愿意作创新者还是被颠覆的对象?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但这并不容易,并不是说投入了资金就能从前瞻性愿景、新产品种类和即将到来的专利中受益。相反,一个组织必须主动从某个地方收购这种创新和智力资本才行。 对于很多老牌公司来说,除了通过并购创新的初创公司之外别无选择,但这通常是以涨价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对于科技、汽车和制药领域的公司来说,创新必须扎根于公司文化、管理决策和人才招聘之中。 研发投资的全球领先者 对于那些致力于内部创新的公司来说,资金必须计入它们的收入报表的研发项。 以下是各国的研发投资在该国GDP中的占比以及在过去的12个月里研发投资最多的公司列表
[半导体设计/制造]
芯片短缺致多数韩国Fabless公司Q2业绩不佳,少数逆势增长
由于长期的全球芯片短缺,大多数韩国无晶圆厂(Fabless)芯片公司在第二季度(4-6月)业绩都不佳,然而由于单价上涨,一些公司实现了盈利。 图源:The Elec 韩媒The Elec收集了21家韩国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的盈利数据。 图源:The Elec 数据显示,Telechips、Fidelix、Anapass、Dongwoo Anatech、Pixelplus、Imagis和LCD在上一年出现亏损,本季度恢复盈利。 知情人士透露,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晶圆代工厂和芯片后端公司一直在提高其单价,这导致无晶圆厂企业的产品价格在第二季度上涨,因为他们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收到新订单,以反映价格。 从具体公司的情况来看,LX
[手机便携]
韩国高端手机市场:S9销量两倍于iPhone X
三星手机目前的情况有些尴尬,除了老对手苹果继续强势外,国产手机进步也是神速,往中高端领域渗透也是越来越强。 对于他们即将发布的三星新旗舰S9和S9 Plus来说,不少韩国用户的反馈强调,它们相比上代来说升级力度有些小了,毕竟是定位超高端的旗舰,用户喜欢能够看到更多的升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按照韩国媒体给出的消息来看,三星S9、S9 Plus在韩国的销量不算特别出色,但比iPhone X也是好了一大截,前者布两个月的时间里,本国的销量为70.7万部,这个成绩是iPhone X的两倍,后者在韩国的累计销量大约为47.5万部, 从之前统计机构给出的报告来看,三星Galaxy S9与Galaxy S9+在上市首月的全
[手机便携]
韩媒:韩国OLED产品于日本市场加速“扩张”
尽管日本对于本土品牌有着强烈的偏好,韩国OLED面板和OLED电视在日本市场仍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 韩媒businesskorea报道指出,LG电子第二季度在日本OLED电视市场的市场份额为7.4%,其市占低于日本品牌索尼(35.2%)、松下(26.3%)、夏普(17.1%),但它成功跻身前五名,同时与中国的海信(11.2%)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据了解,LG电子的市场份额虽较2019年同期的9.9%和2020年同期的8.0%有所下降,但随着日本OLED电视市场的扩张,其OLED电视的销售额和出货量正在快速增长。市场研究公司Omdia预计,2021年日本市场的OLED电视出货量将达到70.9万台,比2019年的34.9万台增加
[手机便携]
韩国LTE用户数超千万
韩国LTE目前主要有三家运营商,包括SK、KT和LGUplus,均为全业务运营。其中,SK的LTE用户发展速度最为迅猛,从去年7月LTE商用至今,用户数已经超过600万,预计年底可以达到700万户。SKLTE服务主要针对的是本国用户。 LGUplus也在发力,LTE用户数超过330万。其CEO李相哲此前对媒体表示,LGUplus过去深受低效网络之苦,糟糕的使用体验使用户都转向SK和KT。不过抢到LTE频谱后,LGUplus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努力打造一个更可靠更高流量的网络,创造新的价值链。和SK的高端化不同,LG Uplus的用户群很广,国外留学生、打工仔都能入网,办理套餐,其资费也相对比较便宜。 KT的LTE
[网络通信]
Kaco向韩国开发商OCI Power出售中央逆变器业务
德国逆变器制造商Kaco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同意向OCI Power出售其韩国子公司的技术和制造业务。根据公司信息,该交易设计Kaco的中央逆变器业务,此次出售将使韩国公司得以专注于组串式逆变器和能源存储业务。 OCI总裁Woohyun Lee周二在首尔公布了向韩国开发商出售的业务,中央逆变器制造技术作为资产交易转让给OCI的光伏业务子公司OCI Power。 两家公司表示,他们将继续密切合作,在韩国和日本分销组串式逆变器。Kaco表示此次出售是出于战略原因,因为它正在试图向组串式逆变器市场转型。 Kaco首席执行官Ralf Hofmann补充说,最近收购Energy Depot将使公司能够加强其在能
[新能源]
最新5G报告发布,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居然是...
5G网络和终端设备正在世界多个国家快速推进,但你知道哪个国家的5G网络水平和普及率最高吗? 最近,韩国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部发布了韩国5G报告,其中指出,截至4月2日韩国5G用户总数达到了577万,仅次于中国,但韩国5G普及率达到了9.67%,中国的5G渗透率为0.69%,澳大利亚为1.3%,美国也只有0.63%,英国为0.56%。从数据上可以看出,韩国的5G普及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是中国的14倍。 韩国在5G普及率上领先全球是有基础的,在4G网络时代,韩国就是全球领先国家。从4G到5G,韩国再一次抢占先机,去年4月份韩国在全球首发5G,韩国运营商大力投资,网络建设和终端投入在全球属于领先国家。报告显示,201
[网络通信]
中国品牌彩电首超韩国跃居第一,今年出货8360万台
记者 吴瞬 每经编辑 陈俊杰 近日,第三方数据监测机构群智咨询(Sigmaintell)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品牌(中国六大品牌+乐视)彩电出货量将达到8360万台,较2015年增长15%,规模增长1000万台,历年来首次超过韩国品牌,跃居全球销量第一。 相反,韩国品牌由于海外市场增长乏力,打开市场局面有些艰难,2016年出货量预计下降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国内市场仍有增长,但竞争异常激烈,而海外诸多新兴国家和地区仍处于液晶电视普及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此前国内多数机构包括彩电企业均预测,国内彩电市场最近几年基本处于平稳增长阶段,而今年国内市场出现的较大增长可谓是出人意料。群智咨询
[家用电子]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曝iPhone SE 4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明年3月登场
- 曝iPhone 17全系首发3nm A19系列芯片:无缘台积电2nm工艺制程
-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
- 消息称苹果将拿出近 1 亿美元用于解除印尼 iPhone 16 系列销售禁令
- 消息称塔塔公司收购和硕在印度的唯一一家iPhone工厂,深化与苹果合作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2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