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来,摩尔定律一直是IT界的铁律。
但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摩尔定律所预言的发展轨迹似乎已逼近终点。
这意味着,固守传统思路的芯片制造商将举步维艰。
最近,美国团队研制出的1纳米晶体管对芯片商来说无异于“最后通牒”。
他们将如何自我救赎?
(以下内容来自外媒,由腾讯科技编译。)
研制出1纳米晶体管的研究员Ali Javey和Sujay Desai
最近,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成功研制出栅极(晶体管内的电流由栅极控制)仅长1纳米的晶体管,号称是有史以来最小的晶体管。
这下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媒体纷纷疾呼“摩尔定律没戏唱了”。
众所周知,多年来,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认为,半导体电路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24个月翻一倍。而晶体管的尺寸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来说非常重要。晶体管越小,单个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就越多;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越多,处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时隔18-24个月后就会翻倍。但是反过来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芯片制造商一直都在与摩尔定律苦苦斗争——不能做出更小的晶体管,生存就面临威胁。但是现在,这一切可能都要改写。
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摩尔定律始终是IT界的铁律。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摩尔定律似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随着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摩尔定律逐渐遇到物理法则的限制。业界普遍认为,7纳米是硅晶体管的一道坎,一旦过了这个节点,就会遇到问题。因为一旦硅晶体管的栅极小于7纳米,电子就可以在不同的晶体管之间流动,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穿隧效应(Quantum Tunneling),它意味着晶体管可能会在原本应该是关闭的状态下意外打开。
但即使是7纳米以上的晶体管,也依然面临从理论向实际跨越的难题。目前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采用的是14纳米晶体管,而采用10 纳米晶体管的处理器——如英特尔的Cannonlake处理器——预计到2017年或2018才能推出。
IBM生产的7纳米测试芯片
这里提供一些参考:一根头发大约有10万纳米那么粗,一个血红细胞的直径为6000纳米,就连一根DNA链也有2.5纳米。
与此同时,对更高端的芯片的需求却在一路飙升。今天,我们生产的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增加,而像机器学习这样的新兴技术,正在对芯片的运算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因为这意味着,单个芯片上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仍然可以成倍增长,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但是,这项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仅仅是一个概念,要成为现实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14纳米晶体管而言,单个芯片上拥有的晶体管数量超过十亿,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团队还没有找到可以大规模生产1纳米晶体管及新型芯片的方法,即使找到了,其造价也是极其昂贵的。
当然,即使仅仅作为概念,该团对的研究成果仍然是重要的——它证明了我们可以利用新材料来生产尺寸更小的晶体管,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功能和效率。
事实上,芯片业界已经接受了晶体管尺寸接近下限的现实,并已经为摩尔定律的终结做了准备。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成员包括英特尔、AMD和Global Foundries——发表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宣称,到2021年,硅晶体管尺寸的缩小将不再是一件经济可行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芯片将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变化。
芯片专业化是目前比较靠谱的一种解决方案。传统上,业界对所有芯片都是“一视同仁”,但现在这种观念可能要落伍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Neil Thompson说:“(比如)我们开的车就不尽相同,18轮大卡车、跑车、SUV,这些车设计出来都有专门的目的,现在芯片也开始有这样的分工。”
图形处理器(GPU)就是一个例子。GPU原本专为图形渲染中执行复杂的数学和几何计算而设计的,但现在工程师们发现,GPU也可以用于数据分析等其他领域。
芯片行业开始从超高速的、全能型芯片向更专业化的芯片转变。为此,因特尔收购了视觉芯片创业公司Movidius。与此同时,Nvidia公司正在向全球销售人工智能芯片。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会上展示Tesla P100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更高效的芯片也将有助于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微软和英特尔都在研究可再编程芯片(FPGA),以更高效地运行人工智能算法。日本软银最近收购了英国芯片开发商ARM,以获得该公司先进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功耗芯片,该芯片将为正在崛起的物联网硬件提供信息处理能力。
而那些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处理器可能会改变构造,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例如,芯片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层电路,以提高晶体管密度。
关键字:芯片商
引用地址:芯片商收到“最后通牒”:你的传统发展空间已不足1纳米
但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摩尔定律所预言的发展轨迹似乎已逼近终点。
这意味着,固守传统思路的芯片制造商将举步维艰。
最近,美国团队研制出的1纳米晶体管对芯片商来说无异于“最后通牒”。
他们将如何自我救赎?
(以下内容来自外媒,由腾讯科技编译。)
研制出1纳米晶体管的研究员Ali Javey和Sujay Desai
最近,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成功研制出栅极(晶体管内的电流由栅极控制)仅长1纳米的晶体管,号称是有史以来最小的晶体管。
这下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媒体纷纷疾呼“摩尔定律没戏唱了”。
众所周知,多年来,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认为,半导体电路的晶体管的数量每18-24个月翻一倍。而晶体管的尺寸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来说非常重要。晶体管越小,单个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就越多;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越多,处理器的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时隔18-24个月后就会翻倍。但是反过来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就是为什么,几十年来芯片制造商一直都在与摩尔定律苦苦斗争——不能做出更小的晶体管,生存就面临威胁。但是现在,这一切可能都要改写。
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摩尔定律始终是IT界的铁律。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摩尔定律似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随着芯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摩尔定律逐渐遇到物理法则的限制。业界普遍认为,7纳米是硅晶体管的一道坎,一旦过了这个节点,就会遇到问题。因为一旦硅晶体管的栅极小于7纳米,电子就可以在不同的晶体管之间流动,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穿隧效应(Quantum Tunneling),它意味着晶体管可能会在原本应该是关闭的状态下意外打开。
但即使是7纳米以上的晶体管,也依然面临从理论向实际跨越的难题。目前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采用的是14纳米晶体管,而采用10 纳米晶体管的处理器——如英特尔的Cannonlake处理器——预计到2017年或2018才能推出。
IBM生产的7纳米测试芯片
这里提供一些参考:一根头发大约有10万纳米那么粗,一个血红细胞的直径为6000纳米,就连一根DNA链也有2.5纳米。
与此同时,对更高端的芯片的需求却在一路飙升。今天,我们生产的数据量正在呈指数级增加,而像机器学习这样的新兴技术,正在对芯片的运算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因为这意味着,单个芯片上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仍然可以成倍增长,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但是,这项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仅仅是一个概念,要成为现实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14纳米晶体管而言,单个芯片上拥有的晶体管数量超过十亿,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团队还没有找到可以大规模生产1纳米晶体管及新型芯片的方法,即使找到了,其造价也是极其昂贵的。
当然,即使仅仅作为概念,该团对的研究成果仍然是重要的——它证明了我们可以利用新材料来生产尺寸更小的晶体管,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功能和效率。
事实上,芯片业界已经接受了晶体管尺寸接近下限的现实,并已经为摩尔定律的终结做了准备。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成员包括英特尔、AMD和Global Foundries——发表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宣称,到2021年,硅晶体管尺寸的缩小将不再是一件经济可行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芯片将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变化。
芯片专业化是目前比较靠谱的一种解决方案。传统上,业界对所有芯片都是“一视同仁”,但现在这种观念可能要落伍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Neil Thompson说:“(比如)我们开的车就不尽相同,18轮大卡车、跑车、SUV,这些车设计出来都有专门的目的,现在芯片也开始有这样的分工。”
图形处理器(GPU)就是一个例子。GPU原本专为图形渲染中执行复杂的数学和几何计算而设计的,但现在工程师们发现,GPU也可以用于数据分析等其他领域。
芯片行业开始从超高速的、全能型芯片向更专业化的芯片转变。为此,因特尔收购了视觉芯片创业公司Movidius。与此同时,Nvidia公司正在向全球销售人工智能芯片。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会上展示Tesla P100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更高效的芯片也将有助于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微软和英特尔都在研究可再编程芯片(FPGA),以更高效地运行人工智能算法。日本软银最近收购了英国芯片开发商ARM,以获得该公司先进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功耗芯片,该芯片将为正在崛起的物联网硬件提供信息处理能力。
而那些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处理器可能会改变构造,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例如,芯片将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层电路,以提高晶体管密度。
上一篇:台湾9月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24.6%,续创同期新高
下一篇:5G将只有一个标准 中国企业或将主导标准制定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曝iPhone SE 4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明年3月登场
- 曝iPhone 17全系首发3nm A19系列芯片:无缘台积电2nm工艺制程
-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
- 消息称苹果将拿出近 1 亿美元用于解除印尼 iPhone 16 系列销售禁令
- 消息称塔塔公司收购和硕在印度的唯一一家iPhone工厂,深化与苹果合作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22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